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俯首拜陽明---心學大師王守仁概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人世的哲理長久地隱藏在玄冥之中,宇宙不知疲倦地演繹著爆炸,膨脹的輪迴,直到上天也厭倦了這周而復始的一幕,打了哈欠,眨了眨眼睛說:「讓王陽明去吧!」於是一道天光劃亮了沉寂幽遠的萬古長夜,墜入神洲大地上一處叫餘姚的地方。
幾十年後,一個窮山惡水,鳥不拉屎的地方,一個在任何版本的中國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地名——龍場,將被永遠載入史冊(龍場悟道)。
因為這一天,一個仕途失意的落魄青年在這裡和神做了一筆交易,他以淵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以及不分晝夜的冥思苦想為人類換來了覺醒的火種和超凡的智慧,陽明心學橫空出世!
一百年後,他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他的粉絲成群結隊,他的文治武功讓人編成傳奇頂禮膜拜,他的傳世文集讓盜版書商笑歪了嘴。
他的徒孫徐階隱忍十載,用心學裡的智慧除掉權奸嚴嵩,官拜內閣首輔,榮極一時。
幾年之後,另一個不世奇才張居正更是將心學藝術發揮到極至,他左右逢源,架空皇權,以力挽狂瀾的政治改革為行將就木的大明朝續了整整半個多世紀的命。
福建憤青李贄,早年即受心學影響,創立「童心說」, 批判重農抑商,倡導功利價值,猛烈抨擊官方意識形態,企圖為資產階級革命作理論準備,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方面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江西文人湯顯祖,主動向組織靠攏,拜王學傳人羅汝芳為師,長期致力於哲學理論與藝術實踐的結合,創作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崑曲藝術《牡丹亭》。
除此之外,散文家袁宏道,暢銷書作家馮夢龍以及各路草根寫手紛紛亮相,在心學的影響下筆耕不綽,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文學時代。
善於剽竊的日本人也再次發揮其視智慧財產權為糞土的優良傳統,通過一個叫了庵桂悟的和尚「引進」了心學,一時間闔島轟動。
一般而言,轟動這個東西也就是個短期效應,比如超女快男華南虎,史上最牛釘子戶,基本上各領風騷三倆月。
可人家日本的這次轟動效應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時期!還誕生了一個骨灰級的粉絲——東鄉平八郎。
按理說小東已經是偶像級的人物了,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他率領裝備處於劣勢的日本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被天皇任命為海軍軍令部部長,前途無可限量。
可就在慶功宴會上,本來應該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小東卻沉默不語,這是怎麼一回事涅?就在大家投來詢問的目光時,小東默默地從懷裡拿出一塊印章,上面刻著七個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眾人頓時無語。
正當小東一邊淚眼婆挲地撫摸著他的寶貝印章,一邊顫聲道:「微斯人,吾誰與歸?」時,蔣介石蔣中正蔣委員長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蔣公早年在大陸時就非常推崇陽明先生,赴台伊始便將所居之草山改為陽明山,並在草山創立了『革命實踐研究院』,提倡『實踐』運動,以示對陽明先生的尊崇。
老蔣一個人追星覺得不過癮,還強迫小蔣(蔣經國)加入「王粉」的隊伍,這種毫不利己專門追星的敬業態度讓後世無數粉絲黯然失色,難望項背。
於是乎,有人要問,王陽明到底是誰(曾經有人告訴我王陽明是武林高手)?心學咋就那麼神奇?以前,每當有勤奮好學的小朋友問我這樣的問題時,總是希望我講講「致良知」「知行合一」之類的,但我想了想,還是只總結出一句話:「王陽明是一種生活態度。
」
也有持不同意見的,認為陽明心學可以濃縮為兩個字——權道。
權是權衡,是權宜。
而對人心而言,權就是追求那微妙的恰到好處,像稱跎一樣隨被稱之物的輕重而變動,找到那個應該的恰好,
究竟怎樣,聽我慢慢道來。
話說公元1472年,明憲宗成化八年,王聖人(別號陽明)降臨在浙江餘姚。
餘姚在明朝屬於紹興府,大禹治水就告成於這片三苗古地。
紹興作為作為全國著名的名人製造基地,曾成功地推出過徐文長,周恩來,魯迅,蔡元培,秋瑾,徐錫麟,章學誠,張岱,等牛人,這些人基本上都受過王陽明的引響,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創作的道路,死了以後還要被寫進歷史教科書供後人瞻仰。
作為相對嚴謹的官方史書,《明史》帶頭宣揚封建迷信思想,說王聖人他媽懷孕十四個月才生下他,出生當晚王聖人他奶奶岑氏還做了個夢,夢見一個站在一片紅色雲海中的神仙送了個嬰兒給她。
岑氏剛從夢中驚醒,王聖人就出生了。
大家覺得這件事非同小可,就把家裡最有見識的人,娃他爺竹軒公王天敘請了出來。
為啥叫竹軒公呢?因為據傳此人「性愛竹,所居軒外環植之,日嘯詠其間」,頗有些魏晉遺風。
老頭拄著拐棍從裡屋出來,往太師椅上一坐,環視了一下眾人,說:「咳,咳。
既然是雲上的神仙送來的,那就叫王雲吧。
」於是王聖人有了第一個名字。
聖人這個行業沒有統一的標準,唯一達成共識的是,這是個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討好的職業,古往今來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可以算作聖人外就剩下若干瘋子神經病自稱實現了這一理想。
當年董仲舒同學目不轉睛,焚膏繼晷,用了三年時間遍覽天下書籍後放出一句狠話:「三代以下無聖人。
」三代者何?曰:「夏,商,周」。
也就是說,孔子孟子,老子孫子這些人通通都不夠資格,實在太打擊懷揣夢想的小朋友們了。
現在讓我們仔細認識一下王守仁。
《明史》載, 王守仁出生時取名為王雲,但五歲不能說話,告訴他人,改名為王守仁,他才說話。
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
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
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
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
騎、射、兵法,日趨精通。
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
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
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醜。
不料守仁提起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三中,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
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
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
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
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
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
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
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
諡文成。
童年生活
王陽明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時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其遠祖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
其父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後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據《年譜》記載,他出生前夕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王陽明剛好出生,祖父便為他起名叫王雲,鄉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雲樓。
然而,他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高僧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雲」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
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此後他便開口說話了。
這個故事有點神話色彩,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時並未顯示出聰慧和才華。
他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王陽明隨父赴京,路過金山寺時,他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王陽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
」四座無不驚嘆,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表現出非凡的想像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
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
儘管如此,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
如13歲喪母后,繼母待他不好,他竟買通巫婆捉弄其繼母,使得她從此善待他。
他學習並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軍事遊戲。
年輕時他出遊邊關,練習騎馬射箭,博覽各種兵法秘笈,遇到賓客常用果核擺列陣法作為遊戲。
思想演變
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
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進了道教的鐵柱宮,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通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此後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討論養生的問題。
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當時相當於宰相的內閣首輔李東陽笑著說:「你這次不中,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
」王陽明懸筆立就,朝中諸老驚為天才。
嫉妒者議論說,這個年輕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無人。
二十五歲再考時被忌者所壓,又未考中。
二十八歲禮部會試時,他考試出色,名列前茅,中了進士,授兵部主事。
王陽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學,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驛丞。
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
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史稱龍場悟道。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訓龍場諸生」。
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
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
軍事功績
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
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方圓近千里。
地方官員無可奈何,遂上奏明廷。
兵部舉薦時任右僉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撫江西,鎮壓民變。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鬢)部,奏請設立和平縣,並興修縣學。
三月,守仁抵達江西蒞任。
他迅速調集三省兵力,鎮壓了信豐等地的起義。
七月,王守仁念戰爭破壞巨大,上奏請求朝廷允准招安。
明廷遂委以地方軍政大權,准其便宜行事。
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實力最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軍寨,並會師於左溪。
王守仁並親自前往勸降。
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
擒獲寧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軍事功績,是平定南昌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王守仁將去福建剿匪時(無大量軍隊),所率部隊行軍剛到豐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兵叛亂。
因此王守仁積極備戰,調配軍糧,修治器械,然後發出討賊檄文,公布寧王的罪狀,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當時,王守仁最為擔心者,就是寧王朱宸濠揮師東下,占領故都南京。
如果南京失守,寧王就有了稱帝的資本,同時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滅了。
王守仁虛張聲勢,利用假宣傳假情報,擾亂寧王的視線,逼他做出錯誤的判斷,以為各路大軍已經組成合圍態勢。
同時使用反間計,使寧王猜疑自己部下的進攻南京策略。
寧王果然上當,有半個月時間猶豫觀望、不知所措,沒敢發兵攻打南京。
王守仁利用這一時機,做好了防守南京的準備,使寧王欲攻南京,已無可能。
七月,寧王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
王守仁這時已經調集了八萬大軍(主要為各地民兵與農民),對外號稱三十萬。
有人指出應該急救安慶,王守仁說:「現在九江、南康已經被敵軍占領,如果我們越過南昌跨江救援安慶,就會腹背受敵。
現在南昌空虛,我軍銳氣正盛,可以一舉攻破。
敵軍聽說南昌失守,定會回師來救,這時我們在鄱陽湖迎擊他,肯定能取得勝利。
」
由於先前進行大量宣傳工作,謊稱有大量軍隊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兩日,王守仁便派諸將分五路迎擊回援南昌的寧王大軍。
四路分兵迎進,一路設伏。
交戰以後,寧王大軍很快腹背受敵,被分割成幾部分,後又中了埋伏,慘遭大敗,潰逃退守八字腦地區。
寧王眼觀局勢不妙,急忙調九江、南康的精銳部隊出擊,王守仁派幾路大軍迎戰並取南康。
這一仗打得相當激烈,是關鍵的一戰。
官軍一度退卻,王守仁部將伍文定立即斬殺了後退之人,命令諸軍一決死戰。
最後終於打敗了敵人,敵軍退保樵舍地區,將大船結成方陣,寧王拿出金銀珠寶犒賞將士,要求他們死力一搏。
但寧王軍隊的方陣被王守仁看出破綻,他決定仿效赤壁之戰,放火燒船。
第二天,寧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開「早朝」會議,王守仁大軍殺到,用小船裝草,迎風縱火,燒毀了寧王的副船,王妃婁氏以下的宮人以及文武官員們紛紛跳水自殺。
寧王的大船擱淺,不能行動,倉促間換乘小船逃命,被王陽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獲,寧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階下囚。
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軍攻陷,寧王之亂全面平息,前後只有三十五天時間。
王守仁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後來,明武宗以「威武大將軍朱壽」之化名出征,宦官有意釋放寧王,讓武宗與寧王打一仗並親自俘獲,藉此討好皇上。
王陽明對宦官張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明這樣做會死更多人。
最後協調結果是:讓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寧王讓皇帝俘虜,高興一下。
思想成就 王守仁是我國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
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
他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並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
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處於吾心」,「天理即是人慾」;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
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
」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
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後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係的說法。
他論兒童教育,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
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
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
死後,「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
他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
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就有一塊「一生伏首拜陽明」的腰牌。
他的弟子與心學影響了很多人:徐階,張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揚海外!
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
他非常熱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回故鄉時,常遊覽名勝古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如他寫的《憶龍泉山》:
我愛龍泉山,山僧頗疏野。
盡日坐井欄,有時臥松下。
一夕別雲山,三年走車馬。
愧殺岩下泉,朝夕自清瀉。
王守仁的游足還到奉化雪竇山,他寫的《雪竇山》詩明麗、秀拔。
數百年來被人們傳誦不息。
窮山路斷獨來難,過盡千溪見石壇。
高閣鳴鐘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隱隱連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訝諸峰俱眼熟,當年曾向畫圖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
他死後,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他將心學凝成四句話: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餘姚「四碑亭」,留有紀念他的碑亭。
碑文是:明先賢王陽明故里。
楹聯: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揭瑞雲。
橫額:真三不朽。
心外無理
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學說,使陸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他們被稱為「陸王學派」。
陸九淵從「心即理」說出發,認為格物的下手處,就是體認本心。
王守仁並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說:陸象山之學,「其學問思辨,致知格物之語,雖亦未免沿襲之累」。
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陸九淵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則明「天理」。
故王守仁強調:「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
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
知行合一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
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
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
比如,當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已經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和關心;知道仁愛的時候,就已經採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
他的目的在於「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對於朱熹的「先知後行」等分裂知與行的理論,王守仁在他學生編著的《傳習錄》中是這樣理解的,古代的聖賢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認為這樣下去會造成浮誇的風氣,於是開始強調要知,更要行,而後世的人就理解為要先知而後行,這就錯誤的理解了聖賢的意思。
北京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陽明倡「君子之學,唯求其是」的「求是」學風,並多有闡發。
時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
浙江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士農工商
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中提出,「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管仲)。
」王陽明認為士、農、工、商「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且進一步說明「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的觀點,他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被視作「賤業」的工商擺到與士同等的水平。
(《節庵公墓表》)王陽明《傳習錄拾遺》說:「雖經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
此說被稱為「新四民論」。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哲學思想的全面概括,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
詳見《明朝那些事兒》
推翻程朱理學具有劃時代意義之人之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
陽明先生35天平寧王之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殺掉了明朝的巡撫孫燧、江西按察副使許逵,率領軍隊號稱十萬,並發檄各地,指責當朝皇帝武宗種種不是。七月初,朱宸濠留下部將守南昌,自己親率軍隊渡江東下,...
因「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病倒,病癒後成為了明朝「全能手」
說起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名字的每一次出現經常伴隨著宋明理學,更是千萬孺子心目中「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楷模,他實現了很多人未成實現的夢想,從文筆書生到戎馬生涯,一生特立獨行,一生充滿的傳奇色彩。
明代奇人王陽明到底有多厲害?揭秘一生開掛的王陽明!
說到明代,一位超級有實力的王陽明其實真的是好厲害的,這個人很有個性也非常的有趣,但是有的人還是不太了解這個人,其實這個人真的不簡單的,其實很多人都說他實在是太厲害太厲害了,所以就有人給出做了一些...
君心若有雜蕪生,何不讀讀王陽明
1926年,梁啓超向青年學生髮表演講時說:「青年們啊,你們感覺到苦痛嗎?我告訴你,唯一的救濟法門,那就是依著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知行合一四個字,可謂「心學奧義」。說起來容易,理解透徹並付諸...
讀遍明史,最崇拜王守仁——給你幾個崇拜王守仁的理由!
引題 先說一個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對王守仁的崇拜。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他率領裝備處於劣勢的日本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成為了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
發育遲緩、行事怪癖的他,竟能平定叛亂,立院講學,成為千古名臣
東平八太郎是日本維新派中的一員戰神,他曾打敗過大清的北洋艦隊、也曾擊敗過俄國海軍,在世界上享有「東方納爾遜」之譽,日本軍國主義者稱之為「軍神」的常勝將軍。但是他貼身佩帶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一生俯...
王守仁的真實軍事能力,你知道嗎?
王守仁即王陽明,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是中國這樣一個幾無哲學家的國度中難得出現的潛心研究哲學的著名人物。近代以來,曾國藩以及蔣介石等人對其思想的大力推崇以及文化教育的提高,現當代不斷有人挖掘出其思想...
歷史上最後一個聖人,自明朝以後再沒有出現了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歷史上的今天10月31日:明朝全能大儒王守仁出生
王守仁(1472-1529)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即公元1472年10月31日)太夫人鄭氏娠十四月生文成公於餘姚,嘉靖七年十一月廿九日...
王陽明系列—生平思想概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封爵至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