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這一做法,不但未能解決問題,反倒令兩大精英以悲劇收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楊儀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魏延和楊儀。
原文如下:
先主稱尊號,東征吳,儀與尚書令劉巴不睦,左遷遙署弘農太守。
建興三年,丞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將南行。
五年,隨亮漢中。
八年,遷長史,加綏軍將軍。
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
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十二年,隨亮出屯谷口。
亮卒於敵場。
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自以為功勳至大,宜當代亮秉政……而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先主劉備稱帝後,起兵征討東吳,楊儀與尚書令劉巴不和,被降職擔任代理弘農太守。
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丞相諸葛亮任命他為參軍,代管丞相府的日常工作,自己一心一意準備北伐。
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楊儀跟隨諸葛亮來到漢中。
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楊儀升任長史,加綏軍將軍。
諸葛亮經常在外用兵,楊儀則規劃部署,籌措糧食,做事非常果斷,辦事效率很高。
軍隊的安排調度,諸葛亮也經常交給楊儀經辦。
諸葛亮非常珍惜楊儀的才幹,又仰仗魏延的驍勇,對於兩人之間的矛盾衝突感到非常遺憾,又不忍心偏重一方而廢棄另一方。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楊儀跟隨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諸葛亮病逝,楊儀率領軍隊撤回漢中,又誅殺了魏延。
此後,楊儀自以為功勞最大,理應接替諸葛亮主持國事。
誰知諸葛亮早已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楊儀器量狹小,蔣琬才是最合適的人選。
本文要介紹的便是根據文中「不忍有所偏廢」所演變出來的一句成語,叫做「不忍偏廢」,意為不忍心因重視某一方而忽視或廢棄另一方。
楊儀與魏延在諸葛亮死後的內訌,是蜀漢中期的一件大事,其結果是魏延被楊儀所殺,楊儀又因未能接替諸葛亮的職務而口出怨言,最終被貶為庶人。
這場內訌造成了兩大蜀漢精英先後退出歷史舞台,這對原本就人才稀少的蜀漢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悲劇,這其中既有楊儀和魏延各自的性格因素,同時也與諸葛亮的處理方式有著因果關係。
當初楊儀與魏延不和之時,諸葛亮既沒有找到方法解決矛盾,又沒有按照責任的輕重進行處理,而是不忍心偏向其中的任何一位。
這種「婦人之仁」最終不但害了楊儀和魏延兩個人,同時也對蜀漢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
參考書籍:《三國志》
魏延為什麼和楊儀搞不好關係?諸葛亮有責任嗎?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屢立戰功,深受劉備器重,曾被劉備委以重任,讓魏延擔任漢中太守,重用程度甚至一度超過了張飛。魏延勇猛過人,善於領兵,精通戰法,更是擊敗過魏國大將郭淮,但是,魏延和文人楊儀卻搞不...
魏延為什麼寧願被殺,也不投降魏國?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在劉備時代,魏延受到重用,鎮守軍事要地漢中,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漢中多年,一直確保漢中無事。劉備死後,在「五虎上將」相繼凋零的情況下,魏延成為蜀漢的重要將領,一直跟隨諸葛...
他是蜀國正史第一位冤將,蜀之猛將,功勳之臣,終慘遭滅門之禍
說他是蜀國正史第一位冤將一點也不為過,在三國蜀國歷史上,有著這樣的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魏延。有人說他是蜀漢後期最重要的大將之一,因「性矜高」而與「平日諸將素不同」 ;屢次北伐時,「延每隨亮出,欲請...
蜀漢大將魏延之死,罪責應該歸咎於他
魏延是蜀漢的軍事名將,他善於養兵,又能征善戰,從一屆小兵(部曲)官至牙門將軍,然而卻死於非命,舉家上下更是被夷平。那麼,魏延究竟有什麼罪大惡極,導致落得如此下場?
諸葛亮為什麼選蔣琬做接班人?而不選楊儀?
諸葛亮為了蜀漢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率軍在五丈原和司馬懿大軍隔渭水對峙,相持一百多天後,諸葛亮病重,臨死前,諸葛亮為什麼選蔣琬做接班人?而不選楊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