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演義曲解的魏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延是跟隨劉備多年,從一名普通的下級軍官,一步步的晉升上來的。

在蜀國的大將中,他能征善戰,戰功卓著。

在為建立蜀國立下不朽功勳。

對劉備忠心耿耿。

並得到劉備的器重。

劉備在用人方面也確有過人之處。

然而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長期以來在人們頭腦中魏延是一個腦後長有反骨的人物,因其謀反而被諸葛亮所殺,似乎是罪有應得。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魏延出身和履歷不詳,《三國志·魏延傳》說他是「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

劉備在起事之初,魏延只是一名默默無聞的小角色。

劉備奪得漢中,蜀國初定。

雖然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角色,但是絕非大家在《三國演義》印象中的降將。

在跟隨劉備多年,屢次的征戰中,劉備慧眼識珠,認為魏延是可勘大任之人,因其「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在取得漢中後破格提拔魏延做「督漢中鎮遠將,領漢中太守」。

漢中不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是蜀國的重地。

包括張飛都認為非他莫屬。

軍政一把抓,有勇無謀不行,有謀無勇同樣不可擔此重任。

劉備力排重議,但是軍中議論紛紛。

都沒有想到名不見經傳的魏延,不服氣者有之,說風涼話者有之。

劉備效仿劉邦當年登壇拜韓信為大將的故事,劉備在封魏延為漢中督時大會群臣,並且故意在宴會上當面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先主稱善,眾威壯其言。

」《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

當然豪言壯語誰都會講,那麼魏延鎮守漢中的實際功績究竟如何呢?《三國志·姜維傳》說:「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

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

魏延勇略過人,他馳騁沙場,所向披靡,可以稱之為善戰無敵。

曹魏方面,除司馬懿以外,能與魏延匹敵者幾無其人。

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魏延率兵,「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



此次戰役,並無諸葛亮指揮,而是魏延單獨領軍作戰。

對手郭淮乃曹魏關西首屈一指的重將,號稱「方策精詳,垂問秦雍」。

郭淮曾敗馬謖,「摧破廖化,擒虜句安」《三國志》卷二十六《郭淮傳》。

,即使諸葛亮亦畏懼他三分,但魏延卻能「大破淮等」。

另外,在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中,魏延也立下赫赫戰功,《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載:「宣王(指司馬懿)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諸葛亮首次北伐,魏延提出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戰略:「聞夏侯楙(時鎮長安)少,主婿也,怯而無謀。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長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

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諸葛亮「以為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注引《魏略》,因此沒有採納他的意見。

諸葛亮與魏延關於北伐路線之爭的公案,曾引起後世史家的濃厚興趣,為之而爭論不休。

一些學者認為,魏延獻策由他率精兵五千,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襲長安,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趨長安會師,乃「奇謀」,「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假如諸葛亮採用之,很可能北伐已經成功,可惜諸葛亮謹慎得近乎膽小。

而另一些史家則支持諸葛亮「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的謀略,認為出子午谷雖是捷徑,但可行性極小。

到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即公元234年,一病不起,自知來日無多。

召見張儀等人,背著魏延作了私密的安排。

諸葛亮深知若要蔣琬、費禕、姜維順利地執掌朝政、軍政,魏延是一大障礙,因為魏延在朝中、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冀時論必當以代(諸葛)亮」《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

為了排斥異己,諸葛亮不惜毀掉蜀漢的國之棟樑,欲將魏延置於死地。

隨令魏延斷後,如果不從命「軍便自發」。

長史楊儀平時和魏延的矛盾就很深,到了水火不相讓的地步。

魏延從末把楊儀放在眼裡。

楊儀自認為能力,威信都不如魏延高。

諸葛亮死後,魏延是他向上爬的最大障礙。

現天賜良機必會不解餘力置魏延於死地。

果然在諸葛亮死後,楊儀按著諸葛亮的安排,密不發喪。

楊儀假借諸葛亮之名,讓魏延斷後。

魏延官爵在楊儀之上,也根本沒有必要服從楊儀的指揮。

因此,魏延與費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

也就是說他與費禕重新商量了治喪的步驟:誰護送諸葛亮靈柩回蜀,誰帶兵繼續北伐,兩人共同簽名,準備向部隊傳達。

可費禕卻口是心非,尋求脫身之策,他騙魏延說:「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

」以此為藉口,「費禕出門馳馬而去」,並隨即背信棄義,助楊儀整軍退回蜀中。

等到魏延「遣人覘儀等」,才發覺上當,大軍已經「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

魏延當然大怒,趁著楊儀行軍遲緩,搶先一步,「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魏延的意圖很明確,因楊儀掌握了全軍的統帥大權,故無法與之較量,所以只能趕回成都,向後主奏告事情原委。

楊儀也不甘落後,於是二人都向劉禪上表,皆稱對方「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毫無主見的劉禪判斷不出孰是孰非,就此事詢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

蔣琬、董允都是諸葛亮的心腹,加之魏延與同僚關係一向不好,「平時諸將素不同」,「當時皆避下之」,故而蔣琬、董允「咸保儀疑延」。

於是劉禪遂命「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準備接應魏延。

但不等蔣琬兵至,魏延已被楊儀所殺,原因是他「拒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何平即王平,其「本養外家何氏,後複姓王」。

)就這樣的一生戎馬百戰多,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猛將,沒有死在強敵劍下,卻被本國的大臣所害。

並背著反叛的罪。

諸葛亮一生唯謹慎,但在處理魏延的問題上卻被個人成見、偏見所蒙敝,自毀國家棟樑。

魏、楊內訌以魏延徹底失敗而告終。

楊儀誅殺魏延後,自以為「功勳至大」,代亮秉政非己莫屬。

豈知諸葛亮生前早有安排,「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琬遂為尚書令、益州刺史」。

後主僅給楊儀一個虛銜,「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從容而已」。

於是楊儀口出怨言:「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

」此等「大逆不道」之言被費禕密報後主,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於是楊儀被廢為庶民,儀「復上書誹謗」,遂下獄治罪,「儀自殺」。

直到蔣琬當了丞相,才給魏延平反昭雪,在漢中重建靈墓,以紀念一代名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談正史,三國第一冤案

看到這個題目,不知道大家會想到誰?反正小編絕對認為是魏延!要說魏延,就不得不說下劉備,為什麼小編不說諸葛亮而要說劉備呢?先看 《 三國志 ·蜀書·魏延傳》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

諸葛亮死前說魏延必反 得知真相後讓人心寒

前兩個疑案中,我們發現蜀漢政權中三大勢力的權力鬥爭頻繁,諸葛亮不得不通過 「依法治國」協調各方。建元元年(公元228年)馬謖被殺;建元九年(公元231年),李嚴被廢。這兩記重拳,雖然暫時緩解了三...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多大勝算?

諸葛亮數次北伐,都沒成功,最終病死五丈原,令人遺憾。在北伐過程中,大將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謀,但是,性格過於謹慎的諸葛亮沒有採用,導致這一計劃沒有實施,讓後人留下很多猜測。試想,如果諸葛亮批准了魏...

魏延怎麼不投降魏國,而回漢中自尋死路呢?

蜀漢名將魏延,勇猛過人,在諸葛亮死後和楊儀爭權,爭權失敗後,魏延和兒子及手下幾個隨從,一起逃往漢中,最終被楊儀派馬岱追斬。魏延明知逃往漢中是死路一條,投降魏國還有一線生機,為何不去投降魏國呢?

冤死鬼魏延,三國後蜀漢時代第一猛將

提起魏延,多數人可能認為這個人是個叛將,最後被諸葛亮死後還設計斬殺,其實這裡面是有很多的誤會和曲解。魏延可以算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也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屢立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攻下漢...

探案:魏延到底是怎麼死的?

作者:於是乎v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個案。三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宗著名的懸案,這是一場發生在蜀漢的內亂,也是一場倉促發動的兵變,或許還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驚天陰謀!這就是魏延謀反之案。這起案子的主要涉案人...

魏延為什麼寧願被殺,也不投降魏國?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在劉備時代,魏延受到重用,鎮守軍事要地漢中,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漢中多年,一直確保漢中無事。劉備死後,在「五虎上將」相繼凋零的情況下,魏延成為蜀漢的重要將領,一直跟隨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