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成語源自出師表,是諸葛亮自謙之詞,未必屬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請勿轉載)
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雖前有前往江東說服孫權、恢復孫劉聯盟的光輝業績,後有遠征南中平定叛亂之偉業,但在曹魏帝國大臣眼中,依然是籍籍無名。
或許正因為如此,曹魏政要王朗等人才放膽寫信給諸葛亮,要求蜀漢投降,這分明是不把諸葛亮放在眼裡。
等到諸葛亮一出祁山,大張旗鼓向曹魏西北地區發動進攻,這些人才恍然大悟,原來諸葛亮這人厲害啊。
本文要說的是諸葛亮一出祁山之前所做的一件事情:上表劉禪準備北伐。
這份奏章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眾所周知的《出師表》。
在這份奏章中,有出現過幾個成語,本文介紹其中的一個。
原文是這樣: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大意是這樣:
我原本是個普通的平民百姓,獨自在南陽耕種,只想做如何在亂世之中保全自己的性命,從沒有想過要要在各路諸侯面前揚名立萬。
先帝不因為我的低微鄙陋,枉駕屈就,三次來到我的草廬中拜訪,詢問當今天下大勢。
我被深深感動,從此為先帝效命終生。
後來遭遇挫折,在局勢不利之時接受重任,在危難關頭奉命出使,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辦事謹慎,所以在臨終時將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自從我受命以來,殫精竭慮,唯恐辜負先帝的囑託。
這段話可謂情真意切,既回憶了當年與先帝劉備間的深厚情誼,又表露了自己的決心。
這段話里有個成語:不求聞達,意為不追求名譽和地位,也不希望得到各大諸侯的賞識。
這是諸葛亮對自己當年立場和態度的一個回憶。
為什麼說諸葛亮說的未必是真心話呢?由於諸葛亮早期的經歷大家都比較熟悉,這裡就不用引文,直接表述。
諸葛亮在隆中躬耕,其實並非是默默無聞,反而鬧出了不少動靜。
首先就是自比管仲、樂毅,這說明他很有企圖心。
如果只是默默地憋在肚子裡,也就不會出現「時人莫之許也」這樣的記載了。
這說明諸葛亮的企圖心在周邊地區已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為什麼要這麼做,手穿了還不是想揚名立萬,希望能得到人的欣賞?
其次,他與好友徐庶、孟公威等人交談,提到這些好友日後都能成為郡守一級的官職。
這些人反問諸葛亮,諸葛亮笑而不答。
這又說明諸葛亮對自己很有自信,認為自己日後肯定能超過好友。
這兩個例子說明一個問題,隆中時期的諸葛亮不但對事業有著強烈的企圖心,且對此並未加以掩飾。
否則僅是一個人躲在草廬中終日不出,哪來的臥龍的雅號。
只能這麼說,不求聞達僅為諸葛亮自謙之詞,未必就是當年的實際情況。
諸葛亮的《出師表》寫錯一處,害得後世爭辯千年,至今仍沒有定論
說到諸葛亮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而諸葛亮流傳於後世的,不僅僅是傳說中的用兵如神、呼風喚雨,他留下最有名的作品當屬《誡子書》和《出師表》,其中《出師表》在中學是要求背誦的。儘管諸葛亮的《出師表》寫得很...
劉備三顧茅廬的茅廬,究竟在何方?
歷史小常識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
歷史教材稱「諸葛亮隱居隆中」?南陽人一定要給下一代講清
文/南陽晚報記者 王平 李賓目前,南陽初中一年級學生正在使用的、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的《中國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稱「諸葛亮在隆中隱居不出」。歷史教材歷來都是嚴肅、權威的象徵,可是,這本教材也...
從《隆中對》到《出師表》,看諸葛亮成長與成熟的過程
諸葛亮早已成為名垂青史的忠誠楷模與智慧化身。有不少人都以為諸葛亮是一個天才人物。其實諸葛亮後天的勤奮、努力、進取精神才更值得我們景仰和關注。諸葛亮從十六歲開始帶著弟弟到隆中隱居,躬耕隴田,自食...
三國之迷:解析諸葛亮躬耕於南陽
「襄陽說」、「南陽說」由來已久,但我認為表述不嚴謹,因為南陽這二字的涵義太廣。由於 「襄陽說」指的是現襄陽的隆中、「南陽說」指的是現南陽的臥龍崗,為了避免誤會,以下我用「宛城說」代表支持現南陽市...
諸葛亮首創一成語,回憶二十年前的一段往事,說的卻並非真話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故事的發生時間是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所涉及的人物有三個,一個是昭烈帝劉備,一個是蜀漢丞相諸葛亮,一個是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