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蜀吳是如何利用戰略利益促使三國鼎立對峙長達60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是在中國歷史上繼秦漢四百年大統一之後出現的歷史轉變時期,是分裂和統一鬥爭時期,也是競爭激烈人才輩出的時期。
那為何魏蜀吳三國能夠對峙長達60年之久。
有外交鬥爭的緊密配合,形成魏蜀吳之間的戰略三角鬥爭。
三國處在相互爭奪中國統治權同一個鬥爭中,彼此厲害關係密切,相互間形成魏較強,蜀吳較弱的戰略三角關係。
在這種關係中,彼此之間牽一髮而動全身,每一方的重大行動,都對其他兩方具有戰略意義,一方對另一方政策,既受制於又影響到第三方,每一方都企圖利用三角關係造成有利的戰略態勢,為自身服務。
在這一形勢下,就會出現下面幾種戰略方針。
第一,蜀吳兩個弱者,以結盟共同對抗強敵曹魏,作為處理三角關係的基本方針。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擊敗劉備後企圖東下滅吳。
南方孫權、劉備如果不聯合,將可能被各個擊破。
孫權迅速實行戰略轉變,放棄攻打荊州的企圖,轉向聯合以劉備為首的荊州抗曹派。
在孫劉聯合下,一戰而勝,迫使曹操退回北方。
戰後孫權奪下交州,劉備跨有荊州、益州,雙方獲得重大戰略利益。
這次聯合,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北攻襄樊為止,達11年。
此後雖然反目成仇,不久又恢復聯合,原因依然是為了對付曹魏的威脅。
在兩度聯合中,兩弱之間結盟長達51年,其聯盟破裂不過4年。
顯而易見,結盟共抗強敵,是兩弱基本利益所在。
第二,蜀吳能否實現聯合,關鍵在於有無戰略眼光。
赤壁之戰後,孫權聽從魯肅的建議,把苦戰和鮮血換來的江陵借給劉備寄寓,扶植他壯大抗曹,是一個有眼力的大膽讓步。
從實踐效果看,顯示了保持聯合的決心,迫使曹操不敢輕舉妄動,使東吳獲得安全,但也有利於劉備在東吳上游崛起。
於是孫權後悔不已,向陸遜說,魯肅勸我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其實讓步為形勢所需,副作用也是可以消除的。
此後,諸葛亮堅持把戰略利益擺在第一位,為了恢復聯盟,把東吳偷襲荊州,斬殺關羽等等老帳一筆勾銷,咽下苦果。
做出了不計較的讓步,從而促使聯盟延續到蜀亡。
基於長遠的歷史眼光,把戰略利益擺在第一位,造成並延續了有利於他們的三國鼎立局面。
第三,兩個弱者的矛盾激化後,它們的聯盟有可能破裂,背盟一方將向強者尋求支援。
事實證明,兩弱聯盟對敵鬥爭約有成效,敵之壓力越小,內部矛盾越發展,越為聯盟破裂創造條件。
在孫劉聯盟迫使曹操陷入困境時,東吳對於劉備借荊州不還,奪取益州後實力略大於東吳,對關羽以據上游之勢屢屢開釁,積憤不能忍耐,不惜背盟以維護自己的利益,於是襲殺關羽,強奪荊州。
為了在與劉備軍團作戰時,避免曹魏攻擊,孫權大膽化敵為友,由聯劉抗曹變為聯曹抗劉,從而在三角中左右逢源,永不孤立。
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偷襲荊州,到蜀國鄧芝出使吳國前的4年里,蜀吳的衝突壓倒了共同利益,出現蜀孤吳弱魏收實利的後果。
第四,強者在兩弱結盟時,處於不利地位。
它的戰略意義是削弱、拆散它們的聯盟,通過分化,使其內部矛盾激化,以便坐收漁利。
分化的方法,通常是減輕軍事壓力。
因為壓力越大,兩弱聯合越緊密,而減輕壓力,則有可能使兩弱矛盾發展,引起聯盟瓦解。
在減輕壓力時,有時是全部減輕,如曹操以退兵誘使袁譚、袁尚不在外御,而轉向內訌。
果然不久袁譚要求聯合曹操,攻擊袁尚,曹操實現各個擊破。
有時候是部分減輕,如對孫劉,如果全部減輕壓力,孫劉必然乘勢坐大。
因此僅減輕孫劉接合部荊州的壓力,對於淮南和漢中的方向則絕不減輕,因為相距遙遠的一東一西兩地施壓,不像在荊州那樣容易促成孫劉的緊密聯合。
強者的鬥爭,還應該善於發現兩弱者結成聯盟的裂痕,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相應方針。
如孫劉兩家力量都較強,他們內訌時,最有力的策略,莫過於促使孫劉相互爭鬥,而不幫任何一方,以便坐待兩疲。
因此當孫權密告將偷襲關羽時,曹操卻向圍攻自己的敵人關羽泄露這一秘密,制止眾將追擊退兵的關羽,企圖把這趟渾水引向東吳,使關羽與孫權自相殘殺,做到像董昭建議的那樣,讓孫劉向兩匹馬那樣由自己控制著相對踢咬,到時關羽存則孫劉兩疲,關羽亡則孫劉交兵不懈。
曹操明白,如果在軍事上保持中立,而去追擊關羽,孫權就會改變防關羽的心,轉而對付自己,戰略上是極為不利的。
襄樊之戰及三國格局演變——以博弈論視角分析
襄樊之戰是東漢末年的一次關鍵戰役,確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魏蜀吳基於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斷進行博弈,外交政策屢次更迭。本文以博弈論的視角探討襄樊之戰及戰後各國政治策略的合理性。一、赤壁之戰後魏蜀吳...
關羽敗走麥城,呂蒙偷襲荊州,因為不肯把女兒嫁給孫權兒子?
看三國的小夥伴們,許多人對關羽痛失荊州,最後兵敗身亡感到深深惋惜。此番失敗,大家都對失敗的原因眾說紛紜,尤其是關於出兵究竟是自作主張,還是劉備授權的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將會在下一篇原創文章中為...
別拿大意和吳國偷襲說事了,關羽失荊州不虧,他運氣已經夠好了!
眾所周知,赤壁之戰中的慘敗,讓曹操再無力南下,三足鼎立格局基本奠定。而夷陵之戰中劉備的幾乎全軍覆沒,迫使蜀國只能側重於防守反擊,不斷主動襲擾曹魏。但說起對三國格局其決定影響的戰爭,只能是關羽主動...
八百破十萬,三國時代的諾門坎戰役,關羽因此被坑死
近代日本和蘇聯曾經爆發過一場戰役,這就是「諾門坎戰役」,那場戰役蘇聯軍隊完爆日本關東軍,此一戰,導致日本人對於北進蘇聯感到憂心忡忡,因而促使了日本戰略轉向南方。其實在後漢三國時代也有一場戰役,其...
孫權偷襲關羽是否明智?他不但戰略短視,而且在自掘墳墓!
孫權一直是曹劉孫三家君主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個,許多人對他最深的印象是活的最久,只能據守江東。在赤壁之戰中,孫權與劉備聯合共同擊退了曹操。但是後來關羽北伐曹魏,身為盟友的孫權卻突然下令呂蒙、陸遜偷襲...
漫談三國:孫權強取荊州,得小利而失大局
孫權趁關羽率兵攻打樊城之時,派遣呂蒙抄了關羽的後路,襲取了荊州。壓在孫權心頭的一塊大石終於放下了,表面看,東吳一舉將江東門戶荊州置於掌控之下,獲得了很大的利益,但小編認為這是孫權戰略上重大失誤,...
三國時代東吳有機會統一中國嗎?
三國時代魏蜀吳,在三國裡面,魏國代表北方中央政府,蜀漢代表漢朝正統,這倆政權存在感都比較高,大家都熱衷於討論他們的勝敗,比如曹操赤壁勝利,關羽北伐成功,諸葛亮北伐成功,防止司馬氏篡權等問題。而第...
三國風云:諸葛亮刻意安排在華容道放走曹操?
在一個弱者、次強者、強者的三方對決中,如果次強者者水平較高,則弱者最好是挑起次強者和強者之間的爭鬥,而自己就袖手旁觀坐收漁翁之利;如果次強者水平也較低,那麼弱者為了爭取更大的生存機會,就應當先幫...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三國的密碼,孫權劉備從未聯盟!司馬懿看透本質才滅吳國蜀國!
傳統觀點認為,孫劉聯合共同抗曹是三國時代最突出的政治特點。這種觀點其實太過籠統,從嚴格意義上講孫權和劉備之間從未真正結盟。從曹操征劉表飲馬長江到三國歸晉,在長達半個世紀時間裡,孫劉兩家之間爭鬥是...
孫權殺掉關羽,到底是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成為魏蜀吳三國較量的戰場。在劉備率軍攻打益州的時候,關羽留守荊州。等到劉備打下漢中之地後,關羽率軍北伐曹魏,進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
三國風云:諸葛亮刻意安排在華容道放走曹操?
在一個弱者、次強者、強者的三方對決中,如果次強者者水平較高,則弱者最好是挑起次強者和強者之間的爭鬥,而自己就袖手旁觀坐收漁翁之利;如果次強者水平也較低,那麼弱者為了爭取更大的生存機會,就應當先幫...
孫權偷襲關羽是缺乏戰略眼光?其在合肥戰敗後,已是冢中枯骨!
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局勢轉折點就是關羽在荊州戰事的失敗,可以說,經此一戰,得利最大的絕不是孫權,而是曹操,因為自此之後,劉備和孫權都沒有實力能夠與北方的曹操抗衡。
三國時期,蜀國和東吳為抗擊曹操結盟,結果東吳又殺死了蜀國關羽
說起三國大家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火燒赤壁,草船借箭這一類耳熟能詳的故事,但為什麼都是孫劉聯合起來打曹操呢,了解三國的人都知道因為曹魏實力是最強大的,所以孫權劉備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抵禦曹操。按理說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