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第一名君 周世宗柴榮(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周世宗,本名柴榮,年少時過繼給姑父郭威為養子,改名郭榮,自己當皇帝之後,改回原名。

座右銘: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

他被稱之為五代第一名君,在中國古代的明君排行版上,他也絕對能夠排進前十。

柴榮生於公元921年,沒多久就被姑父郭威收為養子,從此以後他就一直跟隨郭威南征北戰。

公元950年,也就是後漢隱帝時期,隱帝為了消滅擁有重兵的郭威,將郭威和柴榮留在開封的親屬全部殺死,郭威的兩個兒子和柴榮的長子也在死者名單之上。

所以,後來郭威代漢自立之後,因無子嗣,柴榮成為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郭威死後,柴榮就當了後周的皇帝。

可是柴榮剛剛當上皇帝,占據太原的北漢(後漢劉知遠的弟弟)劉旻(原名劉崇)就請求遼國,聯合出兵。

遼朝派楊袞率領一萬鐵騎兵和奚等部五萬人支援北漢,北漢自身也出兵三萬,欺負剛剛即位的柴榮。

柴榮聽說北漢和遼聯合出兵,當即就表示要親征,但是做了幾朝宰相的馮道表示反對。

柴榮也在歷史上給自己找藉口,說唐初,太宗皇帝就是這麼幹的。

馮道倚老賣老,絲毫不把這個年輕的皇帝放在眼裡,說:你能和唐太宗比嗎?

這種話是一個當臣子能說出來的麼?就算是柴榮脾氣再怎麼好,也容不得別人這麼小瞧他。

他很快就罷免了這個不聽話的宰相,帶兵親征。

皇帝親征,周朝萬眾一心,北漢國主劉旻幾萬兵馬很快攻克潞州,抵達高平之南。

三月,周世宗也抵達高平之南,兩軍死磕。

漢軍以逸待勞,劉旻趁柴榮還沒布好陣就展開了進攻,楊袞見後周軍隊軍紀嚴明,提醒劉旻不要輕敵,劉旻覺得楊袞這是怕死的行為,出言不遜了幾句。

楊袞當時就怒了,帶著遼軍在一旁隔岸觀火,不理會劉旻。

不過劉旻的這一衝之勢還真把周朝的幾位將領嚇倒了,周右翼大將樊愛能、何徽還是按照戰場慣例,打不贏就跑,率先帶部隊撤出了戰場。

周軍失去右翼的掩護,柴榮的中軍失去屏障,隨時都有被殲滅的可能。

情況十分危急,戰場之上,時間就是生命。

柴榮的妹夫張永德和得力助手趙匡胤兩個人一商量,分兵出擊,張永德分兵為左翼,趙匡胤為右翼。

兩位統帥也都是不怕死的人物,高喊著為了周朝而前進,不要命的往前沖。

柴榮見左右兩翼都有了軍馬,也一馬當先,率領中軍衝出去。

周朝的士兵們也都看懵了,主帥和皇帝都像是嗑了藥似的,一個個這麼不要命。

誰的命有多值錢似的,士兵們也都跟在皇帝和統帥的後面往前沖。

這一衝,就是幾萬不要命的主,北漢的前鋒大將張元徽戰死,北漢攻勢銳減,士氣低落。

劉旻本還想搞收買人心的老把戲,可是潰兵如決堤,根本管不住,這一戰,北漢大敗。

柴榮帶著周軍一直將後漢皇帝追趕到晉陽城下。

經過這一戰柴榮也看出了周朝內部的弱點,他下令將在戰場上逃跑的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幾位將領全都斬殺,殺雞儆猴。

然後讓趙匡胤淘汰軍中的老弱,五十年來,中原無日不大戰,人口銳減,在軍中當兵的老弱相當多,這樣必然會影響戰鬥力。

周朝要建立一支精銳的軍隊,就必須淘汰老弱。

趙匡胤總領其事後,兢兢業業,在那時,他還是一個比較本分的將領,根本就沒想過六年以後自己也會當皇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五代第一血戰,趙匡胤一戰揚名

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元月,後周太祖郭威去世,養子柴榮(郭榮)繼位稱帝,史稱後周世宗。北漢主劉崇聞訊,認為滅周的時機已到,他摒棄 「禮不伐喪」的古訓,聯合契丹,大舉南下。二月,後漢主劉崇親...

激活柴榮「削平天下」雄心的高平之戰

柴榮是史家公認的「五代第一明君」,這位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在位短短六年間,通過整軍練卒、減賦安民、鼓勵商貿、裁汰僧尼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後周政治清明、國家富庶、士卒精銳,使得經歷了唐...

再上戰場,柴榮還會救趙匡胤一條小命嗎?

01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榮(後改名郭榮),剛接他養父郭威的班坐上龍椅成為後周皇帝,沒想到屁股還沒坐熱就有人不想讓他坐了。那人叫劉崇,北漢老大,也就是所謂的北漢世祖。

北宋王朝盛世夢15:趙匡胤一戰成名

本號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筆談:北宋王朝盛世夢》。此為第15篇。後周柴榮繼位時33歲,剛過而立之...

古今一帝——柴榮的一生(3)

親征劉崇:柴榮即皇帝位,縱觀天下,軍閥割據,四分五裂,大周只是控制著中原地區,同時期,並存的還有十國,基本在南方,如唐朝的李景(因地處南方,史稱南唐)、錢 俶的吳越、李晟的漢(史稱南漢)、孟昶的...

高平大戰:後周趙匡胤殺敵勇 北漢狼狽脫逃

五代後漢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知遠死後,漢隱帝即位。隱帝即位幾年以後,對於幾個執政的顧命大臣感到不滿,皇帝的寵臣也乘機在隱帝面前進言,要誅殺這幾個大臣。隱帝於是不顧太后的勸阻,在後漢乾佑三年,趁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