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確發生過「草船借箭」的事,不過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的虛實故事(二)

《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成功刻畫了劉備、關羽、曹操等多個膾炙人口的形象,也流傳給後人了多個經典的千古傳說。

《三國演義》是以《三國志》為藍本寫的,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符合。

但畢竟是小說,它也沒能免俗歷史演義小說的基本套路。

清代學者章學誠在《丙辰雜記》提到演義時說「七分實三分虛」,而實際上,《三國演義》中的多個經典情節都是虛的,當然,也不是說是假的,只是有些張冠李戴而已,大部分經典故事都有出處的,只是移花接木來襯托主角的形象罷了。

《三國演義》以蜀為正統,因此很多經典故事都被用來襯托蜀漢的偉大而服務了,各家經典蜀漢集於一身,比如「溫酒斬華雄」「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











孫權探敵情 收穫一船箭

在上一篇中,筆者講到了孫堅斬華雄的功勞被記在了關羽的身上,其實在《三國演義》中,孫家不僅被坑爹了,連兒子孫權也沒能倖免,兒子孫權在三國中的一個經典故事的專利權同樣被易主了,那就是「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第六十四回說,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想以此陷害他。

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草船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也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它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遺憾的是,三國中雖有「草船借箭」的影子,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卻也是虛構的。

實際上,真正的「草船借箭」發生在赤壁之戰後五年,而「借箭」的人則是吳主孫權。

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以及裴松之做的註記載:建安十八年,曹操和孫權在一個叫濡須的地方打了一仗,第一次作戰,孫權就給曹操來了個下馬威,消滅了曹操幾千人,可後來曹操乾脆老老實實地躲在大營里不出來。

這下孫權就坐不住了,老想去看看曹操在幹嘛。

一天他看見水面上有很大的霧,就和魯肅坐了個快艇打開音樂並且把音箱開到最大直往曹軍前沿陣地竄。

曹操本身就是個多疑的人,他看到孫權的隊伍排列整齊害怕是孫權給他下了的套,不敢和孫權打仗,於是他叫弓箭手向孫權射箭,還來了句著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可是過了一會,孫權的快艇由於中了太多箭,船身傾斜,眼看就要翻了。

孫權趕快下令快艇掉頭返航,結果另一側也中了很多箭,中箭後兩側重量倒是平衡了,孫權也就安全返航了。

曹操這時出來一看,哎,上他當了,騙了我那麼多箭跑了。

這樣看來,孫權也不是來借箭的,他只是想來探探曹操的虛實,沒想到船身會中這麼多箭,弄得船要傾覆,還好情急之下將船調了頭,船身另側中箭後重量平衡,終於安全脫身,但是,探敵情還是達到了「借箭」的客觀效果,而這件事也反映了孫權卓越的軍事才幹和臨危不懼的指揮能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最歷史 還你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魯迅曾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更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而事實上,諸葛亮那些在軍事上的傳奇功績大半出於作者虛構,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

73.架空歷史的文學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就像《紅樓夢》中所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文學有藝術性,歷史則有真實的一面。相對地,人容易接受、記住優秀的文學作品,而更容易忘記...

草船借箭 羅貫中的移花接木大法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非常經典的一個段子。這個故事中曹操的膽小和愚蠢與諸葛亮的膽識和智慧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但是在各種史料的記載中,並沒有找到關於諸葛亮「草船借箭...

還原被《三國演義》掩蓋的歷史真相

《三國演義》是文學史上的驚世之作,無數的人被書中武將的忠勇,精彩的排兵布陣所吸引,很多人甚至將其當作了歷史,由此產生了很多誤解,但前人早已說過書中的情節是七分實三分虛,它在本質上只是一部歷史演義...

正看歷史,為何羅貫中要這麼寫三國?

在歷史領域中,三國一直是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其中拿《三國演義》當正史討論的也不在少數,演義的故事之傳神,已深入人心,在人們的印象中,呂布就是以一當千的猛人,關羽就是一把大刀能砍天下的神將,張...

真實「草船借箭」為何跟諸葛亮一點關係都沒有

作為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對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寫是極其生動的。小說中,諸葛亮借著滿天大霧,把二十隻戰船開到曹軍寨前擂鼓吶喊,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動,便派弓弩手放箭。結果,諸葛亮輕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