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曹操死後,曹丕、劉備相繼稱帝,為什麼唯獨孫權等了8年後才稱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治理下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維持了十幾年時間。

三國雖然已經是實際上的獨立王國,但是名義上還是漢王室統治下的諸侯而已,並沒有實現實際上的獨立和稱帝。

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繼任丞相、魏王,隨即加速稱帝步伐。

當年便逼迫漢獻帝禪位讓賢,曹丕正式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

這個消息傳到蜀漢,成了曹丕稱帝,漢獻帝劉協已被迫致死。

劉備向來以皇叔自居,以匡扶漢室為繼任。

漢室被廢、漢獻帝已死,自然不能坐視不管。

隨即公元221年,劉備以繼承漢室正統的名義,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正式建立蜀漢王國。

按說,曹魏、蜀漢、東吳三大勢力中,曹丕、劉備都已正式稱帝建國,東吳的孫權此時也應該正式稱帝,繼續這種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是孫權卻直到曹丕稱帝後8年,才於公元229年正式在武昌正式登基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

這讓很多人大惑不解,為什麼孫權沒有和曹丕、劉備一樣,立即稱帝,又等了8年才稱帝?三方鼎足而立,其他兩方都稱帝了,他不稱帝,還怎麼三足鼎立?

分析下當時的情況,孫權之所以等到8年後才稱帝登基,應該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從外部環境來看,孫權當時正和曹魏聯盟對抗劉備,孫權為了得到荊州答應曹操一起滅了關羽,此時的劉備為報關羽之仇,正對東吳加緊打擊報復,孫權實力並不比蜀漢強多少。

需要繼續藉助曹魏的勢力,聯合抗衡蜀漢。

所以孫權接受了曹丕的封賞,也就算是承認了曹魏政權的合法性,接受改朝換代。

此時稱帝,無疑會失去曹丕的支持,還落得個失信反叛的罵名,更重要的是失去曹魏勢力的協助,自己要獨自面對劉備的報復,會損失慘重。

2、從內部環境來看,孫權勢力在江南,主要依靠的是父親孫堅、哥哥孫策時期留下的一幫老臣,雖然在江東經營多年,根基已經比較穩定,但江南士族大多只是將孫權當做諸侯對待,心裡還是向著漢室,甘為漢臣。

曹丕稱帝是受漢獻帝禪讓,劉備稱帝是繼承皇室正統,孫權作為實力不強、又非漢室正統的一方諸侯,此時稱帝並不能找到合適的藉口。

也就得不到江南士族的鼎立支持。

孫權不隨曹丕、劉備一起稱帝,是當時的局面不允許,條件不成熟。

但是並不表明孫權不想稱帝。

獨居江東,歷三代,孫權有稱帝的資本和野心,只需等待時機。

但此後幾年,曹丕因發現孫權並非真心歸附,要調轉過來進攻東吳,孫權又採取聯蜀抗曹的策略,所以孫權一直沒能等到稱帝的好時機。

而這個時機終究還是狐仙了。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其子曹叡即位,而蜀漢的劉備也早在3年前就已去世。

此時的曹魏、蜀漢政權實力都大打折扣,孫權加緊對付曹魏,之後諸葛亮也抓住曹魏新帝登基的時機,加緊北伐。

這樣曹魏和蜀漢已無暇顧及東吳,為孫權籌備稱帝事宜爭取了時間,公元229年,等了8年的孫權終於稱帝登基。

三國歷史一直以來就是這樣微妙的平衡。

孫權是在夾縫中被「擠」上了帝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2):時機的選擇

在上篇文章中分析了劉備出師伐吳的動機,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則意在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在公元219年,劉備舉兵伐吳的時間是公元221年,這期間有兩年的時間,劉備在幹什麼呢,他在等待合適的出兵時機。

劉備討伐孫權只是為了報仇嗎?

公元219年,蜀漢大將關羽率軍攻打樊城,此年10月孫權與曹操聯手一起合攻關羽。關羽在兩軍圍攻,以及上庸守將劉封不發兵救援情況下敗走麥城。關羽被吳將馬忠所擒,並被孫權所殺。次年一代英雄曹操病逝,其...

關羽死了,劉備我要當皇帝?

公元220年左右,關羽窮途末路,被東吳逼到無退路,被擒殺。公元221年後期劉備在成都稱帝,隨後就發動夷陵之戰。相差一年多的時間,關羽沒能看到大哥劉備稱帝的那一天,確實挺可惜的。那為什麼關羽活著的...

關羽活著的時候,劉備為什麼不稱帝呢?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劉備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劉備的權謀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

曹丕的陰招,把漢獻帝送給劉備會如何?

三國時期,各家都在爭一件事——正統性。從董卓進京起,挾天子霸京師,可他太過殘暴,引起諸侯征討,草草退出歷史舞台。接著圍繞「傳國玉璽」展開一系列爭奪,孫堅易手,給到袁術手中,袁術立刻成為眾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