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有多少人忠孝兩不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表是古代很常用的一種文體,大多用來向皇帝上書。
這些表因為其用處特殊,作者必然遣詞造句,費盡心血,以求能得到恩准,所以也有不少的佳作。
其中有兩篇,是我們最為熟悉的。
一個是諸葛亮的《出師表》,一個則是李密的《陳情表》。
這兩個表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列,被後世稱為「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
若你沒哭,在這個評論家眼中,可就認為你屬於忠孝兩不全的人物了。
之所以把這三篇古文排在一起,是因為,這幾篇古文都一樣的情感充沛,情感真摯。
它們分別表述了君臣之情、骨肉親情以及家庭倫理之情。
《出師表》當中,作者苦口婆心的勸導當時的皇帝,一定要勵精圖治,恢復先帝所創建的基業並且發展壯大;
《陳情表》當中,李密以與祖母之間的親情為理由,婉拒晉武帝要求其入仕做官的要求。
《祭十二郎文》當中,韓愈和侄子名為叔侄,實際上兩人年齡差別不大,是一起長起來的。
而且當時的韓家兩代人只有韓愈和他的這個侄子,都是韓愈的嫂子撫養長大的,所以兩人的情誼可謂至深。
而這篇古文,也就成為了最深情的祭文。
無論是詩詞文章,還是詩詞歌賦,在中國的文化傳統當中,「抒情」是最為重要的追求。
詩緣情的傳統從孔子的時代就已經奠定,兩千年來一直沒有走出,反而越來越深入。
詩詞如此,古文也是如此。
比如在《出師表》當中,作者在論及自身的身世以及先帝對自己的看重的時候,寫道: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作者感激先帝,所以通篇當中,十幾次提到「先帝」,七次提到「陛下」。
全文貫穿的主題,就是「報先帝」「忠陛下」,所以處處不忘先帝的遺詔,出處不忘自己的職責,處處也希望後主能夠興復漢室大業。
這就是典型的為國盡忠啊!
而在《陳情表》當中,作者先是論述了之前祖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然後寫道: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一個孝子的心裡話!
對於所有心存孝心的人來說,這兩句可謂非常扎心。
作者本是祖母一手帶大的,若沒有祖母的關愛,李密可能沒辦法在今天還能生存下來;然而今日,祖母已經年96歲,如沒有作者的孝順關愛,可能沒辦法安享晚年!
為家盡孝,都在這句話中。
盡忠盡孝,是古代中國人必須所遵循的準則。
因為這兩點,可以直接管窺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品行風度。
然而在今日,這兩點都在慢慢被淡化。
處於在大潮的夾縫中生存的我們,更多的時候想的是自己什麼時候能夠實現財務自由,更多的實現自己的價值,而關於忠孝,很早就被排在了後面。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歷史教材稱「諸葛亮隱居隆中」?南陽人一定要給下一代講清
文/南陽晚報記者 王平 李賓目前,南陽初中一年級學生正在使用的、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的《中國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稱「諸葛亮在隆中隱居不出」。歷史教材歷來都是嚴肅、權威的象徵,可是,這本教材也...
「卑鄙」現在是蔑稱,古代卻是一種謙稱
諸葛亮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曾給劉備的兒子劉阿斗寫過一封信,信里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讀到這裡,大家可能會奇怪,諸葛亮不是眾人皆知既忠誠又有謀略的良...
讀這三篇文章不哭的人,難道就是不忠不孝不慈嗎
南宋文學家趙與時在其著作《賓退錄》中曾引用安子順的言論,對古代三篇抒情散文(即《出師表》、《陳情表》、《祭十二郎文》)加以評論:"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
諸葛亮的家庭背景如何?《出師表》里所說一介布衣是真的嗎?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因此很多人就天真的以為,孔...
諸葛亮配得上「千古人龍」的稱號嗎?
在南陽市的邊緣有一漫土崗,雖然低矮,但卻是南陽市的制高點,一馬平川的南陽平原,人稱聚寶盆,生息著一千多萬蒼生。這個土崗是毫無遮攔的南陽市的屏障,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承載了一千多年來南陽的...
從清代到現在百年之爭,臥龍諸葛亮到底隱居在何處
我們初中都學過一篇文章叫做《出師表》,其中諸葛亮句句肺腑,感人至深,給人們樹立了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忠臣形象。其中就有一段話為「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
忠孝兩全曾經是我們中國人最高的準則,如今我們距離它越來越遠
表是古代很常用的一種文體,大多用來向皇帝上書。這些表因為其用處特殊,作者必然遣詞造句,費盡心血,以求能得到恩准,所以也有不少的佳作。其中有兩篇,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個是諸葛亮的《出師表》,一個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