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與北漢高平之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太祖駕崩,晉王、鎮寧節度使郭榮繼位,即為周世宗。
周世宗剛繼位時情形其實和漢隱帝差不多,都是年輕人面對一群老叔伯,但是顯然周太祖也充分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在駕崩前就作了解決。
首先是讓郭榮擔任開封府尹,明確為皇儲,既鍛鍊能力,也培植勢力,然後廢掉王峻、王殷兩位老伯,掃清了郭榮繼位的障礙,所以後來周世宗繼位後避免了漢隱帝當時的尷尬,這都是以一個(或許還不止一個)朝代的滅亡為代價換來的寶貴經驗哪!
不過周太祖可以在身前解決內憂,卻未能完全解決外患,別忘了北漢還在太原等著後周出醜呢。
這下郭威死了,剩下郭榮這個毛頭小子,劉崇欣喜若狂,認為這是報仇雪恨的大好機會,立即集結兵馬,並且向遼國強烈要求派出大軍助陣,討伐後周。
劉崇親率三萬大軍,以義成節度使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武寧節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直指潞州(今山西長治)。
遼帝國則派出援軍約七萬人,由政事令、武定節度使耶律敵祿率領。
這一次劉崇其實是傾國而出,更兼有遼帝國鼎力援助,但是後周方面剛開始並未引起重視,認為又是例行襲擾。
鎮守潞州的昭義節度使李筠派出部將穆令均僅率兩千騎迎戰,當然是羊入虎口,穆令均陣亡,全軍覆沒。
李筠這才認識到這是一場大戰,連忙固守潞州,向開封報告軍情。
正在為太祖治喪的後周朝廷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就如何應敵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周世宗認為應該御駕親征,理由是漢遼聯軍勢大,非親征難以獲勝,何況漢隱帝的教訓就擺在眼前,遣將出征容易造成兵變丟了皇位。
而老臣同平章事馮道則認為小皇帝應該坐鎮開封,遣將出征,理由是五代中有很多皇帝都喜歡御駕親征(因為他們實際上都是一些武將),前腳剛出門後腳家裡面就造反了,連被譽為五代第一神將的唐莊宗也是這樣死掉的。
平心而論,五代就是這樣的亂世,隨便你怎麼選擇,只是早死晚死的問題,周世宗的情況還更接近漢隱帝而不是唐莊宗。
兩派辯論到最激烈的時候,周世宗激動地喊道:"唐太宗就喜歡御駕親征,每戰必勝,我也要學他!"馮道則不留情面地反駁道:"你是你,唐太宗是唐太宗!你龍椅都沒坐熱,還是先把小命保住再來說這些大話吧!"雙方的言辭愈發激烈,就差沒在朝堂上說"在下欲與令堂攜手共赴巫山雲雨"了。
這位馮道老先生號稱五代最牛公務員,在朱溫手下就開始當官,一直當到郭榮,其油滑於官場的能力史所罕見,就算後周又滅亡了估計還能在新朝廷當官,他都這麼激動的駁皇帝面子,可見當時的情形確實非常激烈。
應該說馮老油條也是一顆赤誠忠心,逆鱗直諫,理也說到了點子上,不過最終後周朝廷還是決議:御駕親征!
事實上,周世宗還有一個打算,就是要通過一場大戰,樹立起他在軍隊中的威信。
馮道所說的風險他當然全部都要承擔,但是生就亂世,熱血男兒豈能不擔風險!皇帝的龍閣暖裘、嬪妃佳麗固然令人不舍。
但是,這些都暫寄給孟昶、李煜這些人吧!我,郭榮!註定是要跨上戰馬,提起鐵劍,浴血在疆場之上的勇士。
即使有朝一日,我遭遇了李存勖的困境,那我也寧願選擇戰死在馬背上,而不是窩囊地死在宮中!馮大人,感謝您的忠心直諫,但這一次,柴榮已決心要用雙手殺出一條血路,就請拭目以待吧!
周世宗絕不是頭腦一熱,就提刀上馬,奔向戰場找到劉崇對砍。
戰前,周軍作出了詳盡的戰略規劃,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率領前鋒先行,快速抵達澤州前線與北漢軍接戰,緩解潞州城防的壓力;天雄節度使符彥卿、鎮寧節度使郭崇率軍從磁州(今河北武安)包抄敵軍右路;河中節度使王彥超、保義節度使韓通率軍從晉州(今山西臨汾)包抄敵軍左路;周世宗自率禁軍主力從中路迎敵;另調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部隨後增援。
周軍所作出的戰略規劃非常合理,充分利用了兵力優勢,對北漢軍形成了一個凹形防禦面,儘可能分散了北漢軍的進攻火力,在反擊時容易形成對敵軍的戰略包圍,使劉崇傾國而來,有來無回!作為周世宗的侍衛親軍將領,趙匡胤也終於獲得率領野戰部隊上陣殺敵建功的機會了!
劉崇圍攻潞州不下,聽聞後周援軍已到,於是放棄潞州,繞道南下會戰。
周世宗得報立即下令加速前進迎敵,控鶴軍都指揮使趙晁勸中軍持重緩行。
周世宗大怒道:"現在正當一鼓作氣的時刻!應該加速前進,迎難而上,三軍用命,挫掉敵軍鋒銳!談何持重緩行?"立即下令免去趙晁職務,押回大牢聽後發落。
此令一下,三軍無不駭然,再無二言,加快速度,只用兩日就抵達澤州與北漢軍前鋒相接。
兩軍主力在澤州高平縣的巴公原列陣決戰,史稱"高平之戰"。
巴公原是一個開闊平原,非常適合大兵團會戰。
北漢軍列出一字長蛇陣,劉崇親率禁軍主力居中,張元徽居左,遼軍耶律敵祿居右。
周軍仍以凹形防禦面應敵,樊愛能、何徽居右,對位張元徽;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李重進居左,對位耶律敵祿;宣徽使向訓、鄭州防禦使史彥超率精銳騎兵居中,對位劉崇本人;周世宗本人親率近衛在二線壓陣,殿前司都指揮使張永德、趙匡胤隨行;劉詞的部隊尚未到場,趕到時可以作為第二梯隊跟上。
周世宗還派責授右司御副率(官名)李彥超率兩千兵馬埋伏在北漢軍的後路,準備等北漢軍敗退時,伏擊全殲!李彥超曾擔任過澤州刺史,比較熟悉地形,選擇了巴公原以北的江豬嶺設伏。
周世宗雖然是未經戰陣的年輕人,但是從這番布置來看,他或者說是他的參謀部水平遠遠高於劉崇。
發現這個問題的不僅僅是我,當時也有人發現了,就是遼軍主將耶律敵祿。
他對周軍陣型進行偵察後認為周軍實力強大,陣型科學,於是找到劉崇,要求重新配置陣型,制定新的作戰方案。
然而劉崇的想法正好相反,他覺得周軍人數不多,而且騎兵偏少,完全不是對手,甚至後悔不該請遼軍來分功。
此時他正在中軍擺開牙床,一邊奏樂一邊品酒。
當然他並不是在沉溺酒樂,而是在附庸風雅,因為在文學作品中,"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一樁極具浪漫主義武士情懷的美談。
這句詞雖然要一百年後才會被正式寫出來,但卻是經過之前數千年不少名將的醞釀,傳至蘇軾才提煉成最終的這九個字。
顯然此刻劉崇正沉浸在自編自導自演(並在意念中自賞)的歷史大戲中,敵祿卻很不識趣地跑來指出我軍正處於劣勢,很是掃興。
於是兩人大吵一架,不歡而散。
更要命的是,兩人爭吵間,巴公原突然颳起了強勁的南風,敵祿不得不想起十餘年前,契丹帝國和後晉之間的白團衛戰役,本來是契丹軍占據優勢,結果風沙大起,晉軍迎風逆戰,反而將契丹軍大敗,遼太宗騎駱駝狼狽而逃。
現在是周軍順風而戰,豈不是更容易擊敗契丹軍?於是憤恨之下,敵祿決定只堅守陣地,不施援手,坐看自以為是的劉崇自己解決敵人。
不過這也正合了劉崇的意,他本來就後悔請來契丹援軍搶功,這下遼軍不出手,功勞都是自己的了。
雖然逆風明顯對己方不利,但劉崇的音樂也起了,美酒也品了,造型都擺完了,如果突然說不打了,那就太丟臉了。
問題在於打仗是為了長臉還是爭勝呢?看來劉崇是選擇了前者。
歷史上也不乏能夠兩者兼顧的人,但只占據了半個山西,比閻錫山實力還弱的劉崇顯然不應該認為自己屬於這個範疇。
他痴迷於在歷史中玩角色扮演遊戲,卻偏偏沒有找准自己的角色。
左翼的張元徽是北漢第一悍將,尤其擅長重騎兵衝鋒,在此戰之前,已經陣斬後周大將穆令均。
他接到劉崇出擊的軍令,身先士卒,率部沖向周軍右翼,四千名鐵甲騎兵鼓譟著逆風而進。
對面的樊愛能和何徽本來正在為風向有利而竊喜,正猜測敵軍要不戰而逃了,沒想到對方卻氣勢洶洶地朝自己衝來,被嚇得不輕。
樊、何都是後漢的老將,對後周尤其是周世宗談不上什麼忠誠,面對張元徽的雷霆重擊,更不可能奮死血戰。
樊愛能的騎兵自然擋不住熱血澎湃的張元徽,很快被衝散。
敗下來的騎兵一亂,把何徽的步兵方陣也沖亂了。
這兩位見勢不妙,就像都江堰光亞學校那位"文科老師"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中的表現一樣:撇下自己的部眾不管,飛馬逃離戰場。
北漢軍見張將軍擊潰了敵軍一翼,士氣大振,紛紛頂著風沙,向周軍陣型發起猛衝,周軍右翼頓時潰敗。
雖然一時占了優勢,但劉崇的排兵布陣在此刻卻顯示出一個漏洞:他沒有留夠預備隊,如果戰敗將一敗塗地,而就算現在獲得勝勢,也沒能向周軍已經崩潰的右翼繼續投入兵力。
這時周世宗卻體現出他英勇的一面,右翼的主將都已經逃竄,皇帝卻依然堅守崗位,拔劍出鞘,撥開敵軍射來的箭支,大喊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現在正是諸軍建功立業的時刻!大家不要怕,給我殺!"周軍見皇上尚且不怕,稍稍穩住了陣腳,但形勢依然非常危急。
此時趙匡胤不由得熱血上涌,徑直衝到張永德面前高喊道:"現在主上有難,我們食君之祿,難道不該擔君之憂,浴血奮戰嗎?既然敵軍從兩翼包抄而來,我們則從兩翼反擊,穩住陣型待劉詞將軍趕到,則可全線反擊!"張永德也是一員猛將,當即願與趙匡胤並肩奮戰。
趙匡胤又道:"我軍右翼已經崩潰,張元徽勢猛,我願率軍前去迎他,張將軍可去援助左翼!"
不懼艱險,迎難而上,此誠猛將之風,太祖胸懷!
趙匡胤策馬到陣前高喊道:"現在軍情緊急,主上尚且浴血奮戰,我等將士難道還要貪生怕死嗎?"諸軍都是凜烈男子,聽到此話哪個不是熱血沸騰?此時趙匡胤和張永德各率兩千精銳騎兵分別向左右翼發起反擊,周世宗也是胸中一熱,將御前禁軍盡數增援中軍,僅留五十騎在近身護衛!周軍無不捨身奮戰,尤其是趙匡胤,一騎絕塵,從北漢軍陣中密集處穿過,沿途連斬數名敵將,當真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右翼軍士氣大振,借著愈發猛烈的南風,向北漢軍發起了潮水般的反攻,趙匡胤身先士卒,左臂中箭,血染戰袍,卻愈戰愈勇,周軍漸漸有反敗為勝之勢!
周世宗也被趙匡胤的豪氣所染,率領最後五十騎向劉崇發起了衝鋒!劉崇絕沒料到這個小皇帝會這麼拚命,頓時亂了方寸。
情急之中,他居然召回正在前線奮戰的張元徽,才將周世宗的親自衝鋒逼退。
但是這一個指令成為了轉折點,當張元徽再次回到陣前時,他發現剛才被他沖得七零八落的周軍已經重整陣型,鬥志昂揚的等待他的又一次衝鋒了!而此時南風也愈發猛烈,張元徽知道勝負往往在一念之間,在被劉崇緊急召回後,他似乎已經感覺到勝利的天平在向對方傾斜。
但是,張元徽這位真的勇士,他不會因為貪生怕死就違背軍令,趙匡胤的颯爽英姿也徹底激發了他的豪情。
這一次他一馬當先,頂著猛烈的風沙,冒著周軍的箭雨,怒吼著沖向趙匡胤,麾下將士無不效命,緊隨其後。
然而,刀劍無眼,雖然張元徽身披重甲,擋住了周軍不少箭支,但就在他衝到周軍陣前不遠,戰馬中箭倒地!巨大的衝量將他直接甩了出去,正好落在周軍陣前,周軍此刻也顧不得活捉,一陣亂刀將這位悍將剁為肉泥。
"張元徽--死了!"
周軍喊聲借著南風清楚地傳到了北漢軍耳朵里,北漢軍的精神支柱頓時坍塌,周軍發起了全面反攻!
這時的劉崇才認識到戰場不那麼好玩,連忙屏退樂隊,親自揮舞令旗指揮作戰,北漢軍收縮陣型,沿著一條小河全力抵抗。
正在此時,周軍預備隊劉詞老將軍終於趕到了!按原定計劃他還應該來得更晚一點兒,但在路上遇到樊愛能的敗軍得知前軍不利,加速強行軍趕到。
北漢軍本來就已經處於劣勢,再面臨這支生力軍更完全無力抵抗,全線潰敗,後周取得了這場關鍵戰役的全勝!唯一遺憾的是在江豬嶺設伏的李彥超見到樊、何兩將的敗軍,誤信了全軍潰敗的消息,撤離設伏地點,使劉崇的敗軍逃回太原。
否則周世宗很可能親手翦滅北漢!
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整頓軍紀,重獎作戰勇猛的趙匡胤、張永德、劉詞、史彥超等將,將臨陣脫逃的樊愛能、何徽處斬,周軍上下肅然,士氣大振,繼續向太原開進。
劉崇現在已無力再戰,敵祿在高平之戰中沒有出手,此時必須代替北漢軍主打一線,否則北漢國就要徹底滅亡了。
他會同遼帝國南院大王耶律撻烈領軍來援,但士氣低落的遼軍此時怎敵戰意正濃的周軍,在忻州與後周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部相遇,一交戰又遇後周潞州節度使李筠率部前來助戰,迅速被打敗。
但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周軍先鋒史彥超帶領兩千騎左右包抄遼軍,結果他一激動,追殺得太快,竟然脫離主力,只帶了二十多騎沖入遼軍深處,結果自不必說。
這邊遼軍見斬了對方正印先鋒,士氣復振,敵祿、撻烈重新集結部隊反擊周軍,竟然大獲全勝。
周軍諸將爭論紛紛,矛盾迭出,周世宗無奈,只好解除太原之圍。
退回開封。
但是北漢和契丹也再無力南侵,後周的北部邊境就此暫時安定下來。
高平之戰中年輕的周世宗不畏艱險,御駕親征獲得了這場勝利,第一次為五代中原王朝奠定了北方邊境安全,為日後宋朝的統一打下了堅實基礎,為漢文明的持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無愧為一位偉大的英雄!
激活柴榮「削平天下」雄心的高平之戰
柴榮是史家公認的「五代第一明君」,這位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在位短短六年間,通過整軍練卒、減賦安民、鼓勵商貿、裁汰僧尼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後周政治清明、國家富庶、士卒精銳,使得經歷了唐...
再上戰場,柴榮還會救趙匡胤一條小命嗎?
01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榮(後改名郭榮),剛接他養父郭威的班坐上龍椅成為後周皇帝,沒想到屁股還沒坐熱就有人不想讓他坐了。那人叫劉崇,北漢老大,也就是所謂的北漢世祖。
北宋王朝盛世夢15:趙匡胤一戰成名
本號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筆談:北宋王朝盛世夢》。此為第15篇。後周柴榮繼位時33歲,剛過而立之...
高平之戰,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率軍逆襲!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契丹聯軍與後周在澤州高平城(今晉城高平市)一帶會戰,史稱高平之戰。此戰中,後周初戰不利,柴榮、趙匡胤等冒著矢石親臨戰場,終於扭轉戰局,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