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真的只有政治才能而無軍事才能嗎?解讀真實的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志》評價諸葛亮說「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

」意思就是諸葛亮善於治理國家,治理國家的才能比行軍打仗的才能要更好。

以至於後代世人都懷疑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因為諸葛亮七出祁山都失敗而歸,北伐未能成功,更加有人說諸葛亮打仗果然不行,不然怎麼會都失敗呢?但是小編想說,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和他的政治能力一樣牛逼,在三國里也是出類拔萃的。

諸葛亮經常自比於管仲、樂毅,先讓我們看看管仲,樂毅是什麼樣的人物。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而樂毅是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諸葛亮敢自比於管仲和樂毅,可見諸葛亮若無管仲的政治才能和樂毅的軍事才能,怎麼敢如此比喻,大家都知道諸葛亮乃謹慎之人,就該明白他不是那種會說大話的人。


那麼諸葛亮既然有如此軍事能力,為何七出祁山都失敗而歸?小編認為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天、地、人」這三個方面的基本要素對諸葛亮的全面制約。

所謂「天」就是天時,相當於我們現今所說的政治形勢,他當時在北伐的過程當中正好碰上曹魏明帝曹叡在位的前期,這個時候曹魏的政局相當的穩定,所以在天時上面沒有占到優勢。

「地」就是地利,地利上面很明顯也沒有占到優勢,因為蜀漢軍隊要發動進攻,一定要跨越秦嶺,這是一個艱難險阻的障礙。

李白寫詩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光是穿越都這麼困難,更別說是要打仗了。

「人」是指人力資源,蜀漢的人口當時只有100萬左右,只有曹魏的四分之一不到。

人口資源少,當然軍隊的數量就少,這方面劣勢就顯然存在了。

所以三方面要素對他都不利的情況之下,諸葛亮要想北伐獲得成功的難度太大了。

就是能夠跟對方基本打成平手,對他來講也是勝利者。

可是有的人就會說了三國時期以弱勝強的戰例很多,怎麼對諸葛亮來說以弱勝強就不行了呢?我想說的是三國時期以弱勝強的戰例確實多,但是你仔細觀察凡是獲勝的這一方(就是弱勢的一方),當軍隊人數弱勢的情況下,他一定在其他兩項,不是天時就是地利當中至少會占一條,他才能獲得勝利。

比如說曹操的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他以弱勝強,他卻占了天時,政治形勢對他有利。

周瑜赤壁之戰,在地利上占了優勢。

而諸葛亮在天地人三個因素都不占優勢,想要獲得成功幾乎等於零,並不是他軍事能力不行的原因。

那麼下面我們來討論下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準確的嗎?在《三國志.諸葛亮傳》的末尾,陳壽在用大篇幅文字充分肯定孔明的治國功勳之後,又對他的用兵才能評價說:「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矣」。

應變將略真的是諸葛亮的軟肋嗎?小編認為他的這個評價是不夠準確的,因為他不符合事實。

諸葛亮北伐親自率領主力軍隊發動了四次攻擊,再加上非主力軍隊發動的攻擊,諸葛亮率軍前去援救的一次,一共加起來是五次。

我們來看著五次戰鬥他有沒有應變的本領。

第一次諸葛亮出兵是在祁山,街亭一戰,馬謖只能紙上談兵,被曹魏的大將張頜擊敗,造成了戰局的迅速逆轉。

在此情情況下,諸葛亮立即採取了全軍鎮定撤退的方針,沒有造成全軍的潰敗之勢,這難道沒有應變將略嗎?第二次當年冬天諸葛亮出兵陳倉,由於陳倉城池郝昭鎮守城池堅固無比,沒有能攻下,20多天以後軍糧已經消耗殆盡,於是退軍,退軍的時候對方出動追兵猛烈追擊。

諸葛亮就停下來擺開陣勢迎戰,一迎戰,就把對方的主將王雙當場斬殺。

第三次,諸葛亮派遣了一個將領叫陳式去進攻曹魏的武都、陰平兩個郡。

陳氏在進攻的時候,對方的大將郭淮率領大軍前來對陳式進行夾擊,諸葛亮立即親自率領主力軍前去阻擊郭淮,成功阻斷了郭淮的攻勢以後,陳式順利的攻占了這兩個郡。

第四次,當諸葛亮再出祁山,司馬懿採取了縮頭烏龜的戰略,不跟他決戰。

糧盡之後,諸葛亮退軍,司馬懿派大將張頜追擊。

諸葛亮在木門道設立埋伏,結果當場射殺了張頜,應對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第五次,諸葛亮出兵五丈原,與司馬懿準備做長期的對抗,可惜病重,在臨終前,他吩咐手下趕緊分批相互掩護鎮定的全軍撤退,在他的應對下,蜀漢的全軍主力才能夠安全的保存下來。

所以五次戰鬥諸葛亮都有應對的措施,陳壽說他「無應變將略」恐怕是不符合事實的。

更有力的證據是不符合司馬懿對他的評價,當諸葛亮病重撤軍之後,司馬懿巡視他的蜀漢軍隊的營壘,看了他的布置以及種種設施之後,由衷的稱讚道「天下奇才」。

讓一個敵人來稱讚諸葛亮是用兵的天下奇才,這肯定是事實。

但是說他沒有應變的將略,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從策略上,諸葛亮的隆中對成功的預測了三分天下,最終成就了劉備,從一個政治基礎薄弱的割據政權到能與曹魏、孫吳分庭抗禮。

從戰術上,親自指揮的北伐令強大的曹魏惶惶不可終日。

從技術上,諸葛亮還是三國時代最出色的軍事發明家,他推演確定的八陣圖使中國傳統軍事陣法達到了最高峰,他發明的木牛流馬是當時軍隊後勤供給最先進的運輸工具,他發明的十發連弩是當時最具殺傷性的遠程武器。

那麼陳壽為什麼對如此優秀的軍事家還要做出負面的評價呢?

玄機之一就在諸葛亮的冤家對頭司馬懿身上,因為諸葛亮在北伐前線作戰的七年間,後面四年都是總指揮官司馬懿對壘。

諸葛亮一直採取主動作戰的方針,但司馬懿就採取烏龜戰略。

對司馬懿來說,他的軍事生涯二十多年,就跟諸葛亮對壘的這四年間,是最窩囊最暗淡無光的四年,此前此後那都是料敵如神,戰果輝煌。

哪怕諸葛亮一再挑戰他也不敢出來,諸葛亮送他女性穿的衣服和佩戴的裝飾,面臨這樣的侮辱,他也不出來,連他的部下都說他畏懼諸葛亮的蜀軍就像害怕老虎一樣。

在這樣強烈的對比之下,對諸葛亮的用兵才能的任何褒獎都等於是對司馬懿用兵才能的貶低。

而陳壽的《三國志》寫在西晉武帝司馬炎在位的時期,司馬炎是司馬懿的親孫子,如果讚揚諸葛亮的用兵才能就等於對當今皇上的祖父進行貶低,這樣可是會攤上大事的,搞不好就要被殺。

陳壽他雖然是史學家,但是他也是人,在這種情況下他做負面的評價是可以理解的。

更要命的是玄機二,對諸葛亮用兵才能做出負面評價的始作俑者不是陳壽,而是司馬懿。

這是最後一次司馬懿到五丈原和諸葛亮對抗,這個時候曹魏朝廷非常之關心戰局,因為這一次諸葛亮的出兵,從褒斜道出去以後,距離曹魏關中的軍事中心長安最近,距離東邊的首都洛陽也最近。

所以很關心前線的戰局,就派當時當軍機大臣的司馬懿三弟司馬孚詢問軍情,司馬孚就寫信給二哥司馬懿詢問戰況如何。

司馬懿當然知道朝廷的用意,於是回了一個非常樂觀的回信,信里內容就是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用兵才能作了評價:「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破之必矣」。

說的是諸葛亮這個人志向偉大,但是不會找機會,謀略很多,但是缺乏決斷,喜歡用兵,但是又沒有應變的能力,所以我打破他必然的事情。

由於司馬懿的覆信是要安撫朝廷的,肯定公布於朝廷。

沒想到一封安撫的虛假信件後來就被寫在晉書的《宣帝紀》里,就是司馬懿的事跡。

私人信件成了公開檔案,陳壽就更麻煩了,不得不按照司馬懿的話來評價諸葛亮,因為當時司馬炎已經當皇帝了,而司馬懿已經被追封為高祖宣皇帝。

對於如此高度敏感的文獻資料,陳壽還有膽量不採用嗎?最終給諸葛亮的負面評價寫進去,但是陳壽還是在自己可能的範圍內彌補了三個方面:第一,負面評價放在卷末,把司馬懿說的天下奇才者放到正文中;第二,在評價當中對諸葛亮的行政才幹、治國才幹儘量寫的完美一點;第三,「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矣」,就是大概他對應對敵情突然變化的本領不是他的所長吧,採用了揣測性語氣,對於陳壽這樣一個非事實不記錄的人來說,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這樣寫的。

所以當我們知道如此複雜的政治背景之後,陳壽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不是他不想寫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實在是不能寫。

反過來,諸葛亮能夠千古流傳,並受到歷代帝王的高度讚譽,歷代武廟,諸葛一直都是與孫武等人並肩,歷代都不受變動影響,諸葛的溢號是武侯,唐昭宗也封過諸葛亮為武靈王,元是封戌烈忠武顯靈仁濟王。

裡面都含武字,對溢號熟悉的同志應當知道這個字的含義,這都證明了諸葛亮在軍事上的過人天賦。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值得肯定的,就算稱之為三國第一軍事天才也不為過。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每當讀到這句詩,不由得潸然淚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六出祁山背後隱藏的真相揭秘

諸葛亮真正在軍事上有所作為,是在他指揮對魏國北伐的戰役中。這是檢驗諸葛亮軍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實,也是古往今來爭議最多的焦點。六出祁山其實只有兩次劉備死後,其子劉禪繼位,丞相諸葛亮輔政,掌握了朝中一...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真的那麼不堪一擊嗎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對諸葛亮的評價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極大的讚揚了諸葛亮在蜀國內政方面的成就,肯定了諸葛亮的治蜀方針,評價諸葛亮為「識知之良才」;另一方面,陳壽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提...

黃老師析三國之雄才大略司馬懿(上)

序言:總有那麼些人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麼簡單;也總有那麼些人當我們回望歲月會發現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他;更總有那麼些人被我們所討厭著,然而我們所最愛的就是他們真實的形象!司馬懿,一個神一般的人物,因...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差?你只是沒認真讀書而已

最近貌似很多網友對諸葛亮嗤之以鼻,還有人說諸葛是三國中最不喜歡的人... 原因嘛,從原先的「諸葛近妖」,翻案成現在的軍事才能差,不善奇謀,不會打仗,甚至還有不會用人,不會培養人乃至架空後主云云....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究竟如何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對諸葛亮有這樣的評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氣概與志向,夢三國的戰果收穫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對諸葛亮有這樣的評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蓋應變將略,夢三國的賞罰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對諸葛亮有這樣的評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