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和諸葛亮究竟是「一見、再見」,還是「三見」?專家有話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備三兄弟「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我們早已是耳熟能詳。
這段故事,是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加以藝術的構思創作而成的。
那麼歷史上的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顧茅廬」呢?對此專家有話說了。
《三國演義》中關於第一次見面的記載是這樣的:
當時劉備帶軍駐紮在新野,徐庶對他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願見他嗎?」劉備說:「你帶他一起來吧。
」徐庶說:「可以主動登門去見此人,但不能讓他來拜見您。
」
由此可見劉備是親自到諸葛亮那裡去請求拜見的,一共前往了三次才得以相見。
但這其中並沒有寫關羽和張飛一同前往,也沒有說就是在茅廬中相見的。
不過諸葛亮在自己寫的《出師表》中曾這樣說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這幾句話卻是證據確鑿。
另外陳壽在《三國志》中也寫到了《隆中對》,對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以論及天下形勢的內容記載得更為詳細。
劉備當時困難重重,急需人才,從情理上來說,「三顧茅廬」是非常有可能的。
正所謂凡事都有兩面性,有支持必然會有反對,另外一種聲音則認為「三顧茅廬」的事情是假的。
他們認為諸葛亮是一位胸懷抱負之人,劉備請他出山,正合其意,他又豈會擺架子,不抓住這個可能會失去的機會?
另外諸葛亮當時只有27歲,劉備則已經是位很有聲望的政治家了,對諸葛亮又豈會如此低聲下氣的苦苦哀求呢?
有朋友說了,不是有《隆中對》為證嗎?但當時曹操幾十萬大軍南征正威脅著劉備,《隆中對》為何不提這個緊迫的問題呢?按照正常人的思路來看,這是極為不合情理的。
同時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是不會安排現場記錄的,所以說《隆中對》有很大的可能是後人附會《出師表》而杜撰的。
如此一來的話,「三顧茅廬」的說法就不是那麼可信了。
此外,魏國郎中魚豢在其私撰的《魏略》中也提到了劉備和諸葛亮第一次見面的情形。
書中說劉備屯兵於樊城時,曹操就早已統一了黃河以北地區,諸葛亮估計曹操接著就會對荊州動手。
同時他知道荊州的劉表難堪大任,於是就北行見劉備。
劉備因其年齡小,根本就不重視他,後來諸葛亮通過對當時天下格局的對策談論,這才使劉備慢慢信任他,最後「以上客禮之」。
關於這點,西晉司馬彪的《九州春秋》也有類似記載。
對於這兩個觀點,有人又引申出了第三種觀點。
清代的學者洪頤煊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對的,他在《諸史考異》中是這樣認為的:
諸葛亮在樊城初見劉備,最後雖被劉備以上客待之,但並沒有特別的器重。
一直等到徐庶舉薦,劉備這才再次相見,這才逐漸有了很深的感情。
諸葛亮對此非常感激,因此記入了《出師表》中。
那麼劉備和諸葛亮究竟是「一見」,還是「再見」,亦或是「三見」呢?歡迎各位朋友評論區各抒己見。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三顧茅廬
關於「三顧茅廬」的故事,有人認為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自己找到劉備來施展才華的,說沒有劉備「三顧茅廬」事實,可是我讀了諸葛亮的《出師表》,裡面他自己就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
劉備為何三請諸葛亮?劉備三請諸葛亮是真是假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
劉備「三顧茅廬」是真有其事還是後人杜撰?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但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顧...
劉備真的做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嗎?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世人皆知。 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就詳細敘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成就霸業的故事。將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態度描寫得惟妙惟肖,把劉備對諸...
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並不是三顧茅廬,之前孔明也毛遂自薦過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張...
"三顧茅廬」是真的嗎?是真是假。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若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
劉備到底有沒有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相信所有人都知道。它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當中的《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劉備三次到茅廬之中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是栩栩如生,同時也把劉備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