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明明柴榮打贏了,為何得益最多的卻是趙匡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後周顯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逝。

因其無子,所以遺命妻侄柴榮即位。

郭威在位多年的勵精圖治, 柴榮即位時後周國力大增, 隱隱然具備了統一中原的基礎。

年富力強的柴榮豪情干雲,決心「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北漢劉崇不甘心僻處河東一隅,趁柴榮新立,政局混亂之時,勾結契丹聯軍南下妄圖奪回失去的後漢天下。

契丹派遣大將楊袞率萬餘騎為援,劉崇親自率兵三萬 , 自團柏(今山西祁縣東團柏村) 南趨潞州(長治市),消息傳來,柴榮決定御駕親征。

北漢劉崇割據政權, 屬於郭威推翻後漢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

河東各鎮雖以勁兵著稱,但劉崇所控制的僅是以太原為中心的十二州之地,精兵猛將多數早於從前追隨石敬瑭、劉知遠二人進入中原。

李崇這次傾全力攻周,兵力也不過區區三萬餘人。

即便如此,柴榮仍不敢大意,決定親率十萬兵馬迎敵。

柴榮雖然接了郭威的班,但他資歷尚淺,在短時間內怕是難以服眾。

郭威生前對功臣宿將的清洗,雖然掃除了柴榮繼位的障礙, 但也導致了軍心不穩。

劉崇這個時候傾力來攻, 就是希望能利用後周軍中的這種不滿情緒,以軍事壓力促成後周軍隊的陣前倒戈。

對劉崇的心思,後周君臣自然洞若觀火, 宰相馮道不同意柴榮親征,建議派遣大將前往迎戰,諫道:「今皆宿衛將久處貴位,氣方驕。

陛下即位席未暖,未易使也。

馮道說得雖然是事實,柴榮卻不做此想。

他擔心禁軍精銳悉數派出,一旦有變殺個回馬槍,自己孤家寡人一個光杆,除了跑路只能是束手就擒。

親征雖然有風險,但至少可以防患於未燃,掌控武裝隨機應變。

雙方軍隊在高平(山西高平縣)相遇,北漢即於高平南面高原排下戰陣:劉崇中軍陣於巴公原(山西晉城縣東北); 東為張元徽軍,西為契丹揚袞軍。

柴榮針鋒相對兵分三路迎敵: 白重贊、李重進將左軍居西;樊愛能、何徽將右軍居東,向訓、史彥超將精騎居中,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將禁軍護衛世宗。

北漢軍先發制人,張元徽將千騎進擊後周右軍。

雙方交戰未已,領軍大將樊愛能、何徽即落荒而逃,樊、何二將的敗退,導致後周右軍迅速潰敗,步兵千餘人解甲向北漢軍投降。

危急關頭,周世宗「見軍勢幾危,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

柴榮不顧自身安危的舉動, 激勵了負責宿衛的親兵,大將趙匡胤對同列將校高聲吶喊:「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 說完,身先士卒殺入敵陣。

其餘人見狀,當即緊隨其後如猛虎下山一樣沖入陣中。

受此感召,後周軍兵無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

柴榮一見大喜,立即親率五十名侍衛,殺向北漢主劉崇的大帳。

劉崇見後周右軍一觸即潰敗, 志得意滿之餘於戰陣之中張樂置酒,以示閒暇洒脫,見柴榮親率一支人馬從天而降,當即慌了手腳。

張元徽在北漢軍團中向來以曉勇著稱, 一戰擊敗後周右軍,更是目空一切,見劉崇危險,急忙單槍匹馬過來救駕,哪知馬失前蹄死於亂軍之中。

張元徽一死,北漢「將士皆氣奪」。

很快,局勢陡轉。

後周軍隊反敗為勝。

北漢軍群龍無首頓時樹倒猢猻散,遂致一敗塗地。

劉崇「自舉赤幟以收兵,不能止」,只好率百餘騎由雕窠嶺遁歸。

就在後周與北漢軍殺得難解難分時,契丹楊袞卻按兵不動。

原來,劉崇見後周右軍輕易被擊潰,於是語出不遜,認為只憑北漢軍就可以殺的後周片甲不歸。

楊袞聽了腹誹不已,於是只是作壁上觀,沒有出手幫助劉崇。

等到戰局明朗,乾脆率軍全師而還,高平之戰,萬餘騎契丹兵竟然成了打醬油的。

僥倖獲利勝利的柴榮,戰後立即著手整頓禁軍隊伍,將率先逃離戰場的樊愛能、何徽兵及所部軍使以上七十餘人,以及不戰而降的一千多步兵盡行誅殺。

高平一戰柴榮奠定了絕對權威,但他對戰爭中禁軍暴露出的腐敗問題有了深刻認識,決心建立一支新的禁軍,而重組禁軍的重任就交給了在此戰中脫穎而出的中級將領趙匡胤。

趙匡胤受命負責後周禁軍的選拔工作, 這是他在軍中立足發展的關鍵。

趙匡胤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在殿前司系統中打下了深厚的群眾基礎,藉機組成了以自己為首的「義社十兄弟」集團。

這些人與趙匡胤關係密切, 也是後來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的骨幹中堅。

高平之戰,是唐末五代到北宋、由亂到治的分水嶺,柴榮雖然是戰勝方,但笑到最後的卻是後來居上的趙匡胤。

也可以說,高平之戰是趙匡胤北宋奠基之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再上戰場,柴榮還會救趙匡胤一條小命嗎?

01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榮(後改名郭榮),剛接他養父郭威的班坐上龍椅成為後周皇帝,沒想到屁股還沒坐熱就有人不想讓他坐了。那人叫劉崇,北漢老大,也就是所謂的北漢世祖。

激活柴榮「削平天下」雄心的高平之戰

柴榮是史家公認的「五代第一明君」,這位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在位短短六年間,通過整軍練卒、減賦安民、鼓勵商貿、裁汰僧尼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後周政治清明、國家富庶、士卒精銳,使得經歷了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