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能否成功?諸葛亮為何北伐?為何拒絕採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能否成功?諸葛亮為何北伐?為何拒絕採納?

諸葛亮為何北伐?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提出北伐是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但其實這僅僅是政治口號而已。

自從丟掉荊州之後,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已經非常明顯,曹魏的人口總數在682.4萬人左右,而且占據整個北方,蜀漢僅有人口100萬左右,僅有占有益州。

諸葛亮已經很明顯的看清了這一點,他在《後出師表》中寫到「然不伐賊,王業亦亡「。

那麼如何才能」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呢?此時曹魏雖然潛力巨大,但其的實力尚未完全恢復,經濟依然凋敝,因此擺在諸葛亮面前的只有北伐一條路!所以他的北伐,實際上是以戰求生!通過不斷的對曹魏發起戰爭,來削弱、蠶食其實力,擾亂其經濟的恢復,為蜀漢政權求得生存的空間與時間!

既然諸葛亮想通過北伐來擴展生存空間,那麼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不正是奪取關中的良策麼?

公元228年,諸葛亮認為的北伐良機已經到來,向後主劉禪呈上《出師表》,請求北伐中原。

諸葛亮首次北伐過程中,大將軍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之計,即由他率領五千精兵由子午谷快速到達長安城下,一舉拿下長安,由諸葛亮率領大軍由斜谷進軍趕到長安支援。

關於子午谷奇謀,史書《魏略》這樣記載:當時魏國曹操的女婿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守長安。

諸葛亮開軍事會議的時候,魏延主動發言,認為夏侯楙膽小又沒有謀略。

如果由他帶領5000兵馬,從子午谷直取長安。

夏侯楙聽到魏延到來,必然棄城逃走,長安就可以順利拿下,諸葛亮再親帥大軍殺過來,則長安以西的土地就會全部歸於蜀漢。

那麼諸葛亮是怎麼回答魏延的建議的呢?

史書記載:「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也就是說當時諸葛亮自信滿滿,認為蜀軍已經準備充分,先占據隴右,即可以此為跳板,控制雍涼,再圖進取。

諸葛亮蜀國軍隊向隴右快速進軍,由於魏軍缺乏戰爭準備,天水、南安、安定迅速落入蜀軍手中,一時間關中震動,北伐形勢一片大好。

但是關鍵時刻,蜀將馬謖在街亭被魏國名將張郃擊敗。

無奈之下,諸葛亮只得將軍隊撤回漢中。

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祁山,馬稷在街亭被張郃所破,蜀軍退還。

同年底,二次北伐攻陳倉不下,戰二十餘日未有勝負,糧盡而退。

229年,第三次北伐,成功奪取了涼州的武都、陰平兩個郡。

230年,四戰。

魏軍企圖反客為主,曹真和張郃分別從子午道和褒斜道反攻,進攻漢中,因陰雨路險而止,撤軍。

231年,五戰。

再攻隴右。

諸葛亮出祁山攻司馬懿,司馬懿憑險堅守,做好防禦,拒不出戰。

諸葛亮糧盡而退。

234年,六戰。

褒斜道進軍五丈原,諸葛亮出斜谷攻魏,相峙百多日,司馬懿始終不出。

諸葛亮送女人服巾給司馬懿,司馬懿依然不出。

後諸葛亮病死。

七年打了這麼多次,基本上等於沒打。

每一次都是氣勢洶洶而來,卻又恰到好處的停止了。

第五戰中,司馬懿損失三千多人,這是歷次爭戰中的最大損失,而蜀方幾無,好象沒有誰犧牲。

可見,諸葛亮對司馬懿,並不像是在打仗,而是像演雙簧。

照理說,第一次北伐的失敗應當讓諸葛亮認真考慮魏延的計策了吧,但是如果看看諸葛亮的五次北伐路線,就會發現諸葛亮似乎發了瘋一樣一直在向隴右(地圖的左邊區域)發動進攻,從來不考慮從子午谷(最右邊的區域)進軍呢。

直到第五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鑒於才從褒斜道進軍,直接到渭河南岸的五丈原與魏軍對峙。

可惜天不佑蜀漢,「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死軍中。

蜀軍群龍無首隻得撤退。

這時候的魏延還不死心,想統領大軍繼續北伐,結果被楊軼誣陷謀反殺害。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五次北伐不肯採用魏延的子午谷計謀呢?又是為什麼諸葛亮一次又一次去做有完全成功希望的北伐呢?

其實這魏延所提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建議,純軍事來看,是值得一試的。

不過子午谷奇謀要想成功,必須有幾個條件。

第一、魏延大軍必須要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快速通過子午谷。

第二,夏侯楙必須要逃走,不然如果進行強烈抵抗,大軍就會進退維谷。

三、若順利奪取長安。

必須頂住許昌而來的魏國援軍,還必須迅速平定長安以西的雍涼地區。

實際情況是每一個條件實現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第一,子午谷長達600里,且道路艱險,一旦有埋伏,則會全軍覆沒;二、夏侯楙不一定會逃走,萬一他堅守長安,以待援軍,則蜀軍毫無勝算;三、長安告急,魏國必定全力救援,以蜀軍的補給能力,恐怕難以堅持住魏軍的反撲。

總體來講,魏延的計謀是收益很高但是風險也很高的計謀。

最重要的是,六次北伐,一直被認為諸葛亮失敗了。

而認定標準則是「沒有消滅魏國」。

這不對。

因為北伐的最高預期本身就不是「消滅魏國」,也不可能達到這一標準。

而只能是「促成吳魏火拚大消耗」或者是「促成魏國分裂」。

諸葛亮達到了預算中的較高預期:奪取了小半個涼州,殺了張郃等將,分裂了魏國。

促使司馬懿把魏國皇帝的權利掏走了一半。

這些,都是在帶打不打的狀態下完成的,基本上是支付的最低成本了。

因此,諸葛亮六次北伐是很成功的。

三方都是有損耗的,沒有產生受益者,但是魏國卻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實力被嚴重分化削弱了。

阿斗後來可以安穩地當30年皇帝,與諸葛亮的這一決策有著巨大的關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何至死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三國時期,劉備死後,諸葛亮南下征服了孟獲,不久就開始了他的北伐,這一北伐就開啟了停不住的模式,一直到累死五丈原。諸葛亮屢次北伐,其實蜀漢集團一直都有人反對,但是諸葛亮總是打著一個旗號:「為報劉備...

三國中魏延建議諸葛亮的奇謀是否真實存在?

在研究三國歷史的討論中,子午谷奇謀是其中較為引人注目的。有關於魏延的計策是否可行,以及諸葛亮是否短於奇謀的種種話題,也一直成為人們熱議的對象。那麼,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奇謀。歷史中是否又當真存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