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三國鳳雛龐統為何主動投奔吳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首先從兵力上來說劉備當時大概也就是帶了6-8萬的兵,而且因為路線太長了中途需要留人防守,所以真正在前線的其實也就是4萬多的樣子。
而東吳的人反而要相對多一點,再加上有城可守,所以其實總體上還是東吳占上風。
因為沒有什麼猛將謀臣能帶,劉備最後帶了一些在歷史上不怎麼有名的人,文有馬良(不是神筆馬良哦),黃權;武有馮習、張南、傅彤等人,路上又招攬了當時的一些南越異族比如沙摩柯等人一起攻打東吳,可以說這次出征真的是「星光黯淡」,縱觀雙方陣營,軍事才能真正突出的也就是陸遜一人罷了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劉備伐東吳是很難有大的好處的,先不說能不能打下荊州,就算能打下荊州,要是曹魏趁著東吳這次丟荊州轉而一起合力攻打東吳,最後把東吳打殘甚至消滅了,那麼對於劉備而言,這依舊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局面,所以說劉備這次伐吳最好的就是打下荊州的一小部分,占點便宜就好了。
而當時蜀漢陣營內部人心就不齊,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打的,再加上益州剛占領沒多久,漢中也是新占據的,所以需要分出不少的精力去消化吸收,再加上需要防備曹魏,所以不可能全軍出動,這就是劉備軍沒有了人和。
再來天時也是不在劉備這一邊,起初打的時候還是比較冷的天下,但是畢竟身處南方,就算是冬天也勉強能接受,而隨著雙方的僵持,逐漸進入到了酷暑難耐的時節,劉備軍身處水軍的船裡面,熱的不行,只能到了陸地上去,但是陸地又是非常狹窄的山路,只好綿延分布在數百里的山道上,給了陸遜火燒連營的機會,可以說劉備這次出兵,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占據怎麼可能能贏?
首先需要說的是在歷史上的諸葛亮沒有演義中的那麼神,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稱得上是一個全才,但是相比來說他的軍事能力比之他政治後勤等方面來說還是差了不少,而且縱觀歷史上諸葛亮自從跟著劉備,幾乎就沒有指揮過什麼戰役,演義中所謂的諸葛亮博望坡之戰的妙計其實都是羅貫中編的,那場戰役其實是劉備指揮的,和諸葛亮沒有多少關係,所以說其實對於劉備而言諸葛亮是一個內政上的人才,而不是出去帶兵打仗的,真正的軍師反而是龐統、法正等人,但是很可惜龐統法正早早地就死了,而在這場戰役失敗之後諸葛亮還感嘆:「若是法正尚在,決不至於落到這個地步。
」
當孫權見到龐統的時候,看到龐統「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就很不高興。
為何孫權這麼重視人家的長相呢?
於是孫權就很不開心了,告訴龐統,你先下去吧,等以後有機會我再用你好了。
於是,龐統知道自己沒戲了,長嘆一聲出門了。
當魯肅知道孫權不準備用龐統時,就進去詢問原因,孫權告訴他:「狂士也,用之何益!」孫權不滿意的,是龐統的狂。
其實,狂士未必無才,或許人家是有資格狂傲呢?比如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有人就認為諸葛亮很狂。
可是卻也有人認為諸葛亮根本不應該和管仲樂毅相比,那樣太屈才,應該和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相比。
狂與不狂,因人而異。
可是孫權聽了這句話非常刺耳,尤其是對於「第一功」,極為反感。
孫權說:「此時乃曹操自欲釘船,未必此從之功也,吾誓不用之。
」孫權認為是曹操自己想要把船釘起來,和龐統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孫權講的話自然是有錯。
龐統連環計的高明之處,正在於讓敵人曹操看來,連環計是有利於自己,其實長遠來看,確實重大陷阱。
正如老子所推崇的「無為之治」的最高境界,明明君王實行了一些改革,但是百姓們都認為是自己要如此,一點不覺得是官府強迫自己一樣。
於是,周瑜才是赤壁之戰第一功臣,這個觀點毋庸置疑。
那麼,魯肅為什麼要歪曲事實,故意誇大龐統的功勞呢?
可以從兩方面設想。
我不相信第一種。
作為年紀輕輕,第一次見到孫權,就敢於做出江東版「隆中對」,提出孫權可以立足江東,吞併荊州,入川占據蜀地,三分天下,進而二分天下的宏偉構想的偉大政治家魯肅,不可能是目光短淺的人。
魯肅不知道孫權性情?魯肅不知道掩蓋周瑜功勞會引發什麼嚴重後果?
誡外甥書
【原文】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
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慾,去掉鬱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你內心震動、心領神會。
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
做到這些以後,雖然也有可能在事業上暫時停步不前,但哪會損毀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擔心事業會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堅毅,思想境界不開闊,沉溺於世俗私情,碌碌無為,永遠混雜在平庸的人群之後,就會難免淪落到下流社會,成為沒有教養,沒有出息的人。
注釋
①夫,讀作「fú」,句首語氣詞
②存,懷有,懷著
③凝滯,心思局限於某個範圍;拘泥
④庶幾之志,接近或近似於先賢的志向
⑤揭然,高舉的樣子
⑥惻然,懇切的樣子
⑦細碎,瑣碎的雜念
⑧嫌吝,怨恨恥辱
⑨淹留,德才不顯於世
⑩濟,成功,實現
?強毅,堅強果斷
?竄伏,逃避,藏匿
?下流,比喻低下的地位
【作品鑑賞】
《誡外甥書》本篇《誡外甥書》則闡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如果說《誡子書》強調了「修身學習」的重要性,那麼本篇《誡外甥書》則闡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本文一開篇,諸葛亮便開宗明義地指出「夫志當存高遠」,即做人應當抱有遠大的志向。
具有遠大的志向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先決條件,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遠」呢?圍繞著「志向」諸葛亮從正反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首先,「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
這幾句話說明的是如何「立志」:慕先賢」即要以古聖先賢作為榜樣,向他們看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好的榜樣能夠讓人奮發向上,壞的榜樣則能把人拖入深淵。
孔子也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
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會為一個人源源不斷的注入正能量。
「絕情慾」顧名思義,斷絕情慾。
情,可以指愛情、友情或親情種種,考慮到作者寫此信的對象——外甥龐渙正值年少方剛,這裡的「情」應當指愛情,或男女之欲。
《誡外甥書》諸葛亮的這篇文章只有短短八十餘字,但卻有很深的內涵
因此,「絕情慾」應當理解為不要沉湎於愛欲。
弗蘭西斯·培根在《論愛情》中說:「古往今來,偉人奇才罕有沉湎於愛情而不能自拔者。
」,又說「過度的愛情追求,必然會降低人本身的價值。
」,這和「絕情慾」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謂「棄凝滯」則是說,人生在世,總會為一些繁雜瑣事所困擾,而這些無關痛癢的瑣事或者煩惱往往可以消磨一個人的意志。
因此,做到「志存高遠」,站的高一些,看的遠一些,人生的境界就會提升,跳出這個狹小的圈子,不為瑣事所累,自然就做到了「棄凝滯」。
做到以上三點,自然而然,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即使身處逆境,高遠的志向也能「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其次,「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
」
有了上面的立志的方法,那麼這裡就談到實現志向(理想)的措施了:要做到「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
就是要做到能屈能伸、隨遇而安,要拋出心中無關的雜念,要認真聽取別人的寶貴意見,虛心學習,吸取別人的經驗、要做到心胸開闊,豁達。
一個人有了高遠的志向,廣闊的胸懷,就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那麼,即使他暫時得不到提拔,才華不被別人所了解認可,也不會妨礙他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誡外甥書》作者告誡年青年人必須有實現理想志向的具體可行措施和戰勝困難排除干擾的毅力
最後,作者又從反面進行了論述。
「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就是說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昂揚的鬥志,堅強的意志,那麼這樣的人生最終只能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被兒女情長所束縛,地位低下,在平庸中耗盡一生!
諸葛亮的這篇文章只有短短八十餘字,但卻有很深的內涵。
做為年青年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志向,還必須有實現理想志向的具體可行措施和戰勝困難排除干擾的毅力。
不然理想就可能會成為一種空想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淪為平庸下流。
諸葛亮的這封信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如果志存高遠、意志堅定,加之縝密地思考,然後付之於行動,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得成功。
反之,則必然失敗。
曾國藩在家訓中也曾教育子女說要「有志、有識、有恆」。
有志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這些非同尋常人物的觀點都凝聚了他們畢生的人生經驗在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介紹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 中文名
- 諸葛亮
- 別 名
- 孔明,臥龍
- 國 籍
- 蜀漢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
- 出生日期
- 181年(光和四年)
- 逝世日期
- 234年10月8日(建興十二年八月二十八)
- 職 業
- 政治家、軍事家
- 主要成就
- 提出《隆中對》,作出戰略規劃
- 主要成就
- 助劉備奪取荊州、益州
- 治理蜀地,平定南蠻
- 發明木牛流馬,改造連弩
- 代表作品
- 《隆中對》《出師表》 《誡子書》等
- 官 職
- 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丞相
- 封 爵
- 武鄉侯
- 諡 號
- 忠武侯
- 祠 廟
- 武侯祠
- 墓 葬
- 勉縣定軍山
志當存高遠——比諸葛亮誡子書更應該被後世銘記的千古名篇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
與《誡子書》相媲美的《誡外甥書》,中學生一定要閱讀學習
諸葛亮不但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在文學方面頗有造詣,是當時著名的散文家、書法家。其散文代表作如《出師表》、《誡子書》等,一千八百多年來廣為傳頌。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
他為何選擇姜維?諸葛亮為什麼同東吳重簽和約?
劉備兵敗吳國之後,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也謹遵先帝遺願輔佐劉禪。按理說,關羽、劉備之死都和東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諸葛亮對吳國應該懷有深仇大恨才對,然而不久之後,諸葛亮為何又同吳國簽訂和約?劉備死後...
諸葛亮給劉備出過哪五個餿主意?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導讀:諸葛亮一屆奇才,想出了很多高深的計謀,幫助劉備打下了一分江山。可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也有出錯的時候。那麼他曾經為諸葛亮出過哪些餿主意呢?
他為何會死在五丈原?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怎麼死的?
公元229年四月,吳王孫權正式即位稱帝。蜀漢大臣大多數認為孫權稱帝是僭號,要求跟東吳斷絕盟好關係。諸葛亮卻認為,蜀漢眼前主要對手是魏國。他堅持和東吳保持聯盟,繼續準備北伐。公元231年,諸葛亮第...
莫道只知《誡子書》且看諸葛亮《誡外甥》
作者:唐東輝諸葛亮的《誡子書》,是千古家書名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是他對兒子的諄諄告誡。大概是因為這篇家書太有名了,以致人們一提到諸葛亮的家書,立刻就想到《誡子書》。其實,除此之外,諸葛亮...
諸葛亮的這兩份家書,經典值得收藏!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的第一步,就是教子弟後輩,先學止靜的功夫。靜...
三國顏值最低之人,和諸葛亮齊名,如果不早逝劉備能得天下嗎?
現實有時候告訴我們,長得太醜,是會影響你的應聘效果。面試官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覺得你顏值不太好,可能影響你的印象分。你要是不相信,我們來看看今天的主角——龐統的故事,你就會明白,有時候好的外表,...
此人與諸葛亮齊名,廣受尊重,戰略規劃強於隆中對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請勿轉載)與諸葛亮一樣,龐統也是被龐德公、司馬徽等人發掘出來的,當時就有臥龍、鳳雛的雅號,可見名氣之大。兩人有所不同的是,即便有了如此大的名氣,諸葛亮仍在隆中種田,而之比諸葛...
「天下三分」是諸葛亮原創麼?
應該說如果單看《三國演義》,隆中對,天下三分。好像就單單是諸葛亮的專利。因為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根本就不是人麼,他就是神仙派下山輔助劉玄德的麼。所以可以前算五百年,後算五百年。沒有一件事情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