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過度神話的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寫成一個聰明的人。

但是,也正是從《三國演義》中,我發現諸葛亮並不聰明。

第一,作為執掌蜀國軍政大權的諸葛亮,每日陷入具體事務,事情不分大小,皆決於己,這是領導者的大忌。

一個聰明的領導者是絕不會這麼做的。

難怪司馬懿會說:孔明食少事煩,豈能久乎?諸葛亮53歲病死與他事必躬親、操勞過度有關。

這能說他聰明嗎?

第二,諸葛亮不僅不會用人,而且往往在關鍵時刻或重要地方用錯人,並導致嚴重後果。

戰爭無情義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戰中華容道把關,張或關、趙兩人位置對換一下,這樣不是既可讓關羽還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不殺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豈不是兩全其美?但是,諸葛亮沒有這樣做。

他錯用關羽,結果放虎歸山,使得曹操重整旗鼓,捲土重來。

後在荊州駐守人選上,他選擇關羽,結果荊州失守,關羽被殺。

從此蜀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這一連串的事件,其源皆出於錯用關羽。

至於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自己也差點成為司馬懿的階下囚,則是婦孺皆知的事。

宋代歐陽修說:用兵之要,先擇於將臣。

而諸葛亮不會用人和錯用人,卻用天意或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說法輕描淡寫地掩飾了過去。

第三,諸葛亮的不聰明還反映在他不能招賢納才。

蜀國群臣平庸,後期更無大將,"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便是一個明證。

劉備死後,在諸葛亮執掌大權期間,雖招了一個姜維,但也未能保住蜀國江山,足見其才平平。

第四,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說明諸葛亮不是一個聰明的人。

蜀國和魏國,力量對比懸殊,況且劉備死後,蜀國元氣大傷,但諸葛亮還要六出祁山,進攻魏國。

雖說吳蜀這時己重歸干好,諸葛亮口上說聯合東吳,行動卻一意孤行,六出祁山。

當時陸遜還在,倘若吳蜀聯手,東西夾擊,司馬懿一定會在漫長戰線上疲於奔命,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做,結果屢戰屢敗。

如果一兩次次失敗還情有可原,那麼三、四、五,六次的失敗只能說明諸葛亮不智了。

第五,阿斗平庸,無才無德,諸葛亮不取而代之,實無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氣和決斷。

劉備死前,曾對諸葛亮說:"若阿斗無才,可取而代之。

」這是群臣都聽見的,還怕什麼?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為訓。

總之,諸葛亮雖在具體某一戰中能取勝,但往往在統籌全局或關鍵性問題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誤,這能說明諸葛亮真的如大家印象中的那麼聰明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後諸葛亮時代的三國什麼樣

一諸葛亮六出祁山皆未能遂意,很是憂憤,便病倒在伐魏途中,回至成都就死掉了。他是蜀國的股肱(劉備生前對孔明的贊語)和第二代領導人,在他昏慘慘似燈將盡的時候,整個益州是否會因缺了他的支撐,而變得急喇...

諸葛亮用人不如曹孟德——評魏延悲劇

漢末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在我國古代政治家中確實是一位佼佼者。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和為追求天下統一大業而鞠躬盡瘁的奮鬥精神,以及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風範,確實使人敬佩。可他也不是完...

悲情司馬懿,世人欠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歷史總有許多笑話流傳,而三國尤其多。究其原因,三國時期,兵荒馬亂。魏、蜀、吳三國在動盪時期修史難免倉促和簡陋。雖然《魏書》、《吳書》屬於官修之書,但動盪時期難免經費捉襟見肘,故記錄不慎詳實,流傳...

蜀後主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劉禪三國蜀漢的後主,從劉備白帝城託孤到魏國名將鄧艾奇兵偷襲成都,劉禪在位總共在位四十二年。那麼劉禪怎麼會被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呢?主要是因為他有著三國時期非常有能力的諸葛亮輔佐卻成為第一個丟失國家...

亂侃三國之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

導語: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會感慨司馬懿真乃是諸葛亮的天地!即生亮何生懿?可是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些呢?讀完三國志你才發現!論智慧,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論志向,諸葛亮不如司馬懿。論軍事能力,諸葛亮...

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馬謖?真相從不簡單

有些事不是你不想做就可以不做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有別人不知道的苦楚。孔明揮淚斬馬謖,這一段故事經常會被後人所提及。馬謖,也成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誇誇其談的代表人物,《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