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何許人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面對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似乎已經過時。

國人陷入空前的信仰危機。

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像一群沒頭蒼蠅。

從炎黃統一各部落形成統一文明到南宋滅亡,差不多4000多年吧,這種文明能不間斷的傳承這末長時間,想來自有它的可取之處。

西方哲學和宗教在中國終究水土不服。

明朝中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橫空出世。

他就是被稱為儒家三大聖人之一的-王陽明。

他繼承和發揚了儒學的積極部分,創立了儒學的新學派-心學。

中國本可繼續漢唐的強盛,成為當今世界列強之首。

可是由於外族的入侵,文化漸漸異化。

連心學也漸漸為國人所不知。

我們的鄰居日本依靠心學為理論基礎,有了明治維新,加上以後的飛速發展,以彈丸之地立於列強之中。

到了續接文化歷史的時候了。

王陽明何許人

王陽明,姓王,名守仁,字伯安,自號陽明子。

人無外號不富,別人不起自己起,古人都這樣。

故後人稱之為:王陽明。

尊稱:陽明先生。

他是浙江餘姚人

按今天我們填各種表格,這種說法值得商榷。

其先祖是晉代右將軍王羲之,名門之後啊。

王羲之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故王陽明的祖籍當為山東人。

其父曾做南京吏部尚書,退休後住在會稽。

按出生地填表,王陽明也許該填南京

生於明朝成化八年(1472),卒於明朝嘉靖七年(1529)。

不到60歲就沒了,可見天才太勞心了,可嘆。

需要說明的是,王陽明的生卒年代正是明朝的中葉。

明朝前期戰亂初定,社會不算穩定。

加上朱元璋,朱棣這倆猛人,猛人治國不會太寬鬆。

明末又出幾個混蛋皇帝(崇禎雖評價其聰明勤奮,但對大臣疑心太重,有心理病的嫌疑,故也在混蛋之列),社會動盪,老百姓不會好過。

明朝中葉,皇權較弱,內閣的權利很大,屬於集體領導。

社會穩定,百姓富裕。

科技發達,軍隊強悍。

出過不少大能人大忠臣,像于謙,張居正等,也出過大奸臣嚴嵩等

這也正常,忠奸是相生關係。

據說明朝軍隊大量裝備火槍,稱為「神機營」,大炮「佛狼機」類似今天的迫擊炮。

雖然類似黑磚窯的事也不少,但總體上百姓富裕,文化自由。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王陽明才能造就成為聖人。

王陽明為什麼是聖人

王陽明是大思想家。

他創立儒家新流派--心學。

讀孔子的言論感覺到的是簡樸敦厚,透出些清新幽默

到了程朱就很學究氣了。

我覺得宋朝不如唐朝很大原因就在這裡。

程朱使儒家走向沒落,王陽明給儒學來了次文藝復興,注入了積極的血液。

王陽明本來苦讀程朱理學,後感覺不爽,改修習佛家,又因不想那麼自閉重返儒學。

看來人多拜幾個師傅沒壞處。

後被貶貴州龍場驛,荒山野嶺,沒任何娛樂,網都上不了。

於是真的玩起了自閉,打坐靜思,終於悟道。

「心學」由此誕生。

「心學」的主體是:要從自己的內心去探求真理,也就是發現自己的良知。

我很疑心這點來自於《六祖壇經》。

最重要的觀點是:知行合一。

這點看起來簡單,卻切中中國人的要害。

試看從古到今,滿肚子學問的文人什麼都不會做,會做事的又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至今我們的學生考試分高,卻不如老外的動手能力。

學習,實踐,找到問題再學習,學的才是真東西,才是有用的東西。

這點毛澤東的《實踐論》可以說是「知行合一」最好的解釋,偉人啊,不得不佩服。

學說一旦成熟,王陽明就開始開班授課,廣收門徒。

可不像當今各種名目的補習班和講座,「大師」「叫獸」一群大忽悠,只為騙錢。

王氏的門人大多很有成就,就連後代的曾國藩都終生研習王學而成就非凡。

王陽明是大軍事家。

剿匪是很頭疼的事,可他能把土匪搞得精神崩潰,主動投降。

寧王造反,十萬大軍,王陽明手上沒幾個人,能馬上召集一批民兵,沒費什麼事就把寧王給滅了(其實過程也蠻兇險的)。

王陽明打仗真的是「君子鬥智不鬥力」,心理戰,麻雀戰,什麼招都使,總能讓對手找不著北。

回想抗戰時期,撇開武器裝備不說,鬼子每次打仗都很講戰術,詭計多端。

可我們的國軍只會仗著人多群毆,一點突破就四散奔逃,跟義和團沒區別。

據說當時日本軍人里研究王陽明的很多,徒弟強過師傅了。

幸虧八路的游擊戰才讓鬼子現出沒學習到家的原形。

按金庸小說的說法,能自創一派已是一代宗師了,何況是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

王陽明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自己「知行合一」的理論,傑出的軍事才能古今少有。

在絕對劣勢下能總打勝仗的,我能想起來的只有諸葛亮和林彪,諸葛亮的還是小說里編的。

最難得的是立了奇功還能全身而退,平了寧王叛亂,多少人想害老王啊。

嘿嘿,中國人嘛。

進易退難,王陽明的儒學修為真是到家了。

少年王陽明

王陽明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生下他,看來天生是個慢性子。

多呆四個月才出來,估計皮膚都老化了,樣子一定很難看。

為避免鄰居把他當妖怪,奶奶說夢見神仙身穿紅衣,雲中還有管弦樂隊伴奏,送個小孩到他家。

妖怪一下子就變神人了。

看了嗎,娶老婆一定要娶個有文化的,對第三代都有好處。

於是給他起名叫「雲」。

麻煩到此還沒完,長到五歲還不會說話,鬧心啊。

一天在街上遇到個穿奇裝異服的僧人,僧人道: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老爸一聽,原來是道破了天機,於是改名「守仁」。

於是小孩馬上會說話了。

說「貴人語遲」我信,但這段太傳奇了。

陽明從小記憶超群,五歲聽爺爺念書,馬上就能背下來。

十一歲就能作詩.如果只是這樣,將來只多一個高分低能的書呆子。

但上天註定讓他走一條不同的道路,這點以後道來。

十二歲開始上學,一天在街上遇到位算命的,說他將來肯定能成聖人。

不知這些怪人怎麼都讓他遇上了。

這樣以來小小的王陽明就確立了志向:長大要做聖賢。

看來從小立下遠大志向是很有必要的。

記得上小學時老師問我們長大了做什麼,同學的回答五花八門,有人要當將軍,有人要做科學家,有人要回家餵雞。

印象深的是個女同學,要當記者,別致吧。

據說現在她在英國搞服裝設計,也沒了聯繫。

現在看,大家的理想都沒實現。

記得當時我稀里糊塗,敷衍的說要當工程師,嘿嘿,一個班就我的理想實現了。

不過跟王聖人還是不能比,人家要做聖人,做成了,牛。

王守仁小朋友小時候還有幾件雷人的事需要補充一下。

六歲時在鄉下,跟發小們在外亂跑。

見一醉鬼在河邊洗腳,走時忘拿袋子。

他過去打開一看,裡面有幾十錠銀子,(原文為「數十金」,古代一般把銀子稱為金)。

王小朋友估計醉鬼酒醒了會回來找,就坐下來等,把袋子放進水裡。

(注意這點,拿著這麼多錢,有可能好事做不成還惹來殺身之禍,小傢伙何等聰明。

)不多時醉鬼果然哭著回來找,王小朋友還給他。

那人很是感動,拿出一錠銀子作為酬謝,王小朋友笑著說:「幾十錠我都不拿,難道還要你這一錠?」大有雷鋒同志「我叫解放軍,我生在中國」的氣勢。

六歲啊,你說雷人不。

有一次街上舉辦迎春大聯歡,奶奶叫他去看熱鬧。

王小朋友的雷人語錄又出來了:「看熱鬧哪裡比得上看書?」十一歲時縣令來視察私塾,別的小朋友都去圍觀,只有王小朋友照常念書。

先生問他,回答:「縣令也是人,有什麼可看?」瞧瞧人家,平等的意識十來歲就有了。

最雷人的事發生在十四歲,跟一幫高幹子弟在龍泉山寺讀書,這時王小朋友也是高幹子弟了,父親已經做了京官。

這幫紈絝子弟常常欺負寺里僧人,不久半夜開始鬧鬼,把這幫傢伙全嚇跑了。

只有王守仁照舊留下來讀書。

僧人奇怪,繼續裝神弄鬼,守仁全然不怕。

僧人問之,守仁說:「我沒見到有鬼,只看到幾個僧人搞怪。

」這件事今天看也許不算什麼,別忘了它發生在迷信盛行的古代。

王小朋友的觀察力和膽識的確非同一般。

說起教育孩子,現在的家長大多只是讓孩子拚命學東西。

我認為,培養好的品德和學習的習慣才最重要。

如果還能不迷信權威,學會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必花大錢讀名校,將來也會成就非凡。

少年時期的實踐

王陽明從來都不是讀死書的人,這點從小就有體現。

十五歲時住在北京,曾到居庸三關去旅遊。

考察當地少數民族部落的人數分布,籌劃防禦辦法.學習騎馬射箭,追著胡人的小孩亂跑,竟然沒人敢惹。

一個多月才結束了這次軍事夏令營。

十七歲練習書法,幾箱子公家的紙都被他偷偷用光了。

體會到寫字要先在心裡想明白字的結構,才能下筆。

單純模仿前人是沒用的。

還曾經研究竹子,用盡了物理方法也沒研究出結果,竟然研究到生病。

那時還沒化學方法,要不以他的精神沒準能發明竹子炸藥。

史料中這方面的記述很少,也許古人認為這些是不務正業。

但從上面幾點可以看出,王陽明從小興趣廣泛,絕不是書呆子。

今天的家長除了催孩子學習,就是報各種騙錢的班學琴學書法。





很少有人用心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給孩子創造自己動手的條件。

就算學會做家務都是很有意義的。

夢與科舉

王守仁是學習尖子,這點有好多記述。

比如過目不忘,出口成詩,考試答題神速等等。

這裡只說他二十歲時做的一個夢。

當時他在祁陽給人做家庭教師,有一晚夢到自己春節回家,看到自己前後有人吹吹打打,中間還走著一頭白色的牛。

醒來學佛洛依德解夢:父母都屬牛,白色不吉利,於是想回家。

有個姓寧的學生給他解夢:牛按地支是丑,白色屬金是天干辛,春節即春元,是狀元的別稱。

這個夢預示他辛丑年中狀元。

王守仁不信,還是回家看望父母,路過洞庭湖君山祠,廟裡的主持問:「是王狀元嗎?」守仁大驚。

主持回答:「山神託夢給我說王狀元要來。

」王陽明很是奇怪,卻並不怎麼相信。

從這以後,連年科舉考試王守仁都不順利,直到辛丑年才狀元及第。

以上這些我覺得有趣但沒多大意義,可以當聊齋看看罷了。

像王守仁這麼聰明的人科舉都沒那麼順利,可見應試教育害死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守仁很愛看課外書,曾仔細研究兵法,用果核排兵布陣。

還與道士談論養生。

這些才是他以後建功立業的基礎。

被貶龍場驛

考狀元,做大官,為民辦事,清正廉明,這個過程都是老一套了,沒什麼可描述的。

王陽明如果是個會混的人,可能慢慢熬,慢慢升,一生有驚無險,跟大多數為官者一樣。

一個正直的獨立思考者,註定命運與常人不同。

王陽明三十五歲因上書替幾個下獄的官員說話,得罪了死太監劉瑾。

被打一頓,流放到貴州龍場驛。

這一過程很是驚險。

流放路上到錢塘時,劉瑾派人跟蹤,王陽明怕有殺身之禍,託人傳話說自己畏罪自殺了。

他這人從小自我保護意識就強。

這時他面臨兩個選擇:一是不跟他們玩了,來個亡命天涯。

二是趕到龍場驛接受勞動改造。

後來聽從別人的意見,為了不連累父母,還是回去改造了。

這是一段寂寞,艱苦,悠閒的日子,「心學」也就是在這個階段創立的,沒有這段經歷就沒有後來的王聖人。

就像沒有被貶黃州就沒有蘇東坡一樣。

少年時的磨難使人意志堅強,也有可能人格扭曲。

老年時的磨難可能使人無力恢復元氣。

只有青年尤其中年的磨難才能使人透過表象參透事態,成就非凡。

所有能成就一番事業者,去查一下,一般都是成就於青中年的挫折經歷,挫折使人拋棄常規的惰性,用心費力去探究些真實有用的東西,才有與眾不同的發現和收穫。

前一段跟朋友通電話,我說自己這幾年不太順利,朋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幹嘛要那麼順利?太順利了活著就沒勁了。

開班講學

王守仁最初的開班講學是三十四歲在京城,可是並不成功。

不久被貶,經過龍場驛的靜思,終於思想體系成熟。

三十八歲入主貴陽書院,正式掛牌營業了。

教師這個職業不是誰都能做的,首先要有極強的表現欲,有敢為人師,好為人師的勇氣。

其次有無私的奉獻精神。

最後是肚子裡有貨。

王守仁這三點都具備,所以他是個好老師。

前段有個范跑跑,表現欲夠強,但完全沒有第二條,不能說他錯,但不適合當老師。

老王的教學方法真的與眾不同。

不僅不同於當時的私塾先生,連當今的人民教師都比不了。

他廣泛採用啟發式教學法,理論和實例相結合,多用討論的方法。

極愛帶著學生去旅遊,在山清水秀的地方開派對,組織小樂隊演奏音樂,吟詩作對中把自己的思想滲透其中,啟發學生。

這讓我想起一部電影《死亡詩社》,港譯《春風化雨》。

那裡的老師的教學方法曾讓我很是接受不了,因為跟我從小見過的太不同了。

現在看,他跟王守仁的教學方法很是相似,並且成為當今西方教育的主流。

教師的作用不是傳授知識,只是個領航者,是船長。

不同的是,時間差了幾百年。

更不同的是,西方的教育已經是王式的了,我們的教育還是私塾。

邊升官邊講學

王陽明自三十九歲平反任廬陵知縣,到四十五歲升任都察院左儉都御史。

這一段官場上很是順利,步步高升。

老王做官不喜歡搞階級鬥爭,喜歡以德服人。

剛到廬陵時,積壓的案子堆積如山。

老王不急著斷案,而是把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請來,對打官司的人進行勸導,把大部分糾紛轉化為人民內部矛盾,能私了儘量私了。

過了一段監獄都漸漸空起來。

如果王陽明只專心做官,就沒後世那麼大名聲了

趁這幾年的太平,老王廣收門徒,過足了教授癮。

這時期收的徒弟日後有成就的不少。

講課的內容多收錄在《傳習錄》中,這裡只翻譯幾句老王語錄:

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

行了以後的知才是真知。

人一般都厭惡困難,那是因為不了解,等搞明白困難的前因後果,困難就不再是困難。

處事要恭敬,辦事要誠心誠意,和人相處要忠誠不二。

萬物在我心中,回歸自我保持誠心,沒什麼比這更快樂。

做學問的目的是求得內心的平靜。

後人把王陽明的學說歸為主觀唯心主義,我個人的看法不同。

唯物唯心,一個唯字,就把事情絕對化了,而絕對化的理論一般都不怎麼樣。

自然萬物是存在,人的心理活動也是存在,把二者關係搞對,在內心和外界找到平衡,這是每個人該做的事。

平衡找的好,就能有所成就,起碼是個身心健康的人。

所以我覺得唯心唯物的劃分方法是扯淡。

王陽明四十五歲升任都察院左儉都御史,巡查南贛汀漳。

這是王陽明輝煌的開始,以後的經歷證明了,老王不僅能當教授,還能當將軍。

下面是老王出發後朝中兩個人的對話:

「陽明此行。

必立事功。

「何以知之?」

「吾觸之,不動矣。

陽明心學是我終生的精神食糧。

—— 蔣介石

鋒芒初露

王守仁到任的路上,剛進江西萬安,就遇到幾百流寇沿水路搶劫。

商船都不敢走了。

老王把商船聯合在一起,偽裝成戰船,還一路敲鑼打鼓。

嚇得流寇跪地求饒,說自己只是饑民,只求給口飯吃。

老王許諾到任後派人來安撫,現在不許再作亂。

眾人害怕,散了去。

其實老王這時還是光杆司令,手裡沒兵還能把敵人嚇跑,這才算本事。

古時的江西,盜賊很多。

王守仁的主要任務其實就是剿匪,不剿匪百姓怎能安居樂業。

老王主要先做兩件事:一是推行十家牌法,簡單說就是十家為一單位,互相監督,發現有收留土匪的馬上報告,目的是不讓土匪有根據地。

日本鬼子當年也想用這招對付八路,可惜大多偽保長都是親八路的,沒起大作用。

二是招募和訓練民兵,靠朝廷派兵遠水不解近渴。

他建立一套自己的建制方法,做到治理眾多的人像治理幾個人一樣簡單。

這些事做好後,開始給手下繼續講學。

這次講的是軍事理論,王氏軍事思想。

主要觀點摘錄如下:

用兵講究隨機而動,抓住一呼一吸的變化,不可拘泥成法。

對沒有防備的敵人要用偷襲。

對有防備的,要假裝懈怠,麻痹敵人伺機進攻。

賞罰要在當時,過了時間就沒作用了。

很快平定了漳州的土匪,後又趁夜間偷襲了地勢險要的象湖山。

如此三個月,福建,廣東盤踞幾十年的土匪紛紛被剿滅。

可是土匪實在太多,於是王守仁讓人傳話,大作思想工作。

胡蘿蔔加大棒,使得好多土匪投降了。

有個大賊首叫謝志珊被抓住,王守仁問他怎麼有本事聚集那麼多人。

謝回答:「不容易啊,平時看到的好漢,絕不輕易放過,想方設法請酒喝,套近乎,替他排憂解難。

用恩德來對待,沒有不答應入伙的。

」老王對學生說:「我們交朋友,跟這沒有不同。

」瞧瞧人家當土匪的,比我們現在的大多老闆強多了,現在能做到這的老闆能有幾個?

王守仁對土匪也寬大為懷,只要投降,既往不咎。

還用降兵編成部隊去破其他土匪,是不是有點鬼子用偽軍打八路的味道。

前邊我說過,鬼子處處學王陽明,只是學不到家,東施效顰。

也有教化失敗的時候,勸降過來的一批匪首,老王想方設法教化他們。

但最終發現其難改貪婪殘暴的本性,還是都殺掉了。

這事過後好久,老王都吃不下飯。

我覺得這次是王守仁一生中最大的挫折,龍場驛被貶跟這比不了。

老王雖然特能打仗但骨子裡還是個老師,總相信教育的力量。

這次的失敗是一個理想的破滅,使老王明白教育不是萬能的。

這以後打仗,王守仁的詭計運用的越來越純熟。

帶大炮抄匪巢的後山,化妝成土匪叫開大門,再一擁而上,電影里敵後武工隊用的辦法他都用過,就差埋地雷挖地道了。

土匪終於剿滅,皇上高興了,又升了他的官。

老王很會做人,大大謙虛一番。

這時他還不知道眼前的一切只是演習,真正的兇險在後頭,他王守仁閃亮的時刻就快到來了。

寧王造反

寧王造反了。

這個寧王朱宸濠也該算皇帝的兄弟,至於說他為什麼造反,就不必羅嗦了。

有封建皇帝這種所有好事都讓一個人占了的制度,就一定有人造反,親兄弟也不例外。

寧王早就想造反,準備了許多年。

招兵買馬,網羅人才,皇宮裡還有太監做內應。

按正常的邏輯,他的造反肯定成功,水平再差鬧它幾年沒問題。

想一下就能明白:寧王老窩在南昌,離明朝的舊都南京很近。

只要占領南京,擺平江南各地方官,就可實現劃江而治。

等北京反應過來,調齊兵馬,寧王就能以對等的兵力跟北方來個大決戰,到時天下是誰的就不一定了。

一切都在控制之中,只是忽略了一個小角色-王守仁。

這很像以前看過的一個電影,名字早忘了,但用來類比寧王造反這件事很貼切。

一幫劫匪劫持一艘軍艦,所有的人都被控制了,只是漏掉了一個被關禁閉的廚子。

後來這廚子大鬧軍艦,他們調查才知道這不起眼的廚子是被貶到廚房的得過好多勳章的特種兵。

最後孤膽英雄制伏所有劫匪。

電影是瞎編出來的,可王守仁比電影里的特種兵厲害多了。

我想朱宸濠被俘後肯定發出過類似周瑜的感慨:即生朱宸濠,何生王守仁。

守仁造謠

朱宸濠其實並沒放過王守仁,剛起兵造反就派人去追殺。

老王再次發揮了其逃跑的天賦,躲過追兵,四晝夜趕到吉安。

在路上就走出了決定勝利的第一步棋。

朱宸濠想成功必先儘快攻下南京。

老王造假軍牌說:已派兵四十八萬進入江西。

派人故意報告朱宸濠。

朱宸濠果然上當,別南京沒攻下,老窩南昌丟了。

故遲遲沒敢發兵。

這就好比公司開張了卻遲遲沒貨賣,這生意能不賠本嗎。

老王這麼做就一個目的:拖時間。

他手裡還沒兵呢。

王守仁一到吉安,馬上上書皇上:朱宸濠反了。

然後拿雞毛當令箭,列舉朱宸濠諸多罪狀,調各地兵馬起兵勤王---保衛皇上,誰敢不來。

為把謠言造的跟真的一樣,派人在豐城散布疑兵,還把假冒詳細的兵力部署泄露給朱宸濠,讓他更不敢動。

這還不算,老王還偽造朱宸濠手下將領叛變的書信,讓朱宸濠防備自己人叛變。

朱宸濠開始找不著北了。

消息傳到北京,大臣們都不敢講話。

為什麼?觀望,等風向定了再表態,中國官場一直這樣。

只有大臣王瓊說:沒啥擔心的,有王守仁呢。

老王的弟弟守益問他:別人想跟朱宸濠封侯拜相,算不算人之常情?王守仁沉思良久回答說:就算天下人(為了得到好處)都反了,我也會這麼做(指平叛)。

王守仁用行動闡述了自己的理論:致良知。

等朱宸濠確認得到的情報是假的,開始發兵去進攻南京。

王守仁的兵也調齊了,好戲才正式開始上演。

下棋與注重細節

王瓊敢大言不慚,是因為他早感覺寧王可能造反。

王守仁是他安插在江西的一顆重要棋子。

並且給了老王可便宜行事的令旗和令牌。

要不然王守仁起兵,就算為了平叛也跟謀反差不多,那可是封建社會,敢頂撞老闆還不炒了你。

聽到朱宸濠正式反了,老王給他設計了三種出路:一,出其不意直取京師,此上等策略。

二,攻下南京,再跟北京對決,此中等策略。

三,蹲在南昌不動,此下等策略。

老王造謠,就是為了使朱宸濠出下等棋子。

為了使朱宸濠確信不疑,老王還演了出好戲。

找了幾個戲子扮成士兵,把假造的朝廷發兵四十萬的公文縫在衣服里。

成心讓寧王府太師的家屬看見。

假裝要殺這幾個家屬,還「不小心」讓他們跑了。

於是寧王馬上得到消息抓住這幾個士兵,收出公文。

你說他能不信嗎?小說《三國演義》里蔣干盜書一段肯定是從這抄來的。

等朱宸濠明白過來準備進攻了,王守仁退守不出。

他覺得硬碰硬不划算,要等朱宸濠先動然後掏他老窩南昌,等他回兵來救再四面出擊。

真好棋也。

現在有本書叫《細節決定成敗》,搞得各單位各公司大事小事領導老闆親自抓,名曰注重細節。

結果宏觀控制不力,全局不管了。

眼睛盯著近處遠處自然看不到,這是自然規律。

奉勸那些以注重細節為名義折騰員工的領導老闆,還是多學學「下棋」吧。

把「棋」下好了才知道哪步棋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只在關鍵點注重細節就夠了。

攻克南昌

朱宸濠終於有所行動了,要走王守仁給他設計好的二等棋:攻南京。

庸手就是庸手,出招就是二等。

他也怕老王掏他老窩南昌,所以派了一萬人守衛,還在去南昌的路上設了埋伏。

老王得知朱宸濠動了,馬上調動各路兵馬約定好時間地點,統一攻打南昌。

打探到伏兵的地點,派人從小道夜襲,這招剿匪的時候早練熟了。

一千多伏兵很快被打散了,他們跑回南昌不能說自己無能吧,只好把對手吹噓得神勇無比。

這倒好,搞得還沒打,南昌城已經人心惶惶。

終於要攻城了,誓師大會上眾將士卒群情激奮。

守仁與眾將相約:第一次擊鼓,衝到城下。

第二次擊鼓,登上城牆。

第三次擊鼓,攻下城。

攻不下,殺帶兵小頭目。

第四次擊鼓還不能攻下,殺將。

這裡我感興趣的是王守仁的領導方法。

第一是「相約」而不是強行下令,按大家協商確定的事嚴格執行,很有些先民主後集中的味道。

第二是命令的簡潔明確,對時間,空間,目標都有規定。

現代企業管理中對下屬的指令一定要簡明,要把規定的時間和應達成的目標交待清楚,還要把成果的標準明確。

即-幾日幾點以前完成什麼任務,成果要達到什麼標準。

能做到這幾點的領導,一般情況下屬都很願意跟著你干,工作效率也高。

攻城沒有懸念,很快搞定了,城裡守軍倒戈的也不少。

朱宸濠的家屬絕望中玩起了自焚,附帶把偽皇宮和附近民房都點著了。

王守仁馬上派人救火維持秩序,派人上奏皇上。

至此,老王掏其老窩的目的算達到了。

決戰寧王

王守仁攻下南昌時,朱宸濠還在久攻安慶不下。

聽說老窩丟了,馬上想回攻南昌,下屬勸他還是直取南京,他也不聽。

安慶城的圍困解除了,朱宸濠變成了游擊隊。

照一般邏輯,此時王守仁已占上風,只要把兵帶入南昌城,堅壁清野,等待援軍就算勝利了。

可老王不這麼想,他認為應當派精銳部隊出擊,趁朱宸濠疲憊趕來,迎頭挫其鋒芒。

孫子兵法學到家了。

老王派手下伍文定等出其不意攻擊敵人,朱宸濠也派一千多人想出其不意收復南昌。

兩個出其不意碰上了,官軍打敗了。

老王計劃失敗,想殺了伍文定,想想剛交戰就殺大將不好,就把他們放了,鼓勵一番。

看來朱宸濠還不是沒有實力。

靠突襲不成,老王就得系統作戰了。

第一件事是救濟城中百姓,安撫朱宸濠沒燒死的親戚。

這些人作內應就麻煩了。

還派百姓四處傳播城中安定的消息,來瓦解敵軍。

派兵正面引誘,然後兩側後面出擊,把朱宸濠殺得大敗。

追殺十幾里,殺死兩千多,掉水裡淹死一萬多,朱宸濠只好退守八字腦。

這段的作戰很像小說《狼圖騰》里狼群的作戰方法:在野羊吃飽跑不動時進攻,三面圍攻逼羊群向雪窩突圍,殺死的少淹死的多。

也像三國里的水淹七軍。

總之,用分兵包圍戰術,利用自然界的水火來殺敵。

很像小說里的諸葛亮。

朱宸濠的叛軍開始動搖了,有人開始逃跑,朱宸濠恐慌了。

他拿出金銀髮獎金,把九江南康的守軍都調來收縮守衛。

王守仁趁機攻下九江南康。

這時的朱宸濠手裡一座城都沒了,有的只是困獸猶鬥。

派兵來挑戰,很是兇猛。

官兵有些退卻,王守仁下令斬殺退卻者,經過苦戰,叛軍大敗,又被斬殺兩千多,淹死不計其數。

此時的朱宸濠出了一個要他命的昏招:把戰船用鐵鏈穿起來,結成方陣。

把所有金銀都拿出來犒賞將士。

此時王守仁水攻用夠了,開始準備火攻。

近年有些歷史考證認為三國時曹操是軍中爆發瘟疫,自己燒了船撤走的。

也就是說三國演義里最精彩的火燒赤壁完全編故事。

我想其故事原型應該來自於離作者年代不遠的史實:王守仁火燒樵舍。

朱宸濠正在開會,在討論殺不殺作戰不力的將領。

大火已經燒過來了,副船被炮擊中,人馬四散奔逃。

朱宸濠與嬪妃灑淚告別,演出霸王別姬,然後嬪妃們投水自盡。

朱宸濠和兒子,將領,參謀,太監全部被抓獲。

四散的兵馬被一路追殺,差不多被滅盡。

被捆著的朱宸濠來見王守仁,哭求:我不當王爺了,當個平頭百姓行嗎?老王回答:國有國法,押了下去。

自此寧王叛亂被徹底平息。

王守仁不靠中央軍,只靠地方武裝就立下蓋世奇功。

也許他想到了,真正威脅到自己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讓功避禍

當初王守仁獨自平叛的時候,所有人都躲起來不吭聲。

現在抓住了朱宸濠,所有人又都蹦出來了。

中國社會大到歷史,小到一個單位,一個公司,都是如此。

我對老王的神機妙算很是佩服,最佩服的還是他避禍的本領,這才叫真正的會做人,一般所說的會做人只不過是耍滑頭而已。

朝廷的奸人開始大肆攻擊王守仁,在皇上跟前造謠說老王跟朱宸濠是一路的,看朝廷大軍要來才逮住朱宸濠請功。

對老王出言侮辱,處處刁難,還異想天開打算把朱宸濠放在湖中央,讓皇上御駕親征親自把他抓住。

等等等等不一一列舉了,因為實在不想提那些混蛋的名字。

誰都沒想到的是,老王把朱宸濠交給欽差總督張永,就稱病到凈慈寺修養,把功勞讓出去了。

張永回去反覆跟皇上說王守仁是個大大的忠臣,這個禍才算避過去。

老王又四次請求回家祭祀祖先,其實是辭官的意思。

皇上臉上掛不住了,讓他做江西巡撫,繼續討賊,回家的事以後再說。

老王立下大功也沒升官也沒發財,可老百姓心裡明白。

江西贛南的老百姓都在家裡張貼先生的畫像,春秋兩季祭拜他---群眾的眼睛是賊亮的。

能人總是遭人嫉妒,光說領導英明下屬努力是不足以避禍的,不自傲還不夠,學會不居功才是大家。

真正的糊塗蛋不多,功勞讓給別人又如何,你能幹誰會不知道?

沒多久皇上死了,新皇帝上來馬上讓王守仁做了南京兵部尚書,這官著實不小。

還要封他爵位。

王守仁上書推辭,要求把封賞分給其他有功之臣,還希望消掉自己的官職換得被害的忠臣冀元亨的平反。

心學的完備

嘉靖元年,王守仁為父親服喪,趁此悠閒之時,老王又開始廣收門徒。

各地來求學的人海了去了。

服喪期滿,朝中輔臣嫉妒老王的才學名望,六年都沒招用。

對老王來講這何嘗不是樂事,繼續他的教育事業,學說也在此時系統完善。

經歷了諸多大難,更加相信良知。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以划船掌舵做比方,風平浪靜時自然沒事,遇到狂風大浪,只要抓穩「良知」這個舵,就可以免去沉沒的災禍。

跟門人講:我的學問,除了「致良知」,再沒有其他了。

說到為何推辭皇上的賞賜,老王講:奪天之功,埋沒別人的善舉,偷占部下的功勞,忘掉自己的恥辱,這是造成災禍的全部原因。

我不接受爵位,不是推辭是為了避禍。

又曾講:胸中常有堯舜擁天下而不占為己有的氣象,才不會把得失放在心上。

君子的敬畏是指看不到聽不到該警戒慎重的事,君子的洒脫是指內心不受外欲的牽累。

真實的內心就是天理,昭明靈覺的天理就是良知。

時刻保持戒慎恐懼,內心明澈,就不會後悔,做事合常理,隨心所欲又不違背禮儀規範,這才是真正的洒脫。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選擇,經常會舉棋不定。

我覺得在夜深人靜時,在自己完全平靜的狀態下,問問自己的內心,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這時做的決定才不會讓自己後悔。

至於這算不算致良知,要看自己的修為了。

修為不夠犯點錯又有什麼關係,人總是在犯錯中成熟的。

與人相處之道

嘉靖四年,王守仁五十四歲。

這年門人給他刻印了增補過的《傳習錄》,這是心學最重要的著作。

第二年回老家餘姚祭奠親人,定期在龍泉寺召集門人聚會,經常五六天聚一次。

這時他告訴大家相處之道,也應該是我們與人相處的道理。

與人相見要虛懷若谷,相親相敬

即使是朋友間,也要互相謙讓才好。

遇到意見不一致,最關鍵的是心平氣和,互相包容,以心服人。

一定要在靜默中解決問題,不多說話卻能讓人信服你。

切不可求勝心切,傲視他人,夸自己的長處,貶損別人的短處。

攻擊別人那不叫直率,更不可懷著爭勝之心嫉恨他人。

不可以地位的尊卑來評價人,要看他的才能和他的職位是否相稱。

地位低下的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是值得尊敬的。

不精通某一類事物就不該擁有這方面聲譽。

會背的文章多就狂傲,用知識去作惡,見識廣就擅長詭辯,華麗的文采掩飾思想的空洞。

這樣的人是不值得尊敬的。

有時反省自己,遇到事情愛較真兒。

較真兒本來不錯,可要是與人爭得面紅耳赤,內心本無鄙視對方的念頭,卻很容易給別人誤會,反而壞事。

還自認為是生性耿直,真是大錯。

所以個人修養是個長期的功夫,要好好修煉

像王陽明說的,要時時保持戒慎恐懼,防止自己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尊敬自己身邊的每個人,就算地位再低也要禮貌相待。

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對那些欺世盜名之輩,只要不是作惡,心裡明白不說也罷。

識人之道

無論是帶團隊還是作為普通人在社會上生存,識人都是很重要的事。

各種書上都講,自己在生活中也總結。

王守仁對此的說法卻簡單有效。

聖人只把人分為「鄉愿」和「狂者」兩類。

「鄉愿」是用忠信廉潔來獲得君子的信任,用同流合污不得罪於小人。

老王認為:這樣的人內心的純真已被破壞,不可與之論道。

現實生活中,鄉愿是很多的,往往在中國的關係社會裡如魚得水。

這類人總在忙,但從不忙正事。

嚴嵩是個最好的例子,正直的外表,一生忙碌,為國家民眾沒做什麼好事。

「狂者」:率直而行,不過分約束自己的意念,疏於事情的應付。

老王認為:正因為他的率直而行,內心的純真沒有遭到破壞,所以可以進一步造就成聖人。

率直而行之人,不太在意個人的利害得失,往往得罪人,有個性,現實中碰壁多。

但交朋友這樣的人才合適。

王守仁認為:僅為狂者不足以成事。

只有具備執中而行的秉性才能有所成就。

執中就是去除自身輕傲的毛病,深入探索事物(致知),用最恰當的方法做事。

這樣的人才可委以大任。

我的體會是,不必隱瞞或改變自己的思想和個性,但做事要時時提醒自己「執中而行」,不可輕傲,不可偏激,不可不切實際。

須我輩修煉的還很多,陽明先生的書值得一生去讀。

用人之道

在用人方面,王守仁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對於發現人才,王守仁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用人,按自己的需要來選拔就可以了。

向朝廷推薦人才,就必須有明確的標準,不可以個人的好惡定。

小人之才如何用?好像砒霜,硫磺等,用來以毒攻毒是可以的。

但不可和有德的人才合在一起用,就好比把砒霜混在人參,茯苓中一起服用,肯定要命。

對於邊防地區的用人,一定要具備三個條件:忠誠英勇,果斷敢為;熟悉當地風俗,獲得民心;不會水土不服,才能持久。

對在外任職的人員,凡能安邦定國,有利社稷,自作主張是可以的。

對下屬的過失報寬容的態度。

平定寧王叛亂時,武文定的部隊敗了,王守仁本想殺他。

後來又放了,還安撫說:打仗中小有退卻是正常的事。

過後武文定果然立大功。

以後朝廷用人王守仁還推薦過他。

總結王守仁的觀點可以看出:確定誰是人才,要有標準。

要給人才行事的權限。

要具備和提供能持久幹下去的條件。

最高明的是有關小人之才的使用,不必討論要德還是要才,當然要才。

對有才無德之人,讓他去對付同樣的惡人就行了。

千萬別跟其他人才一起用,要不德才兼備的人一準跑了。

心學四宗旨

丁亥年,兩廣又有叛亂,皇上想起王守仁了。

下旨說:你才識敏捷,最識大體,派你去我放心。

高帽子一戴老王推辭不過,只好赴任。

路上遇到自己徒弟王畿,說出了自己對心學的最終總結: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

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時老王的身體已經大大不行了。

一路打聽叛亂的原因是朝廷沒有誠心安撫他們。

於是到達南寧府之後,下令把防守的軍隊都撤走了,叛亂者看到這樣,就主動投降了。

老王只打了他們一百刑杖就放了。

對他們說:放你是朝廷的恩德,打你是我依法辦事。

老王的做法有點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意思。

王守仁把主要力量放在收服人心,完善當地的社會體系,在少數民族地區任用少數民族官員,設立土官知府和流官知府來互相監督。

還開辦學校教化當地人民。

順便把山裡的土匪滅了。

皇上高興了,又是大大賞賜。

王守仁趁機又是辭官,因為他病得實在不輕了。

此心光明

王守仁病臥一個多月了,只能勉強處理公務。

船行到烏蠻灘,船上的人說:這裡是伏波廟的前灘。

老王想起自己十五歲時曾在夢裡拜謁過伏波廟,還吟過幾句詩「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

上岸去看那個地方,跟夢裡的一樣。

於是感嘆命運由天意決定。

想到自己這麼多年運用兵法除匪滅叛,開辦學堂教化民眾,卻只能盡一點微薄之力,終無法救民於水火。

過了一個月才回到大庾嶺,向手下交代自己的後事,手下開始準備棺木。

家童問還有什麼要吩咐。

王守仁喃喃道:沒別的牽掛,只是平生的學問剛有所悟,卻未能和志向相同的人一起實施,此為最遺恨的事。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守仁的坐船停在青龍鋪。

他招學生周積到身邊。

說:我要走了。

周積落淚,問可有遺囑。

一代聖人王陽明微笑著說: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登泰山到半路,抬頭石壁上有大大的石刻:仰不愧於天,俯不慚於人。

能做到這兩句的人很少,王陽明先生做到了。

我等雖非聖賢,無論一生的成就如何,到生命的最後能否告訴後輩:此心光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

人物生平王守仁生而不凡 王守仁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

明朝第一人——王陽明

王陽明(又名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漢族,王陽明生於明朝中期,此時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學術頹敗,陽明子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弘揚「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

都說王陽明是明朝一哥,那王陽明到底幹了啥?

1、生而不凡王守仁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

君心若有雜蕪生,何不讀讀王陽明

1926年,梁啓超向青年學生髮表演講時說:「青年們啊,你們感覺到苦痛嗎?我告訴你,唯一的救濟法門,那就是依著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知行合一四個字,可謂「心學奧義」。說起來容易,理解透徹並付諸...

歷史上關於王守仁的歷史成就都有什麼?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後世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因此又有別稱王陽明。他是明朝著名的軍事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既然能獲得這幾種頭銜,那麼也就意味著王陽明在這幾方面應該都是極有成就的。

明朝一哥王陽明:我就是不一樣的煙火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這是古今聖賢的最高理想。縱觀歷史長河,能達到這「三不朽」境界的也不過才兩個半...

一生俯首拜陽明---心學大師王守仁概述

人世的哲理長久地隱藏在玄冥之中,宇宙不知疲倦地演繹著爆炸,膨脹的輪迴,直到上天也厭倦了這周而復始的一幕,打了哈欠,眨了眨眼睛說:「讓王陽明去吧!」於是一道天光劃亮了沉寂幽遠的萬古長夜,墜入神洲大...

推翻程朱理學具有劃時代意義之人之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