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信用、不擇手段、戰略短視的官僚,為何成為全社會偶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章來源:歷史之瞳

前言

一個民族的偶像,可以看到內在的價值取向。

《三國演義》裡面通天曉地、算無遺策、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是中國人的完美偶像,國人是如此渴望成為諸葛亮那樣搖著羽毛扇、指點江山的成功人士,時至今日,仍經常看到一些大佬引用《出師表》中那些感人肺腑的名句,在感動自己的同時,也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聽眾。

成年了,回來再看《三國演義》,忽然發現自己少年時的愚鈍。

縱觀數千年華夏史,能夠把亂折騰和好名聲完美結合的,唯有諸葛亮。

伴隨諸葛亮的功成名就,卻是蜀國的衰弱和蜀人的苦難。

註:本文討論的是《三國演義》,不是《三國志》


即使參考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標準,無論是道德水準、管理能力、戰略決策,諸葛亮展現出來的不是智慧,而是惡劣。

做人無誠信

人們津津樂道的諸葛亮「三氣周瑜」故事,就是諸葛亮做人無誠信的最佳注釋。

三國之中,魏國最強,吳蜀聯盟抗魏,本是戰略需要。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卻背信棄義,在周瑜和曹仁激戰正酣的時候,偷襲南郡,而且還利用南郡兵符一氣騙取了荊州和襄陽。

無誠信者必虛偽,在周瑜被氣死後,諸葛亮卻在弔喪時聲淚俱下,悲痛萬分。

正因為諸葛亮多次違背承諾使得吳蜀聯盟破裂,使得東吳上下一心,時刻準備報復蜀國。

後面的關羽張飛被殺,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都是禍源於此。

無誠信者,自然無底線無原則。

當中國人都為諸葛亮只講計謀、不講信用奪取荊州叫好的時候,自然就形成這樣的價值觀:「為了達到某種高大上的目的,就可以不擇手段/不惜一切代價」。

仁義禮智信,誠信被排在最末位。

所以,我們對於說謊、造假,沒有多大的心理負擔。

王陽明先生,龍場悟出來的「知行合一」,一針見血指出傳統文化的核心問題就是虛偽,做人不講誠信。

無獨有偶,陳寅恪後來同樣有「上詐下愚」的評價。

翻看19世紀中期的鴉片戰爭史料,上至道光咸豐皇帝,下至伊里布、耆英、葉名琛等各級官員,說謊造假早就是習慣成自然,對外欺騙英國人,對內欺騙自己人,騙著騙著自己都信了。

最後英國人得出結論,對付滿嘴跑火車的中國官員,用武力說話比講道理管用。

一百多年過去了,誠信問題,依然還困擾著中國社會。

管理無團隊

蜀漢初期,有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四名上將,還有趙雲、魏延等名將,可謂將星閃耀,人才濟濟。

到蜀國晚期的時候,蜀國人才嚴重匱乏,弄得「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在諸葛亮死後,除姜維外幾無可用之人,蔣琬等平庸之輩解決不了宦官黃皓的專權。

當後來鄧艾兵臨成都時,竟然找不到合適武將前去迎戰,只能舉國投降!

諸葛亮還有許多用人失察的例子:

關羽捉放曹

赤壁之戰,諸葛亮不顧關羽與曹操之間複雜的情義糾葛,派關羽斷絕曹軍後路,致使後來關羽放走曹操。

荊州是戰略要地,諸葛亮卻派心高氣傲的關羽鎮守,最後導致「大意失荊州」。

關羽死後,諸葛亮對待張飛,則完全是棄張之長揚張之短。

張飛的特長在勇,「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缺點則是對下屬暴而無恩。

諸葛亮卻極力壓抑張的情緒,縱容張酗酒,後來張被部下所殺,也就順理成章了。

魏延一直對劉備忠心耿耿,各大戰役都有他出身入死的身影,在北伐中也是屢建奇功,最後被諸葛亮以「有反骨」這樣莫須有的罪名除掉,直是天下奇冤。

街亭是後勤補給戰略據點,諸葛亮棄身邊的老將不用,卻派學院派幹部馬謖守街亭,對壘久經沙場、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最後揮淚斬馬謖,不過是給自己的用人失誤找替罪羊罷了。

作為蜀國的主要決策者,經過諸葛亮數十年的努力工作,原來創業團隊中能幹的、不聽話的將領都陸續被搞死(想起了諸葛亮老淚縱橫的場景,「對不起,我來晚了。

」),而新團隊建設成績基本為零。

不知道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體現在哪裡?也許,把原來打天下的功臣以各種方法除盡,才是他的本意。

一句話,抓權才是真相。

治國無戰略

諸葛亮自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知道獲得了後世多少人的欽佩和同情,但是諸葛事必躬親的敬業,卻毀掉了蜀國。

做事需要認真細緻,但如果沒有正確的戰略方向,越是認真細緻,就損失越大、死得越快。

流行的管理學偽書

三國初期,天下三分,蜀只不過分到漢朝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口,蜀吳兩國的國力合起來不到魏國的一半,戰略方向就是聯吳抗魏、休養生息搞「持久戰」,這是蜀國獲得生存的基本國策。

諸葛亮在《隆中對》說得很清楚,卻在實踐中自毀盟約背信棄義,破壞了蜀吳同盟的戰略合作。

諸葛亮「七擒孟獲」,也純屬畫蛇添足。

原本可以簡潔快速處理的事情,用七次出兵給了諸葛亮華麗的包裝,樹立了諸葛亮「大仁大智」的崇高形象。

實際上蜀國被諸葛亮莫名消耗了大量實力,浪費了發展的好時機,戰略上完敗。

「六出祁山」是演義的高潮,宣傳了諸葛亮最英明最感人的光榮事跡。

諸葛亮打著實現劉備遺志、攻下中原、光復漢室的旗號,對壘司馬懿,運籌帷幄,妙計迭出,最終沒有獲勝,卻成為中國人精神上的「悲劇英雄」。

從戰略來看,諸葛亮必敗,而且是親手把蜀國帶上了末路。

當關羽失荊州劉備伐吳慘敗後,三國中蜀國的實力已屬最弱,諸葛亮未能審時度勢讓蜀國休養生息恢復實力,卻反而屢屢出兵北伐對最強的魏國發動進攻。

蜀軍北伐都是長途跋涉,每次都是傷亡慘重,損兵折將,空耗國力,卻無功而返。

諸葛卻絲毫沒有反思,樂此不疲地發動著戰爭。

難道這不是誤國是什麼?

反觀三國裡面的大反派司馬懿,戰略清晰,應對得當。

司馬面對蜀軍進攻要實現三個戰略目標:一、挫敗蜀軍進攻;二、積蓄力量,取曹魏而代之;三、養兵千日,全面掌握軍隊。

司馬懿雖然在表面上顯得有些被動,其實是堅決貫徹自己的戰略目的,實現了維持現狀的平衡戰略,一方面防止諸葛亮獲得大的優勢,不對魏國和自己造成致命威脅;同時又不能擊潰諸葛亮,需要保持諸葛亮一定的攻擊力。

空城計

街亭失守後孔明在西城導演「空城計」,其實證明了司馬懿的戰略眼光。

他寧可被稱為「畏蜀如虎」,也不願衝進小縣城。

真要是消滅了諸葛亮,司馬懿的命運也是堪憂啊。

六出祁山,打出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盛譽,更打出了司馬懿「掃平三國、統一天下」的雄厚資本。

眼界格局,高下立判。

諸葛亮幾十年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給蜀國人民帶來的是無窮苦難。

賦役沉重,糧食緊張。

家家有傷亡,路人皆菜色。

把戰略失敗引發的社會災難,包裝成諸葛亮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神話,這宣傳的功力,一點也不比戈培爾差。


諸葛亮是怎麼被神化的?

一個沒有信用、不擇手段、大權獨攬、戰略短視的行政官僚,為何會成為全社會的偶象?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就是皇權的需要。

首要是「忠」,對皇帝無謀反之心。

劉備託孤時曾明確表示:「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完全可以順理成章登上皇帝位,但他並未貿然行事,取代意圖尚未彰顯,已命終五丈原,從而完成了自己的忠君人格。

後人諸葛瞻、諸葛尚之死,又為「忠貞」名節錦上添花。

其次是「才」,有一定行政才幹。

諸葛亮不是領袖式人物,做事雖無大格局,卻是行政執行的能手,為人處事謹慎。

最後是「廉」,諸葛有清廉之名。

雖然判定官員的清廉或貪腐主要看皇帝的喜好,但清官卻是百姓喜聞樂見的。

豈不知清官有時依仗道德優越感,作惡程度未必遜於貪官。

評價官員的尺度,首先是看其公職的履行情況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諸葛亮集忠臣、賢士、廉吏於一身,理所當然成為一面旗幟。

中國文人的傳統,就是「學成文武藝,賣給帝王家」,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夢想。

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遇到達官顯貴的賞識和提攜,才能走上事業成功的快車道,最終得以出仕入相、光宗耀祖。

《三國演義》里,劉備三顧茅廬給足面子,諸葛亮裝逼成功,位極人臣,自然就成為中國文人的終極偶像,至於諸葛亮的人品問題、格局問題,那倒是無關緊要了。


小結

反思諸葛亮,人生有方向。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妨就當個笑話。

中國式偶像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要死得早、死得慘、死得恰到好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集團核心人物,諸葛亮,走下神壇的故事

諸葛亮有著過人的智慧,但卻被羅貫中神化了,被當成了妖魔和神靈。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諸葛亮一度成了智慧的化身。《三國演義》里籠罩在他頭頂的光環,把他神化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賢相」,羅貫中不僅賦...

被羅貫中黑的最慘的武將

讀過三國的朋友都會發現,整篇故事都是以蜀國為主線,來進行寫作的。 所以曹魏人物被黑的是最嚴重的,如魏國BOSS曹操,武將如曹仁,夏侯惇,李典,曹休等;說客有蔣干,王朗等。群勢力董卓其實有點被黑化...

揭秘:關雲長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內情

關羽大意失荊州,幾乎是人人熟知的故事,但是卻沒人考慮到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內情,其實關羽大意失荊州只是被人設計而已,利用的正是關於戰無不勝的特點,關羽太過於自信,才會上當,最後敗走麥城。 孫權的...

真實的諸葛亮究竟有多厲害?

諸葛亮,三國演義里,神一樣的存在,他舌戰群儒碾壓東吳文臣、草船借箭借東風呼風喚雨、借關羽之手在華容道捉放曹操、三氣周瑜把周瑜擠兌得一命嗚呼、空城計震退司馬懿,火燒上方谷惜敗於天,那麼真實的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國為何滅亡,真正原因是……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小說中蜀國劉備得「臥龍鳳雛」、「五虎良將」,旗下謀士眾多,武將雲集,本以為有如此眾多人才輔助,劉備想不成大事都難,歷史的結果卻是蜀國先滅,吳國後繼,魏國一...

三國中猛將如雲的蜀國,為何最先滅亡?

文有諸葛孔明,武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的蜀國,不但未能統一天下,反而最先被滅亡,難道是國運不濟和出了個扶不起的阿斗?細細思來,恐怕真相併非如此呀,蜀國的滅亡絕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