被皇帝謀殺的諸葛亮侄兒,到底做錯了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沙塵暴 (讀史專欄作者)

諸葛亮一家人很有意思,在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有人當大官。

他自己,蜀國丞相;

他哥諸葛瑾,吳國重臣;

他弟(族弟)諸葛誕,官至魏國征東大將軍。

他們諸葛家的後代,也還算不錯,比如他兒子諸葛瞻,自幼聰明,官至蜀國大臣,駐守綿竹時魏國大將鄧艾打來,諸葛瞻斬使拒降,戰死(有說中箭落馬自刎而死),其長子諸葛尚聽說父親噩耗,沖入敵陣,最後也壯烈犧牲。

他們家還有一個後代,比諸葛瞻更聰明,結局也更慘,是被自己的皇上謀殺的,還被夷三族。

他叫諸葛恪,諸葛亮哥哥諸葛瑾長子,官至吳國大將軍,並因功加封丞相,進爵陽都侯。

1

作為名聞遐邇的神童,諸葛恪的智商那是相當地高。

幾歲時就因兩個字得了一頭驢,還化解了孫權想戲弄他爹的「陰謀」。

孫權為什麼要戲弄他爹呢?原來諸葛瑾(字子瑜)的臉很狹長,像一張驢臉,有一天,估計孫權喝高了,就叫大臣們來看好戲,然後命人牽來一頭驢,同時弄來一個標籤,寫上「諸葛子瑜」四個字,掛在驢臉上。

諸葛瑾雖是吳國重臣,但被老大戲弄,也只能呵呵。

老大嘛,誰敢得罪?除非不想在他那裡混了。

當時才幾歲的諸葛恪卻不怕,給孫權跪下說,請給我一支筆,讓我加兩個字,孫權說這個可以有,就讓人給了他一支筆。

諸葛恪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在那張標籤上,加了「之驢」兩個字,在場的人都笑了,孫權把那頭驢賜給了他。

諸葛恪長大後,孫權又多次與他口舌交鋒,結果諸葛恪都「贏」了。

諸葛恪是個大胖子,孫權有一次問他:近來是不是找到了好的娛樂方法,才把自己養得這麼豐滿潤澤?諸葛恪說我也不知道,不過我聽說有錢的人會把住房裝修得十分漂亮,有德之人沒錢搞裝修,但因心理平衡,所以心寬體胖。

孫權又無話可說。

然後又問他:「你和滕胤[yìn]比,孰優孰劣?」

諸葛恪的回答是,如果比在殿堂上行走的風度,我當然不如滕胤,但若比出謀劃策,他肯定不如我。

我去,這不是暗諷人家徒有其表嗎?人家好歹也是吳國重臣啊。

總而言之,諸葛恪的嘴巴從來沒輸過,但他也許沒意識到,他的「逞強」,已經讓孫權開始對他「刮目相看」——這小子,好像有點剛愎自用啊?

尤其是當孫權問他:「你比得上丞相(指他的叔叔諸葛亮)嗎?」

他回答「我勝過他」時,相信孫權對他的印象,就不僅僅是剛愎自用了。

2

既然你說行,那麼就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孫權便任命諸葛恪為代理節度使,接替去世的都尉徐詳,讓他負責軍隊的糧食供應,可是他不喜歡,因為這個工作,有許多繁瑣的文書往來。

遠在蜀國的叔叔諸葛亮知道後,也不支持孫權給他安排這樣的工作,諸葛亮給陸遜寫信,讓他轉告孫權,諸葛恪那小子性格疏漏,糧食對軍隊來說非同小可,讓他掌管這麼緊要的東西,可能不太合適,孫權便讓他去帶兵。

剛走馬上任,諸葛恪就要求帶兵去平定丹陽山上的山越人。

他的軍隊不是正規軍,甚至可以說是些烏合之眾,但山越人卻不好對付,因為丹陽山山勢險峻,民風強悍,之前也向那裡發過兵,但效果都不大。

諸葛恪要求給他三年時間,他保證搞定。

朝中官員基本上沒人支持他,他們說,那地方地勢險阻,道路四通八達,進可攻退可守,老百姓歷來尚武,又能自制武器,平時種莊稼,出山就當強盜,朝廷一出兵,就躲進深山老林,連個影子都找不到,那旮旯的人,自漢朝以來就沒法管,你卻說得那麼容易,恐怕不會那麼容易吧。

連他爹諸葛瑾都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何況你還是個娃娃(那一年,諸葛恪二十來歲),他把兒子拉到一邊,你小子腦子進水啦?你不能使諸葛家興盛,但也不要害諸葛家嘛!

公元234年,在諸葛恪「打死也要試一試」的堅持下,孫權「只好」提拔他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但只給了他三百騎兵——反正就給你這點兵,拿去玩吧,玩完了就沒了,對朝廷來說,損失也不大。

沒想到他還真有兩把刷子,到任後武力圍困與招撫雙管齊下,首先命令各郡所轄屬縣長官,一要嚴守疆界、嚴肅法紀,二令已歸順山民一律設屯聚居,隨後調兵遣將,派兵占領險要之處,修築圍困工事,但不要與對方交兵。

然後使出最「毒」的一招,令軍隊把山越人田裡成熟的稻穀全部割光,山越人新谷沒收著,存糧又吃完了,餓得受不了,只好出山投降。

果然只用了三年,他用這辦法先後收服十多萬山民。

自然免不了立功受獎,諸葛恪被拜為威北將軍,封都鄉侯。

3

儘管如此,諸葛恪留給孫權「剛愎自用」的印象,仍然沒有改變。

十多年後的251年,孫權病了,估計不行了,選定的接班人孫亮還很小,就把大臣們召集攏來,討論託孤大臣事宜。

大臣們說,有啥可討論的,除了諸葛恪,還有更合適的人選麼?孫權卻沉默不語,這人有點剛愎自用,還真不合適,但大臣們都認為非他莫屬,加上侍中孫峻極力擔保(孫峻:當今朝臣之才,無及恪者),孫權「只好」同意。

自從丞相陸遜去世後,升為大將軍、並代替陸遜領荊州事的諸葛恪,就一直駐在武昌,此時被緊急召回建業,在孫權臥室「床下受詔」,孫權命他兼任太子太傅,中書令孫弘兼任太子少傅,除生殺大權,其他一切事情都託付給了諸葛恪。

諸葛恪與孫弘,同時成了託孤大臣。

託孤大事完成,孫權第二天就永遠把眼睛閉上了。

這個孫弘之前就與諸葛恪不和,擔心今後被他報復,打算矯詔把他幹掉,而且還想封鎖孫權去世的消息,諸葛恪果斷地殺了他。

被繼位的孫亮正式拜為太傅後,諸葛恪做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事情,比如廣施德政,「取消監視官民的制度,罷免耳目之官,免除拖欠的賦稅,取消關稅」,人民當然很高興,以至於都想看看這個好官長什麼樣,他每次外出,都像偶像巨星來到鬧市,想一睹其風采的百姓,把他圍得水泄不通,他走遠了,人們還在「引頸相望」。

然而,當他因功加封丞相、進爵陽都侯之後,他骨子裡固有的剛愎自用基因,不但未因責任更加重大而有所消減,反而因位高權重而變本加厲,尤其是「東興大捷」後,諸葛恪不但產生了輕敵思想,還以為魏國軍隊不堪一擊,居然對其發動大規模進攻,結果死得很慘。

所謂「東興大捷」,發生於孫權去世那一年,起因於諸葛恪在東興(今安徽巢縣東南)徵集人力修大堤,結果把魏國人激怒,因為他們認為大堤修到了他們的疆土上。

當時的魏國大將軍是司馬師,他想你特麼膽子也太大了,你主新亡,政局不穩,當縮頭烏龜才是上策,竟然還敢主動撩我,看我如何收拾你!

巧的是,司馬師派去「收拾」對方的,除了征東將軍胡遵,還有一個鎮東將軍諸葛誕,而諸葛誕正是他們諸葛家的人,是諸葛恪的叔叔。

結果,這個叔叔反而被侄兒收拾得很慘,他們的七萬大軍,在東興那旮旯被幹掉一萬多人,還被淹死一個大將一個太守,大批軍需物資落入吳軍之手。

4

輕鬆到手的大勝,諸葛恪自己差點都不敢相信。

原來魏軍這麼渣,這麼不堪一擊,難道真的,一切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

何不趁熱打鐵,乾脆伐魏,把它從地圖上抹掉呢?

清朝著名學者張敦頤說過這麼一句話:「諸葛恪為政,首侵邊以怒敵,東興之戰幸捷,顧不能持勝,復違眾大舉,一敗塗地。

恪既喪軀,而孫氏之業因以衰焉。

在他看來,那個導致諸葛恪野心膨脹的「東興大捷」,實際上是僥倖獲勝。

為什麼說是僥倖呢?

過程很簡單:當時漫天大雪,冷得要命,魏軍猛攻大堤兩邊吳軍的城池,但未能突破,士兵們又累又餓,將領們就決定休息一下,反正對方的援軍未到,先把肚子填飽了再說。

大概這些當官的,平時享樂慣了,一刻不享樂就不舒服,此時也不例外,於是不顧這是在打仗,胡遵、諸葛誕等將領,居然在大堤上擺下宴席,飲酒作樂!

萬萬沒想到,東吳老將丁奉率領的3000敢死隊,冒著酷寒晝夜兼程,提前兩天到達戰場。

增援東興的丁奉發動突襲時,魏軍正在喝酒。

張敦頤沒亂說,吳軍的確贏得僥倖。

而在當時的吳國眾多大臣看來,相對於魏國,他們吳國不但沒有優勢,反而劣勢明顯:國力不支,軍士疲憊。

興兵去滅掉一個國家,與一場小規模戰役,是無法相比的,所謂打仗打的是錢,打的是後勤,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強大的國力持續不斷的支撐,想把一場小規模衝突的勝利複製到滅國戰爭中,這種想法,實在是既天真又幼稚。

更何況,對方是比自己強大得多的國家。

然而,任何人的勸阻,諸葛恪都聽不進去,反對的人越多,反對越激烈,他「打死也要試一試」的態度越堅決,而且他的理由很「偉光正」: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如果不趁機伐魏,今後更不好伐了。

聽他那口氣,好像天下就應該只有一個國家,那就是吳國,天下人就應該只有一個主人,那就是吳主。

他還寫了一篇強詞奪理的文章,給每個反對他的人,好好拜讀拜讀,然後閉上你們的臭嘴。

連他的好友,丹楊太守聶友都不支持他,寫信勸他不要衝動,這事可開不得玩笑,諸葛恪回信說你沒有長遠眼光,不然就不會反對了,現奉上我寫的文章,希望你認真學習領會精神。

5

同年三月,諸葛恪一意孤行,發兵二十萬伐魏。

卻連一個小小的新城,打了一個多月也沒拿下,而對方守城的,僅有3000人。

諸葛恪親自督師強攻,才有點進展,新城即將拿下時,守將張特玩偽降,趁吳軍暫停進攻,連夜修補城防工事,繼續死守。

中了緩兵之計的吳軍慘了,天熱加水土不服,拉肚子和得了腳氣病的士兵,很快超過一半,隨處可見死人和傷病員。

當軍官們報告死傷慘重,諸葛恪打死也不信——胡說八道,你們都在撒謊,都給老子閉嘴,再打胡亂說,直接砍腦殼!

那以後死得再多,將領們都不敢報告了。

他不是不信,而是不許他們動搖軍心。

哪裡還有什麼軍心,士兵們恐怕只有死的心。

看來確實錯了,確實不該來。

諸葛恪既後悔不該一意孤行,又以攻不下一個小小的新城為恥,整天怒形於色,誰見了誰怕,以至於到了情緒失控的地步。

將軍朱異想提點意見,剛開口諸葛恪就大怒,馬上把他一擼到底,給老子下連當兵去!

都尉蔡琳多次獻策,諸葛恪統統不採納——給老子閉上你的臭嘴,別跟我整沒用的。

蔡琳心想好吧,既然玩不到一起,那就不跟你玩了,於是「策馬投魏」。

投魏後,蔡琳把吳軍的慘狀,告訴了現在的老闆。

那還等啥呢?打吧。

魏軍一合擊,吳軍一觸即潰,諸葛恪被迫撒丫子扯呼。

說是撤退,實際上是逃跑,一逃就逃到了江渚,不敢回去。

喪家犬的滋味實在是不好受,流浪了一個多月後,他又想到潯陽去屯田,實際上是想弄個落腳點,朝廷卻一封接一封地下達詔書,命令他回去。

從此以後,百姓對他失望到了極點。

6

牆倒眾人推。

有的人不但想推倒這堵牆,還想取而代之。

侍中孫峻,當初他極力擔保諸葛恪做託孤大臣,現在恨不得利用他「萬民所怨、眾口所嫌」的機會,一把將諸葛恪捏成齏粉。

於是他跟孫亮說,諸葛恪想製造動亂,孫亮說那就把他弄死。

孫亮為什麼這麼輕易地相信了呢?實際上孫亮並不傻,他小時候也以神童著稱呢,他早就看不慣諸葛恪的剛愎自用專橫跋扈了,你特麼是誰呀?想幹啥就幹啥,老子是天子,還沒這麼牛呢,這種人不除掉,早晚會惹更大的禍!

歷史上的權臣多了去了,不止他一個,但權臣要會當,像諸葛恪這樣的,剛愎自用到老子天下第一,雖然不是為自己,看起來是為國為民,實際上也是害國害民啊。

而且還是以正義的名義!

同年十月,除掉諸葛恪的計策定好後,孫峻和孫亮決定請諸葛恪赴宴。

第二天,諸葛恪去宮裡赴宴,酒過數巡之後,孫亮起身回了內殿,孫峻假裝上廁所,在外面換上短裝,然後出來大喝一聲:「有詔捉拿諸葛恪!」

諸葛恪想反抗,還沒拔出劍來,已被孫峻接連砍了幾刀,然後把他的屍體用葦席裹了,丟在石子岡,差點餵了野狗。

臨淮人臧均不忍,上表說諸葛恪好歹是丞相,這樣對待他不妥吧?請陛下收葬,孫亮、孫峻這才讓人找到諸葛恪的屍體安葬。

諸葛恪被殺後,時為長水校尉的次子諸葛竦,和時為步兵校尉的幼子諸葛建(長子諸葛綽因與魯王串通,已被諸葛恪毒死),用車載上母親逃亡,結果諸葛竦被孫峻派人追殺於白都,打算投奔魏國的諸葛建跑了數千里也沒跑脫,被追兵抓到。

最後結局是,諸葛恪被滅三族,連外甥都鄉侯張震都未能倖免。

諸葛恪的結局,應驗了他爹諸葛瑾之前的「預言」: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諸葛恪之死——歷史的必然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東吳權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侄,大將軍諸葛瑾長子。幼小以神童著稱,成人之後拜騎都尉,孫權長子孫登為太子時擔任左輔都尉,作為東...

效力於曹魏、東吳、蜀漢三支諸葛氏的不同結局

一說到三國諸葛一脈,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諸葛亮,對於諸葛亮這位中華民族偶像級別的人物,自然不必多說,其實除了蜀漢的諸葛亮,還有東吳的諸葛瑾,曹魏的諸葛誕都是當時的大佬級人物,下面就來細說三個不...

諸葛恪專權經過

(203年-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東吳重臣諸葛瑾之子,東吳的權臣和太傅,後遷升為大將軍(一說官至丞相)。孫權臨終時以其為輔政大臣,輔助太子孫亮。孫亮即位後,諸葛恪獨...

他機靈聰慧,卻被夷三族

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夏,風疾纏身的孫權在向重臣諸葛恪託付後事之後,溘然長逝。這位年少掌權,坐領江東,被曹操讚譽「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東吳開國皇帝,以七十一歲高齡,成為三國時代享壽最長的君主。...

諸葛家的天才少年,聰明反被跋扈誤

諸葛恪,父親諸葛瑾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哥哥,這孩子從小聰明伶俐,思想敏銳,長大後仕途也一路順風,被孫權任命為大將軍,接替去世的陸遜,領荊州事。不久東吳宮廷發生繼位大戰,魯王孫霸被賜死,太子孫和廢為...

如何評價諸葛恪?

孫權臨終時以諸葛恪為五名顧命大臣之首但又有些不放心不下他的性格。排名第四的顧命大臣孫峻擔保說滿朝的大臣們沒有人比得上諸葛恪。孫權想想也是啊那就只好這麼決定了。驚才絕艷的諸葛恪堪成吳國中後期第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