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說劉備夷陵敗因為連營七百里?諸葛亮笑了,陸遜說你還太年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夷陵戰役的前沿,只是為了給關羽報仇?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

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

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

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

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來自吳人的議論,只能引起劉備的更大反感。

夷陵戰役的歷史評價又是如何?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

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

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蜀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夷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正因為有著那麼大的影響,因而與曹操袁紹之官渡之戰、曹操孫權劉備之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

夷陵兵敗的原因,只因為曹丕一句:劉備不懂兵法,連營七百里就完了?

魏文帝曹丕曾說:「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呼!」所有對劉備這個問題的批評都起源於這句話。

以曹丕的軍事水平,還想評價劉備,這明顯是在美化曹丕。

而三國演義中竟然安排諸葛亮也這樣批評劉備,實在是為了抬高諸葛亮。

三點原因分析劉備夷陵兵敗

劉備雖然沒有過人的軍事才能,可他的軍事行動基本是符合正常的作戰規則的。

如果不是兵力太弱或者對手乃軍事天才,劉備的水平是完全夠用的。

當時,劉備軍推進至夷陵、夷道一線,被陸遜大軍阻擊,無法前進,陸遜軍又堅壁不出。

由於蜀軍已經進入吳境600多里,沿途一些險要關口需要派兵把守,同時掩護後方的運輸線,所以分兵守衛是在所難免的,也是符合基本軍事規律的。

劉備在前線有40餘營,在後面的600多里運輸線上有10個左右的營壘。

而且,根據後來雙方交戰的記載來看,蜀軍大部分的統兵大將均在夷陵地區,這說明一個問題:即劉備並沒有犯分散兵力的錯誤,其主力均集中在夷陵的作戰一線,700里的運輸線上大約有10個兵營(每隔60~70里左右設兵營守備險要關口),每營估計五百到一千人守備(由於沒有大將,故兵力不多,平均每營700人,合計約7000人)。

,蜀軍投入作戰的兵力共計6-7萬人,這些在700里沿線的軍營中的防守兵力僅占10%左右。

那麼,劉備夷陵兵敗的原因點真正在哪裡,陸遜曾經說出蜀軍兵敗的原因:「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

察其布置,必無它變。

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實際上分析可知,陸遜總結的原因就是:「1、 放棄水軍,只以陸軍沿長江前進;2、 進攻時間很久,人馬疲勞,思想放鬆,偷襲容易得手;3、 營壘分布各處已經固定,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利於部署攻擊。


而占據各地險要,實際乃蜀軍的優勢,只是後來,兵敗如山倒,根本沒有發揮作用罷了。

所以結論是:劉備雖然是連營七百里,但是並沒有犯七百里連營分散兵力的錯誤,其主力仍然集中在夷陵地區與陸遜作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的惡夢:決定蜀國滅亡的三次戰役!

三國時期,劉備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帶著一幫文臣武將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創建了蜀漢政權。可惜的是,三國最後被司馬家族歸為一統,劉備復興漢室的理想未能獲得成功。蜀國為何失敗,這裡說說決定蜀國成敗的三個重...

蜀漢風雲事件2——夷陵之戰

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不僅規模很大,影響也都帶有決定性的作用,夷陵之戰決定了劉備最後的結局——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

揭秘:三國時期夷陵之戰背後真正的政治權衡

每當說到夷陵之戰,七百里連營自然就成為了劉備兵敗的罪魁禍首!但我們都知道,劉備在正史中其實並非像演義中那樣只會哭出個天下,正史中的劉備主導了「火燒博望坡」,「漢中爭奪戰」等經典戰役,作為一名經驗...

三國時期唯一百戰百勝的英雄,你知道是誰嗎?

只要談到戰爭,肯定就會有勝利的一方。而那些勝利的英雄們總是會被人記住,名垂千古。在三國中,勝利的英雄們有很多,但是今天我們要談的這位,是百戰百勝,史書沒有記載他的一場敗仗。在那個英才輩出的時代里...

此戰奠定了後三國格局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