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帝師絕唱》之三:《隆中對》的讀解密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的求職沒有太多意識形態方面的考量。

也就是說,他的出山與劉備是否是宗室、是否要復興漢室沒有直接關係。

諸葛亮「兜售」的戰略方案是中性的,適用面很廣,當然前提是要滿足自己做帝師的要求。

諸葛亮的《隆中對》,表面上分析了曹操、孫權、劉表、劉璋等割據勢力的現狀和實力,同時也暗藏著諸葛亮求職目標的分析報告。

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曹操集團獨霸北方,成為國內最大的割據勢力。

曹操先諸葛亮一步,已經與當今皇帝平起平坐了,即使曹操當了皇帝或稱霸為王,做這個老江湖的帝師?太危險了,而且也沒有可能。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孫權集團占據江東,是第二大割據勢力。

孫權雖然沒有曹操那麼強大、老辣,但孫氏集團的根基非常牢固,有之前孫堅、孫策的艱苦創業,還有一大批忠誠、能幹的老部下,在這個成熟、穩定的圈子裡,論資排輩是最好的用人機制,就算親哥哥諸葛瑾能為孔明美言幾句,寫個推薦信,在這個集團里,充其量也就是個中層。

劉表、劉璋都是州牧,而且荊州、益州都是當時的軍事重鎮,但兩個領導都很弱,一旦兵臨城下,只能束手就擒,這兩股勢力可以不予考慮,這種高危集團朝不保夕,肯定不能去。

按常規的思維模式,劉備集團寄居在荊州,尚無立錐之地,更不能選擇。

劉備在軍閥混戰的年月,勉強維持著自己的獨立武裝,屢戰屢敗,先後數次投奔不同的割據勢力。

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挫敗袁紹、統一北方之時,劉備正閒居在樊城,用髦牛尾編工藝品解悶呢。

[1]

然而諸葛亮偏偏出此「下策」,「屈就」於劉備,扶持他構建第三大割據勢力。

對此我有三個方面的觀察。

(一)雖然表面上看,曹操和孫權的勢力大,但他們在軍事上有共同的軟肋——長江防線。

曹操的軍隊不習水戰,從北向南突破長江防線困難重重。

後來的歷史表明,曹魏始終沒能動搖孫吳的長江一線的防務,即使曹魏被晉取代後,晉軍滅吳竟用了十五年之久。

孫權的軍隊向西逆流而上攻取荊州、益州,風險很大。

陸遜在夷陵之戰大敗劉備後,當即從白帝城前線撤退,並不敢輕易入蜀,這便是例證。

在兩大割據勢力之間的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很弱,如果能占據荊州和益州,扶植起第三大割據勢力,完全可以形成鼎足而立的政治格局,以後再圖統一大業。

(二)諸葛亮的求職沒有太多意識形態方面的考量。

也就是說,他的出山與劉備是否是宗室、是否要復興漢室沒有直接關係。

因為在《隆中對》里,諸葛亮開篇就提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暗示劉備也創建自己的、成規模的割據勢力。

這就意味著,諸葛亮「兜售」的戰略方案是中性的,適用面很廣,當然前提是要滿足自己做帝師的要求。

如果劉表、劉璋、張魯這些軍閥能有劉備的才幹和姿態,我估計,諸葛亮也同樣可以把《隆中對》獻給他們。

後來劉備與諸葛亮打出的興復漢室的旗號,更像是策略性的政治資本,而實際上,就連劉備本人,在殘酷的軍事、政治鬥爭中也漸漸「務實」起來。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時時存在,劉備看到的現實是自己的極限——最多只能做個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因此,他對費詩諫阻稱王、效法高祖、乘勝追擊的建議(見《三國志·費事傳》)十分反感,顯然已經放棄了漢高祖的野心,退而求其次。

[2]

而諸葛亮在孫權稱帝時,駁斥蜀漢朝野中與孫吳斷交的言論,更說明諸葛亮「鼎足而立」的戰略布局是以劉氏集團政治利益為重,並未以「漢室復興」為著眼點。

彼(孫吳)賢才尚多,將相輯穆,未可一朝定也。

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策之上者……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

[3]

(三)諸葛亮自視甚高,而他為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標也幾乎高不可及。

在當時的天下格局中,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

如果不是當時劉備在荊州避難(公元200年—公元207年),也許諸葛亮根本就想不到這個假模假式的「劉皇叔」。

而就在這個時期,經過反思,劉備開始積極尋訪荊州的人才,接觸了司馬徽、龐德公、徐庶等荊襄名士,可以想像,這個諸葛亮的粉絲親友團一定也向孔明傳遞了劉備的招聘啟事。

劉備的出現,為諸葛亮提供了新的選擇,也就是說,在「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已經針對劉氏集團的現狀和實力做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顯然,官至東漢左將軍、豫州牧的劉備,地位顯赫、謙恭有禮、儀表堂堂,給荊襄士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所有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劉備並不具備曹操和孫權的實力和眼光,東躲西藏,走投無路,寄人籬下。

劉備手下的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的猛將,但不具備大局觀。

糜竺、孫乾提供財務支持和參謀,也不是帥才。

也就是說,劉備有可能屈尊,讓諸葛亮做帝師。

至於劉氏集團的發展方向,諸葛亮認為,應該先占領荊州,取代劉表,然後向西發展,向東聯合,即「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

[4]

諸葛亮高瞻遠矚的《隆中對》使他順利進入了劉氏集團,而完成帝師夢想的外部機遇更為重要,歷史對諸葛亮的垂青成就了武侯的千古美名。

請繼續關注下一集《諸葛亮的帝師絕唱》之四:空前絕後的機遇。


[1]見拙作【歷史反思錄】之《劉備的弱勢生存》

[2]見拙作【歷史反思錄】之《劉備的弱勢生存》

[3]引自《諸葛亮集·絕盟好議》

[4]引自《三國志·諸葛亮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隆中對》析天下 勸劉備勿與曹操爭鋒

劉備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的《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勢,向劉備提供了立國的策略,《隆中對》原文擇錄如下:隆中對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假如關羽沒有丟失荊州 蜀漢會一統天下嗎?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敗走麥城,荊州失守。這對於劉備,真是晴天霹靂,褲衩一聲。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給劉備做了一份戰略規劃——隆中對。他先是分析了一下外部環境:曹操占據北方,挾天子令諸侯,是當之無愧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