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堂國學課之8:知行合一,中國文化的實踐理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知行合一,中國文化的實踐理性

胡立根原創

「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提出的哲學主張,意思是,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古今完人王陽明

王守仁是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精通儒學、佛學、道家學術。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

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他是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於一身的明代大儒,被稱為「古今完人」。

他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其思想體系被稱為王學,其一生門徒甚多,影響甚廣。

尤其他的「知行合一」思想在明中後期有著巨大的影響,著名政治人物徐階、張居正都是這一學說的忠實信徒,明中後期的異端史學、文學思想始發於此,明末清初的思想解放潮流也與之有很大關聯。

在東南亞,「知行合一」思想也有著廣泛的影響。

王守仁出生於浙江餘姚,其父王華,是個大學者,明代狀元,曾擔任翰林院修撰和明孝宗皇帝的老師。

相傳,王華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聰明好學,學文習武,非常用功,但也曾一度沉迷於下棋,往往因此耽誤功課。

其父恨其屢教不改,一氣之下,將棋投入河中。

這讓年幼的王守仁備受震動,

當即賦詩一首以明志:「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此後,王守仁一心想要如諸葛臥龍一般成就一番偉業,便潛心學習,終於學業精進。

不僅精通儒學,還苦修武學,精練騎射,鑽研兵法,他彎弓射箭,百發百中,成為文武全才,為其日後倡導「知行合一」打下了堅實的學業基礎。

27歲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

但三年之後,突患肺病,以病告歸,結廬於會稽山龍瑞宮旁之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龍場悟道立心學

王陽明病癒復職後,在他35歲那年(1506年),宦官劉瑾擅權,王陽明上奏摺反對劉瑾,被廷杖四十,貶為貴州龍場的驛丞(相當於縣政府招待所主管)。

在赴貶謫地途中,遭到劉瑾的刺客一路追殺,他逃至錢塘,假言投江而死,才暫時躲過一劫,於1508年(他37歲那年),到達被貶謫之地——貴州龍場。

正是在龍場這個地方,演繹了著名的 「龍場悟道」。

王陽明從幼年時代開始,就深研儒學,崇拜朱熹,後來兼通道家和佛家學說,但是直到發配貴州龍場,其思想境界仍然停留在傳統理學境界,他曾與友人傻傻地去格竹子,一格就是七天七夜,不僅毫無所獲,還出現幻聽幻覺,以致胡思亂想;他曾沉迷於佛教和道教,30歲的時候在會稽山 「築室陽明洞,行道引術」。

雖然不久,他與佛道分道揚鑣,34歲開始在京城講授儒家學說,但仍然沒有擺脫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影響,也沒有解決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疑惑。

正是貴州這窮山僻壤的龍場,打開了王陽明通向「聖人」的智慧之門。

王陽明來到貴州龍場,沒有了當年兵部主事的風光,有的只是磨難。

龍場地處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之中,自然環境十分惡劣,蛇虺(huǐ)魍魎(wǎngliǎng)橫行,蠱毒瘴癘遍地,且言語不通,只有中原的亡命之徒可通言語。

在這種惡劣的政治環境和自然環境下,他選擇住在龍場山洞的石槨(guǒ,棺材外面套的大棺)之中,做好了隨時死亡的準備。

就是在這石棺之中,王陽明萬念齊來,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和追問:「聖人處此,更有何道?」要是聖人處於自己這樣的狀況,會怎樣思考,會怎樣處理?會怎樣對待?他反覆自問:自己矢志不移,追尋聖賢,錯了嗎? 仗義執言,挺身而出,錯了嗎? 他相信自己沒有錯,但是既然沒有錯,那上天為何要奪走我的榮華,羞辱我的尊嚴,使我至此山窮水盡的地步? 就是這樣的苦思冥想,突然有一天夜晚,他靈光一閃,長嘯一聲,忽然明白了生命的至理,感到了生命的快感。

他感到自己終於明白了「格物致知」的真諦,明白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就是說,聖人的道理並不是要向外索求於事物,而是人本身就具備聖心,無須外求,從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錯誤的。

他覺察到了死亡只是生命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但是聖人之道實際存在於每一個人心中,只是大多數人沒有覺察。

人的心靈狀態,決定了他的思考方式和處世方式,就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心靈感傷,見花鳥也添悲傷;就像「疑鄰竊斧」,既然心已生疑,自然覺得別人處處像盜賊。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陽明的 「心學」就此誕生,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觀就此產生。

就是在這一年(1508年),37歲的王陽明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了他的「知行合一」說。

知行合一求正解

實際上,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多年的艱苦探索而一朝頓悟。

陽明的探索過程有多重困惑。

一是對朱熹格物致知的困惑。

他年輕時崇拜朱熹,信奉朱熹倡導的格物致。

在21歲那年與學友格竹,卻什麼也沒有「格」到,甚至出現幻覺幻聽。

至此,便覺得朱熹格物致知此路不通,便從潛心於程朱理學,而轉向佛道,終究因不得其要,轉入陸九淵「心學」。

二是對道教的困惑。

王陽明八歲即好神仙之說,31歲於會稽山築室陽明洞,留心道教的煉丹採藥之術,但後來他發現,萬物皆有盛衰,肉體何能長生?像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也只活了四五十歲。

同時,道教的無為出世,遺棄人倫物理,也令他困惑。

三是對於佛學的困惑。

王陽明於佛「最所崇信」,他的心學與禪學有許多相通之處。

但是,他覺得佛學遺棄人倫物理,墮於虛空,只求個人解脫,不能兼濟天下。

而最令王陽明多年來冥思苦想不得其解的問題是,王陽明時代,社會動盪,統治階級面臨言行不一、知行脫節的道德危機。

社會矛盾突出,土地兼并嚴重,民不聊生,反叛不斷,亂者四起。

王陽明一直苦思破賊之策,但他認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正是他的龍場悟道,讓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破心中賊」的辦法,那就是從根本上消除人們的「賊念」,做到「知行合一」。

也正是龍場悟道,讓他破解儒道佛的諸多困惑。

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為了消除程朱理學以來一味強調知先行後而帶來的知行脫節。

要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先要理解這「知行合一」的「知」,指的不是我們今天講的科學知識的知,而是道德認識,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所以他的「知行合一」是就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而言的,跟我們今天所講的理論聯繫實際,並不是一碼事。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可以概括為兩點:

一是「知行一體」。

在陽明看來,道德實踐,知行本為一體,並無先後之別,而是一體兩面。

他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說,說得頭頭是道,若不能落實於行動,說明你仍然是不知,說明你沒有達到「真知」的境界,所以,他強調的道德認知,是真正的「知」,是能夠體現為行動的知,因此,有「知」就應「行」。

例如,知道應當孝悌卻不能孝悌者,「知而不行」,根本就是「未知」。

他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當你有了某個意念,就意味著你的行動已經開始,若有不良念頭產生,雖然未行,但已有了行的因素。

同樣,你的行為不只是行為,它是思想的實現,是在觀念的指導下完成的,所以「行」也就是知,只不過是「知」的過程的最後形成階段而已。

所以他說,「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二是「知行並重」。

不少人認為王陽明更看重「行」,其實是誤解。

他曾說:「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

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

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須要徹底徹根,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惡念之生,並非只是一個念頭,因為那已經就是「行」了,不善之念一閃便是行惡,必須立刻遏止,一旦有害人之念,也已害人,因為惡念就是惡行。

可見他很重視「知」。

但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心有善念,那還不叫行善,只有將善落實在行動上,那才叫行善。

這又可見他十分重視「行」。

其實,他是從不同側面來說的,從為善方面來說,有行才是知,即,善念不等於善行,善行才是善念。

所以,從善的角度,他更重視「行」。

從去惡方面來說,有不善之念便是行惡了,從惡的角度,他更重視「知」。

因為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是為了「破心中賊」,從而做到去惡念(重「知」),行善行(重「行」)。

王陽明其偉大之處,是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一方面,其知行合一觀的產生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結果,他對理學、佛學、道家學說等各門各派的理論有長期的精研,同時又有艱苦的實踐的磨練和長期的思索,他是在實踐中完善「心學」和「知行合一」,並最終悟道的。

另一方面,他在悟道以後人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政務和軍事活動,實踐他的「知行合一」的主張,此後他經歷贛南任職剿匪歷程以及最重要的平定宸濠之亂,使得他全面實現了「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的「三不朽」,真正成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古今完人」,真正實現了「聖賢」的理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淺談大明王朝第一猛人、牛人、永垂不朽

儒家將「三不朽」當成畢生奮鬥之目標:立德立功立言。有人說,我國歷史上能夠做到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傳承與發展儒學的貢獻尤為卓著。其學上...

一代聖人王陽明,頗具神秘色彩的龍場悟道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史飛翔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因晚年居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有明一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明史《王守仁傳》這樣記載王陽明: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