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孫權卻等了近十年,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劉邦成立漢朝,這個壯大的政權,傳承了近四百年,留下了很多的光輝。

然而全國局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練過閹人哄騙朝政,和董卓禍亂朝綱之後,這個王朝仍舊沒有逃走,四分五裂的結果,彼時群雄並起,諸侯爭霸,全國起頭大亂。

顛末多年的競賽之後,曹操、劉備、孫權脫穎而出,形成了三足鼎峙之勢。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替漢朝,成立了曹魏政權,次年劉備在成都「擔任」了漢朝的帝位,然而到了公元229年,孫權才以「吳」為國號,成立了獨屬孫氏的政權。

也便是說,在曹丕和劉備接踵稱帝之後,他又等了近十年的時刻,這是為會什麼呢?

江東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並且此地地靈人傑,平易近富兵強,著實力不僅壓倒蜀漢,還足以與曹魏抗衡,再加上孫氏家屬在此策劃數十年,孫權早已是名副著實的無冕之王,他稱帝是再天然不外的,那麼孫權為什麼等了這麼久呢?莫非是由於他沒有野心嗎?謎底天然是否認的,這一點從劉備棄世之後,東吳自動派使者,到成都與蜀漢商酌「並尊二帝」,便可以看出。

小編以為,孫權之以是遲遲不敢稱帝,僅是由於他並非正統,沒有底氣而已。

接下來,我們就一路來相識一下,論正統,他比起曹丕和劉備,差在了哪裡。

一、未占有華夏之地

我國的河南省,自古以來便有華夏、中州之稱,一個朝廷想要獲得眾人的承認,必要占有此地,終究其時的人們,普遍以為得華夏者有定命。

曹操活著的時辰,便早早的同一了江北,華夏地域天然也在他的克制之下。

是以曹丕以魏代漢,固然是盜取了漢家的山河,卻算是占有了正統。

這也是諸葛亮主政之後,一向致力於北伐,力求讓蜀漢入主華夏的首要緣故起因。

孫權占有的江東之地,固然平易近富兵強,且地靈人傑,看上去不比華夏差什麼,卻根柢算不上正統,這是他沒有底氣稱帝的第一個緣故起因。

二、未得天子禪讓

曹操棄世之後,其子曹丕派本身的部屬,向漢獻帝索要璽綬,並欺凌獻帝禪位於本身,從而以魏代漢,成立了屬於老曹家的政權。

此舉看上去很是無恥,可是拋開他的籌備進程不談,他的帝位,事實下場是漢獻帝禪讓給他的,在邃古時代,禪讓制一向流行,要是控制好了,這完全可以被傳為嘉話。

曹氏早早的挾皇帝以令諸侯,有此便當,這是孫權比不了的,他要是自行稱帝,只會被斥為反賊,給曹魏伐罪本身的情由。

三、不是漢室昆裔

論以上兩點,劉備著實與孫權的處境差不久不多,論地皮,他並未入主華夏,而是占有了益州、漢中之地,比江東更偏遠;論禪讓嘉話,他同樣沒有步伐,像曹丕一樣,找一個現成的天子,欺凌其禪位給本身。

然則他有一個上風,是孫權比不上的,那便是他的血統,他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固然他與漢獻帝的血緣相關有點遠,可是當他成立蜀漢的時辰,分裂權勢中的漢室宗親,譬喻劉表、劉璋等,早已被作古亡,他祈禱六合,揚言擔任漢室皇位,屈身也說得已往。

這一點又是孫權無法效仿的。

四、傳國玉璽或為訛傳

闡發到這裡,大概有人會說,孫權固然並非皇室昆裔,也沒有入主華夏,更沒有被天子禪讓,可是他有傳國玉璽在手啊。

孫堅得傳國玉璽一事,僅見載於吳書中,陳壽在著《三國志》時,並未說起此事,裴松之則在為《三國志》作注時,對此事提出了猜疑。

他以為孫堅不成能淹沒玉璽,有三點緣故起因,一是孫堅心懷漢室,且忠烈無比,若私藏玉璽,肯定不會留下這等好名聲;二是東吳要是私藏此物,必定會受到其他諸侯的伐罪,可因此正統自居的分裂權勢,從未說起此事;三是天子有六璽,分袂有差異的浸染,並且傳國璽上的筆墨,與吳書中的記實並不不異。

由此可知,孫權手中握有傳國玉璽的興許性,微乎其微,他也不克不及憑此稱帝。

通篇闡發之後,我們不可貴知,曹丕和劉備接踵稱帝之後,孫權卻守候了近十年,並非是由於他沒有野心,也不是由於他氣力不足,而是由於他並非正統,沒有底氣。

其時固然早已有了「達官朱紫,寧有種乎」的說法,可是顛末漢朝近四百年的修養,正統的不雅見識,仍舊早已深深地刻在了時人的骨子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什麼要勸劉備登基稱帝呢?

公元220年,關羽壯烈犧牲之際,曹丕篡漢自立,建立魏國。緊接著,劉備集團的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廢的消息後,紛紛勸說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但是劉備起初不答應。在此背景下,諸葛亮用耿純遊說漢光武...

曹丕為什麼不把漢獻帝送去益州「噁心」劉備?

漢朝畢竟四百年了,當時那種環境人們普遍還是認為漢朝才是正統的官方代表,要不然曹操也不會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多年,曹丕也不至於要漢獻帝禪讓而不直接殺了他而稱帝,如果獻帝到了蜀國,那麼蜀國就有了扶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