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言薇語淺品三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花言薇語淺品三國》

自從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國家,之後的秦漢兩朝也都是統一的國家。

而到了東漢末年,西晉統一之前,出現了一個特殊的時期,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國時期。

從公元220年起,在我國歷史上先後建立了以曹操為首的曹魏、以劉備為首的蜀漢、以孫權為首的東吳,這三個國家歷史上簡稱為「三國」,它們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習稱為「三國鼎立」。

三國時蜀漢及西晉著名史學家陳壽先生在他48歲的時候,歷經了10年時間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陳壽先生的父親曾是蜀漢劉備手下將領馬謖的參軍,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下命軍法處置痛斬首級。

陳壽先生的父親因失街亭被連坐,被剃了光頭。

老師就是在諸葛亮死後勸說蜀主劉禪降魏,為結束三國鼎立做出重要貢獻的那個大名鼎鼎的大學問家譙周。

劉禪就是劉備之子,三國時期蜀漢劉備死後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傳說中大將趙子龍

的經典典故,單騎救主,截江救阿斗兩次相救,諸葛亮也扶不起的那個阿斗。

樂不思蜀就是他在歸降後說的。

趙子龍就是趙雲,雲是名,子龍是字。

以後不要在問別人他們是不是一個人了。

《三國志》由於善於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廣大的讚許。

與陳壽先生同期的夏侯湛當時寫作了《魏書》,但當他閱讀《三國志》後,他就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於是就毀棄了自己的那部著作。

《三國志》完成那一刻起就已經在當世引起了轟動。

連晉武帝司馬炎那個從小不愛看書的傻兒子,當時的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在看過《三國志》後都馬上下詔,命令全國百姓每家每戶都要抄寫《三國志》,這也使得《三國志》中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間普及。

陳壽是三國時人,蜀國滅亡時三十一歲。

他所修的《三國志》在當時屬於現代史,很多事是他在那個年代親身耳聞目見的,大部分有史料根據。

比較真切。

坊間流傳,陳壽死後,竟然把三國志原本帶進了棺材。

晉朝因為世面上士大夫們傳抄的《三國志》有不同之處,為了統一版本,晉惠帝就下令把陳壽的墳冢挖了,令人依照陳壽秘本而修著了我們今天可見的《三國志》。

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先生,入宋後任中書侍郎,宋武帝劉裕第三子,也就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劉義隆認為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記事過於簡,命他為之作補註,因而裴松之先生著了《三國志注》。

到了唐朝時,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新興的行業——說書,這又進一步推動了三國故事在民間的普及。

《三國志》中的人物及故事以說書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了一千多年,人們對《三國志》中記載的歷史故事都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進行取捨演義。

《三國志》中記載的多是歷史事實,關於人物形象的描述不多,這就給了後人很多想像和發揮的空間,後來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羅貫中先生,便是根據說書人的記載完成了《三國演義》。

三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呢?一代梟雄曹操曾經作詩描繪這個時代: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三國是一個動亂的時代;三國是一個苦難的時代;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三國同時也是一個英雄的時代。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有很多人為了國家的重新統一,付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

比方說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風流瀟洒的周瑜,堅韌不拔的劉備,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

就說周瑜吧,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好像周瑜是個氣量狹窄的人,因為我們記住的是「三氣周瑜」的故事,我們記住的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所謂名言,我們記住的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句話。

但實際情況周瑜並不是這樣的人。

周瑜是一個非常忠誠的英雄人物,字公謹,東吳大將,公元二零八年,率領孫劉聯軍,與曹操戰於赤壁,大破曹軍,名傳華夏。

他在二十四歲的時候,就被孫策任命為建威中郎將,開始建功立業。

孫策,三國時吳國的奠基者,孫權之兄,字伯符。

就在這一年,周瑜和他同齡的孫策,一起迎娶了當時有名的絕色姐妹花大喬和小喬。

孫策娶了大喬,周瑜娶了小喬。

周瑜可謂少年得志,春風得意。

當時吳中人呼之為周郎。

「郎」這個字的本義就是小伙子,但這個時候呼「郎」,有讚譽的意思。

當時吳中這個地方把孫策呼為孫郎,把周瑜叫做周郎。

換成現在的話就是:孫帥哥,周帥哥。

詩人蘇東坡對周瑜更是是想當的敬佩與欣賞,曾作詞《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羽扇指得是羽毛做的扇子,綸巾就是青絲做的頭巾,這個服飾原本是平民的服飾。

漢代,還有漢以前的周代,貴族和官員,是要戴帽子的。

戴冠,所謂峨冠博帶,乃漢官威儀。

高高的帽子,寬寬的衣服,就是漢代官員的官服。

但到了東漢末年,貴族和官員開始流行平民化,喜歡穿平民的服飾,如果一個軍事將領,頭上戴著青色的頭巾,手上拿著鵝毛做的扇子,那便是儒將風采了。

當然,文學家的話,也未必完全靠得住。

所謂「談笑間,強虜煙飛灰滅」,那麼小女認為作者確實是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描述。

戰爭畢竟是一件殘酷的事,也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哪有那麼瀟洒。

但作者這樣說,無非也就是想著力塑造周瑜這個人的英雄形象。

周瑜那麼年輕就事業愛情兩得意,可謂是戰場,官場,情場,場場得意,他怎麼會小心眼去嫉妒別人呢,我看,別人嫉妒他還差不多。

事實上,歷史上的周瑜氣量是很大的。

陳壽的《三國志》說他「性度恢廓」,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也是很高,劉備對他的評價是:器量頗大。

蔣干對他的評價是:雅量高致。

所以說把周瑜說成是氣量狹窄的人是冤枉的。

蔣干是周瑜少時的同窗好友,字子翼。

曹操的人。

《三國演義》》中蔣干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腐儒形象。

曹操愛才,曾在赤壁之戰前讓蔣干曾充當說客,企圖勸說周瑜投降歸順。

周瑜是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的前線總指揮。

這場戰爭是他指揮的。

完勝!在指揮這場戰爭中,周瑜表現出來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使曹操和劉備都不敢小看,都非常欣賞周瑜,但因利益所致,畢竟敵對陣營的人才,再是人才也是敵人。

因此赤壁之戰以後,劉備經常跑到孫權那去說周瑜的壞話,好在孫權沒聽他的。

赤壁之戰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群雄紛爭的局面,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礎。

對於這場戰爭,當時很多人都想不到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接著又趁勢奪取荊州的一代梟雄曹操竟敗於黃口孺子周郎之手。

袁紹,字本初。

三國時代前期勢力最強的諸侯。

河北那一帶的頭頭。

也是號召討伐的董卓的號召人,和弟弟袁術不和的那個哥哥。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經過一年多的對峙,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

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就是今河南中牟東北。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三國故事千古傳唱。

《三國演義》更是鮮活生動,但故事和演義畢竟不是歷史,歷史上的周瑜為什麼和我們印象中的形象有如此差距呢,為什麼戲劇中白臉奸臣是曹操,紅臉的是關公,為什麼我們對三國這個歷史,既熟悉又陌生呢。

這些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因為歷史形象,尤其是三國這段歷史,有三種形象,第一種是史書上,主要是正史上記載的形象,是歷史史家主張的形象,稱之歷史形象。

歷史形象不等於歷史真相。

因為正史所載也未必可靠。

第二種是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形象,比如說《三國演義》,稱之為文學形象。

第三種就是民間傳說,民間信仰。

是每個人個人心目中歷史人物的形象。

稱之為民間形像。

實際上,熱愛歷史的人,關心歷史的人,他對歷史上的人物,都會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一個形象,而且這個形象一旦形成了定型之以後,他往往不能接受別的形象。

如果你講的形象跟他心目中的形象不一樣,他還就會對說你不對。

有次看戲,隔座老王說:哎呀,這個曹操他不像呀。

不對呀。

這個曹操不像?不對?難道那個真曹操你見過?

沒見過。

他為什麼說不像呢?為什麼說不對呢?

因為他心目中有一個已經固化存在的形象。

這一類可以統統稱之為民間形象。

但凡歷史人物都會有這幾種形像,三國人物在這個問題上尤為突出。

為什麼呢。

三國的歷史非常短,如果從東漢末年,漢靈帝駕崩算起,算到西晉統一,不過就是九十年。

其中作為傳統的史書,所正統紀年的魏時間是很短的。

所以魏亡之後到晉代,對於三國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是個什麼樣的情況,各種史書的記載就已經不一樣了。

就已經有分歧的,然後這種分歧,隨著歷史的推進,由於種種原因,它越來越形成一種文學的和民間的形象。

看來,但凡重要的歷史人物,都可能會有三種形象。

而隨著歷史的久遠,歷史形象就可能被淡忘,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就會被人們所認知。

比如諸葛亮,提到諸葛亮,人們首先就會想到的是足智多謀,想到得是空城計,而說起空城計就會展現諸葛亮的軍事天賦,那麼,諸葛亮的空城計,歷史上究竟有沒有發生過呢?

諸葛亮的形象是文學作品著力塑造的。

這個塑造呢。

也不能說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他也是有來歷的。

魏亡之後,對於諸葛亮的敬重和推崇就開始了。

話說在晉代,有一個叫郭沖的人。

這個郭沖呀,大概是諸葛亮的一個鐵粉,他認為這個世上對於諸葛亮的推崇遠遠大大的不夠,於是乎他就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我現在要向大家來公布大家都不知道的諸葛亮的五件事。

這五件事在後來裴松之的《三國志注》都引用了,而且一一加以駁斥。

引經據典,言辭義正地證明了這五件事都是不存在的。

其中第三件事情說的就是空城計。

所以說空城計不是羅貫中編出來的,他是有來歷的,來源於郭沖的這篇文章里。

郭沖文中是這樣說的:當時司馬懿帶著大兵攻打陽平,諸葛亮當時手上沒有兵,就使了一個空城計,司馬懿就馬上撤兵回朝了。

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裴松之駁斥他的理由是什麼呢。

裴松之根據史料考證,當時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節宛城,根本就不在陽平戰場。

這個人都沒有可能到這個地方,這件事情怎麼可能發生呢。

當然不可能發生了。

但是,空城計這個故事確實很精彩。

所以說我們的文學作品就一說再說,我們的戲劇作品就一演再演,說馬謖失了街亭,諸葛亮手上無兵無卒,司馬懿大軍壓境,諸葛亮急中生智,命令大開城門,四個城門都打開,派了些老兵在門口掃地,然後自己帶了兩個童子,抱了一張琴,對著城門外的司馬懿大軍唱起了卡拉ok: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翻空影,卻原來是司馬您發來的兵。

反正馬謖也不中用,我們將相也不和,街亭也丟了,你司馬懿僥倖得到了很多地方,你貪得無厭又來打我,你要打你就來打吧。

反正我現在都準備好給你騰地了,我街道也已經命人打掃乾淨,準備給你來屯兵,我已經殺了羊,煮了酒,準備犒勞你的三軍,你既然來了,你就進城來嘛。

不要在猶豫了,告訴你了,我這裡就只有琴童人兩個,我這裡既無埋伏也無兵。

你不要在哪裡舉棋不定猶豫不決。

最後戲曲里那個諸葛亮還唱到:來!來!來!請上城來!聽我撫琴!

司馬懿這個時候已經來到城下,尋思這位哥們什麼意思?我才沒那麼傻,不上這個當呢。

撤!

十幾萬大兵說來就來,說撤就撤。

戰爭當過家家呢。

大家是不是覺得得挺精彩的?忍不住想笑?呵呵。

這個事情,裴松之已經說的很清楚,第一,人家司馬懿人根本無法在那個地方,所以不是事實。

第二,它也不符合邏輯。

司馬懿為啥不敢進攻呢。

無非就是怕城裡有埋伏嘛。

但,就這麼大的城池,裡面能埋伏多少人?冷兵器時代,也不可能埋一堆秘密飛彈跟什麼化學武器。

司馬懿只要派一個偵察連,進城看看行不行?第三,既然司馬懿都可以清楚看見聽見諸葛亮的歌唱表演,說明距離很近呀,直接一個弓箭手射下來不就行了嗎?第四,按照郭沖或羅貫中的說法,兵力懸殊,那麼如果司馬懿擔心城裡有埋伏不敢輕舉妄動進城,那為何不用強大的兵力圍城個三天,圍而不打困死他行不行?十幾萬大兵幹嘛掉頭就走了?所以,這個故事確實不靠譜。

還有什麼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這些故事在歷史正史書上都是沒有根據沒有記載的。

實際上諸葛亮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說他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的才能主要在政治方面。

他最主要傑出的貢獻主要是1.為劉備集團制定了戰略發展規劃。

2.促成了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的聯盟。

3.劉備去世後,治理蜀國。

他治國的才能是非常傑出的。

但相比較而言,他的軍事才能是不如他的治國才能的。

陳壽曾經這樣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理民之干,憂於將略。

我認為陳壽這個評價是客觀的。

但是在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當中,諸葛亮就成了一個接近神的軍事天才了。

神機妙算,而劉備集團的那些大將,關羽也好,張飛也好,趙雲也好,黃忠也好,馬超也好,都好像傻呼呼的,每次打仗,諸葛亮將令一發,他們便馬上帶著大部隊上馬頭也不回就出發。

這仗怎麼打,不知道,到地方掏口袋,看了軍師的錦囊妙計才知道要幹嘛。

這樣寫,豈不是把戰爭當兒戲了?還有借東風時穿著道袍,披著頭髮,光著腳丫,拿著劍的形象,這不該是我偶像諸葛先生的形象。

魯迅先生曾這樣說過:《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

這個「妖」什麼意思呢。

不是妖精妖怪,而是妖人的意思。

妖精妖怪妖人有什麼區別呢。

女的妖叫妖精,男的妖叫妖怪,裝鬼扮神的人叫妖人。

就是神漢,巫婆。

當然,按照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說法,諸葛亮這個妖人的形象也是故意裝出來的。

但是沒有這個必要,因為當時孫,劉對抗曹操的時候還是同心協力的。

至於後來他們在為了爭奪荊州發生戰爭,那是後來的事情。

所以我認為,把諸葛亮描繪成這樣「妖人」的形象是不合適的。

實際上,諸葛亮是個大帥哥。

史書記載: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

八尺是漢尺,漢尺的八尺等於現在的市尺五尺五寸,相當於現在的一米八四。

而且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年僅二十六歲,二十六歲的年齡,一米八四的個子,大家可想而知是怎樣一個形象了。

跟奴家裡的偉哥一般高大,絕對大帥哥一枚!

所以文學形象跟歷史形象是有所距離的。

《三國演義》取材於正史,但許多情節跟人物活動卻是在三國故事的基礎上得於豐富和發展,有些只不過是文學家的藝術想像而已。

歷史形象並不等於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民間形象往往跟文學形象也有距離,再比如說關羽,關羽的歷史形象已經不同於文學形象,民間形象就更是有差距。

就已經成為民間信仰的代表,那麼,民間為什麼要崇拜關羽呢。

民間是有信仰的,民間信仰在文學作品中多半取材於《水滸傳》和《三國演義》。

甚少聽說取材於《紅樓夢》。

比如說把劉備奉為編織業的祖師爺,把張飛奉為屠宰業的祖師爺,把宋江奉為強盜的祖師爺,把時遷奉為小偷的祖師爺,卻沒有聽說過把什麼賈寶玉呀,王熙鳳奉為什麼祖師爺的。

可見《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在民間的影響是超過《紅樓夢》的。

那麼民間把關羽奉為什麼祖師爺呢?把關羽奉為剃頭匠的祖師爺。

易中天先生為此給了我們答案,剃頭匠的先祖曾經用過這樣的對聯:「試問天下頭顱幾許,且看老夫手中大刀」。

大家手裡都是一把刀,雖然用途不同,大刀小刀都是刀,都是謀生的傢伙。

關羽擅長快速取人頭顱,又快又准,這也是剃頭業的標準法則。

剃頭界想找個祖師爺於是乎就想到了偶像名人關羽了。

民間還把關羽奉為財神爺守護神。

因為關羽的形象為:義薄雲天,正氣凌然,一生忠義勇武,堅貞不二,驍勇善戰。

被後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於一身的道德楷模。

香港的警察局內,黑社會的堂口,一般的商人百姓都奉有關公。

警察拜綠袍關公,因為綠袍無戰事,代表天下太平。

弘揚的是關公「忠義仁勇」的精神。

警察拜關公,拜的是道義,正義。

因為關公一身正氣,扶正除邪,是正義方的代表。

黑社會拜紅袍關公,綠袍變為紅袍,代表血戰沙場,收穫頗豐。

黑社會講的是義氣,拜的是忠義,求得是過關斬將,長勝長虹。

商人拜關公拜的是信義。

一般百姓拜關公無非就是想求個平安的保佑。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問世,把「三國」的歷史演繹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影響力遠遠勝過了陳壽老先生的正史《三國志》。

因此,小的我,不得不給小說家羅貫中先生點個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之大江東去(二)

事實上任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三種形象。一種是歷史的本來面目,我們稱之為歷史形象,這是歷史學家主張的樣子,比方說《三國志》的記載。第二種是文學藝術作品當中的面目,我們稱之為文學形象,這是文...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哪本書更貼近真實的歷史?

「曲有誤,周郎顧。」——《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引「時人謠曰」的六字民謠,形象地描繪了周瑜從小就「精意於音樂」的天賦,說明周瑜的儒雅氣質與廣博修養。那麼,為什麼《三國演義》要「貶瑜」,說他「氣...

將略非其所長,陳壽直言諸葛亮不會打仗

魯迅曾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更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而事實上,諸葛亮那些在軍事上的傳奇功績大半出於作者虛構,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

中國人熟知的三國歷史都注水了嗎?

文丨任逸飛中國的婦孺稚子都熟悉三國呂思勉先生在他的小書《三國史話》里曾經憶起這樣一件有意思的現象:「我在學校中教授歷史多年,當學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來會考時看過的歷史試卷不少。有些成績低劣的,真『...

歷史上三國時期使用過空城計的是他

導讀:大部分人對於「空城計」的了解,多是源於《三國演義》。馬謖剛愎自用而致街亭失守,諸葛亮退守西城,司馬懿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下令打開城門,自坐城頭,撫琴飲酒以待司馬。司馬懿兵至城下,見狀生疑,...

諸葛亮沒那麼厲害,好多事跟他沒關係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湧現出無數軍事人才,其中影響最大的、被民間廣泛稱為用兵如神的,則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人們提起諸葛亮都知道他是我國古歷代將帥中知名度最高,最為令人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的智...

最歷史 還你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魯迅曾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更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而事實上,諸葛亮那些在軍事上的傳奇功績大半出於作者虛構,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

三國:小說與現實中存在差距的人物

諸葛亮:諸葛亮在政治上與軍事上的出眾才能,加上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的品格,都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無論是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的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歌頌他。可以說,諸葛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