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心學大師王陽明,此文足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了三不朽」的說法:「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立德」即樹立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不朽」之人物不勝枚舉,但能「立三」的卻寥寥無幾。

在我們儒家能達到聖人標準的有四人:孔子、孟子、朱熹和王陽明。

在我國歷史上文人用兵當以三人為最:諸葛亮、王陽明和毛澤東。

而能稱之為「三不朽」的據說只有兩個半:一是孔子,一是王陽明,曾國藩占半個。

從這幾種說法也可看出王陽明的地位是何等之高。


學生們對王陽明的了解大多是從《明朝那些事兒》中獲取,書中提到,他多次替朝廷平叛,從無敗績,特別是以少勝多打敗朱宸濠王爺的叛軍,穩定朝政,可謂是「立功」。

說到「立德」「立言」人們不由得想起他創立的心學,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還有他的《傳習錄》影響後人。

當然,我們對王陽明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幾句話上,我們應先從他的出生開始說起。

非凡人物的出生也一定是非凡的,王陽明也不例外。

公元1472年,明憲宗成化八年,王陽明在他的家鄉浙江餘姚誕生,餘姚就是浙江紹興,我們們偉大的文學家魯迅、敬愛的周總理等等都是那裡的人。


據史載,王陽明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尚未分娩,他們一家人非常著急。

一天,祖母岑老夫人正在睡覺,他夢見一群仙人駕著五彩祥雲自空中而來,其中一個頭戴金盔,身穿金甲的天神懷抱著一個小孩,送給了岑老夫人。

這個時候,她醒了而且聽到了真正的孩子的啼哭一她的孫子出生了。

因為孩子是神仙踏著五彩祥雲送來的,爺爺王天敘就給他起名叫王雲」。

可是沒高興很久,一家人卻變得焦躁起來,因為小王雲不會說話。

他們猜測孩子會不會智力有問題,或是個聾啞孩兒吧,但他們更相信這個孩兒一定是一個偉大人物,因為「貴人語遲」嘛。

但直到5歲了,小王雲仍不會講話。

一次玩耍中,走來一個道士。

那道士走到王雲跟前,摸了摸他的頭說:「是個好孩子,可惜道破了天機了。

」他的祖父聽到這話,眼前一亮:孩子是神仙駕著祥雲送來的,起名叫王雲,可不是道破了天機。

(當然也有其它說法)於是趕緊改名,《論語》中有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之,必失之。

祖父取其中的「守」與「仁」希望自己的孫子不僅要有智慧,更要有仁德。

於是他就改名「王守仁」改名之後的他,果然不久就會講話了。

​ 後來,守仁的父親考了狀元,舉家遷到了北京,並給他找了最有名的老師來教他。

但據說他不是一個願意待在私塾里的人,他願意讀兵書,有人還曾見到他的一首打油詩: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這是一種思考,是一種見識。

年僅十歲出頭的兒童竟有如此意識,令人景仰。

有一次他問老師:什麼是第一等大事?老師說:唯讀書登第耳!他搖搖頭,不以為然的說:恐怕登第不是頭等大事,我讀書就要做聖賢。

就這樣一個孩子就有了自己的志向。

有夢想不足以使一個人到達遠方,但到達遠方的人一定有夢想。

 

過了兩年,他母親去世了,後媽對他又不好,他自己就拚命讀書,詩詞文章都很感興趣。

但過了些日子,他越來越發現國家太貧弱了,他又開始學習兵法。

十五歲時,有一次他失蹤了,家裡人急著滿處找,原來他跟隨一幫將士去騎射遊歷邊關了。

據說王守仁在小道行走,突然有兩個韃靼人騎馬走來,他對著那兩個韃靼人拈弓搭箭,韃靼人驚慌之下掉頭就跑。

這件事使他愛國之情油然而生,回家之後沉迷於兵法。

每逢家裡來客人,他就用果核排兵布陣。

十七歲時,父親讓他去南昌下聘禮娶親。

岳父見他很不錯,留他多住幾日再回老家,但就在婚禮當天,他失蹤了。

原來,他在那天去外面溜達,路過一個道觀,跟裡面一個道士聊起了天,就要向人家學習導引術(氣功),一下子把結婚的事兒忘了,第二天才急急忙忙跑回去。

娶了親,在回家路上,他拜訪了婁諒大師,婁諒告訴他:聖人是可以學到的。

怎麼做——讀朱熹的書,要格物致知。

王守仁如醍醐灌頂作出重大決定,要好好地格物。

他跑到竹林里,盯著竹子一直看。

他的朋友格了三天病倒了,他自己繼續格,七天七夜,終於也病倒了。

這件事情對他觸動很大,從此,他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產生了懷疑。

但他並沒有放棄做聖人的理想,他要另闢蹊徑。


當然,在這幾年中,父親一直希望他考科舉中進士當個官。

他連考了兩次也沒中,許多人沒考上,有的嚎啕大哭,有的尋死覓活,他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而動心為恥。

終於,第三次他考中了。

賜二甲進士出身第七人,觀政工部。

後來他又去過刑部、吏部等地方。

有段時間,他被官場那種生活擾的太壓抑了,跑到九華山,遇了許多和尚道士,他轉而又喜歡上了神仙佛老思想。

後來,他肺病嚴重回到老家,跑到會稽山上。

會稽山又叫茅山,那裡有個「陽明洞天」,當地人叫「陽明洞」,又叫「禹穴」。

他就在這裡練起了導引術,還根據這個洞的名字起了一個號叫「陽明」。

所以後人稱他為「王陽明」或「陽明先生」。

導引術就是氣功,他練習的目的是為了治病,但沒想後來卻有了一種預知能力。

當然他沒有在這裡過上神仙生活,而是重新踏上仕途,為國家效力。

弘治十八年,弘治帝駕崩,太子朱厚照即位。

他是一個喜歡胡鬧的人,而且特別寵幸宦官,尤其是以劉瑾為首的「八虎」。

大臣們希望皇帝兢兢業業治理國家,於是上書處死「八虎」,不料「八虎」未除,反而自己被貶職的被貶職,被處死的被處死。

王陽明也沒閒著,想要說幾句公道話,結果被劉瑾打了40軍棍投進了監獄,最終是發配貴州龍場當驛臣。

龍場是個什麼地方? 據《陽明年譜》載,龍場當時「處於萬山叢棘之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鴃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

外來之人,水土不服,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陽明來到龍場,並無居所,只好自己在境內小孤山下結草庵居之,陽明在《初至龍場無所止結草庵居之》詩中對此曾描述:「草庵不及肩,旅倦體方適。

開棘自成籬,土階漫無級。

迎風亦蕭疏,漏雨易補緝。

」又常至小孤山一岩洞中讀《易》,陽明名其洞為「玩易窩」,在其中陽明寫有著名的《玩易窩記》。

其後陽明又移居龍場境內龍岡山(又名棲霞山)的「東洞」中,改其名為「陽明小洞天」,以此寄託對故鄉浙江紹興會稽山陽明洞的思念之情。

環境艱險,居無定所,生活無著,窮途潦倒,使陽明多次舊病復發,加之當地缺醫少藥,瘴癘侵之於外,憂鬱攻之其中,隨時都有被疾病奪去生命的可能。

陽明在其名文《瘞旅文》中就描寫了京城一吏目,攜一子一仆,同赴任所,途經龍場,在一晝夜之間便都病死於境內蜈蚣坡下。

他在陽明洞裡為自己作了一個用石頭壘成的棺槨,每天要躺在裡面專心求解大道。

有一天他突然大叫一聲,滿臉喜悅,終於他明白了大道是什麼。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所謂聖人之道,只需向自己內心深處去挖掘、去尋找。

這就是聞名於世的「龍場悟道」。

他悟出的大道簡單講就是三個字「心即理」,心就是大道。

我們要向王陽明學習什麼,其實就是要學一學在厄運中,一個人是如何憑信念去自我救贖的。

那個時候誰也幫不了你,只有信念。


所以他開始講學了,那也是一個山洞,山洞上寫著「龍岡書院」。

學生問:「老師,一朵花開在南山,跟你的心有什麼關係呀?」他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 我們生於同一世界,而結論不同。

原本,這世界的美與善,恨與仇,自在人心。

你的心明亮了,世界不就更加光明了?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

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方圓近千里。

地方官員無可奈何,遂上奏明廷。

兵部舉薦時任右僉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撫江西,鎮壓民變。

正德十三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奏請設立和平縣,並興修縣學。

三月,抵達江西蒞任。

他迅速調集三省兵力,鎮壓了信豐等地的起義。

七月,王守仁念戰爭破壞巨大,上奏請求朝廷允准招安。

明廷遂委以地方軍政大權,准其便宜行事。

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實力最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軍寨,並會師於左溪。

王守仁並親自前往勸降。

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軍事功績,是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

王守仁將去福建剿匪時(無大量軍隊),所率部隊行軍剛到豐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兵叛亂。

因此王守仁積極備戰,調配軍糧,修治器械,然後發出討賊檄文,公布寧王的罪狀,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當時,王守仁最為擔心者,就是寧王朱宸濠揮師東下,占領故都南京。

如果南京失守,寧王就有了稱帝的資本,同時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滅了。

王守仁虛張聲勢,利用假宣傳假情報,城中擾亂寧王的視線,逼他做出錯誤的判斷,以為各路大軍已經組成合圍態勢。

同時使用反間計,命人攜蠟丸潛入南昌,使寧王猜疑自己部下的進攻南京策略。

寧王果然上當。

王守仁利用這一時機,做好了防守南京的準備,使寧王欲攻南京,已無可能。

  

七月,寧王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

王守仁這時已經調集了八萬大軍,主要為各地民兵與農民,對外號稱三十萬。

由於先前進行大量宣傳工作,謊稱有大量軍隊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兩日,王守仁便派諸將分五路迎擊回援南昌的寧王大軍。

四路分兵迎進,一路設伏。

交戰以後,寧王大軍很快腹背受敵,被分割成幾部分,後又中了埋伏,慘遭大敗,潰逃退守八字腦地區。

  

這一仗打得相當激烈,是關鍵的一戰。

官軍一度退卻,王守仁部將伍文定立即斬殺了後退之人,命令諸軍一決死戰。

最後終於打敗了敵人,敵軍退保樵舍地區,效仿曹操赤壁之戰時,將大船結成方陣,寧王拿出金銀珠寶犒賞將士,衝鋒賞百金,負傷千金,要求他們死力一搏。

  

但寧王軍隊的方陣被王守仁看出破綻,他決定仿效赤壁之戰,放火燒船。

第二天,寧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開「早朝」會議,王守仁大軍殺到,用小船裝草,迎風縱火,燒毀了寧王的副船,王妃婁氏以下的宮人以及文武官員們紛紛跳水。

寧王的旗艦擱淺,不能行動,倉促間換乘小船逃命,被王陽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獲,寧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階下囚。

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軍攻陷,寧王之亂全面平息,前後只有三十五天時間。

但王守仁是委屈的,因為他遇到一個荒唐的皇帝,他自己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想生擒朱宸濠,於是讓小太監告訴王守仁:把朱宸濠放了,皇帝要親自捉拿。

王守仁不干,被誣陷有反叛之戰,於是他請辭回家。

他沒有蹉跎,而是廣收門徒,開始了講學,並且在這時他有了更重要的觀點:知行合一。

人為什麼要有知識。

知識是用來改變現實的,一個人有知識,這就是行動的開始,是行動的主意。

而一個人行動是知識的結果,是知識的成就。

這兩者是分不開的。

  就這樣,王陽明本以為自己可以在講學中養老,但突然接到嘉靖皇帝的聖旨,朱厚照已經死了,新皇帝就想到他:任命他為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領兵部尚書銜,提轄南方十省兵馬,賜予「便宜行事」權限,先斬後奏。

為什麼呢?廣西有事,發生了叛亂。

就這樣王陽明又開始了軍事生活,這些小叛賊對於他來說就是小菜一碟。

他一到歸降的歸降,招安的招安,解散的解散。

廣西平定後,陽明的肺病在勞頓後加重,他不去等待朝廷的封賞,而是想儘快趕回浙江餘姚老家。

王陽明繼續前行,忽然一日,王陽明問:「到哪裡了?」侍者回答:「青龍鋪。

」王陽明沉默不語,然後是劇烈的咳嗽,恨不得把肺咳出來。

嘉靖七年(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時,王陽明讓人叫周積進船艙來。

周積躬身侍立。

許久,王陽明睜開眼睛,微微一笑,說了三個字「我走了。

」周積泣不成聲:「老師,有何遺言?」王陽明微微一笑,八個字:「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說完,閉上眼,離開了人間。

  

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在拜見了老聃之後,說了一段話:「鳥,吾知其能飛;魚,吾如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見龍耶。

」 時光飛逝,聖人已遠,但我們亦可以說:陽明先生也是龍!

附:王陽明大師至理名言

1.「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  

2.「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

」  

3.「心即理也。

」「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  

5.「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6.「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7.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王陽明何許人也

面對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似乎已經過時。國人陷入空前的信仰危機。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像一群沒頭蒼蠅。從炎黃統一各部落形成統一文明到南宋滅亡,差不多4000多年吧,這種文明能不間斷...

一生俯首拜陽明---心學大師王守仁概述

人世的哲理長久地隱藏在玄冥之中,宇宙不知疲倦地演繹著爆炸,膨脹的輪迴,直到上天也厭倦了這周而復始的一幕,打了哈欠,眨了眨眼睛說:「讓王陽明去吧!」於是一道天光劃亮了沉寂幽遠的萬古長夜,墜入神洲大...

淺談大明王朝第一猛人、牛人、永垂不朽

儒家將「三不朽」當成畢生奮鬥之目標:立德立功立言。有人說,我國歷史上能夠做到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傳承與發展儒學的貢獻尤為卓著。其學上...

年少不知王陽明,知道已不再少年

明憲宗成化十八年,一孩童跟隨祖父王倫一同前往京師,祖孫二人途徑鎮江金山寺時,一幫文人聽說狀元之父來了,遂設宴款待,想見識一下王倫之學。王倫冥思苦想,吭哧半天,就是琢磨不出一首好詩來,尷尬之際,1...

推翻程朱理學具有劃時代意義之人之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

神奇聖人-------王陽明

明朝第一牛人,一生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傳奇!文韜、武略、兵法、哲學無一不通、無一不精。他鑽研朱熹「格物窮理」的儒家思想,發現其「存天理、去人慾」的做法存在一些弊端。他創建了心學,成為...

明朝一哥王陽明:我就是不一樣的煙火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這是古今聖賢的最高理想。縱觀歷史長河,能達到這「三不朽」境界的也不過才兩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