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城樓上唱了首卡拉OK,上演「空城計」就嚇跑了司馬懿,你信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對司馬懿使用的,司馬懿領十幾萬大軍來犯,諸葛亮手裡無兵可調,諸葛亮就急中生智地將老底亮出來,他大開城門,安排兩個老頭在城門口掃地,自己拿了把琴,在城樓上唱起了卡拉OK,大概唱的意思就是邀請司馬懿來城樓上一起卡拉OK,你看為了歡迎你的到來,街道都已經打掃好了,你不要在那裡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什麼呢?你給個面子趕快進來呀,我也好犒勞你的三軍,不來就是你不夠意思了。

司馬懿心說我才不上你的當呢,我要是進去上了城樓,也別卡拉了,直接就OK了。

看看城門的掃地的老頭,再看看城樓上悠閒自若的諸葛亮,聽聽他彈的琴聲里也沒有雜音,很是自以為是地下令撤退,部下問他為什麼不進去瞧瞧,司馬懿還解釋的頭頭是道,部下連連點頭其實心裡很蒙圈。

諸葛亮成功地以一人之力退了司馬懿十幾萬大軍。

其實歷史上空城計並沒有發生,這是在晉代有一個叫郭沖的人,他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他認為世上對諸葛亮的推崇遠遠不夠,就寫了一篇文章來向大家公布,你們都不知道的諸葛亮的五件事情,那麼這五件事情後來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批註的時候,都引用過來並一一加以駁斥,所以這五件事情都是不存在的。

那麼其中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計。

所以空城計並不是羅貫中寫出來的,而是來自郭沖的這篇文章。

細看空城計也是有很多疑點的。

一、當時諸葛亮手中沒有兵,而司馬懿領十幾萬大軍前來,戰爭雙方在戰前都是會不斷派出探子去刺探敵情的,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嘛,司馬懿也是用兵高手,不會不派出探子,那麼為什麼只有諸葛亮刺探出司馬懿領了十幾萬人馬前來,而司馬懿沒有刺探出城中沒有軍隊駐紮呢?二、諸葛亮一個人領兩個小童在城樓上唱卡拉OK,城樓上沒有士兵防守,城門口沒有重兵把守,就倆老頭在掃地,司馬懿懷疑也是很正常的,在那個冷兵器時代,又沒有飛毛腿飛彈什麼的,為什麼不派一支小股部隊先進去看看虛實呢?直接派人上城樓抓諸葛亮,什麼擔心都會不攻自破。

三、既然司馬懿能聽出諸葛亮彈的琴音裡面沒有雜音,以此判斷出諸葛亮心裡沒有擔心和害怕,並且司馬懿還能聽到諸葛亮對他說的話,這就說明司馬懿距離諸葛亮並不遠,要不然也不會把琴聲和話音聽得這麼清楚,那麼司馬懿為什麼不派一個神箭手把諸葛亮射死呢?不要告訴我司馬懿的大軍里沒有神射手。

四、按照郭沖或者羅貫中的說法,雙方兵力十分懸殊,司馬懿有十幾萬大軍,如果把這個城圍起來,切斷城中的水和糧草,圍而不打,圍上三天,諸葛亮他還能這麼瀟洒地彈琴麼?司馬懿怎麼就直接掉頭就走了呢?這個事情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就講到了完全可以圍而不打。

五、郭沖文章中說司馬懿率兵來攻打陽平,而裴松之駁斥理由是,據考證當時司馬懿是官至荊州都督駐節宛城,根本就不在陽平戰場,司馬懿根本就沒有來到這個地方,那這個事情怎麼可能發生呢?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敢用空城計呢?其實空城計就是也是要看對象是什麼人,比如來攻城的是一幫強盜或者土匪,哪裡會聽諸葛亮彈琴怎麼樣呢?根本就不用多想,直接大刀一揮就攻到城裡了。

而司馬懿是讀書人,他容易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因為人們只記住了諸葛亮的小心謹慎,所以總會擔心城中有埋伏,才會下令退軍。

而他偶爾的一次大膽卻不讓人們相信。

但是《三國演義》被後人視為兵書,清朝入關前,曾將《三國演義》翻譯成滿文,發給王宮貴族閱讀,學習《三國演義》裡面的計謀來對付明王朝。

後來錢鍾書先生評價空城計是「不欺售欺」,就是用不欺騙來推銷欺騙。

正所謂兵法雲「實實虛虛,虛虛實實」,所有隻有小心謹慎的人才不敢做大膽的事,也只有小心謹慎的人才敢做大膽的事。

因為人們只記住了他的小心謹慎,大膽一回人們並不相信,這才是空城計成功的秘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里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子虛烏有的

一提起諸葛亮,人們就會想到空城計,而說起空城計,則展現出了人們對諸葛亮軍事天賦的無比推崇。那麼,諸葛亮的空城計究竟發生過沒有?人們對諸葛亮的追捧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諸葛亮這個人,至少從晉代開始...

學者說浪漫,主講說太假,諸葛亮這事你咋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請勿轉載) 說起諸葛亮的故事,最能讓讀者著迷的非空城計莫屬。這個故事出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地九十五回。不能不承認,這個故事是《三國演義》的經典名篇。著名三國研究學者沈伯俊先...

歷史上三國時期使用過空城計的是他

導讀:大部分人對於「空城計」的了解,多是源於《三國演義》。馬謖剛愎自用而致街亭失守,諸葛亮退守西城,司馬懿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下令打開城門,自坐城頭,撫琴飲酒以待司馬。司馬懿兵至城下,見狀生疑,...

「空城計」的創始不是諸葛,而是孟德

「空城計」究竟是怎麼弄來的呢,羅貫中編的??其實不然,在魏亡之後,對於諸葛亮的敬重和推崇就開始了,當然這裡面有原因,有道理,這些原因、道理我們以後再說。在晉代有一個叫郭沖的人,這個郭沖大概是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