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是蜀漢步向衰亡關鍵 也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夷陵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國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亦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

這場戰爭的成敗都給予吳蜀兩國不同的命運。

劉備入蜀後。

曹操接受司馬懿、蔣濟等意見,利用孫權不想見到鎮守荊州的關羽得志的心態,可以答應將江南封給孫權為條件,讓孫權背後出兵關羽。

公元219年七月,東吳孫權背盟偷襲荊州,擒殺關羽。

到了公元221年7月,即是在劉備稱帝三個月後,立刻以替大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

漢軍初期因極其想幫關羽報仇,因此士氣極高,屢戰屢勝,氣勢強勁。

陸遜以漢軍勢盛、求勝心切,決定先讓一步,再相機決戰,令吳軍退至夷陵死守。

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漢軍愈趨疲憊、鬥志愈趨鬆懈。

結果在東吳大將陸遜反撲之下大敗漢軍。

夷陵之戰中,東吳的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擊其疲憊,另外亦了解蜀漢的木製營寨巧用火攻火燒連營,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來勢洶洶的蜀軍。

陸遜雖是文弱書生,但體現高超的指揮藝和軍事才能。

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

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兵家大忌。

在具體作戰指揮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中;吳軍頑強抵禦時並沒有及時改變作戰部署,到處結營並無重點,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慘敗。

當魏文帝曹丕得知劉備連營七百里,就對群臣說:(劉)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

孫權上事今至矣。

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是重要轉折,這既是劉備最大的軍事失誤,也是陸遜軍事謀略的重要體現,晉代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的評語寫到:「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

歷代不少君王都以夷陵之戰作為借鏡,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西秦高祖乞伏乾歸,曾對麾下武將說:昔曹孟德取袁本初於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於白帝,皆以權略取之。

毛澤東讀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五十八《吳書·陸遜傳》的批語指: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

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按不暇,可以各個擊破。

夷陵之戰被視為蜀漢走向衰亡的關鍵,劉備因長期征戰兵敗心力交瘁,最終同意停戰,在223年四月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丞相諸葛亮,後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抗魏。

據統計,蜀國在未失荊州時最強盛時期,擁約16萬至20萬軍隊,當關羽敗走麥城、損失荊州三郡、孟達在上庸降魏、夷陵之戰,一連串軍事失利後,蜀國全國僅剩三萬多至五萬的軍隊。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致命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

諸葛亮要花約五年彌平國內叛亂及重建軍隊,才能對外用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陸遜: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能哭······

行天下,會名人,談古今!您現在收看的是蘭尋書院推出的《歷史名人專欄》。我們計劃用一年的時間,通過365位歷史名人串聯中國歷史。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與我們一起領略不同時代下,不同英雄人物的流風餘韻。

此人在三國里出將入相,並有再造三國之功

大家可能猜到了,他就是陸遜。有人會說,三國里出將入相的還有曹操、諸葛亮啊!沒錯,他們都是。 但是,有再造三國之功的也就只有陸遜了。換現在的角度來說,當年的陸遜再造了三國,就是延續了三國,是分裂。...

陸遜火燒連營的事件是怎麼發生的

電視劇《新三國》是根據原著《三國演義》改編而成。講述了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到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然後被司馬懿攛掇政權之後天下歸晉的故事。精彩的劇集,獲得了首爾國際電視劇亞洲電視劇大獎等等知名獎項。...

三國志里除了諸葛亮外另一個單獨列傳的人物

《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在封建時代被稱為正史。《三國志》里,除了帝王,只有兩個人單獨列傳,一個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另一個人則是名滿天下的大將軍,後來還擔任丞相,輔佐國政,他就是東吳大都督陸遜。

夷陵之戰經過

夷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清代時避諱改稱彝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君主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221年7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立刻以替大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