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何會死在五丈原?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怎麼死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29年四月,吳王孫權正式即位稱帝。

蜀漢大臣大多數認為孫權稱帝是僭號,要求跟東吳斷絕盟好關係。

諸葛亮卻認為,蜀漢眼前主要對手是魏國。

他堅持和東吳保持聯盟,繼續準備北伐。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祁山。

魏國派了一個大將司馬懿和張郃等一起率領人馬趕往祁山。

諸葛亮把一部分將士留在祁山,自己率領主力攔擊司馬懿。

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的戰略。

他認為諸葛亮孤軍深入,帶的軍糧不多,所以在險要的地方築好營壘,叫將士只守不戰。

魏軍將領以為司馬懿害怕諸葛亮,一再請戰,說:「您怕蜀軍像害怕老虎一樣,難道不怕天下人笑話嗎?」

司馬懿硬著頭皮,帶兵趕上去跟諸葛亮大戰一場,結果被蜀軍殺得一敗塗地。

但是蜀軍由於後方的運糧官員失職,糧草供應不上,只好主動撤兵。

大將張郃帶兵緊緊追趕,趕到木門一帶山谷地帶,被諸葛亮預先布置好的伏兵用亂箭射殺了。

諸葛亮幾次出兵,往往因為糧食供應不上退兵。

他接受這個教訓,設計了兩種運輸工具,叫做「木牛」、「流馬」(兩種經過改革的小車),用它們把糧食運到斜谷口(在今陝西眉縣西南)囤積起來。

公元234年,諸葛亮作好充分準備,發動十萬大軍進行最後一次北伐。

他派使者到東吳,約孫權同時發起攻勢,南北策應,使魏國兩面受敵。

諸葛亮大軍出了斜谷口,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

為了作長期打算,他派一部分兵士構築營壘,準備作戰;另派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當地老百姓夾雜在一起耕種。

蜀軍紀律嚴明,百魏明帝派司馬懿率領魏軍渡過渭水,也築起營壘防守,和蜀軍對峙著。

孫權接到諸葛亮的信,馬上三路出兵進攻魏國。

魏明帝也厲害,他一面親自率領大軍到南面抵擋東吳的進攻;一面通知司馬懿在五丈原堅持,只守不戰。

諸葛亮等待東吳方面的消息,但是結果使他很失望:孫權的進攻失敗了。

他想跟魏軍決戰,但是司馬懿始終穩守營壘,諸葛亮幾次三番向他挑戰沒有用。

雙方在那裡相持了一百多天。

要使魏軍出來打,只有想法子激怒司馬懿。

諸葛亮利用當時輕視婦女的風俗,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婦女的服飾。

意思就是司馬懿這樣膽小怕戰,還是回去做個「閨房小姐」吧。

魏軍將士看到主將受到嘲弄,氣惱得嚷著要跟蜀軍拼。

司馬懿知道這是諸葛亮的激將法,並不發火。

他安慰將士說:「好,我向皇上上個奏章,請求准許我們跟蜀軍決戰一場。

過了幾天,魏明帝派了一個大臣趕到魏營,傳達命令,不許出戰。

蜀軍將士聽到消息,感到失望。

只有諸葛亮懂得司馬懿的用意,說:「司馬懿上奏章請求打仗,這是做給將士們看的。

要不然,大將率領軍隊在外,哪有千里迢迢去請戰的道理。

諸葛亮料到司馬懿的心理,司馬懿也在探聽諸葛亮的情況。

有一次,諸葛亮派使者到魏營去挑戰,司馬懿挺有禮貌地接待使者,跟使者聊天,說:「你們丞相公事一定很忙吧。

近來身體可好?胃口怎麼樣?」

使者覺得司馬懿問的都是些客套話,也就老實回答說:「丞相的確很忙,軍營里大小事情都要親自抓。

他起得早,睡得很晚。

只是近來胃口不好,吃得很少。

使者走了以後,司馬懿就跟左右將士說:「你們看,諸葛孔明吃得少,事務又那麼繁重,能支撐得長久嗎?」

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由於過度辛勞,終於在軍營里病倒了。

後主劉禪得到諸葛亮生病的消息,趕快派大臣李福到五丈原來慰問。

李福跟諸葛亮談了一些軍國大事,就走了。

過了幾天,李福返了回來。

他看到諸葛亮病勢轉重,哭了起來。

諸葛亮睜開眼睛,對李福說:「我懂得您回來想問些什麼。

您所要問的人,我看就是蔣琬吧。

李福說:「丞相說的是。

皇上正要我問丞相萬一身子不好,由誰來繼任您的工作。

那末請問蔣琬之後,誰可以繼任呢?」

諸葛亮說:「可以由費褘(音yī)接替。

李福還想再問下去,諸葛亮閉上眼睛不回答了。

沒幾天,這個年紀才五十四歲的丞相終於在軍營里去世。

按照諸葛亮生前的囑咐,蜀軍將領沒有把他去世的消息透露出去。

他們把屍體裹著放在車裡,布置各路人馬有秩序地撤退。

魏營的探子聽到諸葛亮病死的風聲,報告司馬懿。

司馬懿立刻帶領魏軍追趕上去,剛過五丈原,忽然蜀軍的旗幟轉了方向,一陣戰鼓響,兵士們轉身掩殺過來。

司馬懿大吃一驚,趕快撥轉馬頭,下命令撤退。

蜀軍將領等魏軍離得遠了,不慌不忙地把全部人馬安全撤出五丈原。

這件事傳到老百姓耳朵里,百姓編個歌謠嘲笑司馬懿,說:「死諸葛嚇走了活仲達(仲達是司馬懿的字)!」

司馬懿聽了也不生氣,說:「我只能料到活的諸葛,怎麼能料到死的呢!」後來,他又親自跑到蜀軍原來紮營的地方,觀察了諸葛亮布置的陣勢,讚嘆悅:「諸葛孔明真是天下奇才啊!」

諸葛亮想統一中原的願望並沒有實現,但是他的智慧和品格,一直被後代的人讚揚。

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往往成為智慧的化身。

在一篇相傳是他寫的《後出師表》里,有兩句話,叫做「鞠躬盡瘁(原文是『盡力』,後來寫成『盡瘁』,瘁音cuì),死而後已」,人們認為這正是對他一生的評價。

諸葛恪是怎麼死的?諸葛瑾,字子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是諸葛亮的哥哥。

東漢末避亂江東,後來做了孫權的大臣,曾官至綏南將軍,左將軍,封宛陵侯。

孫權稱帝後,曾任大將軍。

諸葛恪,字元遜,生於建安八年(203年),是諸葛瑾的長子。

他出身於名門家族,父親是吳國開國元勛,叔父諸葛亮為蜀國名相,族叔諸葛誕為魏國名臣,他就在這樣一個家庭中長大的。

諸葛恪天資聰慧,勤奮好學,才思敏捷。

他在少年時期,就才華橫溢,很有名氣了。

有一次孫權宴會群臣,趁酒酣耳熱之時,諸葛子瑜」的牌子。

諸葛瑾感到有些受辱,但因是孫權所為,又不好發怒,一時無措,把臉拉得更長了,很不自在。

少年諸葛恪看到這樣的姜子牙年且九十,尚能執餓打仗,還未告老。

現在打仗之事將軍在後面,飲酒之事應該在前面,這怎麼不符合養老的禮儀呢?」張昭無言可對,立即將酒一飲而盡。

孫權見他難倒老將張昭十分高興,宴會也熱烈起來。

有一次,蜀國使臣來到吳國,群臣都參加了會見。

孫權指著諸葛恪對蜀國使臣說:「這是諸葛恪,平時雅好騎馬,你回去後告訴諸葛丞相,讓他送些好馬來。

」諸葛恪聽後,立即向孫權下跪,表示謝恩。

孫權說:「馬還沒有送到,你謝什麼?」諸葛恪巧妙地回答說:「蜀地是陛下在外面的馬廄,今日陛下有恩下詔,馬必然會送到,怎敢不謝恩呢?」孫權聽他回答得極妙,心裡十分高興。

有一次諸葛恪與太子孫登爭執起來,太子罵道:「元遜可吃馬屎。

」諸葛恪回罵道:「願太子吃雞蛋。

」孫權在旁聽了二人的爭吵,便間諸葛恪:「他叫你吃馬糞,你卻叫他吃雞蛋,這是何故?」諸葛恪笑著說道:「因為它們都是從一個地方出來的。

」孫權聽後,禁不住大笑起來。

諸葛恪的聰明才智嶄露頭角,才華煥發,孫權就喜歡上了這位少年。

他對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說:「藍田(今陝西藍田縣)生玉,真是名不虛傳啊!」孫權對諸葛恪寄予很大的期望。

據悉嘉禾元年(222年),諸葛恪二十歲便被孫權任命為騎都尉(皇帝親近侍從宮員),後又提拔為太子中庶子(侍從太子,奏事、諫議等),和太子孫登一起講論道藝,成為太子的知心好友。

 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怎麼死的?

黃承彥,漢末三國時期襄陽名士,諸葛亮岳父,黃月英之父。

南郡大士蔡諷的女婿,與襄陽名士上層社會圈子:龐統(鳳雛)、龐德公、司馬徽、徐庶等人交好。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而黃承彥能夠與這些睿智的人物交好可見其才智不輸於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

今天就讓小編來介紹一下這一神秘人物是怎麼死的。

黃承彥死後草草立碑成疑

黃承彥在《三國演義》的書中非常的神秘,神龍見首不見尾,而對於黃承彥的死小編感到十分的懷疑。

黃承彥死後僅由他的生前好友相議立了碑。

而對於諸葛亮這一個集劉備二顧茅廬的時候,第二次出現便是在諸葛亮大擺八卦陣的時候進入陣中將陸遜帶出。

也估計也是因為他的第二次出現才招來殺身之禍。

書中描寫黃承彥是為了不讓諸葛亮造太多殺戮而破了八卦陣帶出陸遜,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是如此。

黃承彥之所以要釋放陸遜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不讓魏國看蜀、吳兩個相爭坐收漁翁之利。

而黃承彥釋放陸遜後,如了他的願,也讓蜀國有了喘息的機會。

但是他的這一行為卻招來了殺身之禍,因為陸遜對於蜀國來說有深仇大恨,而黃承彥釋放了陸遜就等同於通敵賣國,因此黃承彥也是被帶上了這一罪名而被處決。

諸葛亮後來甚至岳父的用意後為了權衡利弊也只能默默的看著自己岳父被處死。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黃承彥死後其碑墓如此的寒磣。

名人介紹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誡外甥書》原文翻譯及賞析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

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慾,去掉鬱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你內心震動、心領神會。

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

做到這些以後,雖然也有可能在事業上暫時停步不前,但哪會損毀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擔心事業會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堅毅,思想境界不開闊,沉溺於世俗私情,碌碌無為,永遠混雜在平庸的人群之後,就會難免淪落到下流社會,成為沒有教養,沒有出息的人。

注釋

①夫,讀作fú,句首語氣詞②存,懷有,懷著③凝滯,心思局限於某個範圍;拘泥

④庶幾之志,接近或近似於先賢的志向⑤揭然,高舉的樣子

⑥惻然,懇切的樣子⑦細碎,瑣碎的雜念⑧嫌吝,怨恨恥辱⑨淹留,德才不顯於世

⑩濟,成功,實現?強毅,堅強果斷?竄伏,逃避,藏匿?下流,比喻低下的地位

【作品鑑賞】

《誡外甥書》本篇《誡外甥書》則闡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如果說《誡子書》強調了修身學習的重要性,那麼本篇《誡外甥書》則闡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本文一開篇,諸葛亮便開宗明義地指出夫志當存高遠,即做人應當抱有遠大的志向。

具有遠大的志向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先決條件,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遠呢?圍繞著志向諸葛亮從正反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首先,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這幾句話說明的是如何立志:慕先賢即要以古聖先賢作為榜樣,向他們看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好的榜樣能夠讓人奮發向上,壞的榜樣則能把人拖入深淵。

孔子也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

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會為一個人源源不斷的注入正能量。

絕情慾顧名思義,斷絕情慾。

情,可以指愛情、友情或親情種種,考慮到作者寫此信的對象——外甥龐渙正值年少方剛,這裡的情應當指愛情,或男女之欲。

《誡外甥書》諸葛亮的這篇文章只有短短八十餘字,但卻有很深的內涵

因此,絕情慾應當理解為不要沉湎於愛欲。

弗蘭西斯·培根在《論愛情》中說:古往今來,偉人奇才罕有沉湎於愛情而不能自拔者。

,又說過度的愛情追求,必然會降低人本身的價值。

,這和絕情慾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謂棄凝滯則是說,人生在世,總會為一些繁雜瑣事所困擾,而這些無關痛癢的瑣事或者煩惱往往可以消磨一個人的意志。

因此,做到志存高遠,站的高一些,看的遠一些,人生的境界就會提升,跳出這個狹小的圈子,不為瑣事所累,自然就做到了棄凝滯。

做到以上三點,自然而然,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即使身處逆境,高遠的志向也能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其次,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

有了上面的立志的方法,那麼這裡就談到實現志向(理想)的措施了:要做到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

就是要做到能屈能伸、隨遇而安,要拋出心中無關的雜念,要認真聽取別人的寶貴意見,虛心學習,吸取別人的經驗、要做到心胸開闊,豁達。

一個人有了高遠的志向,廣闊的胸懷,就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那麼,即使他暫時得不到提拔,才華不被別人所了解認可,也不會妨礙他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誡外甥書》作者告誡年青年人必須有實現理想志向的具體可行措施和戰勝困難排除干擾的毅力

最後,作者又從反面進行了論述。

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就是說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昂揚的鬥志,堅強的意志,那麼這樣的人生最終只能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被兒女情長所束縛,地位低下,在平庸中耗盡一生!諸葛亮的這篇文章只有短短八十餘字,但卻有很深的內涵。

做為年青年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志向,還必須有實現理想志向的具體可行措施和戰勝困難排除干擾的毅力。

不然理想就可能會成為一種空想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淪為平庸下流。

諸葛亮的這封信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如果志存高遠、意志堅定,加之縝密地思考,然後付之於行動,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得成功。

反之,則必然失敗。

曾國藩在家訓中也曾教育子女說要有志、有識、有恆。

有志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這些非同尋常人物的觀點都凝聚了他們畢生的人生經驗在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莫道只知《誡子書》且看諸葛亮《誡外甥》

作者:唐東輝諸葛亮的《誡子書》,是千古家書名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是他對兒子的諄諄告誡。大概是因為這篇家書太有名了,以致人們一提到諸葛亮的家書,立刻就想到《誡子書》。其實,除此之外,諸葛亮...

秋風五丈原

吳王孫權在曹丕、劉備先後稱帝後,於 公元229年農曆四月,正式稱帝。蜀漢的一 些大臣認為孫權稱帝是僭位,要求馬上同東 吳斷絕往來。諸葛亮力排眾議,認為蜀漢目 前的主要敵人是魏國,應繼續保持和東吳...

諸葛亮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側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堅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則不免於下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