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首創一成語,回憶二十年前的一段往事,說的卻並非真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故事的發生時間是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所涉及的人物有三個,一個是昭烈帝劉備,一個是蜀漢丞相諸葛亮,一個是後主劉禪。

先來看看原文: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段話的大意是:微臣本是一介布衣,在荊州南陽自耕自種,只想在亂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從不追求顯赫的名聲和顯要的地位。

先帝不因為我的卑賤淺陋。

竟然親自屈駕,三次來到草廬之中看望我,並向我詢問天下大事。

因此我感動萬分,便答應為獻帝效力。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諸葛亮筆下的「不求聞達」,意味不追求顯赫的名聲和顯要的地位。

這也是由諸葛亮首創而出的成語之一。

這個故事出自著名的《出師表》。

當時,諸葛亮平定了南中地區的叛亂,國內政局穩定,經濟發展迅速。

為實現一統天下、中興漢室的宏偉目標,諸葛亮在漢中一帶厲兵秣馬,準備發動北伐戰爭。

故此,諸葛亮上奏了這篇《出師表》,說明了出師北伐的目的、任務和決心,同時也表白了自己對蜀漢帝國的無限忠誠。

其中有一段內容追憶了當年與先帝劉備相識、相隨的經過,這便是上面所提到的內容。

不過,諸葛亮的這段話也是有真有假。

真的是當時他的確是一介布衣,父親離世,姐姐嫁人,自己在隆中躬耕。

而假的便是諸葛亮自己所說的「不求聞達」。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早年的他已經顯露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目標。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這兩位都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都以平定混亂為己任。

諸葛亮以二人自比,說明其在早年便有極強的政治雄心,這顯然與「不求聞達」的掛不上鉤的。

其次,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略》中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記載:「(諸葛亮)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

』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顯然當時的諸葛亮就認為自己將來的職位一定會超過刺史和郡守這樣的職位。

如果是「不求聞達」,諸葛亮也沒有必要說出這番話。

參考書籍:《三國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南陽李遠:思念的成都

作為諸葛武侯的追隨者和崇拜者,三國文化的愛好者和宣傳者,至今沒有去過成都,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女兒的暑假遊學之旅,由妻子陪同,選擇了成都,我因瑣事纏身不能前往,內心愈加變得不安。

諸葛亮配得上「千古人龍」的稱號嗎?

 在南陽市的邊緣有一漫土崗,雖然低矮,但卻是南陽市的制高點,一馬平川的南陽平原,人稱聚寶盆,生息著一千多萬蒼生。這個土崗是毫無遮攔的南陽市的屏障,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承載了一千多年來南陽的...

劉備三顧茅廬的茅廬,究竟在何方?

歷史小常識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

三國之迷:解析諸葛亮躬耕於南陽

「襄陽說」、「南陽說」由來已久,但我認為表述不嚴謹,因為南陽這二字的涵義太廣。由於 「襄陽說」指的是現襄陽的隆中、「南陽說」指的是現南陽的臥龍崗,為了避免誤會,以下我用「宛城說」代表支持現南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