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魏延六百年,三國中魏延到底是忠?是奸?撥開迷霧,看真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羅貫中自1399年完成三國演義之後,魏延就被刻畫成了一位長有反骨,殺主求榮的奸臣形象。
首先,開篇我要心痛魏延,默哀三秒鐘。
三國演義污衊了他一世的功績,請問羅貫中你的內心有愧嗎?
第一:魏延並非降將
雖然《三國演義》信誓旦旦地說,魏延是降將,出賣故主。
但史實卻並非如此。
據《三國志·魏延傳》說,他是義陽人(今河南信陽市西北),「以部曲隨先主,數有戰功」。
何謂部曲呢?原來東漢時,帶兵的人可以自己招收流散失業的壯丁,歸入自己部下,編為隊伍,這些人即稱之為「部曲」。
他們對主人是一種依附的關係,帶有半奴隸的性質。
魏延自然是劉備的部曲,那自然就不是降將了。
魏延追隨劉備日久,劉備對他的本領也是很讚賞的。
在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進位漢中王。
此時的劉備取得漢中不久,急需要人去鎮守。
關羽在荊州,大家便都以為張飛是唯一的人選。
卻不料,劉備竟然提拔了魏延,命他督漢中軍事,領漢中太守。
命令頒布後,「一軍皆驚」。
那麼魏延有沒有辜負這個信任呢?他以後一直鎮守漢中,並無軍事失誤。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又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建安八年,他又深入羌中,大破魏國雍州刺史郭淮,展示出了非同一般的軍事才能。
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就向諸葛亮建議,派自己帶著精兵五千,走一條危險崎嶇的小路,叫子午谷。
直插曹魏後方的長安,這個建議被謹慎的諸葛亮給否決了。
不但如此,諸葛亮還力排眾議,不讓魏延當先鋒,把這個位置給了自己信賴的馬謖。
看過三國演義的觀眾都知道,愛好紙上談兵的馬謖把戰略要地街亭給丟了,直接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
接下來的第2、3、5次北伐,史書上都沒有提到魏延的作用,唯獨規模比較小的第四次,魏延獲得了比較大的自主權,打過一個大勝仗,在今天的甘肅南部,大敗魏國的大將費瑤,郭淮,所以被封為征西大將軍。
到了公元234年,諸葛亮發動了最後一次北伐,這次諸葛亮倒是把魏延擺在了檯面上,讓他當了先鋒。
但是諸葛亮的策略,還是穩紮穩打,先建立前進基地,保障後勤供應,再做進入敵方領土的打算。
這個時候魏延心裡肯定是憋屈的,自己沒法發揮善於進攻,大膽用兵的特長。
正如史書上所說,魏延有意無意,也流露出對諸葛亮不滿,感覺上司太謹慎,膽怯的念頭。
這一年的8月,蜀漢軍隊打到了五丈原,就是今天陝西境內的岐山縣,和曹魏的軍隊,隔著一條渭河對峙。
大家知道,在這裡,諸葛亮病倒了,感覺自己不久於人世,就開了一場最高軍事會議,商量自己去世後的安排。
有意思的是,到會的,是楊儀,費禕,蔣琬這幾個諸葛亮親信的荊州系大臣,還有諸葛亮非常信任的新人武將姜維。
唯獨把魏延這個第二號人物排除在外,那麼他們得出了什麼決定呢。
就是諸葛亮一死,蜀漢大軍就後撤,楊儀當總指揮,魏延的任務是斷後。
但是諸葛亮特地指出,如果魏延抗命,就不用等他,其他人走就行。
《三國志·楊儀傳》說「亮深惜(楊)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從這句史實也可以看到,諸葛亮並沒有歧視魏延,更不會認定他久後必反的。
但魏延自恃有功,性情傲慢,這個卻也是事實。
他同丞相長史楊儀更是不和,勢同水火。
據《三國志·費禕傳》說「軍師如魏延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拿刀出來對著楊儀威脅恐嚇),儀泣涕橫集(真是個膽小鬼)」。
禕常入其坐間,諫論分別(為他們開解)。
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神匡救之力也。
」
可惜的是,諸葛亮一死,兩人之間便爆發了一場生死搏鬥,結果魏延失敗,「反叛」的罪名便落到了他的頭上。
魏延只是反楊儀,從來也沒想過要反諸葛亮,更不會想到要反蜀漢。
(造成魏延之死的關鍵人物楊儀。
)
第二、魏延死的非常冤枉
諸葛亮在軍中病逝,魏延和楊儀這對平時本就水火不容的對手的矛盾便徹底爆發,互相火拚起來,最終的結果是魏延被殺。
史書上對此的記載也是矛盾重重。
《三國志》上的說法是,諸葛亮在病危時,秘密同楊儀、費禕、姜維商定退軍計劃。
孔明死後,楊儀等人秘不發喪,派人探聽魏延意見。
魏延說「丞相雖亡,還有我在,決不退軍。
如果叫我帶兵斷後,我也不干。
」楊儀於是便不理魏延,自己引軍先退。
魏延得知後,不由得大怒,搶在楊儀之前先行退兵,而且燒斷棧道。
楊儀等人從另一路追趕魏延,到了南谷口兩軍相遇,魏延的部下紛紛散去。
魏延與數人南奔漢中,被馬岱所殺。
而魏國人所寫的《魏略》則說,諸葛亮臨終時本來叫魏延代理軍事,魏延遵命退兵,到褒口(南谷口)才發喪。
楊儀平日與魏延不和,怕被殺害,於是揚言說魏延要率眾反叛,起兵突攻魏延,魏延猝不及防,在逃走的過程中被殺。
且不管這兩種說法有如何的矛盾,但有一件事卻是肯定的,那就是魏延當時是一直向南走的,兩種說法都是講魏延來到了南谷口。
而南谷口距離漢中郡不過幾十里,卻離諸葛亮之死的五丈原足足有幾百里。
如果魏延果真有心造反,怎會不北走投魏,反而南行幾百里到了漢中附近才忽然造反?魏延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並非毛頭小伙子,又怎麼會犯下這樣的低級錯誤?
由於魏延和楊儀不和,孔明一死,蜀漢內部便發生爭執,爭論不決,於是魏楊兩人各自領兵南行,各自向朝廷報告,都說對方有謀反企圖。
及至南谷口,兩軍相遇,發生了衝突。
魏延所帶的是先頭部隊,人數較少,自然不會是楊儀所部的對手。
勝利者說的話總是對的。
魏延一死,反叛的帽子便戴到了他的頭上。
真是冤枉也哉!
魏延可以說是死得冤枉,但勝利者楊儀也沒撈到什麼好處。
諸葛亮的位置最終由蔣琬繼承,楊儀十分不滿,對費禕說「丞相死的時候,如果我帶軍投降魏國,不是要比現在好多嗎?真是後悔莫及。
」(《三國志·楊儀傳》)
這就是不打自招,楊儀究竟是個人什麼人,也可想而知了。
(對魏延之死,諸葛亮難辭其咎。
)
第三、魏延之死,諸葛亮難辭其咎
這樣說來,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即是諸葛亮沒有協調好魏楊兩人的矛盾,而是採取一種聽之任之的態度。
不是想方設法將其化解,而是任由其一步步的升級,以至於造成一員大將的慘死,實在是令人可嘆可惜。
這自然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應該有的姿態。
在魏延之死這個問題上,諸葛亮是有責任的。
想想在東吳一方,甘寧可是凌統的殺父仇人,孫權都能最終化解他們的矛盾,使他們親如兄弟,再無隔閡。
但《三國志平話》以及《三國演義》的作者那裡,卻是一定要維護諸葛亮的形象、將其塑造成神的。
這樣的一個「污點」是不能寫出的。
不僅不能寫出,反而要加以利用,使其成為反應諸葛亮神通的一個亮點。
這樣一來,也就只好犧牲魏延了。
《三國演義》中一有機會就埋汰魏延,並但諸葛亮之口說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
原作者在寫諸葛亮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的時候,曾打算將魏延一起燒死。
後來毛宗崗評改《三國演義》的時候,覺得這樣未免太過不仁不義,就把這個情節給刪去了。
耐人尋味的是,《三國志·魏延傳》在寫到諸葛亮死前,魏延夢見自己頭上生角,向趙直求解,得到的解答是「麒麟有角而從來不用,這個夢是預兆不須征戰敵軍就會自己失敗」,但趙直出來後卻對別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不祥也!」這其實也即意味著魏延死於非命。
而到了《三國演義》,趙直的解釋卻成了「此大吉之兆;麒麟頭上有角,蒼龍頭上有角,乃變化飛騰之象也。
」而魏延的反應則是「大喜」,說「如應公言,當有重謝!」這樣一改寫,就證明了魏延確實有造反的野心,諸葛亮當初可真是一點也沒冤枉他,真可謂是料事如神啊!
經過這樣一改造,歷史上忠心耿耿、屢建奇功的魏延就成了《三國演義》里的那個天生的反賊胚子。
那麼他的死,就是死有餘辜了!這樣固然是神化了諸葛亮,但面對一片赤膽忠心的魏延,確是太不厚道了。
孔明權術⑤ 為讓蔣琬接班,諸葛亮費盡心思三管齊下成功逼反魏延
三國志記載: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這個記載在楊儀傳,不是記載在魏延傳,你仔細讀讀,就能體會到陳壽的態度,在陳壽的觀點中,過失應該在楊儀,不和的原因在楊儀,...
執意殺魏延的不是諸葛亮,是楊儀!
魏延此人由於《三國演義》,後多以謀反之名為人論道。然而正史卻對魏延最後的謀反有一些爭議。魏延此人確有領兵之才,然而一直不能盡其用,因為在諸葛亮手下,自己屢出奇計不被用。
諸葛亮的死,魏延的死,蜀國的死其中有什麼聯繫呢?真相令人費解
封建國家是家天下的,帝王年幼或昏庸,實際掌權者的死,往往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地動山搖,有的還弄得國喪家亡。對於蜀漢帝國來說,諸葛亮的加盟和死去,都是蜀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諸葛亮的加盟,無疑是劉備集...
諸葛亮設計殺魏延真的不是因為魏延有反骨,竟然是因為這?
魏延謀反大概是三國時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案之一,在劉備最落魄的時候像趙雲一樣計劃投奔的魏延會在劉備死後謀反,怎麼也說不通,身為蜀國丞相,諸葛亮卻一直未能給魏延以信任,在臨死前甚至留下計謀欲除魏...
他是蜀國正史第一位冤將,蜀之猛將,功勳之臣,終慘遭滅門之禍
說他是蜀國正史第一位冤將一點也不為過,在三國蜀國歷史上,有著這樣的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魏延。有人說他是蜀漢後期最重要的大將之一,因「性矜高」而與「平日諸將素不同」 ;屢次北伐時,「延每隨亮出,欲請...
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便已料到魏延會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馬岱準備殺他,在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之後,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頭,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神奇特點再次顯現。
三國中這個人戰力不輸關羽、智謀更勝趙雲、死後卻被夷滅三族惜哉
三國中的關羽、趙雲等人可都是劉備打下江山的重要將領,關羽是武將,他的戰鬥力就不必說了,連曹操都想拉攏的人才,更是打傷曹操的幾員大將的人,而趙雲可以說是文武雙全,武力雖不及關羽,但也是響噹噹的,但...
魏延為什麼寧願被殺,也不投降魏國?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在劉備時代,魏延受到重用,鎮守軍事要地漢中,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漢中多年,一直確保漢中無事。劉備死後,在「五虎上將」相繼凋零的情況下,魏延成為蜀漢的重要將領,一直跟隨諸葛...
千古奇冤!三國英雄里最冤的原來是魏延,他的經歷值得我們反思
因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長期以來在人們頭腦中魏延是一個腦後長有反骨的人物,因其謀反而被諸葛亮所殺,似乎是罪有應得。雖然曾有人替魏延寫翻案文章,但《三國演義》塑造的反賊魏延形象實在是深入人心,...
侃三國:此人畢生致力興復漢室卻背負反賊罵名,只因腦後有反骨?
在《三國演義》,有這樣一位人物,他一心一意想跟著劉備混,卻屢次陰差陽錯不得其門而入。後來,好不容易混進了劉備集團,結果因為被神人諸葛亮看出腦後有「反骨」直接下令處斬。幸虧老大劉備庇護,才保住性命...
魏延被馬岱斬殺,是魏延打不過馬岱嗎?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武藝高強,特別是在後期,絕對是蜀漢的一哥,如果魏延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論智謀,魏延厲害,論武力,魏延也很厲害。既然魏延這麼厲害,為什麼被馬岱斬殺?是魏延打不過馬岱嗎?
蜀漢大將魏延之死,罪責應該歸咎於他
魏延是蜀漢的軍事名將,他善於養兵,又能征善戰,從一屆小兵(部曲)官至牙門將軍,然而卻死於非命,舉家上下更是被夷平。那麼,魏延究竟有什麼罪大惡極,導致落得如此下場?
假如魏延投降魏國,結果會如何?
魏延作為蜀漢大將,死的非常可惜,當然,也很冤枉,實際上,只是魏延和楊儀內部的政見分歧,不是造反,但魏延被楊儀派遣馬岱斬殺,確實很不應該,魏延絕對是冤枉的,蜀漢這麼做,也是自毀長城,本來後期就缺大...
三國被冤枉兩千年的一員猛將是誰 被同事謀殺還被栽贓
三國時代戰死或者因為其它原因被殺的武將根本數不清,但要說哪一武將死得最冤,那可非魏延莫屬了,因為一本《三國演義》,讓魏延背了近兩千年的黑禍,被罵兩千年,真不知道老羅家與老魏家有什麼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