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文章推薦指數: 72 %
投票人數:11人

根據已有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中國文明的起源在中原地區,起碼華夏文明和華夏民族是以中原為中心而形成的。

所以,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能擁有「天子」合法名位者都要據中原立國。

原本是東夷人的舜,在繼承堯禪位為天子的時候,也要「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古人所謂的「中國」,多數的時候指的是中原地區,「天子位」是在「中國」的,而後夏、商相繼據中原而為天子。

帝舜

西周崛起於西北,並不在中原地區,也就是不在「中國」,周文王時代,還是要「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心,雖然強大但不得為正統。

武王伐紂成功取得「中國」之地,雖退回關中,卻還要以天下之中的洛邑為東都,稱「宅茲中國」。

中原之地的所謂「中國」,正是正統政權的根基所在,只有占據中原才擁有天下普遍承認的政權合法性。

春秋亂起,四夷交侵,華夏文明受到嚴重威脅,「尊王攘夷」成為諸侯霸主的必須任務,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霸主崛起,其中很重要的功績就是維護了中原及其承載的華夏文化。

至戰國後期,荀子明確提出「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可謂是對這一歷史現象的規律性總結。

齊桓公

秦朝一統之後,依然以關中地區為統治中心,但隨著戰國時代的混戰交融,「中國」的文化涵義又逐漸擴大了,原先蠻荒落後的漢中地區也成為華夏文明的輻射區,也可以說被納入了「中國」的範疇。

漢代大儒董仲舒發揮公羊學精神,又闡釋了大一統的理論,並成為西漢帝國的國家意識形態。

從西漢武帝時代開始,「大一統」也成為帝國意識形態中的核心內容,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同帝國應當是完整的,甚至應當是統一於一個中央集權的政體之下。

陳寶國版漢武帝

東漢末年,由於帝國控制能力的衰弱,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漸漸形成了若干個割據集團,大一統在實際上不復存在。

經過割據集團之間的博弈混戰,最終曹魏、蜀漢、東吳三個集團。

三國之中,若是有一國能實現統一,正統便不成問題,但是如果三國長期不能統一呢?大一統的形式不在了,但大一統的精神還在,該如何彰顯這種精神呢?

三國都是漢人政權,沒有哪個是蠻夷政權,「尊王攘夷」以確定正統的歷史經驗無法照搬;三國之中,究竟誰有資格成為帝國的繼承者呢?誰才是正統呢?

三國鼎立

眾所周知,曹魏集團在顛覆漢朝政權之前,一直控制著漢朝的中央政府,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此外,曹魏集團的地盤主要在北方黃河流域,占據了中原地區。

此時,曹魏集團打出的牌就是「中原正統論」。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回顧一生,自稱「遂蕩平天下」。

眾所周知,那時江南、巴蜀、關中、涼州都不在曹操掌握之中,能稱「蕩平天下」,只因他統一了中原及其周邊地區,得中原而得天下的意識是甚為濃重的。

鮑國安版曹操

曹操如此,就連漢獻帝及其朝廷也把中原看成天下,建安十八年(213年)封曹操魏公詔中也稱「君有定天下之功」。

曹操死後,其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也是以中原正統解釋自己得國的正當性。

劉備死後,魏國官員對諸葛亮勸降,用的也是中原正統理論。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魏國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分别致書諸葛亮,以得中原者有天命的觀念,試圖勸降諸葛亮。

老三國的曹丕

諸葛亮發了一封公開信,算是對魏國諸公的回應,諸葛亮說當年項羽也占據了中原,最後還是失敗了,「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

魏文帝曹丕

諸葛亮說的雖然振振有詞,但在當時中原正統論確實更得人心。

諸葛亮畢生致力於「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艱難事業,其實恰好說明他內心是認同得中原才是正統的觀念。

曹丕占據中原,實現了「漢魏革命」,建立了魏國,似乎擁有了天命。

公元221年,在曹丕建魏之後不久,劉備就在成都稱帝,國號依然是漢,意為大漢繼承者。

劉備在東漢末年的割據梟雄中,原本實力最弱,長期寄人籬下,好不容易得到益州這塊地盤,也就是今天巴蜀之地。

益州在當時屬於文化落後地區,離所謂的「中國」很遠,也就是中原。

于和偉版劉備

劉備沒有得到中原,那又如何解釋自己得國之正呢?

劉備打的牌就是血統,劉備掛在嘴上的「孝景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後」。

劉備到處宣稱自己是劉家人,不管真假,至少是個「精劉」,精神上的劉家人。

老三國的劉備

稱帝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2年,蜀漢章武二年,劉備「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

這裡說的是郊就是郊禮,是天子祭祀天地的大禮,一般只能在中原進行。

《晉書·禮志下》有云:「 漢 儀,立秋之日,自郊禮畢,始揚威武,斬牲於東門,以薦陵廟。

」劉備未得中原,敢於行郊禮,就在於對自身血統的自信,血統正統是對中原正統的一種挑戰。

諸葛亮

三國之中,實力並不弱於蜀漢,甚至可以與曹魏抗衡的是孫權的江東集團。

但是,孫權稱帝最晚,公元229年,孫權才在武昌稱帝,國號大吳,建元黃龍。

為什麼孫權會這麼晚才稱帝?原因在於孫權沒有底氣,既不占據中原,又不是劉家人。

孫權在稱帝之前,派出使臣到成都,提出一個「並尊二帝」的方案。

蜀漢「議者咸以為交之無益,而名體弗順,宜顯明正義,絕其盟好」,在蜀漢群臣眼中,孫權稱帝就比曹丕更像漢賊了。

孫權

諸葛亮不是一般人,他是務實主義的政治家,他暫時擱置了正統問題,以「九州幅裂,普天無統」為前提與孫氏達成曹氏「薦作奸回,偷取天位」的共識,以滅曹為共同擔當,待其敗滅再爭正統。


正如蜀臣鄧芝對孫權所云:「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

劉禪

諸葛亮暫時認可了孫權政權的合法性,但孫氏帝位在當時確實是合法性最低,也最脆弱。


孫權稱帝之後,手下大臣曾建議他行郊禮,但孫權說了一句「郊祀當於中土,今非其所,於何施?」由此可見,孫權的內心是沒有底氣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之中誰應當是正統?軍事實力才是王道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節選自毛批《三國演義》第一回

魏蜀吳三國立國精神之不同及影響

我們的三國官方作家 孔門弟子 原創我們一般人說起三國時期的魏蜀吳,潛意識裡都是把三個國家當做一種並列的關係,或說一種平等的關係。尤其是在現代「國與國之間不論大小強弱一律平等」的觀念的影響下,對歷...

三國鼎立是指哪三國 三國的皇帝分別是誰

東漢末年以後的三國鼎立:魏國 蜀國 吳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