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的衰敗與覆滅,諸葛亮和關羽得被這個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19年(建安24年),劉備在四川稱漢中王,蜀漢政權正式崛起。

蜀漢政權持續了42年,在這42年里,究竟有那些戰略上的失誤而導致蜀漢政權最終的覆滅呢?

《隆中對》的戰略思想存在很大的弊端

諸葛亮在給劉備做的《隆中對》戰略中明確指出「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但是預想是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荊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所拿到的荊州其實只有三分之一,還是被吳魏夾在中間的。

蜀漢是否有實力拿下所有荊州?就算拿下了你怎麼樣去守?能不能守得住?從孫吳政權的利益上看,如果沒有荊州,就等於把長江上游的控制權交給別人,人家順江而下,江東沒有長江天險如何去守?曹魏政權更不會坐視蜀漢奪得全部荊州,關羽僅僅攻擊襄樊,就逼得曹操要遷都,倘若把荊州的所有權都交給蜀漢,那許昌豈不是門戶大開?所以魏吳政權都不會輕易放棄荊州,這個地方關係三個政權的生死存亡,所以,荊州在魏吳包夾之下遲早是會丟失的。

把荊州作為攻魏伐吳的跳板,顯然是太過天真。

在做出和實行這條策略的時候,諸葛亮並沒有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只是憑著自己的一廂情願。

關羽丟失荊州,在蜀漢政權引起了連鎖反映

關羽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襄樊之戰。

關羽出兵的理由是配合劉備的漢中爭奪戰,如果僅僅是配合,那麼漢中之戰結束以後就應該立刻收兵。

但是,關羽卻一往無前地的朝前打,一直打到戰爭處於膠著狀態,出現攻也攻不下來,撤軍前功盡棄的尷尬局面。

雖然襄陽之戰擒獲魏軍著名大將于禁,斬殺龐德,但是在根本上沒有寒冬曹魏的根基。

就算關羽拿下樊城,繼而進軍許昌,劉備剛經歷漢中一場惡戰,急需休整軍隊,也不可能再兵出漢中,與關羽的荊州軍對曹魏形成鉗形攻勢。

那麼這樣關羽的荊州軍就成為孤軍深入,遲早也是會應為戰線過長而失敗。

但是身在四川的劉備卻沒有阻止關羽,任其發展,為什麼會這樣現在我們已經無法知道。

也許是因為自己剛剛在爭奪漢中的戰鬥中勝利,關羽也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中而對形勢估計不足。

果然,在短短5個月的時間,關羽經歷了水淹七軍,丟失荊州,敗走麥城,臨沮被殺,一切來得這麼快,快得讓人沒有反映的時間。

想去救援已經來不及。

關羽的死讓蜀漢政權永遠地失去了荊州,《隆中對》的戰略思想再也無法被實現。

劉備衝動之下發動夷陵之戰,戰爭的慘敗導致蜀漢政權國力急劇下降

公元221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藉口,不顧諸葛亮,趙雲,黃權等人反對,毅然發動夷陵之戰。

吳國遣使講和,願將荊州還給劉備,劉備不允,講和遂失敗,孫吳政權進一步與曹魏修好,向曹魏稱臣。

孫吳陸遜率兵抵擋,火燒劉備大營,致使蜀漢軍隊全面潰敗。

劉備剛要起兵的時候,孫吳集團就拍使者前來講和,願意割讓荊州謀求和平。

無奈劉備非要發動這場本不該發動的戰爭。

劉備發動戰爭的理由無非是要拿回荊州,孫吳集團已經願意把荊州割讓了,不戰而屈人之兵了,這是最理想的效果,可是劉備並不滿足,非要滅掉東吳。

你要滅亡人家,人家還不拚命抵抗?本來西川人口就少,人口少兵源自然不充足。

同意講和,保存實力,得到荊州以後可以通過荊州地區的富庶大力發展軍事,時機成熟了,便依照《隆中對》的戰略思想雙管齊下,奪取天下還是有這個可能的。

無奈劉備卻反其道而行,不但害了蜀漢數萬將士,更是原本實力就不強大的蜀漢政權更加雪上加霜。

由於蜀漢政權的決策者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嚴重失誤,導致後期諸葛亮只能艱難伐魏,以攻代守,姜維九伐中原徒勞無功。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作為一個政權的決策者,在重大事件上一次小的失誤,就足以致命,更何況劉備在決策上一錯再錯,最終導致蜀漢政權快速覆滅,不得不令後人嘆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蜀漢政權,中國歷史上閃耀的流星

三國,中國歷史上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從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再到三分歸一,無數英雄在亂世中崛起,也在這個亂世中消逝。 蜀漢政權是三國中成立最晚的政權。劉備的戎馬生涯前二十年幾乎屬於顛沛流離的狀態,...

劉備伐吳:在錯誤的時間發動的一場錯誤的戰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5月,經過近兩年的戰爭,劉備終於從曹操手中拿下了至關重要的東川(漢中);6月順利的拿下了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的東三郡;七月,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兵圍襄陽和樊城,不僅擊敗曹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