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諸葛亮軍事才能的水平,真心不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對蜀漢立國開疆在軍事上的貢獻是很大的。

有人說,赤壁之戰、取西川都跟諸葛亮無關,他只搞了七擒孟獲和六出祁山,而且後者還是徒勞無益,這就不符合史實。

先且不論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和取西川中的具體表現,但這兩件事其實都是在他的總體戰略謀划下展開的。

毛澤東說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從秦川和荊州兩方出兵對曹魏形成鉗形攻勢是分兵千里、不切實際,從戰役上考慮確實有這個問題,但在總體戰略上還是可取的。

《隆中對》不是戰役計劃,而是政治軍事經濟總體方略。

諸葛亮一出山就遇到曹操大舉南下,劉備首當其衝。

博望坡之戰是不是諸葛亮指揮的,史實不確切,但劉備的大撤退他是肯定參謀了的。

當時雙方兵力懸殊很大,荊州部隊的主力二蔡又投降了,情況相當危急,但劉備的這次撤退就沒有像以前那樣狼狽逃竄,而是顯得很有章法。


《三國志》里從不詳細記載戰役詳情,但下面的安排還是記載明確的。

當時是由張飛斷後打阻擊,趙雲護衛劉備及其家眷,諸葛亮隨劉備行動。

最值得稱道的是他們在這種情況下不是只圖保命,還派關羽率一支人馬先行東去。

這既是為了向東吳靠攏,同時去接管駐在江夏的劉表餘部,也為劉備到來時渡江往南撤退做準備。

這個部署是很有眼光的。

不然的話,如果劉備被曹軍追到江邊,就沒有退路了。

會不會打仗,不僅要看進攻,還要看撤退,而敗陣之下緊急撤退往往更能體現指揮水平。

至於赤壁之戰,雖說主要是周瑜打的,但諸葛亮的作用也不可小瞧。

他的作用當然不是什麼借東風和草船借箭,而是促成了孫劉聯合抗曹,並且指揮劉方的一萬多人馬配合作戰。

《三國志》里《孫權傳》記載:「權遣兵三萬與瑜」,而《諸葛亮傳》同時記載:「亮隨旨并力拒曹公於赤壁」。

所謂「隨旨」,是說當時諸葛亮初出茅廬,還沒有當「軍師」,也不宜獨立挂帥,只能拿著劉備的令牌在前方指揮作戰。

當時劉表的大兒子還有一萬多部隊駐在江夏沒有投降曹軍,關羽也帶了些兵員撤退至此,這些部隊就是在諸葛亮指揮下參與赤壁之戰的。


《三國演義》里寫了許多諸葛亮和周瑜互相猜忌妒恨鬥法,那只能是作者的雞腸小肚。

當時諸葛亮的名氣還不大,周瑜不可能嫉妒加害於他。

而且大敵當前,生死難卜,哪能盡搞這些個人勾當。

當然,赤壁之戰主力是東吳周瑜的部隊,劉備當時的力量很弱。

否則,戰後他本來可以名正言順地接收劉表的荊州地盤,為什麼還要「借」,為什麼還要聯姻,都是因為實力不夠強大。

後來劉備打下南郡四地要諸葛亮負責收稅確有其事,但不能說諸葛亮只幹了這件活。

再說取西川,劉備開始確實是讓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都留守荊州,因為西川八字還沒有一撇,可不能把荊州丟了,所以他只帶了龐統和法正先去試探。

後來龐統死於落鳳坡,劉備即令諸葛亮、張飛、趙雲進川。

西川平定後,諸葛亮就被提拔為「左將軍府事、掛軍師將軍」。

他從此成為「軍師」,成為軍事統帥了。

可見諸葛亮在取西川過程中是顯示了傑出軍事才能的。

劉備用人絕不是只聽你誇夸其談,而是要看你到底能不能幹。

這裡順便說一下,毛澤東說讓關羽守荊州,說明諸葛亮不會用人遣將,這有點冤枉。

要知道,讓關羽守荊州可不是諸葛亮能決定的,那只能由劉備親自決定。

再說,雖然關羽有毛病,而且由此鑄成大錯,但當時劉備不派他派誰呢?張飛更毛躁、趙雲年輕又疏遠一點,這樣的重託,當然只能由「自諸葛亮不是那種單純打仗的將軍,而是政治家、謀略家兼具軍事統帥,集將相於一身。

所以他打仗往往從政治經濟軍事整體考慮,從大的方略上著眼,從全局上謀劃,而不能用一仗勝敗和一城一地的得失來評價他的軍事才能。

正史上說他「治國強於用兵」,殊不知「用兵」本來就是為了「治國」啊!魯迅說:「諸葛一生唯謹慎」,他受命於國,能不謹慎嗎?陳壽說:「亮才,於治戎為長」,這話倒是值得重視。

諸葛亮親率大軍深入南方不毛之地,七擒孟獲征服那一帶的少數民族,就充分說明他從「治戎」的高度來打仗的,而且能打贏這場戰爭也很不容易。

從諸葛亮進軍之後,後來歷代官軍很少有人能進入雲貴湘交界這個地方,不得不採取土司制度,讓他們自治算了。

對於六出祁山,這是諸葛亮一生最主要的軍事事業,陳壽評價說是:「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話就是沒有從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看待這個問題。

六出祁山確實耗費人力財力不少,攻城略地成效也不大,但我們應該看到,諸葛亮的戰略目的並不是要端曹魏的鍋,蜀國當時還沒有這個實力,他這是打的政治仗,是以攻為守的積極防禦仗。

所謂政治仗,就是以「漢賊不兩立」的大義,打著漢統討伐曹魏的旗號,不斷給曹操施加政治壓力。

諸葛亮不同意魏延走子午道偷襲長安,一來是不想冒險,同時也有作為正義之師的考慮。

所謂積極防禦,就是那一條戰線即使不開打,常年派重兵駐紮防守也是少不得的,同樣要耗費巨大人力財力,不如打仗保持進攻態勢和威懾力。

諸葛亮身為丞相(實際上是最高決策者),親自六次出征,臨表涕零,最後死在五丈原上,豈能是無謂之舉?當然,他也採取了駐軍屯田守邊防的辦法。

諸葛亮如此運作,應該說對保證那一時期的國家安全是很有實效的。

至於有些仗打得不怎麼樣,那倒是兵家常事,更何況對手司馬懿也不是等閒之輩。

諸葛亮在軍事上還有治軍嚴明和講究陣法改革兵器的特點,這是史有所載的。

諸葛亮打仗的特點確實不像《三國演義》里描寫的那樣奇謀詭詐、神機妙算,而是更有符合他的身份地位更高明的特點,論者家」老二擔當了。

事實上諸葛亮後來也沒少提醒關羽,關羽因為馬超的事鬧情緒,諸葛亮就點穿過他的。

而魏延的反骨,諸葛亮是看見了的。

當然,馬謖的事得由諸葛亮負責,他因此而自貶一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分回梗概,從高一用到高三

【「三國」簡介】1.「曹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官渡打敗袁紹,統一北方。不久在赤壁大敗,形成鼎力之勢。曹丕在曹操死後逼漢獻帝禪位,建立魏國。曹丕、曹睿繼位,司馬懿逐漸得勢,並在高平陵政變中擊...

諸葛亮-他不是神

說到諸葛亮,相信給大家最多印象是在《三國演義》里。不過,《三國演義》是一部文學色彩濃重的一部小說。而且作者羅貫中先生,他的觀點是抑魏揚蜀的,在蜀中,他最欣賞的是諸葛亮,所以在演義里,不是諸葛亮的...

「隆中對」應該這樣改

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說,三分天下,占兩川而後荊襄川蜀兩路出兵,統一中原,興復漢室。這便是有名的隆中對。在此之前,魯肅也給他的東吳主子提出了四分天下或五分天下的計劃。一前一後,那我們 是不是可以理解...

被誤讀的《隆中對》戰略

常有人把諸葛亮比作蕭何,我是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的。蕭何在劉邦時期,僅僅是足食足兵,為劉邦提供後勤。諸葛亮在這一方面上或許並不比蕭何差,但他的才能絕不僅限於此,從諸葛亮還在草廬中的時候,他的軍事才能...

搞軍事,諸葛亮其實是個門外漢!

諸葛亮是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亮相的,不過在這之前,作者就已經營造了足夠的氣氛,先聲奪人,劉皇叔兩顧草廬而未能得見,增添了許多神秘感和期待感。孔明未出茅廬便定三分天下,就是那個有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和龐統誰的能力更強?

諸葛亮和龐統人稱臥龍鳳雛,同為荊州青年才俊,諸葛亮一出山就給劉備集團設計了聯吳抗曹的戰略規劃,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端的厲害。劉備高興的說,我得孔明,如魚得水。龐統剛開始沒被劉備重用,在魯肅和...

歷史上的諸葛亮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傳統民間諸葛亮的形象基本上是由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塑造的附議各類民間的傳說,大體上呢,諸葛亮總是羽扇綸巾、仙風道骨、呼風喚雨、足智多謀、老成持重。在京劇當中周瑜總是年少英俊,諸葛亮總是一把鬍...

蜀國的滅亡是不是因為諸葛亮的戰略錯誤

諸葛亮可以說在蜀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也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諸葛亮本人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劉備當時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說出了當時三分天下的大計。就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