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成功叫周世宗,此戰若敗叫周末帝,揭秘柴榮的人生第一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柴榮,又名郭榮,郭威皇后柴氏的侄子,生父是柴守禮,柴榮後來被郭威收為養子,所以也叫郭榮。

柴榮出生於邢州(今河北邢台),當時郭威還沒有兒子,家裡不寬裕,生活非常拮据,小小年紀的柴榮生性寬厚謹慎,很討郭威喜歡,家裡很多事都交給他這個小管家去辦。

柴榮將有限的錢合理利用,使郭家的生活過的還可以,郭威既喜歡又心疼他,乾脆收他做了養子。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小小年紀的柴榮就很有經濟頭腦,將這個小管家的工作做得有模有樣。

(時太祖無子,家道淪落,然以帝謹厚,故以庶事委之。

帝悉心經度,資用獲濟,太祖甚憐之,乃養為己子。

)------《舊五代史》

後來郭威發跡後,柴榮也跟著受到了重用。

柴榮有記載的第一個職務是左監門衛將軍。

這個職務可以說是郭威對柴榮的特意關照了,此時的郭威因為擁戴劉知遠登基有功,封樞密副使,成為軍方第二把手。

乾佑二年,郭威調任鄴城(今河北臨漳縣),柴榮改任天雄軍牙內都指揮使,領貴州刺史,開始步入仕途的快車道。

乾佑三年,郭威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南下,柴榮留守鄴城,防止老巢被偷襲。

廣順元年,郭威攻入開封,建國稱帝。

柴榮想請求進京朝賀,這時就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到了黃河岸邊,卻怎麼也過不去,不知是什麼意思。

有人對他說這可能預示著皇帝暫時不會召見他。

果然,幾天後,朝廷的詔書到了,調任柴榮為澶州節度使(今河南濮陽縣)。

這裡是不久前郭威「黃旗加身」的地方,也算是龍興之地,同時也是京城開封的北大門,把柴榮派到那裡去足見郭威對他的信任。

柴榮二話不說就赴任去了,到任後,他勵精圖治,銳意進取,澶州面貌為之一新,就連盜賊都繞著澶州走。

(帝在鎮,為政清肅,盜不犯境。

)-----《舊五代史》

因連年戰亂,澶州城遭到嚴重破壞,連官府衙門都破敗不堪。

柴榮見此情景,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修繕損壞的建築,又新建了一批設施,贏得了居民的一致讚頌。

可見柴榮在即位前就是出色的地方官,有一套治理地方的經驗。

廣順二年正月,泰寧軍節度使慕容彥超造反。

劉承佑心愛的戰神,曾拍著胸脯吹牛要活捉郭威。

聽到這個消息,郭威氣不打一處來。

好啊你,慕容老賊,上次你幫著劉承佑抗拒我這筆舊帳咱還沒算,現在居然又來調戲……不,挑釁我,你等著,這次咱老帳新帳一起了結。

這時,柴榮也注意到了這件事,於是幾次三番上疏請求派自己去討伐慕容彥超。

郭威誇獎了他一番,不過,沒有批准他的請求。

因為郭威已經派曹英等人帶兵去了。

打了幾個月,拿不下來。

慕容彥超人老心不老,在兗州城頭(今山東兗州)活蹦亂跳,活的有滋有味,時不時還往城下撒幾張勸降書。

仿佛是在嘲弄郭威的無能。

郭威大怒,準備親自討伐兗州,召集群臣商議。

宰相馮道勸道:現在正是酷暑時節,龍體為重,不宜親征。

郭威恨恨的說:逆賊不可放縱,如果我不能親征,那就派我兒子郭榮去討伐慕容老賊,他可以替我辦好這件事。

(寇不可玩。

如朕不可行,當使澶州兒子擊賊,方辦吾事。

)-----《舊五代史》

可樞密使王峻不同意派柴榮出征,覺得柴榮沒什麼戰場經驗,加上年輕,懷疑他鎮不住慕容彥超,而郭威呢又非常寵信王峻,聽了這話,便下決心親征兗州。

六月,兗州平定。

慕容彥超走投無路,投井而死。

廣順三年正月,柴榮進京朝賀。

三月,授開封府尹兼功德使、封晉王。

這幾個職務在五代可不是誰都有資格當的,五代沒有皇太子的名號,儲君一般都是開封府尹加王爵,例如開封府尹、周王劉承佑,開封府尹、晉王柴榮,甚至到了宋初,還是沿襲五代的傳統,趙光義當初就是開封府尹加晉王。

實際上就相當於皇太子了。

柴榮從澶州節度使這一地方官一躍成了京城開封的最高長官外加儲君,這透漏出郭威已經有意在安排「後郭威時代」的人事布局了。

選擇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柴榮做儲君,郭威確實勇氣可嘉,雖然郭威的兒子幾乎被劉承佑殺絕了,但和郭威有親屬關係的人還有不少,其中有能力、有資格的首先要數郭威外甥李重進了,李重進當時是有名的戰將,常年在外征戰,為郭威立下了赫赫戰功,人氣很高。

正因此,郭威臨終前害怕自己死後李重進不服柴榮,會起兵造反。

於是讓李重進當著自己的面向柴榮跪拜,行臣子之禮,算是定了君臣名分。

說起來李重進真沒有讓郭威失望,在郭威死後,李重進全力輔佐柴榮南征北討,總是沖在最前面,尤其是和南唐爭奪淮南的大戰中多次立功,受封淮南節度使,駐紮揚州,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顯德元年正月,郭威病危,柴榮不知該怎麼辦,他留守澶州的親信曹翰私自跑到開封求見柴榮,他對柴榮說:殿下身為儲君,此時不進宮為皇上端茶奉藥,如何面對天下人的期望呢?(王為冢嗣,不侍醫藥,何以副天下望?)-----《隆平集》柴榮恍然大悟,急忙進宮伺候郭威,吩咐曹翰處理王府事務。

不久,郭威病死,秘不發喪。

幾天後公布遺詔,柴榮正式登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周世宗。

就在柴榮剛即位的次月,也就是顯德元年二月,潞州告急,劉崇勾結契丹南侵!這劉崇也太不厚道了,古人講究「死者為大」、「兵不伐喪」敵人發生國喪,都會暫時罷兵,以免被人唾罵趁人之危、落井下石,可老劉不吃這一套,郭威老賊殺吾子、奪吾國,他厚道嗎?咱老劉天天盼的就是他早日蹬腿,今天終於一命嗚呼了,真是老天開眼,我豈能錯過這個天賜良機?於是果斷勾結契丹氣勢洶洶地殺奔後周地界而來。

聽到這個消息,柴榮憤怒了。

有這樣的嗎?劉崇老兒你這不單是打我柴榮的臉,更是打大周朝的臉,打了活人臉不說,還羞辱了先帝(郭威)這種典型的落井下石、趁人之危行徑激怒了柴榮,他發誓一定要將劉崇堵在牆角往死里打,非打得他求饒不可。

於是,他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親征!可在廷議時,卻遇到巨大阻力,以馮道為首的一幫人堅決反對親征。

馮道擺出一副過來人的面孔,嚴肅的勸道:陛下,劉崇不過就是區區跳樑小丑,不足為慮,陛下剛登基不久,先帝靈柩還未下葬,人心還不太穩定,容易動搖,此時不可輕易親征,派幾員大將把劉崇趕回山西就行啦。

柴榮此時一肚子火氣,哪裡聽得進去馮道的勸說。

堅持己見,不為所動。

馮道等人苦諫,雙方陷入僵局。

對馮道有所了解的人都會對此時馮道的表現無法理解。

馮道是何許人?那可是五代唯一,史上罕見的政治不倒翁,伺候過十位皇帝,人送雅號「十朝元老」,從劉仁恭一直到柴榮,他吃的鹽比別人吃的飯都多,什麼大場面沒見過?他之所以一步步走到太師的高度,靠的就是敏銳的判斷力,該往哪兒倒、什麼時候倒、倒到什麼程度,他心裡都有數。

這麼多年不管是伺候哪位皇帝,不管是漢人、沙陀人還是契丹人,他絕不會和皇帝頂牛,你說什麼就是什麼,可這次,馮道不但頂牛了,還把皇帝頂火了。

馮道瘋了?還是當官太久,當傻了?其實馮道一沒瘋,二沒傻,他心裡跟明鏡似的。

之所以強烈反對柴榮親征,是因為他已經認定柴榮輸定了,所以才賭了一把。

馮道這樣想,有他的根據。

當年,李從厚削藩,逼反李從珂時,他在場;李從珂削藩,逼反石敬瑭時,他在場;石重貴挑釁契丹乾爹,被一巴掌拍死時,他在場;劉承佑誅殺大臣,逼反郭威時,他也在場。

如今,劉崇勾結契丹大軍壓境,郭威死了,只留下年輕的柴榮獨自面對危局,國破家亡的悲劇會不會重演?就連柴榮自己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在官場混了一輩子的馮道自然而然將柴榮歸入李從厚、李從珂、石重貴和劉承佑的行列,心裡八成在哀嘆:又一個亡國少主要新鮮出鍋了。

馮道這麼做可謂精打細算,如果柴榮執意親征,一旦兵敗被俘或戰死,他可以迎立新君。

如果劉崇殺到開封,那就出城迎接劉崇,光復中原、恢復後漢,他本來就是後漢臣子,沒什麼心理壓力。

萬一,柴榮死裡逃生,逃回開封,那以後他還有什麼臉面見馮道呢?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呀。

廷議還在繼續:

柴榮不耐煩了,說:當年唐太宗創業之初,每次都是親征,我怕什麼!(昔唐太宗之創業,靡不親征,朕何憚焉!)------《舊五代史》

得意忘形的馮道脫口而出:陛下,您未必學得了唐太宗。

(陛下未可便學太宗。

)-----《舊五代史》

話一出口,滿朝皆驚,柴榮也驚呆了,大臣們不禁交頭接耳,議論馮道怎麼吃了豹子膽,看來真是老糊塗了,早上出門忘記吃藥了吧。

柴榮壓下怒火,又說:劉崇不過就是烏合之眾,遇上王師,一定像大山壓蛋一樣,壓的粉碎!(劉崇烏合之眾,苟遇王師,必如山壓卵耳。

)----《舊五代史》不知陛下能否做得大山呢?(不知陛下作得山否?)———《舊五代史》這已經是赤裸裸的挑釁了,柴榮忍無可忍,瞬間抓狂,怒氣沖沖地拂袖而去。

(帝不悅而罷。

)----《舊五代史》

為了增強戰鬥力,適應和契丹人過招,柴榮下詔要求各地招募那些占山為王、嘯聚山林的綠林好漢,凡是有本事,能打敢殺的勇士都送到開封,編入軍隊,被選中的人一律赦免所犯的罪過。

這麼一搞,搞出亂子了。

有些歹人早上殺了人,晚上就被選入軍中,赦免罪過,仇家見了,都不敢正眼看他。

柴榮聽說後也很憂慮,後來再犯法的軍人便不再赦免了。

三月,劉崇圍攻潞州(今山西長治),軍情緊急。

柴榮下詔,令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澶州節度使郭崇等人從磁州(今河北磁縣)向西翻過太行山,馳援潞州。

令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陝府節度使韓通等人從晉州向東截擊。

令向訓、樊愛能、何徽、白重贊、史彥超和符彥能等人先行趕赴澤州(今山西澤州)。

幾天後,柴榮下詔親征,大軍離京,開赴澤州,走到河陽(今河南孟州)時,聽說劉崇已經攻破潞州南下了,於是日夜兼程,於三月十八日趕到澤州。

下午,柴榮顧不上休息,換上軍裝,在澤州城東北15里處閱兵,晚上就住在村子裡。

第二天一大早,周軍和漢軍相遇在高平縣(今山西高平)城南的巴公原上,著名的高平之戰拉開了戰幕。

早先,有漢軍降卒交代說劉崇自領三萬精兵和契丹的一萬騎兵東西布陣,不可輕敵。

柴榮了解情況後,做出了安排:

令侍衛馬步軍都虞候李重進、滑州節度使白重贊為左翼,列陣於西側;

令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為右翼,列陣於東側;

令宣徽使向訓、鄭州防禦使史彥超率精銳騎兵列陣中間,隨時準備衝鋒;

令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親兵保護皇帝鑾駕安全。

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也參加了這場戰役,此時他和張永德在一起,保護柴榮。

柴榮騎著馬在高處觀戰。

戰幕拉開後,兩軍都發起了衝鋒,殺成一片,不分你我,時間一長,周軍漸漸不支,漢軍在契丹人幫助下打得很順手,就在這緊急時刻,周軍右翼防線突然被突破,原來樊愛能、何徽帶頭逃了,主帥一跑,左翼頃刻間土崩瓦解,騎兵一片混亂,步軍則繳械投降,形勢危急!(兩軍交鋒,未幾,樊愛能、何徽望賊而遁,東廂騎軍亂,步軍解甲投賊。

)-----《舊五代史》北漢軍從左翼沖入周軍陣中前後包抄,直接威脅到周軍的中軍大營,甚至會導致周軍全盤崩潰。

生死關頭,一個人突然策馬揚鞭沖了出去,不是別人,正是皇帝陛下柴榮,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勇氣驅使他義無反顧地沖了出去。

皇帝親自衝鋒,大家一定會認為周軍士氣大振,爭先恐後,全線出擊,大敗北漢軍……

可惜,那只是美好的願望而已五代那個神奇的時代君臣的觀念幾乎蕩然無存,臣子換皇上如同員工換老闆,早就習慣了,馮道就是光輝的榜樣,「十朝元老」真不知是誇他,還是損他。

因此,並沒有出現激動人心的全線反衝鋒場面,緊跟柴榮衝出去的只有可憐的一點人馬,大部分人站在原地,沒有動,或許在做激烈的思想鬥爭吧。

跟?還是不跟?俺滴親娘呀,這是個問題。

甚至連郭威的女婿,負責保衛皇帝安全的張永德也沒有跟上去,局勢實在是詭異。

這時,趙匡胤提前亮相了,他找到張永德說:將軍,您率兵從左邊追過去,我帶人從右邊追過去,不要顧慮別的,保護皇上,直取賊軍大營。

張永德恍然大悟,置之死地而後生,皇帝連命都豁出去了,他還有什麼顧慮的呢?於是兩人分頭行動,召集騎兵追了上去。

此時,柴榮離劉崇大營已經很近了,這擺明是想和劉崇單挑的架勢。

其實他剛才衝出來可能是一時衝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單槍匹馬就這麼衝過去,迎接他的會是什麼,是敵人的箭雨?還是一群人圍毆他?還是不幸被活捉?他不知道,腦子一片空白,他只知道寧肯轟轟烈烈的戰死沙場,倒在敵人的刀劍下也比戰敗受辱或逃回去苟且偷生要強百倍、千倍。

所以他義無反顧地沖了出去,說白了他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劉崇此時只要調來一批弓箭手,柴榮絕對瞬間變刺蝟或羊肉串,因為柴榮已經擺明是在拚命,發動死亡衝鋒,他或許根本沒有抱生還的希望。

詭異的情況出現了,劉崇的中軍大營居然緩緩後退了。

趙匡胤、張永德等人也追了上來趁機猛攻,北漢軍開始潰敗,漫山遍野的北漢軍像決堤的洪水似的向北敗退。

夜幕降臨後,北漢軍在一條河邊列陣阻擊,周軍一鼓作氣衝破防線,北漢軍繼續北逃,死屍山積,河水為之斷流。

這天夜裡,柴榮是在野外過夜的。

第二天,繼續追擊,在高平縣賞賜了北漢降卒,又繼續追,一直追到潞州才停步。

劉崇兵敗如山倒,騎著契丹大哥送他的千里馬翻山越嶺,連夜逃回太原,總算撿回了一條老命。

在潞州稍事休息後,柴榮知道他贏了,卻贏的如此驚險,想想都後怕,於是他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到了臨陣脫逃的樊愛能、何徽等人身上,下詔樊愛能、何徽以下70餘人全部處死。

回過頭來看樊愛能、何徽二人一路狂奔,逃跑的毅力和決心令人驚嘆,誰都攔不住他們。

他們不但自己跑,還對增援的部隊說高平全軍覆沒,皇帝生死不明,你們還去幹什麼,快逃命吧。

柴榮下詔要求他們回來,他們居然抗旨不遵,揚言道:官軍大敗,剩下的都投降了。

(帝遣近臣宣諭止遏,莫肯從命,皆揚言曰:「官軍大敗,餘眾已解甲矣。

」)-----《舊五代史》

一直跑到天黑,聽說周軍打了勝仗,這才陸續返回潞州。

有人可能會問,臨陣脫逃的人怎麼還敢回去?在五代,這種現象很正常,軍人造反,逃跑是最熟悉的業務。

歷代皇帝也習以為常,不以為怪了,一般不會處置,反而繼續重用。

正因此,樊愛能、何徽二人才心安理得的回來見柴榮,先祝賀陛下高平大捷。

可惜,柴榮不是前面的那些皇帝,對五代驕兵悍將深惡痛絕,毫不手軟的將他們全部處死,從此那些大兵們收斂了不少。

(由是驕將墮兵,無不知懼。

)-----《舊史》

此前,柴榮曾就此事諮詢張永德的意見,他說:樊愛能等人,我想全部按軍法處置,你看怎麼樣?張永德的回答很有意思,他只說了一半,下半句沒說,但意思很明確。

他說:陛下如果您想開疆拓土,統一天下的話,可以這麼做。

(必欲開拓疆宇,威加四海,安可已也!)------《東都事略》

柴榮很讚賞他的話,於是70多人很快人頭落地。

那麼張永德沒說的下半句話是什麼呢?如果陛下只想保住太祖開創的基業,滿足於現狀,那還是不要大開殺戒了吧。

這其實就是張永德沒說的下半句話。

高平大捷後,該殺的殺,該賞的賞,李重進、向訓、張永德、白重贊和王彥超等人都受到了封賞。

原以為戲已經落幕,大家準備班師還朝了,誰知柴榮突然下發了一個令大家非常驚訝的詔書,那麼到底是什麼詔書呢?這個詔書里到底說了什麼而令將領們大為意外呢?

我們明天接著聊。

文/東籬把酒

喜歡看歷史文章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一下頭條號:東籬文史書苑,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歷史上發生的趣聞瑣事,歡迎大家關注轉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年輕人的反擊:高平之戰

後周與北漢高平之戰【軍武】作者:鐵騎的榮耀要說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是有一位同樣雄才大略又愛民如子的帝王卻被無情的湮沒在史海之中,他的

再上戰場,柴榮還會救趙匡胤一條小命嗎?

01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榮(後改名郭榮),剛接他養父郭威的班坐上龍椅成為後周皇帝,沒想到屁股還沒坐熱就有人不想讓他坐了。那人叫劉崇,北漢老大,也就是所謂的北漢世祖。

五代第一血戰,趙匡胤一戰揚名

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元月,後周太祖郭威去世,養子柴榮(郭榮)繼位稱帝,史稱後周世宗。北漢主劉崇聞訊,認為滅周的時機已到,他摒棄 「禮不伐喪」的古訓,聯合契丹,大舉南下。二月,後漢主劉崇親...

激活柴榮「削平天下」雄心的高平之戰

柴榮是史家公認的「五代第一明君」,這位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在位短短六年間,通過整軍練卒、減賦安民、鼓勵商貿、裁汰僧尼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後周政治清明、國家富庶、士卒精銳,使得經歷了唐...

五代十國第一名君 周世宗柴榮(上)

周世宗,本名柴榮,年少時過繼給姑父郭威為養子,改名郭榮,自己當皇帝之後,改回原名。座右銘: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他被稱之為五代第一名君,在中國古代的明君排行版上,他也絕對能夠排...

北宋王朝盛世夢15:趙匡胤一戰成名

本號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筆談:北宋王朝盛世夢》。此為第15篇。後周柴榮繼位時33歲,剛過而立之...

古今一帝——柴榮的一生(3)

親征劉崇:柴榮即皇帝位,縱觀天下,軍閥割據,四分五裂,大周只是控制著中原地區,同時期,並存的還有十國,基本在南方,如唐朝的李景(因地處南方,史稱南唐)、錢 俶的吳越、李晟的漢(史稱南漢)、孟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