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狂者「一克念即聖人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陽明——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

他是有明一代氣節、功業、文章第一人,他是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皆備的「三不朽」之人。

是時代機遇造就了他,更是他那樂於實踐、敢於實踐、善於實踐的品格和行動成就了他。

如果忽略了實踐維度,我們對王陽明的理解必然淺薄。

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中秋,王陽明宴請門人於天泉橋。

這天晚上,月白如晝,赴宴之百餘人無不興高采烈。

大家喝酒至半酣之時,歌聲漸起。

繼爾,有人投壺聚算,有人擊鼓為樂,有人泛舟賞景。

王陽明看大家如此盡興,亦退而作《月夜》二首,其中有「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之句。

王陽明對曾點狂者氣象的贊同和肯定,於此顯見。

第二天,弟子諸生前來拜謝。

王陽明對他們說,學習「狂者」之論,可使人從富貴聲利中解脫出來,獲得豁達開朗的心境。

但是,如果只執著此論,不能落實於實踐,極易誤入淡漠人情世故、忽略人倫物理的歧途。

如此一來,雖然強於那些庸俗之輩,但終究還是未得大道。

所以,大家務必要在實踐中精益求精,萬不可「以一見自足而終止於狂」。

「狂者」一詞源於孔子,其言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這是說,如果不能傳道於具有中行之質的人,那麼就一定要傳於具有狂、狷之質的人。

因為,狂者擁有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狷者堅持有所不為的原則精神。

包咸、邢昺、朱熹、王陽明等人均對「狂者」進行過解釋,但只有王陽明是明確將其與實踐聯繫起來講的。

那麼,王陽明為什麼偏重實踐維度呢?因為,他的一生就是實踐的一生。

他15歲仗劍出遊居庸三關,悉心了解邊塞風土人情,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他21歲取竹格物,親身體會程朱格物窮理之說,以期領會聖學要領;他37歲貶謫龍場,輾轉於「蛇虺魍魎,蟲毒瘴癘」的艱難困境,最終徹悟「吾性自足」之理;他38歲講學貴陽,倡言知行合一;他48歲平定藩叛,又經忠、泰之變,兩年後方揭「致良知」之教。

在這諸多的經歷中,龍場悟道可謂是最為關鍵的轉折點。

因為,自此以後,他逐漸步入聖人之道,開始創立自己的理論學說。

王陽明因直言上疏被貶貴州,幾經艱險才到達龍場驛。

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他事事親力親為:伐樹修屋,盡心照顧生病隨從,專做石棺以參看生死,設想聖人心境,最終得以悟道。

王陽明後來也說:「往年謫官貴州,橫逆之加,無月無有。

迄今思之,最是動心忍性砥礪切磋之地。

」可見,龍場挫折實踐的巨大效果,王陽明是深有體會的。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在與友人及弟子論學的過程中,王陽明非常強調實踐之功。

明武宗正德五年年末,王陽明與黃綰等人於京師切磋論學。

王陽明指出,如果想要成為聖人,就必須要廓清心體上的斑駁塵垢。

那麼,如何廓清呢?王陽明認為,就是要在道德踐履的過程中破除自己的私意氣習。

王陽明指出,這個過程是極其艱難的,但仍應該像古人那般「至萬死而樂為」。

如果好易惡難,惰於實踐,那麼極易走入禪、釋之路。

明武宗正德九年五月,王陽明任職南京。

在講學的過程中,他聽說滁州從學之士有放言高論者,內心悔意頗多。

他說自己本想從更為高明的路徑引導學者,但很多人走偏了,嚴重忽視了踐履的重要性。

因此,他不得不強調「存天理,去人慾」,教學者多做反省、審查、克治的實踐功夫。

還有人喜歡談論仙佛,王陽明便以自己學習的經歷開導勸解,鼓勵他們篤志聖學。

此後,巡撫南贛、擒獲叛藩、受人誣陷,王陽明屢立戰功,亦遭遇頗多挫折。

但正是在這樣一系列的挫折實踐中,王陽明發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慨嘆,得出「『致良知』三字乃聖門正法眼藏」的結論,由是創立心學學說,成為挽救程朱理學流弊的關鍵人物。

正是因為陽明學說來源於實踐,更能指導實踐,所以黃宗羲說:「自姚江指點出『良知人人現在,一反觀而自得』,便人人有個作聖之路。

」認為陽明良知說有「震霆啟寐,列耀破迷」之功。

因為功勳卓著,王陽明於正德十六年十月得封新建伯;因為致良知學說,王陽明廣為學人知曉。

但是,時人對他的謗議之聲亦日盛。

明世宗嘉靖二年,鄒守益等諸弟子近侍身旁,概說時人或因其官位、學說、講學而謗議,王陽明聽後說,不管別人怎麼議論,他仍舊要按照良知的指示行動。

王陽明指出,在南京以前,他還有點捨己從人的「鄉愿」情結;但平定叛藩之後,在良知學說的指引之下,他才達到「狂者」境界。

那麼,王陽明心中的「狂者」是什麼樣的呢?照他的講法,狂者志存高遠,以古聖先賢為自己的學習目標,從不被世俗的紛擾塵囂所累,猶如鳳凰翔於千仞之上,遠遠超出了普通人的境界。

那麼,狂者相比聖人如何呢?王陽明以為,狂者「一克念即聖人矣」。

即是說,需要再加以克念之功,狂者才能達到聖人的境界。

如果不做這實踐的功夫,那麼就容易「闊略事情」。

之後,在給黃宗賢、尚謙等人的書信中,王陽明都強調要「孜孜不怠」「用力懇切」。

在嘉靖三年中秋宴會之後,王陽明即明確指出,「但見得此意,不加實踐以入於精微,則漸有輕滅世故,闊略倫物之病」,重點強調實踐的重要性。

照王陽明「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確精察處即是知」的知行合一觀,狂者到聖人之間的克念功夫既是思維省察克治之實功,亦是人倫物理應接之方法。

王陽明的高足錢德洪說:「先生之學凡三變,其為教也亦三變:少之時,馳騁於辭章;已而出入二氏;繼乃居夷處困,豁然有得於聖賢之旨,是三變而至道也。

居貴陽時,首與學者為『知行合一』之說;自滁陽後,多教學者靜坐;江右以來,始單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體,令學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變也。

」關於王陽明求學和為教的階段,學界亦有不同於錢德洪的說法。

但不論是三變還是四變,實踐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王陽明——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

他是有明一代氣節、功業、文章第一人,他是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皆備的「三不朽」之人。

是時代機遇造就了他,更是他那樂於實踐、敢於實踐、善於實踐的品格和行動成就了他。

錢穆先生說:「陽明講學,偏重實行,事上磨鍊,是其著精神處。

講王學的人,自然不可不深切注意於陽明一生的事業。

」誠然,如果忽略了實踐維度,我們對王陽明的理解必然淺薄。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倪富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全能大儒——明朝第一牛人

前一段時間去浙江餘姚,發現「陽明"兩個字出現的比較多,比如:當地有一個陽明街道,餘姚市第一人民醫院又叫陽明醫院等等。隨即就想到了歷史上的明朝第一牛人——王陽明。

傳奇王陽明

以下內容是以浙江大學教授董平先生的《傳奇王陽明》為摘錄和感悟,和一些版本的事件有出入。個人認為董平教授的這個版本因為是以百家講壇的講稿為基礎編著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因為想要增加趣味性而在一些地方對...

踐行良知——王陽明心學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學說思想王學,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分幾個步驟,深刻解析王學思想。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王陽明。王陽明,字守仁,明朝影響最大的...

百家講壇|五百年來王陽明

王陽明,一代心學宗師,從被囚詔獄到被貶龍場,他經歷九死一生。從南贛剿匪到平寧王之亂,他一路所向無敵。他一生最愛是講學,他說人人心中都有個聖人。五百年過去了,他提出的「知行合一」、「事上煉」、「致...

王陽明的人生與學問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是明代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生於浙江餘姚,卒於江西南安,葬於浙江山陰洪溪鄉(今紹興市柯城區蘭亭鄉仙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