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唐末五代亂世的關鍵戰役——高平之戰: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終結唐末五代亂世的關鍵戰役——高平之戰: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作者:月潤江南

全文8385字,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01

【柴榮繼位】

公元954年正月,已經身染重病自知時日無多的後周太祖郭威任命晉王柴榮為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即以王判內外兵馬事」),同時火速任命戶部侍郎王溥為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任命鎮寧軍節度使鄭仁誨為國防部長(樞密使),以此二人作為柴榮日後親政的文武首輔。

人事任免安排妥當之後,郭威速詔中央殿前禁軍總司令(殿前都指揮使)——外甥李重進入宮,當面向柴榮行跪拜之禮,確定君臣名分,並囑咐李重進用心輔佐柴榮,共保江山。

當天,郭威於滋德殿駕崩。

柴榮隨即在郭威靈柩前繼位,是為後周世宗。

剛剛登基的年輕皇帝馬上就遇到了一個決定生死存亡的大難題。

後周的世仇—— 北漢主劉崇,乘後周新喪之機,親率三萬漢軍,並聯合一萬遼軍,進逼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

潞州古稱上黨,號稱「天下之脊」,是連接山西和中原的重鎮。

打個比方,潞州就如同一根扁擔,一頭挑起山西,一頭挑起中原,其位置就如同遼瀋戰役時的錦州,戰略價值不言而喻。

這是一場決定後周生死存亡的關鍵之戰。

柴榮心裡非常清楚此戰的意義與影響:成功則天下大定,失敗則國滅身死。

作為一直活在養父影子裡的人,柴榮急需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來樹立威望,鞏固皇權,於是,柴榮果斷決定御駕親征。

02

【新皇帝的威望】

皇帝的決定幾乎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對。

大臣們的擔憂也不無道理:如此重大的戰役,皇帝親臨前線,萬一有什麼不測,國本動搖,後果不堪設想。

可是胸懷大志的柴榮卻樂觀地認為:劉崇目空一切,飛揚跋扈,欺我國新喪而志在必得,必定驕橫自滿,輕敵冒進,他也一定想不到我柴榮敢於御駕親征,我若出其不意,親臨前線,必能一戰而定,大獲全勝。

是不是很像當初的小犢子李存勖?

可見,英雄所見略同。

不過即使世宗這樣自信,群臣依然不依不饒地勸阻柴榮親征,其中最起勁的就是那位神奇的不倒翁——宰相馮道。

作為五代中的官場老油條,馮道侍奉了四個朝代十位皇帝(如果算上耶律德光短短兩個月的中原任期,就是5個朝代了),位居宰相高位,始終不倒,稱得上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神仙人物。

在馮道的官場哲學裡,老於世故、精於圓滑似乎就是他的為官之道。

所以,馮道能成為「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五代中唯一一支堅挺的藍籌股,是有他的道理的。

可是現在,居然連老油條馮道也敢於忤逆龍鱗,直言犯上了。

這天,馮道不知道吃錯了什麼藥,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勸止世宗親征,於是,就有了下面這段載入史冊的對話(「道前事九君,未嘗諫諍。

世宗初即位,劉旻攻上黨,……,道乃切諫。

」):

柴榮:御駕親征有何不可?當年唐太宗平定天下,不就是御駕親征的結果嗎?(「吾見唐太宗平定天下,敵無大小皆親征。

」)

馮道一句話就把柴榮噎住了:皇帝,你未必比得上唐太宗。

(「陛下未可比唐太宗。

」)

柴榮:劉崇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我若御駕親征,必定像泰山壓頂一樣,將他碾個粉碎。

(「劉旻烏合之眾,若遇我師,如山壓卵。

」)

馮道不慌不忙地來一句:皇帝,你未必就是山啊!(「陛下作得山定否?」)

柴榮:我勒個去!@#%$%%……

領導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連一向圓滑的馮老油條都敢這樣摸老虎屁股,柴榮當時在國內的威望也就可想而知了。

柴榮一怒之下,乾脆將馮神仙一擼到底,罷了他的相位,打發他給太祖郭威修陵墓去了(「馮道為大行皇帝山陵使」)。

柴榮決心已下,不容動搖,即刻鳴炮點將,號令三軍。

目標潞州,出發!

03

【高平之戰】

劉崇的行動果然在柴榮的預料之中。

由於在堅固的潞州城下沒有討到什麼便宜,驕傲自大的劉崇居然置側後的威脅於不顧,繞過潞州向南直逼京城而來。

驕兵必敗,柴榮果然沒有看錯——猛將兄的眼光就是不一般那!

柴榮率軍日夜兼程,終於在三月十九日,趕到了高平郊外的巴公原(今山西高平市巴公鎮),與劉崇大軍不期而遇。

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戰役——高平會戰拉開了帷幕。

漢遼聯軍的四萬精銳齊聚巴公原,北漢皇帝劉崇作為主帥領兩萬禁軍居中掠陣,遼將楊袞率一萬契丹鐵騎以為左翼,北漢第一猛將張元徽率一萬漢軍以為右翼,軍容嚴整,殺氣騰騰。

而此時,柴榮率領的後周軍,只是整個北伐大軍的先鋒部隊,總兵力還不到兩萬人,另一支重要的戰略預備隊——河陽節度使劉詞所率的萬餘精銳部隊正在趕往戰場的路上。

因此,從雙方兵力對比來看,柴榮明顯處於下風。

兩強相遇勇者勝!

既然退無可退,不如放手一搏!

柴榮很快穩住陣腳,立即做出部署:

滑州義成軍節度使白重贊與侍衛禁軍總參謀長(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侯)李重進統領左軍,侍衛禁軍騎兵司令(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侍衛禁軍步兵司令(侍衛步軍都指揮使)何徽統領右軍,內務部長(宣徽使)向訓、鄭州警備區司令(鄭州防禦使)史彥超率精銳騎兵居中,柴榮自己則在殿前禁軍總司令(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的保護下,親臨督戰。

北漢皇帝劉崇在陣前一探頭,那個後悔啊!悔得腸子都青了:早知道柴榮這個毛頭小子才帶這麼點兵,我又何必找契丹人來幫忙呢,心疼那白花花的銀子啊。

於是,劉崇決定不用契丹鐵騎參戰,用自個兒的部隊就要把柴榮收拾得乾乾淨淨,服服帖帖。

遼將楊袞看到後周軍隊雖然兵少,可是排兵布陣卻頗有章法,便好意規勸劉崇不可輕敵,驕傲自大的劉崇摸著鬍鬚,做諸葛亮狀,訓斥道:機不可失,不要胡說!楊袞氣得在一旁吹鬍子瞪眼。

此時正值初春,天氣還是異常的寒冷,而且北方的春天是出了名的多風季節,當日,正好颳起了凜冽的東北風,處於下風向的後周軍隊被吹得連眼睛都睜不開,戰旗颳得呼呼作響。

一陣尷尬的沉默……

雙方都在積蓄力量,就像我們小時候玩街霸遊戲時,最厲害的招數總是需要積氣的,氣滿了,才能一擊斃敵。

漸漸的,風勢減小了,可是,一個重要的變化出現了。

風向變了!

原來的東北風變成了南風,原來順風的北漢軍隊變成了逆風。

剛愎自用的劉崇不顧大臣的勸諫,決定逆風發起攻擊。

劉崇令旗一揮,漢軍左翼在猛將張元徽的率領下向周軍的右翼猛衝過來。

統領右軍的後周將領樊愛能、何徽措手不及。

這二位剛才一直在打小算盤,他們想著劉崇既然花錢請了打手,當然得先讓契丹人上,那麼首先開戰的就應該是白重贊與李重進那兩個倒霉蛋率領的左軍,咱哥倆就可以先鼓鼓掌,加加油,有了便宜再出手,既不失體面,又得了好處,兩全其美啊。

他們這正想得美著呢,誰知道,張元徽已經張牙舞爪、呲牙咧嘴地殺了過來,只幾個回合就把樊愛能、何徽打得大敗。

平日養尊處優的樊愛能、何徽嚇破了膽,撥轉馬頭,立刻後撤。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有這麼兩個膿包將領,他們手下的兵也就不堪一擊了,在「榜樣」的帶領下,後周右軍迅即潰敗,跑在最後的一千多名步兵乾脆丟盔棄甲、繳械投降,對著北漢皇帝劉崇山呼「萬歲」。

陣前督戰的柴榮氣得眼冒金星,咬牙切齒。

心急如焚的皇帝此刻已經顧不了許多了,只見他挺槍策馬,直衝敵陣,誓於百萬軍中取劉崇首級。

皇帝如此英勇,軍心頓時大振。

當皇帝的都上了,當兵的還愣著幹什麼?!

禁軍迅速跟進,護衛柴榮左右。

就在這孤注一擲、千鈞一髮的關鍵時刻,一個冷靜而機警的年輕人在歷史的舞台上閃亮登場!

04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這個人就是趙匡胤!

正在柴榮準備找劉崇拚命的關口,趙匡胤冷靜地分析了局勢並迅速做出了決定。

趙匡胤馬上找到了殿前禁軍總司令張永德,指著西面的一處高地說:

「敵軍驕傲輕敵,一戰可破!將軍手下均是神箭手,你可迅速率軍占領西面高地,居高臨下射殺漢軍,而我則率兩千輕騎,自東面衝殺,兩相夾擊,必能大勝,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張永德沒想到趙匡胤在危急關頭還能保持如此清晰的判斷力,二話不說,立刻率軍直奔西面高地。

緊接著,趙匡胤集結手下兩千精銳騎兵,揮舞馬鞭,振臂高呼:

「主憂臣死,主辱臣亡,如今皇上處境危急,正是我輩誓死效命,報答皇恩的時候,諸位勇士,跟我沖啊!」

趙匡胤身先士卒,以萬夫不當之勇直衝敵陣,周軍士氣高漲,頓時號角齊鳴,喊聲震天。

趙匡胤所率領的兩千騎兵,如同一把銳利的尖刀,瞬間就將漢軍撕開了一條長長的口子。

張永德手下兩千神箭手也占據有利地形,居高臨下,把漢軍射得東倒西歪,抱頭鼠竄。

漢軍前敵總司令(前鋒都指揮使)張元徽被後周軍隊團團圍住,後周皇帝貼身侍衛(內殿直)神箭手馬仁瑀一箭正中張元徽坐騎,張元徽猝不及防,被掀翻在地,後周殿前禁軍右分隊小隊長(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手起刀落,可憐威名赫赫的北漢第一猛將就此喪命。

張元徽陣亡的消息令漢軍軍心大亂。

此時,老天爺也來幫忙,南風颳得又急又猛,迅猛的南風捲起漫天黃沙,吹得漢軍頭暈眼花,陣腳大亂。

漢軍不光逆風吃沙子,還要吃刀子。

在趙匡胤的強力衝擊之下,漢軍終於抵擋不住,全軍潰散。

歷史在這一刻永遠地鐫刻下了這個偉大的名字——趙匡胤!!!

勝利!勝利!勝利!趙匡胤立功了!趙匡胤立功了!

不要給北漢軍隊任何的機會!偉大的大周軍的中後衛!

姜子牙、周公旦、郭雀兒在這一刻靈魂附體!

趙匡胤一個人代表了大周軍隊悠久的歷史和傳統!

在這一刻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不是一個人!

偉大的趙匡胤!偉大的大周軍的中後衛!大周軍萬歲!!!

05

【滑稽的結局】

被勇猛的趙匡胤沖得七零八落的北漢軍隊如潮水般退卻,劉崇急忙揮舞紅旗以示收兵,可是哪裡收得住,漢軍恨不能多生兩隻腳,就看誰比誰跑得快了。

對劉崇失望至極的楊袞看到周軍強大的攻勢,又氣又恨,周軍的勇猛,令他也是不寒而慄,於是率領一萬契丹鐵騎迅速撤退,脫離戰場。

失去了外援的漢軍,士氣一落千丈,被周軍追著屁股狂砍。

一直打到太陽下山,驚慌失措的劉崇好不容易收拾殘兵據守一處山澗,才算贏得了一點喘息之機。

不過,「剩蛋老人」劉崇的噩夢還遠沒有結束,這次「蛋蛋」能不能保住也成了問題。

因為,後周的戰略預備隊到了!

河陽節度使劉詞所率的萬餘精銳部隊趕到了戰場!

雖然,劉詞路上遇到了逃跑的樊愛能和何徽,不過劉詞並沒有聽信這兩個膽小鬼關於周軍已經大敗,皇帝下落不明的謠言,而是馬不停蹄,全速前進,終於在最關鍵的時刻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

柴榮沒有和劉詞廢話,只一個字:殺!

劉崇水都沒來得及喝一口,又被劉詞率領的萬餘生力軍一頓爆K,再遭大敗,不由得叫苦不迭,糧草輜重連著皇帝的行頭一塊孝敬了柴榮。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裡,已經嚇得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劉崇騎著一匹契丹叔叔送的黃騮,在山間小道中迷了路,帶著一百多殘兵敗將兜了一個大圈子,終於戰戰兢兢地逃回了太原老巢。

這場戰役最終有了一個滑稽的結局:

無數的北漢將士灰飛煙滅,可是,這匹馬獲得了最後的榮譽。

劉崇給黃騮修了一個五星級的馬廄,鑲金堆銀,極盡奢華,吃的當然也是朝廷大員標準,伙食按照北漢三品官員伺候,劉皇帝還專門封了黃騮一個雅號——「自在將軍」。

確實夠自在的,住的比人都好,吃的比官都好,能不自在嗎?不過這匹馬它能明白嗎?

套用小瀋陽的一句口頭禪:這是為什麼呢?

06

【柴榮的怒火】

正在餵馬的劉崇沒有享受幾天「自在」日子,立刻就聽到了讓他發抖的消息。

後周世宗柴榮打仗打上了癮,居然一路北進,連下數州,已經於當年的四月直搗太原城下了。

剛剛逃回老窩驚魂未定的劉崇聞聽此信,差點沒急暈過去,看來,劉崇確實不如他的那匹馬過得「自在」。

不過,綜合當時的形勢來看,柴榮若要一鼓作氣拿下太原也絕非易事。

劉崇書雖然讀的不多,但是「高築牆,廣積糧」的道理還是明白一點的。

在劉崇多年的苦心經營之下,不僅太原的城牆高大堅固,而且城中的糧草也儲備得很足,撐個一年半載的自然不在話下。

而柴榮大軍出征之時只是為了抵禦漢遼聯軍的侵略,最初的戰略意圖僅僅在於保境安民,如今突然侵入對方的國土,並長驅直入攻取對方的都城,這是當初出兵的時候所沒有預料到的。

由於深入敵國腹地,部隊的補給線陡然拉長,因此,柴榮大軍的糧草供應很快陷入了困境。

恰在此時,劉崇的契丹叔叔又出兵來救援大侄子了,契丹鐵騎的出現給太原城下的後周部隊造成了極大的軍事壓力。

柴榮不得不分兵抵禦契丹的進攻。

五月,後周大將兼柴榮的老丈人符彥卿率一萬騎兵與遼軍在忻口(今山西忻州)一帶展開會戰,符彥卿戰敗,猛將史彥超陣亡。

消息傳來,軍心動搖,而此時,周軍在城堅牆厚的太原城下也屢屢受挫。

柴榮對此一籌莫展。

主憂而臣死。

趙匡胤見柴榮憂心忡忡,情急之下,親自請戰,身先士卒,率所部猛攻,在激烈的攻城戰中,趙匡胤手臂被流矢射中,光榮負傷。

柴榮擔心有所閃失,叫停了進攻。

帳下大將挂彩,太原堅固難撼,正面無法突破,側翼又有威脅,如此局面,撤退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於是,在圍攻太原兩個月之後,六月,柴榮終於決定班師回朝。

雖然,此戰並沒有一舉攻克北漢都城太原,但是自從高平會戰之後,北漢精銳之師損失殆盡,國家財力所剩無幾,北漢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淪為了中原爭霸的看客,陷入了落後挨打的怪圈,再也掀不起什麼大的風浪,北漢一國的國運由此註定。

那位吹過風、受過驚、迷過路、丟過魂的「剩蛋」老人劉崇經過這麼一折騰,也就基本玩完了。

第二年的十一月,飽受驚嚇的劉老頭撇下心愛的「自在將軍」升天了。

07

【高平之戰的思考】

高平會戰的意義不僅在於趙匡胤的閃亮登場,也不僅在於新君柴榮威望的確立,其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場戰爭直接拉開了後周軍事改革的序幕,並對後來有宋一代的軍事體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最終結束五代十國的藩鎮局面奠定了深厚的制度基礎,正如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認為的那樣:高平之戰是「治亂之樞機」。

可以說,大宋王朝的統一之基,實則發軔於此。

高平會戰結束了,可是對於皇帝柴榮來說,留給他更多的卻是思考。

樊愛能、何徽的臨陣怯場,張永德、趙匡胤的臨危不懼,馬仁瑀、馬全義的忠貞事主;

一千多降兵呼喊劉崇「萬歲」的聲音還是那樣刺耳,而趙匡胤振臂一呼的吶喊也還是那樣激動人心。

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殘酷的戰爭和嚴峻的現實讓柴榮意識到,擁有一支忠貞不二、紀律嚴明、衝鋒陷陣、敢打敢拼的軍隊是多麼的重要!

要實現自己平定四海,九合諸侯的偉大政治抱負,手裡就必須擁有這樣一支靠得住的軍隊!

於是,柴榮決定就從賞罰開始:有功必賞,有過必罰!

在高平之戰中臨陣脫逃的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多員將領全部被陣法,曾經在陣前倒戈投降的一千多名士兵也沒有姑息,一律斬首!

同時,柴榮重賞有功將士:陣斬北漢第一猛將張元徽的馬全義升為中央警衛團團長(散員指揮使),神箭手馬仁瑀升為中央禁軍機槍連連長(弓箭控鶴直指揮使),而高平之戰中表現最為突出的中後衛——趙匡胤,被擢升為中央殿前禁軍總參謀長(殿前都虞侯),一躍而成為禁軍的高級將領!

要知道,趙匡胤的老爸趙弘殷同志,辛辛苦苦奮鬥了一輩子,其軍中的職位也比兒子這個殿前都虞侯的官職低得多。

何況,趙匡胤從一名大頭兵到中央禁軍的高級將領,滿打滿算用了多長時間呢?

僅僅3年!

真可謂,平步青雲,扶搖直上。

緊接著,柴榮又宣布了一個更重要的決定:在後周軍隊中進行全面的軍事改革,從軍事編制到人員選拔,事無巨細,統歸新任殿前都虞侯趙匡胤同志全權負責!

高平之戰中的完美表現,讓趙匡胤成為了柴榮心目中實施強力改革的不二人選。

從此,趙匡胤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軍校校長!

08

【趙匡胤的校長生涯】

自從唐朝後期以來,地方藩鎮割據局面逐漸形成,中華大地出現了兩種武裝力量。

一種就是各地節度使直接指揮的藩鎮軍隊,這支武裝基本上由各地節度使等地方實力派說了算,中央政府是無法調動和支配的,只能是睜隻眼閉隻眼,聽之任之。

另一種就是隸屬中央政府的禁軍,主要任務就是拱衛京師,負責皇帝的安全工作,這支武裝才是中央政府可以掌控的實際軍事力量。

如果對這兩支武裝力量進行比較,我們就不難發現,地方部隊的戰鬥力遠勝於中央禁軍。

為什麼?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兵源不同。

地方藩屬部隊招徠的士兵主要來自當地的邊民,這些邊民生性彪悍,體格健壯,通俗一點說,兵源相當好。

而中央禁軍多是京城附近王公貴族的子弟,很多人加入禁軍並不是為了謀求軍功而是貪圖禁軍的高工資高福利,順便能欺負欺負老百姓,耍耍威風,這些養尊處優的公子哥兒自然沒法和體壯如牛的青年農民相比。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所處環境不同。

地方藩屬部隊基本上都負責鎮守帝國邊關,經常需要實打實的和隔壁的鄰居們動動刀子(比如契丹人、党項人等等),其戰鬥力在不斷的實戰中得到逐步的提升。

而中央禁軍很少有真刀實槍的機會,一年到頭弄來弄去就是那幾招花拳繡腿,戰鬥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唐朝後期,皇帝動不動就被地方部隊逼得到處亂跑的原因。

而更為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五代最流行的那句話:「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為了在亂世中站穩腳跟,每一個擁兵自重的地方實力派,都非常重視軍隊的控制,因此對提升軍隊的戰鬥力也就不遺餘力,如朱溫為了防止士兵逃跑,加強軍隊控制,就實施了給士兵刺面的辦法(宋朝後來將這種辦法用於刑罰,於是水滸裡面的好漢多半都被毀了容)。

甚至還推行「跋隊斬」的制度,即作戰時,每隊士兵都必須奮力拚殺,衝鋒在前,以保護本隊主將的安全,如果士兵不賣力,主將當場陣亡的,則全隊處斬,絕不姑息,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以此逼迫士兵死心塌地給老朱賣命。

(「太祖之用兵也,法令嚴峻,每戰,逐隊主帥或有沒而不反者,其餘皆斬之,謂之:跋隊斬,自是戰無不勝。

」)

正是這一系列的原因才造成了中央禁軍總是弱於地方部隊的現象。

槍桿子才是硬道理!

中央的武裝不如地方的武裝,自然就導致中央政府無力掌控地方藩屬,才形成了唐朝後期直至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要想結束這種混亂的割據局面,只有一個辦法——以戰止戰。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鍛造一支忠誠可靠的擁有超強戰鬥力的中央禁軍!

現在歷史選擇了趙匡胤,註定由他來解決這個困擾了中華大地一個多世紀的難題。

事實證明,歷史的選擇是正確的!

09

【精英】

得到領導信任的趙匡胤校長,受寵若驚,幹勁十足。

為了盡善盡美、全心全意地把領導交代的任務辦好,趙校長乾脆連家也不回了,直接以軍營為家,吃住辦公一條龍,開始操持黃埔軍校的大事。

既然要搞軍事改革,當然首先要搞清楚後周軍隊的基本框架。

當時,後周的禁軍分為兩支,一支為侍衛司,一支為殿前司。

侍衛司是後周禁軍的主力,而殿前司只是皇帝的貼身衛隊,兵力根本就不能和侍衛司相比。

因此,可以說高平之戰前,侍衛司基本上就相當於後周禁軍。

但是在高平之戰中,率先潰退的恰恰就是侍衛司騎兵司令(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侍衛司步兵司令(侍衛步軍都指揮使)何徽所統領的侍衛親軍,而立下大功的卻正好是來自殿前司的趙匡胤、馬仁瑀、馬全義等年輕軍官。

由此可見,侍衛司雖然兵力多過殿前司,但是不見得戰鬥力強過殿前司。

因此,柴榮才給趙匡胤下達了「兵務精不務多」的指示。

趙匡胤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提升殿前司的地位。

趙校長將殿前司的兵力編制大大擴充,使得殿前司與侍衛司的兵力基本上達到了平衡。

從此,殿前司與侍衛司平起平坐,並且地位日益突出。

趙匡胤的第二個動作就是進行全國範圍的海選,廣納天下壯士,吸收優質兵員。

趙校長開始實施輪番的政治宣傳和廣告攻勢,用高工資、高福利、高待遇刺激廣大未婚男青年踴躍投身後周的革命事業,經過大範圍的海選、PK,終於遴選出了一批精壯彪悍的士兵,全部充實到了殿前司隊伍。

同時,他還下令在地方藩屬部隊中挑選好苗子,選送京城,加入殿前司的行列,在加強中央禁軍武裝力量的同時,也變相地削弱了地方藩鎮的實力。

趙匡胤的第三個動作,也是最重要的動作就是,安插親信。

趙校長利用主持禁軍整頓的機會,將羅彥環、郭延斌、田重進、潘美、米信、張瓊、王彥升等得意門生逐一任命為殿前司的中基層將領,而且將原隸屬於殿前司的部分親信將領如韓令坤、慕容延釗以及老爸趙弘殷安插進入侍衛司,成為了侍衛司的重要將領。

而早在趙匡胤投軍之時,就已經與禁軍中的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李繼勛、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楊光義等九人結拜為「義社十兄弟」。

值得一提的是,趙匡胤此舉其實也深受謀略大師郭威的影響,當年,郭威在軍中曾同一幫玩得來的小夥伴——主要是中下級軍官——結為生死兄弟,號稱「十軍主」。

這群小夥伴還曾歃血為盟,發了毒誓:兄弟十人,龍蛇混合,他日富貴勿相忘,有違此言,天打雷劈。

(「凡我十人,龍蛇混合,異日富貴無相忘,苟渝此言,神降之罰。

」)

後來,郭威正是憑藉小夥伴們的鼎力擁戴,終於一飛沖天,君臨天下。

如今,趙匡胤有樣學樣,很快就如法炮製,也在軍中搗鼓出了一個小團體——義社十兄弟。

此時,作為十兄弟之一的趙匡胤雖然年齡不是十人中最大的,但是進步卻是最快的,而且職位也是最高的,於是趙匡胤利用自身禁軍高級將領的身份,進一步促成了這個兄弟連的團結合作,將這個圈子聯繫得更加緊密與牢固,進一步地拓展人脈,從而組建了一個以趙匡胤校長為核心的「精英團隊」。

而這群趙匡胤苦心培養起來的精英們也確實沒有讓校長失望, 六年之後,他們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對趙校長的忠誠。

經過趙匡胤大刀闊斧的改革,後周禁軍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部隊面貌煥然一新,整體戰鬥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是甲兵之盛,近代無比」,其中尤以趙匡胤一手組建的殿前司最為精銳,從而為後來的故事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歡迎關注,給你有料、有趣、有意思的歷史。

在這裡遇見最樸素的情懷

在這裡遇見最有趣的歷史

月潤江南

純歷史|新解讀|很有趣

快,關注這個號,一起漲姿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再上戰場,柴榮還會救趙匡胤一條小命嗎?

01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榮(後改名郭榮),剛接他養父郭威的班坐上龍椅成為後周皇帝,沒想到屁股還沒坐熱就有人不想讓他坐了。那人叫劉崇,北漢老大,也就是所謂的北漢世祖。

激活柴榮「削平天下」雄心的高平之戰

柴榮是史家公認的「五代第一明君」,這位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在位短短六年間,通過整軍練卒、減賦安民、鼓勵商貿、裁汰僧尼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後周政治清明、國家富庶、士卒精銳,使得經歷了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