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諸葛亮有四大罪——我們都被矇騙了那麼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被撰寫成一個能掐會算,用兵如神的多智者,關於諸葛亮同志的豐功偉績,後世之人歌功頌德的實在太多。

《三國演義》是雜糅了歷史史實與情節虛構為一體的小說。

要說全部是史實吧,靠不住;要說完全虛構吧,還真有些是真人真事。

不管是真是假,對諸葛武侯的崇拜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諸葛亮也該走下神壇了。

本編僅以《三國演義》,試分析諸葛亮的七宗罪,只代表個人觀點,待閱讀之後,歡迎三國迷們狂來吐槽,哈哈。











其罪一:不去培養武將人才,其最終導致蜀國無人可用

蜀立國數十年,本國竟從未出一員大將。

諸葛亮作為軍政一把手,必須負領導責任。

蜀國的將領,大致分三類。

一是一流猛男類型。

有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魏延、姜維、夏侯霸勉強入選。

二是二流武將,如關興,張苞,馬岱等等。

三是不入流的武將,如王平,張翼,張嶷,廖化等等,不一一枚舉了。

究其來源,也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劉備自帶的班底。

如關羽,張飛,趙雲。

二是從各種渠道投降過來的。

黃忠、魏延、嚴顏是劉備打江山的時候從本地投降過來;馬超是打不過曹操了跑過來避難的;姜維是諸葛亮伐魏時用計,讓他不得以投降過來的;夏侯霸是曹氏與司馬氏爭奪政權時候,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跟曹家同穿一條褲子的夏侯霸,在司馬懿滅掉曹爽之後,打是打不過的,繼續留在「魏國」只能等著被剁成肉泥包餃子下鍋,只能閃。

鑒於吳國根本不想跟魏國作對,而蜀國卻還能屢屢北伐,要報仇,只能投靠蜀國。

還有的就是攻打西川和東川之後,留下來的一干武將,是數量又多又沒用的。

三是主力武將的「衍生」武將。

如關興,關平,關索,張苞,馬岱,廖化等等。

都是關係戶。

不過當時關係戶是太正常了。

封建時代,武將們不就求個封妻蔭子麼?老子英雄兒好漢,合情合理合法。

還有廖化、周倉這些人,雖然只配提鞋子,傍著個猛男,想不出名都不容易。

可惜戰鬥力實在一般。

反觀魏國,拿得出手的猛男數不勝數。

夏侯惇、夏侯淵、典韋、許褚、張遼,張郃,徐晃,龐德,曹仁,曹洪,哪個不能打?就算是號稱戰無不勝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魏國的武將們,如郭淮,孫禮等,都是惡狠狠地來死磕,磕到死也不怕你諸葛亮。

人才輩出的魏國,到後期出現了鄧艾和鍾會兩大超新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介紹鄧艾的時候,他的履歷讓我眼前一亮。

這個傢伙是放牛娃出身,比俺還不如,最後居然能當上大將。

起於平民,發於行伍,而終有大成就,不能不說,魏國的人才選拔制度更優越。

曹操奉行「唯才是舉」,懂軍事,有才能的人,不論出身如何低賤,最後依然能成為軍隊統帥。

東吳的呂蒙,也是行伍出身,終為大將。

類似事情怎麼就沒有在蜀國出現呢?

第九十二回,寫道,趙子龍年登七十高齡,在經歷一番曲折後奮力拚殺,最後力斬五將。

這到底該欣喜呢?還是該擔憂?這件事情告訴我們,蜀國的主力武將已經出現捉襟見肘、青黃不接的局面——「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在軍隊里效力的,能打的就那麼一兩個,還都是老傢伙,新人遲遲未能出現,或者說未能受到栽培和提拔。

偌大的蜀國,動不動就二十萬兵馬北伐,可悲的是,立國之後從蜀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輩武將,居然連一個拿得出手的都沒有。

所用的武將,要麼是自帶的,要麼是「衍生」的,要麼是投降過來的,自己培養的一個都沒有。

新人上不去,這是誰的責任呢?

其罪二:造成關張劉先後死亡。

劉備為什麼死掉?因為他的兩個誓同生死的結拜兄弟——關羽、張飛先後死掉,他要報仇。

結果猇亭一戰,號稱七十五萬大軍被陸遜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

撤到白帝城,一口氣沒喘上來,就這麼掛了。

張飛為什麼死掉?因為他急著報關羽的仇,日夜飲酒,鞭打士卒,動不動就要殺人。

部下被逼無奈,只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把張飛給陰了。

歸結起來,張飛、劉備的死都與關羽的死有莫大的關係。

關羽的死,就好像是多米諾骨牌,第一張倒下,引起了連鎖反應。

那麼關羽因為什麼死掉呢?因為荊州。

他是荊州守將,被呂蒙、陸遜用奇襲計幹掉。

歸結起來,一切的根源,都在於吳蜀對荊州的爭奪。

吳再三催討荊州,蜀再四找理由推脫,甚至不惜搭檔唱雙簧,最後實在沒辦法了,戰場上見吧。

可見,蜀國的外交戰略十分失敗。

吳蜀實際上從來沒有結成鞏固的聯盟。

赤壁之戰,不過是曹操重兵壓境,孫劉不得以,暫時結成脆弱的聯盟。

之後吳蜀一直是明爭暗鬥。

按照《三國演義》,周瑜就是為了奪回荊州,與諸葛亮數度鬥法,給氣死了。

周瑜是誰?東吳大都督,總督水陸兵馬,等於最高軍事統帥。

他的老婆是小喬。

小喬的姐姐——大喬,是孫策的老婆。

孫策是孫權的親哥哥。

這是私人關係。

孫策臨死的時候,還有句遺言交代給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周瑜的地位有多高。

周瑜還統帥東吳將士,在赤壁擊敗了曹操的數十萬大軍,立下了大功。

周瑜這樣死了,東吳豈能善罷甘休?孔明三氣周瑜,許多人讀起來甚至覺得很過癮,好像周瑜原本就是應該被氣死似的。

說什麼「賠了夫人又折兵」,其實在荊州問題上,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恰恰是蜀國!偷雞不成蝕把米,這句俗語用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死皮賴臉地想占便宜,最後損兵折將不說,還敗壞了自身的信譽!其實劉備占領西川之後,已經有了根據地,荊州完全可以歸還。

荊州,兵家必爭之地。

不但東吳一直覬覦,就連魏國也兩度出兵爭奪(一次是從劉表手裡搶下來,一次是乘呂蒙奇襲時落井下石,夾擊關羽)。

其實荊州就是燙手的山芋,留在手裡,害遠大於利。

可笑劉備、諸葛亮不能審時度勢,不惜敗壞信用,就是不肯歸還。

一城一地之得失,一國之信譽,孰為輕孰為重?更可笑的是,第六十三回,諸葛亮還諄諄叮囑關羽,在戰略上要「北據曹操,東和孫權」。

從表面上看,關羽的一句「虎女安嫁犬子」斷送了自家性命,實際情況是,關羽此時面對的,是吳蜀外交的爛攤子。

三討荊州,三拒之,甚至氣死了周瑜。

從外交途徑已經不可能解決,雙方交惡勢所必然。

關羽不同意孫權的和親,是明智的。

因為他的兄長兼主公——根本無意與東吳結好。

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爾反爾,多次傷害東吳君臣的感情,劉備、諸葛亮拙劣的表演,已經徹底激怒了吳國君臣,雙方的關係,已經鬧到劍拔弩張的程度,這時候把姑娘往東吳送,那不是往火坑裡推嗎?再說了,「其女尚幼」,真的可以完成和親的使命嗎?變數太多,難以逆料。

諸葛亮指出的戰略對嗎?

理論上是對的,但實際上,諸葛亮的所作所為已經深深地傷害了東吳,傷害了兩國的關係。

諸葛亮、劉備又做了哪些實實在在「東和孫權」的事情?沒有。

只是一句空話。

人家已經決定使用武力解決問題了,你還在發清秋大夢,不可笑嗎?所以說,關張劉先後死亡,源於荊州之爭,而東吳以武力解決荊州問題,正是諸葛亮、劉備一手造成的。

缺乏大局觀念,貪小利而失信義,敗聯盟,殞大將,實在是不值。

雖然當時諸葛亮可能未料到關羽那麼快就被殺,或者說他不一定有主觀惡意。

但是,諸葛亮與劉備奉行的寧可耍賴絕不歸還荊州的外交政策,把荊州守將,劉備的拜弟,五虎上將之首,陷於極端危險的境地。

關羽成為蜀國外交失敗的犧牲品。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關羽之死,歸結到最後,其元兇竟然是劉備、諸葛亮!

其罪三:統攬大權,不分權。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發生在西漢的著名例子。

周勃為左丞相。

位第一。

平為右丞相。

位第二。

大將軍灌嬰為太尉。

上問,天下一歲決獄錢穀出入幾何。

謝不知,甚愧之。

上以問平。

平曰,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

上曰,君所主者何事。

對曰,……宰相在上佐天子。

調理陰陽,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內親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得其職,上曰善。

陳平對丞相的職責有其獨到的見解。

每件事情,都有其負責的大臣。

要了解一年判多少案例,可以問負責判案的廷尉,要了解一年收入多少錢糧,可以問負責錢糧的治粟內史。

而丞相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是:「使公卿大夫各得其職」。

精闢。

太精闢了。

一般說來,工作可以分為三大類:高層決策、管人,中層管事,下層執行。

當然這是籠統的說法。

丞相應該注重輔佐帝王,提出大政方針,解決向哪個方向前進的問題。

再有的就是通過激勵、約束、督導等辦法,使自己的直接下屬們安心工作、努力履行職責。

履行好了這些職責,具體的工作,下屬們自會做好。

這樣的原則,在現代依然適用。

比如,一個大公司的董事長,他所應該做的工作是思考、決策,總經理負責管人、管大事,生產、營銷、財務、後勤、宣傳等部門經理對總經理負責,按照部門分工做好各自的工作。

員工主要是執行。

如果這個董事長,把總經理、甚至部門經理的工作都包攬下來,我們說那是越權。

諸葛亮就是越權。

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諸葛亮事必躬親,事事過問。

說好聽點那是勞動模範,其實那樣做貽害無窮。

一個大公司可以僅僅依靠董事長努力工作就可以順利運轉,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好?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董事長,他不論多小的事情都要插手,那麼他的手下怎麼開展工作? 這樣做的壞處,就人才方面來說,主要有以下兩點不利:第一,人才無法成長。

諸葛亮太強勢,一切的事情都要自己做主,對屬下也很不放心,什麼都要親自過問,甚至包辦代替,這種嚴重越權的行為,必然導致人才缺少鍛鍊的機會,從而因為缺少經驗而無法成長。

人的能力,都是在實踐中鍛鍊、成長的。

再有能力的領導,也必須給予下屬實踐的機會,而不是怕下屬犯錯誤就全部包攬。

在缺乏實踐的情況下,人的能力是沒辦法進步的。

諸葛亮一旦去世,他的繼任者能力不夠,怎麼能治理好國家?第二,人才無法施展才能。

一切有諸葛亮做主了,其他人瞎操的什麼心?諸葛亮獨斷專行,什麼事情都是他說了算,又不喜歡別人貢獻才智,這樣他的手下,就算有天才,最後也只能淪為唯唯諾諾,一切聽他號令的蠢材。

就算有才能,事情都讓諸葛亮一個人定了,都沒有發揮的餘地,怎麼能表現?怎麼能立功?怎麼能晉升?都不用思考了,怎麼能有創造性思維?長遠下去,也會讓志士感慨報國無門,無法貢獻聰明才智而離開。

其罪四:孜孜以謀權。

一是城府極深,算計關羽。

孫劉聯盟在赤壁與曹軍大戰。

第49回,諸葛亮於戰前調兵遣將。

先安排趙雲帶三千兵馬守烏林小道,吩咐「等他軍馬過,就半中間放起火來。

雖然不殺他盡絕,也殺一半」;再布置張飛領兵三千,到彝陵葫蘆谷口埋伏,囑咐「只看煙起,便就山邊放起火來。

雖然不捉得曹操,翼德這場功料也不小」。

很明顯是故意放水。

「殺一半、雖然不捉得曹操功(勞)也不小」,這些已經很明白地告訴趙雲和張飛:不要死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曹操跑了算了。

第50回,曹軍被孫權軍隊層層截殺,「曹操與張遼引百餘騎,在火林內走」,被呂蒙與凌統先後大殺一陣,雖然跟馬延、張顗的三千降兵會合,又被甘寧、太史慈等亂殺一氣。

倉惶撤至烏林,果然「子龍不來追趕,只顧搶奪旗幟」,又跑路到葫蘆谷口,一番混戰之後,果然「張飛從後趕來。

操迤邐奔逃,追兵漸遠」。

不難看出,曹操這時候帶的兵馬總數在三千左右,且都是新降且遭遇累敗之兵,疲憊不堪,士氣低落,不能與曹操同心同德,多有帶傷。

趙雲、張飛占盡地利,又以逸待勞,兵力占優,士氣、士兵作戰能力更居絕對優勢,一旦力戰,生擒曹操不難。

布置三千弓弩手,於險要去處埋伏,再布置鹿角或者亂石阻塞道路,多挖陷坑,准把他們都射成刺蝟,最不濟都能射死幾員大將或謀臣。

最後卻完全聽命諸葛亮的安排,把曹操及身邊的所有武將、謀臣全體放過。

搶旗幟不是捨本逐末是什麼?張飛以逸待勞,居然追不上又累又餓,人困馬乏,惶惶如喪家之犬的曹操?不是故意放水是什麼?如果諸葛亮不是故意放水,那麼他布置任務的時候,應該是這樣下的命令:趙雲領兵在烏林埋伏,可多布弓弩手,多挖陷坑,多設障礙。

除此以外,必須激勵士卒,全力死戰,務必格殺曹操及身邊的文武大臣之大部!如有後退一步,提頭來見!對張飛也應該是這樣的安排,加上一句務必全部格殺,不使一人漏網。

倘若人人死戰,曹操及親信文武大臣,就算不全軍覆沒,也必然遭受極大損失。

由此可見,孔明的安排純粹就是故意放水!

再回到諸葛亮的排兵布陣現場。

「時雲長在側,孔明全然不睬。

雲長忍耐不住,乃高聲曰:「關某自隨兄長征戰,許多年來,未嘗落後。

今日逢大敵,軍師卻不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雲長勿怪!某本欲煩足下把一個最緊要的隘口,怎奈有些違礙,不敢教去。

」雲長曰:「有何違礙?願即見諭。

」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當有以報之。

今日操兵敗,必走華容道;若令足下去時,必然放他過去。

因此不敢教去。

」雲長曰:「軍師好心多!當日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過他了。

今日撞見,豈肯放過!」孔明曰:「倘若放了時,卻如何?」雲長曰:「願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

」雲長便與了軍令狀。

」「某本欲煩足下把一個最緊要的隘口」,這一句很明顯地告訴我們,諸葛亮把華容道交給關羽把守,絕不是臨時決定,而是思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選擇。

這是一個陷阱,也可以稱為「釣魚」。

關羽就是這麼一步一步地「入彀」,一步一步地上鉤,卻沒能立刻察覺到危險。

諸葛亮算準了關羽吃軟不吃硬,又極愛面子極重視名譽,最後肯定會放走曹操,就故意叫關羽把守最後一關,讓他去對付必然從趙、張手中逃脫的曹操。

被趙、張抓了還有戲唱嗎?更毒的是讓關羽立軍令狀。

有文書為憑,無法抵賴。

臨砍頭,劉備出來求情,他馬上做個順水人情,饒了關羽,且不加以任何懲罰。

這個精心策劃的陰謀,確切的目的,不是為了殺關羽。

「孔明曰:『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

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

』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這段畫龍點睛的對話告訴我們,諸葛亮根本就不打算抓曹操,他的目的是讓關羽服氣,乖乖聽話,而劉備直到此時才知道他的寶貝二弟上了軍師的惡當,終將不顧軍令狀放走曹操。

劉備一直被蒙在鼓裡,終於在排兵布陣之後,洞悉了其中的奧妙。

關羽有了把柄在諸葛亮手上,理虧,又欠了人家一條命,不聽話是不行了。

這樣,他軍師的寶座坐穩了,地位就更鞏固了。

而關羽一旦服氣,張飛就跟著服氣,諸葛亮以故意放走曹操及身邊的親信文武大臣為代價,確立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用心不可謂不苦,用心不可謂不毒。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只考慮自身利益,獨斷專行。

他的所謂「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不過是為私自決定放走曹操這個舉數十萬大軍南侵的國賊找個藉口而已。

如此重大的決策,居然事先不對主公稟明,居然直到布置任務仍然把主公蒙在鼓裡!!!如此重大的決策,居然在主公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在主公根本沒有表態的情況下執行了。

到底誰是老大?到底是安的什麼心?劉備該做何感想呢?


我們再來看看吳蜀猇亭之戰(也稱夷陵之戰),諸葛亮的表現。

劉備為雪弟恨,大起蜀兵七十五萬(按照演義的說法),舉全國之力興兵滅吳。

「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虎威將軍趙云為後應,兼督糧草;……川將數百員,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第八十一回)。

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這句話雖然出自劉備之口,但我堅定地認為這是諸葛亮的意思。

兩川要守,留下太子合理,留下諸葛亮就不合理。

難道堂堂蜀漢,找不出一個大臣替代諸葛亮保兩川?舉全國之兵,七十五萬,孤注一擲,與敵國決戰,此戰關乎吳、蜀兩國國運,一場至關重要的決定性戰役,注意,是決定性戰役,成敗在此一戰,卻讓首席謀士兼軍師兼丞相,大名鼎鼎,算無遺策的諸葛亮留守兩川?如此關鍵的時刻,一貫出謀劃策的孔明居然留守兩川?這個決策太不合理了。

我們來看另一個證據:「玄德曰:『孔明是吾之師,頃刻不可相離,安可去也?』」(第四十二回)劉備對諸葛亮倚為腹心,達到「頃刻不可相離」的程度,現在率領全國之兵將,御駕親征,卻讓諸葛亮保守兩川,這樣難道合理嗎?不合理。

非常不合理。

何況當時兩川總體形勢穩定,東有劉備率大軍親征吳國,北有魏延、馬超、馬岱守漢中,又兼地利,民眾安定,根本不存在饑荒、暴亂這些可能威脅蜀漢大本營的因素,可以說西川、東川是相當穩固的。

留一可信任大臣保太子守之即可。

劉備又是相當的依賴諸葛亮,為什麼讓諸葛亮留守成都?唯一可行的解釋是:諸葛亮的要求,只是最後借劉備之口說出來,免得將士猜疑。

那麼我們又要問了,諸葛亮為什麼要求留守?他明知道劉備親自指揮的戰鬥,基本上是全部敗北,是名副其實的「常敗將軍」,素不知兵,為什麼要讓他自己統帥?換句話說,他明知道劉備帶兵馭將的能力不夠,並不是三軍統帥的合適人選,為什麼還要讓他統帥七十五萬大軍東征?唯一合理的解釋是:他是故意的。

因為劉備一旦打了勝仗,擊敗吳軍主力——或者進一步假設——滅掉吳國,那麼劉備可稱得上文治武功均登峰造極,必然志得意滿,君權得到強化,而相權必然受到削弱。

這對諸葛亮是十分不利的。

除此以外,再也難以提出更合理的解釋。

反之,劉備打了敗仗,就可以明白自己是幾斤幾兩,更加明白必須在軍事上更多地依賴諸葛亮,只好把權力更多地交給諸葛亮。

這樣君權就被削弱,相權得到強化。

當然,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諸葛亮想到了劉備要吃敗仗,沒想到敗得一塌糊塗,七十五萬燒了個乾乾淨淨,劉備本人也染病垂危,不得不在白帝城託孤。

諸葛亮的策劃,不完全成功。

劉備按照他的設想吃了敗仗,但這不是一般的敗仗,而是完敗;劉備不是把權力更多地交給諸葛亮,而是在臨死前不得不把所有的權力毫無保留地交給諸葛亮。

可見,在赤壁之戰與猇亭之戰中,諸葛亮首先想到的不是國家的利益,不是大局的利益,而是個人利益。

不管是在華容道捕獲或殺死曹操以及最主要的文武大臣,還是在盡心輔佐劉備打贏對吳的戰爭,都將對蜀國極為有利。

遺憾的是,諸葛亮首先想到的是自己。

由此看來,《三國演義》中最大的奸雄不是曹操,而是諸葛亮。

只不過,諸葛亮隱藏得很深,又被作者刻意粉飾、偽裝,後世之人多被誤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三個老婆的命運結局,為何一個比一個慘?

劉備的老婆有多少,史無記載。但是劉備的名言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見老婆不少,劉備似乎命中克妻,除了最後娶了一個寡婦,劉備死後又當了寡婦,做劉備老婆的命運都是挺悲慘的,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

「原創」《三國演義》人物各代表什麼?

劉備——是一位封建時代理想的「明君」形象,是「三國」中蜀國之主。劉備早年就抱負不凡,有爭王圖霸的胸懷和膽略。他敬重義氣,與關羽、張飛患難與共,誓同生死。他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特別是對諸葛亮表示...

關羽改變了三國的兩次歷史進程

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關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跟隨劉備轉戰南北,為劉備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三國演義中更將其尊稱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由於三國演義對關羽的完美刻畫,...

眾人拾柴火焰高

我們常說的眾人拾柴火焰高。意思是說:把大家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就會產生巨大的威力。做人辦事也應該多使用這種方法,以把本來難以辦成的事辦成。聯吳抗曹,是諸葛亮根據當時的情況,向劉備提出了合理的建議...

呂蒙奪取荊州後,為什麼還要殺了關羽呢?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關羽大意失荊州可以說是一場影響歷史走向的重要事件。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導致荊州三郡失陷。在關羽兵敗麥城之後,東吳一...

揭秘:關雲長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內情

關羽大意失荊州,幾乎是人人熟知的故事,但是卻沒人考慮到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內情,其實關羽大意失荊州只是被人設計而已,利用的正是關於戰無不勝的特點,關羽太過於自信,才會上當,最後敗走麥城。 孫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