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時期的歷任東吳丞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孫邵被立為東吳首任丞相,而不是眾望所歸的張昭,並被加封為威遠將軍,封陽羨侯。
孫邵原為北海太守孔融的功曹,字長緒,北海人,身高有八尺!他曾經給孔融當過攻曹!而孔融也給了他極高的評價,說他是可以成為宰相的人才!
後隨劉繇到達江東,劉繇敗亡後就跟隨孫權做事。
在孫權手下,他出過不少策略,建議。
大多孫權都會採納!逐漸由廬江太守,升車騎長史,最後升丞相。
在他在任的那幾年,正是吳國的危機時刻,外有二面受敵,隨時可能遭受魏蜀夾擊的危險,內有山越作亂等!想必那時候孫邵一定有不少功勞!,繼而輔佐孫權。
但此人卻不為世人所知,而且《三國志》中也沒有給他立傳。
原來是由於和張溫的關係不好,以及後來寫吳史的又是張溫的同黨! 如此,這位東吳首相在正史三國志中沒有立傳!所以,有關他的資料很少!
在張溫彈劾孫邵的時候,孫邵就要求孫權撤掉自己丞相之職,可後來孫權又馬上恢復了他的丞相之位,最後孫邵終年63歲。
後來,丞相之位空缺,呼聲最高的依然是張昭,但孫權依然沒有立他為相,擔任東吳第二人丞相的是顧雍。
顧雍(公元168-243年),字元嘆,吳郡吳縣人(即蘇州)。
顧氏是江南名門望族,顧雍從小聰明機靈,少年時曾師從因避怨而隱居於吳的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原名蔡雍)學琴與書法。
蔡邕對顧雍的才華十分賞識,認為將來必定有所成,於是將自己的名字相贈。
在群雄並起、群英薈萃的三國人物中,張昭也算得上是一個重要人物,他輔佐孫策、孫權兄弟二人開創並鞏固了東吳政權,是東吳的開國元勛和決策人物。
但孫權始終不立他為相。
至於為何不立張昭為相,眾說紛紜,除了2個政治原因:一是赤壁之戰時張昭主張投降,二是淮泗將領凋謝,孫權傾向於與江東大族融合外,和榮登相位的顧雍來做一番比較,也許對張昭為什麼當不了丞相,能找出點兒原因來。
顧雍的資歷比張昭淺,卻能擔任吳國的丞相達19年。
他最大的優點是沉默寡言,提干封侯後就像沒有這麼一回事,對家裡人也不說一聲。
對於軍國大事的是非得失,更是「自非見面,口未尚言」。
孫權曾經表揚他:「顧君要麼不開口,一開口就必然說中。
」也許是覺得自己受了託孤之重任吧?張昭一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哪怕是不成熟的意見,也急於發表,本意是想供主子決策時參考,然而言多必失,果然就有說錯的地方。
他曾在背後議論魯肅「年少粗疏」;甘寧建議孫權攻打黃祖,他也當面提出責難,怕戰事不利引起內亂,結果一戰而平,證明他的擔心是多餘的。
這樣的失誤一多,難免在頭兒那裡留下不好的印象。
胸無城府,口無遮攔,是張昭做不成丞相的原因之一。
對上不恭,不善逢迎,是張昭做不成丞相的原因之二。
顧雍有什麼想法或者建議,總是私下裡和孫權說;被採納了就歸功於上面,不採納也不透露半個字。
孫權有事派人徵求意見,他如果同意,就和來人反覆探討並好酒好菜招待。
不同意則「默默無聞言,無所施設」,來人回去一匯報,孫權就決定再考慮考慮。
能處處注意維護領導的形象和尊嚴,這樣識趣省事的部下,做領導的誰不喜歡?而張昭卻很有點兒「倚老賣老」的臭架子,張口一個「老臣」、閉口一聲「太后」,發表意見時「辭氣壯厲,義形於色」,還經常當面頂撞孫權。
有一回君臣二人在朝廷上爭執起來,張昭寸步不讓。
孫權覺得一國之君的面子上過不去,手按劍柄說:「我尊敬你已經夠可以的了,你卻好幾回在大夥面前掃我的面子,我老是害怕自己做錯事。
」言下之意就是我恨不能殺了你。
張昭回家以後託病不出,孫權更生氣了,派人用土把他家的門堵上。
張昭「以土還土」,在裡面又加封了一道。
幾個月後孫權發現自己錯了,幾次派人慰問張昭以表示自己的歉意,但他就是不肯借著梯子下樓,非得把老譜兒擺足擺夠。
最後孫權用車子「載以還宮」,並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評,老頭子才算消了氣。
脾氣這麼倔,別說是一言九鼎的皇帝老兒,就是換了現在,哪個領導吃得消?
為人矜持,過於清高,不能和群眾打成一片,是張昭做不成丞相的原因之三。
孫權在武昌臨釣台飲酒,喝得大醉,讓人往群臣身上潑水,說:「今天只有醉倒在台子上,才可以不喝。
」張昭「正色不言,出外,車中坐」。
孫權問:「不過是找找樂子罷了,張公你為什麼生氣呢?」張昭說:「從前商紂造起糟酒池,從黃昏一直喝到天亮,當時他也引以為榮,不認為是什麼壞事。
」孫權聽了默默無語、面有慚色,只好敗興地宣布罷宴。
第三任丞相,是陸遜,比較為人們所熟知,就簡單介紹一番,不做多述。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官至丞相、荊州牧、右都護。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
建安九年(204年),進入孫權幕府。
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
夷陵之戰也成為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
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又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被拜為上大將軍。
赤烏九年(244年)為丞相,因捲入立嗣之爭被孫權逼死。
也有說法是因為孫權晚年忌憚江東大族而殺掉江東門閥的陸氏代表人物。
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侯。
至今蘇州有地名陸墓。
第四任丞相是步騭(zhì),字子山。
臨淮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北)人。
最初避難江東,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孫權被曹操表為討虜將軍,步騭入仕,被任命為主記。
年余後,辭官與諸葛瑾、嚴畯等遊歷吳中各地,三人逐漸聲名顯赫,被稱為當世的英傑俊才,其後又擔任過海鹽縣長。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劉備表奏孫權代理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孫權辟命步騭為車騎將軍東曹掾兼任徐州治中從事,且舉其為茂才。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被任命為鄱陽太守。
211年(建安十六年),孫權追加任命其為使持節、征南中郎將。
步騭到任後,蒼梧太守吳巨陰懷異心,不聽從調遣,步騭於是設局將他斬殺,威聲大震,交趾太守士燮兄弟於是率眾前來歸附。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孫權任命呂岱接替步騭為交州刺史,步騭於是率領一萬名交州義士進駐長沙。
當時,正遇上劉備東征孫權,武陵郡的百越更接受蜀漢的招降,蠢蠢欲動,於是孫權任命步騭駐守益陽。
後來,劉備在夷陵被陸遜擊敗,但零陵、桂陽等郡仍然不穩,步騭領兵平定。
後來,孫權遷都建業,留太子孫登和上大將軍陸遜繼續鎮守武昌。
孫登寫信給步騭,請求教誨。
步騭於是把當時在荊州界內擔任重要職務的官員即諸葛瑾、陸遜、朱然、程普、潘浚、裴玄、夏侯承、衛旌、李肅、周條、石乾等十一人列出,對他們的品行才能進行逐一的介紹分析,且上疏希望孫登要信任和重用這些傑出人才。
步騭駐守西陵二十年,曹魏的邊境將士都敬仰他的威信。
他性情寬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與聲色,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總是表現得十分恭敬。
步騭教導門生時,手不釋卷,衣飾和居處都和一般儒生一樣樸素。
但妻妾的衣飾奢華令他被當時人譏笑。
公元247年(赤烏十年)逝世。
由其子步協繼承其爵位,繼續統領步騭的軍隊,加為撫軍將軍。
步闡,繼任為西陵督,任昭武將軍,封西亭侯, 後來叛吳被斬。
東吳有諡號的大臣只有五位,其中兩對父子,孫權自己的諡號很霸氣
東吳孫權的諡號是大皇帝,非常霸氣,千古獲得此稱號的唯有大帝孫權一人。但東吳獲得諡號的大臣卻不多,唯有張昭父子、陸抗父子和顧雍。周瑜、魯肅、呂蒙、十二虎臣等都沒有諡號。一、文侯張昭張昭是吳國重臣,...
此人是陸遜的接班人,一生出將入相,參與二宮之爭,卻落得善終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各路諸侯混戰,導致不少江北名流紛紛避難江東,不少成為孫氏的坐上客。其中一人不得不說,此人是孫權心腹大將,為孫權開疆擴土,建個小城,如今變成大都市。
除了曹操與諸葛亮,三國殺里究竟還有誰在歷史上做過丞相?
一提起三國里的丞相,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曹操與諸葛亮。他們中一個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背景下的丞相,一個是為了光復漢室、力挽狂瀾的丞相。那麼除此之外,丞相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在三國殺里還有哪些武...
揭秘:東吳歷史上張昭為何一直當不上東吳丞相?
張昭加入孫吳集團的初衷應該是,以江東為漢室藩屏、保土護民,而非助孫權稱霸。所以投降曹操,孫氏消亡,但有助於國家統一,對天下有大功。在一定程度上,張昭的士人心態和曹操首席謀臣荀彧一樣,都打算曲線...
東吳開國第一丞相,默默無聞,為什麼不是大名鼎鼎的張昭?
熟讀三國歷史,我們都知道東吳是孫堅和孫策打下來,孫權坐上去的。孫策死後的時候,把自己的弟弟推了上來,並且將自己的弟弟託付給周瑜和張昭。而周瑜和張昭基本是孫策的鐵桿,幫助孫策打下江東,也是孫策的託...
年紀才有二十一歲虛歲,繼承哥哥的基業還只有三個年頭左右
孫權兄弟五人,大哥是孫策,長於孫權七歲;三弟是孫翊,小於孫權四歲;四弟是孫匡,生平年歲不詳。另一位弟弟孫朗,不見於<三國志>的本傳,而見於虞喜所著的<志林>,是孫堅的一位姨太太所生的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