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表現出來的是劉備禮賢下士的態度,寫的有聲有色,這段故事一直都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然而對於「三顧茅廬」,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三國志.諸葛亮傳》對劉備和諸葛亮第一次相見是這樣記載的:劉備屯兵新野,徐庶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
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將軍願與他相見麼?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
徐庶說到:可以登門拜訪此人,不能叫他屈駕到這。
於是劉備親自去諸葛亮哪裡,凡三次而往,乃相見。
但是沒有寫關羽和張飛一同前去,也沒有寫相見於茅廬。
裴松之引《襄陽記》寫道:劉備向司馬德操請教時事,司馬德操說:我乃是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也。
劉備問是誰,司馬德操說到:諸葛孔明,龐士元是也。
這表明司馬德操首先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
而羅貫中的小說里則糅合了這兩個史實,寫司馬徽推薦在前,但是只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但是沒有說二人姓名,徐庶推薦在後,才說出了諸葛亮和龐統的姓名。
諸葛亮在《出師表》也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陳壽的《三國志》里寫道了隆中對,更加詳細的記錄了劉備三次拜訪及諸葛亮侃侃而談的內容。
劉備三顧茅廬一直都是被當作求賢若渴,尊重人才的典範,劉備正當危難之際,急需人才,可見三顧茅廬也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也有人認為:三顧茅廬的記載也有問題。
諸葛亮是才智之士,劉備請他自然是最好的,但是那個時候,諸葛亮才二十七歲,而劉備正面臨曹操大軍的威脅,自顧不暇,他會有可能低三下四的去請教麼?
再者《隆中對》只講長遠,卻不解現狀,似乎不和情理。
而劉備 初見諸葛亮,也沒有現場記錄。
《魏略》一書寫道:曹操南下,威脅荊州。
諸葛亮親赴樊城找劉備,兩人進行了一番交談後,劉備覺得諸葛亮是個人才,於是就留作己用。
這也就是毛遂自薦的版本。
除了《魏略》以外,《九州春秋》一書也有個類似的故事。
清代人洪頤煊則認為:三顧茅廬和毛遂自薦都有可能。
他在《諸史考異》一書寫道:諸葛亮初見劉備於樊城,劉備雖然禮遇他了,但是沒有特別器重他,等到了徐庶推薦時,劉備再次相見。
二人初見是在建安十二年,再次相見是在建安十三年,諸葛亮很是感激,後來把它記在了《出師表》里。
由此可見,這個事情有待進一步考證。
對於這件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表現出來的是劉備禮賢下士的態度,寫的有聲有色,這段故事一直都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然而對於「三顧茅廬」,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諸葛亮先去見的劉備?三顧茅廬在後?
「三顧茅廬」的故事流傳甚廣,而魏人魚豢在《魏略》卻說劉備初見諸葛亮是在劉備依附荊州牧劉表,屯兵於樊城之時,是諸葛亮主動北行見劉備的。那麼劉備與諸葛亮初次相見是「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北行見備」呢...
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並不是三顧茅廬,之前孔明也毛遂自薦過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張...
劉備到底有沒有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相信所有人都知道。它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當中的《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劉備三次到茅廬之中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是栩栩如生,同時也把劉備對...
"三顧茅廬」是真的嗎?是真是假。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若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
中國未解之謎:「三顧茅廬」是真是假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需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張...
劉備「三顧茅廬」是真有其事還是後人杜撰?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但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顧...
趁著鬼節,這事要找劉備、諸葛亮問清楚
「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中被描繪得惟妙惟肖,劉備禮賢下士,真心誠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諸葛亮的人生也從此有了轉機,跟隨明君成就了一番事業。但是這段家喻戶曉的歷史卻一直備受爭議,各類史書的記載...
歷史上到底是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主動拜見劉備?
初見此題,相信不少人都會選擇前者,因為我們從小的印象就是劉備「三顧茅廬」,最後請出諸葛亮,而「三顧茅廬」的故事也一直被後人當作禮賢下士、重視人才的典範。然而歷史上真的如此麼?我們印象中的「三顧茅...
劉備和諸葛亮究竟是「一見、再見」,還是「三見」?專家有話說
劉備三兄弟「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我們早已是耳熟能詳。這段故事,是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加以藝術的構思創作而成的。那麼歷史上的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顧...
臥龍出郭嘉死?真的嗎?
郭嘉生於170年,卒於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諸葛亮生於181年,卒於234年10月,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郭嘉出生於潁川...
劉備請出了諸葛亮,卻錯過另一位高人,曹操誠心相邀但為時已晚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襄陽記》,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主人公名叫司馬徽。原文是這樣:
三國時期,臥龍鳳雛名聲之響,皆由此故
三國時期,劉備手下有兩大能人。一是臥龍,另一位就是鳳雛。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則可安天下。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等書籍中,都提到了臥龍鳳雛是誰,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鳳雛指的就是龐統。
根本沒有「三顧茅廬」這事,諸葛亮也是自己送上門的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所寫「三顧茅廬」,可謂是諸葛亮決定出山的關鍵一節。說劉備劉玄德太看重諸葛亮的才華了,一而再,再而三,不管是吃了閉門羹,還是被小書童奚落,更不顧風雪寒天,執意要見諸葛亮,不...
「三顧茅廬」是真的嗎?三顧茅廬是怎麼個過程呢?
一句「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引出了三國最有名的謀士諸葛孔明諸葛亮,「三顧茅廬」「隆中對」幫劉備從亂世中崛起,這是三國演義中最經典的劇情之一,那么正史中對此又有怎樣的說法呢,下面就講講...
揭秘:到底是劉備三顧茅廬尋諸葛?亦或是諸葛北行見劉備?
東漢末期,軍閥混戰,一些實力較強的軍事集團擊敗對手,建立了根據地。當時曹操據有北方,孫權盤踞江東,惟有自詡為漢宗室之後的劉備,常寄人籬下,沒有固定的立足之地。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思賢若渴」,「禮...
公元207年,郭嘉死,同年,孔明出,難道真是奉孝不死臥龍不出?
不知何時起,流行「奉孝不死臥龍不出」,意思郭嘉比孔明厲害,但看了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也找不出一個有說服力的論點,證明郭嘉比孔明強,只發現一個巧合現象,郭嘉在建安十二年(207)去世,孔明在建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