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開國第一丞相,默默無聞,為什麼不是大名鼎鼎的張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熟讀三國歷史,我們都知道東吳是孫堅和孫策打下來,孫權坐上去的。

孫策死後的時候,把自己的弟弟推了上來,並且將自己的弟弟託付給周瑜和張昭。

而周瑜和張昭基本是孫策的鐵桿,幫助孫策打下江東,也是孫策的託孤大臣。

三國時期,託孤大臣一般能夠得到重用,如蜀漢國的諸葛亮。

孫權掌權之後,自然也是孫權的重臣,然而孫權在稱帝之後,東吳開國第一丞相,卻是默默無聞,為什麼不是大名鼎鼎的張昭?

那麼東吳開國第一丞相到底是誰,其實也是一位孫策時期的元老級大臣,叫孫邵。

孫邵不是孫權的本族人,生長在青州北海國,曾經受知於國相孔融,當了孔融的功曹。

其後,在揚州刺史劉繇下面作官,於劉繇戰敗以後,被孫策收用。

孫權上台以後,他勸孫權對許縣朝廷納貢上表,弄好了對曹操的關係,頗受孫權賞識。

孫權先後任命孫邵為廬江郡太守(繼李術之任),與車騎將軍長史。

孫權,於公元222年的秋天稱王,定國號為「吳」,年號為「黃武」,孫權正式確立自己的政權後,論功封賞。

丞相卻不是張昭,而是孫邵。

孫邵為何默默無聞呢? 只因為《三國志》的吳的部分竟然沒有一卷或一分卷關於孫邵的傳記,而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孫邵與一位姓張名溫的格格不入,而陳壽所根據的史料,是張溫的「黨羽」韋昭所寫。

黃武二年,發生一次震動朝野的政治案件「暨艷案」,暨艷彈劾丞相孫邵,其人個性耿直、剛正不阿,喜歡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依據,臧否人物,看見宿衛侍從官的公署多非其人,欲臧否區別,彈射多位官僚,重新選拔三署官員,率皆貶高就下,降塤數等。

由是怨憤聲積,競相說暨艷專用私情愛憎,不根據公理辦事。

最後被逼自殺,引薦暨艷的張溫出自吳郡望族,剛剛立下恢復漢吳同盟大功,卻因此被廢棄不用,還牽連到了張溫的兩個兄弟,連已經出嫁的三個姐姐也遭到「清算」。

孫權以「溫宿與艷、彪同意,數交書疏」為理由,將溫下獄。

因此,孫邵和張溫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那為什麼第一任丞相不是大名鼎鼎的張昭?論資歷,兩人同為一國元老,論功勳,兩人同樣顯赫;論人緣,兩人也都深得眾臣愛戴。

但是孫權的理由,「當今天下戰事很多,執掌統領的人責任重大,並非用來優待人的東西。

」後來孫邵死了,眾人又推舉張昭。

孫權說:「我哪裡是對子布吝嗇呢?丞相的事務繁雜,而此公性情剛正,他說的話不被採納,怨恨就會產生。

這不是用來照顧他的辦法。

」當然,這只是孫權的藉口,真實的原因,還是在於兩方面:其一,在赤壁大戰之前張昭勸孫權投降曹操,讓孫權心中留下了芥蒂;其二,張昭屬於江東豪族,而且是孫策的心腹,在臨終的時候,還囑咐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讓孫權不得不警惕,以及擺脫這種士族的束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時期東吳重臣張昭

三國時期吳國的張昭,相信大家都知道,同時我相信知道有這個人的朋友很多,但對他了解的人很少。畢竟三國演義裡面對他的描述不多。為什麼孫策臨終時會說出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話呢?作為東吳第一...

三國亂世的十大勢力之孫家

說完了劉表,就不得不說說劉表的死對頭——孫家。曹孫劉三家裡面,一般說到曹,即言曹操,說到劉,即言劉備,說到孫就比較麻煩,得說孫家。原因是,曹操、劉備兩家的江山,基本上是這兩個人打出來的,而孫家的...

孫策的託孤大臣為何當不上丞相

帝王死的時候,因為繼位者年幼,往往會讓一些信得過有能力的大臣輔佐這個繼位者,這就是所謂的託孤大臣。三國時期,三國都有一個這樣的大臣,東吳的張昭和周瑜就是孫權留給弟弟孫權的託孤大臣。又因為周瑜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