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侃三國之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導語: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會感慨司馬懿真乃是諸葛亮的天地!即生亮何生懿?可是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些呢?讀完三國志你才發現!論智慧,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論志向,諸葛亮不如司馬懿。
論軍事能力,諸葛亮更勝一籌,論政治能力,則司馬懿更勝一籌。
理由一、從戰術戰略對比來看:面對強盛的蜀國還能存活這麼久,諸葛亮的能力可見一斑,二、從用人來看:無論對手還是下屬,司馬懿在對人性的把握上都很準確,甚至連諸葛亮的壽命也被他料中。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
關於這2位歷史人物的爭議,從古到今不會停止,未來也會繼續爭執下去。
每個人的看中的角度不同,那樣對2位的評價也就不同,今天也且看小編如何評價2人。
論智慧,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論志向,諸葛亮不如司馬懿。
論軍事能力,諸葛亮更勝一籌,論政治能力,則司馬懿更勝一籌。
也有人說,諸葛亮知彼但不甚知己,司馬懿既知彼又知己。
理由
一、從戰術戰略對比來看:
1、先天不足的蜀國,如何面對強盛的蜀國還能存活這麼久,諸葛亮的能力可見一斑,六出祁山不斷騷擾,讓魏國採取守式,沒有精力進攻。
通過空間換取了發展的時間,讓蜀國不斷從小發展壯大。
在地利上不占優勢情況下,以一州之力對抗中國之力,能把魏軍逼到堅守不出,死後也得到了司馬懿的肯定,諸葛亮一生善於以小博大、以弱勝強。
排除空城計、火燒博望坡這種虛假史實不記,火燒赤壁、聯孫抗曹、八卦陣以弱勝強等經典戰役比比皆是。
當時魏國占據先天地利優勢,進可攻、退可守,幅員遼闊、人員充足,發展後勁充足。
再看蜀國,好的地方都被占據了,只剩下蜀地那個險惡的地方,雖有成都平原,但是人口和面積太狹窄,根本無法承擔起供應打天下的充足兵員和糧草。
若按當今來看,司馬懿就是在協助一家世界500強的公司,諸葛亮則在幫助一位屌絲創業,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勝一籌。
臥龍先生這個稱號實至名歸。
2、司馬懿雖不擅長以弱勝強,但更善於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
毛主席曾點評道:「初戰亮宜自臨陣。
」認為街亭之戰諸葛亮應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於街亭之敗,而在於諸葛亮用兵無法,調度失略。
張合圍困馬謖之時,諸葛亮當北進街亭,策應馬謖,與張合展開決戰,戰勝張合。
諸葛亮卻以馬謖、王平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軍駐足祁山,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攻取,把本已相對強勢的蜀漢兵力進行分散,變強勢為弱勢,致使馬謖兵敗街亭。
而司馬懿卻相反,在阻擊諸葛亮北伐過程中,多採用了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尋找戰機,當諸葛亮領導的北伐因為戰線太長、後傾補給更不上、兵力開始分散時,司馬懿果斷出擊,成功阻擋了諸葛亮的北伐。
從這一點來看,司馬懿更勝諸葛亮。
從戰術戰略來講,司馬懿占有優勢兵力而取守勢,可以說以最小的代價逼退了蜀軍的攻勢。
諸葛亮以一州之力對抗中國之力,地利上也不占優勢,能把魏軍逼到堅守不出讓蜀國苟延殘喘這麼久也不易。
所以從戰術謀略來講兩人各有千秋,難分高下。
二、從用人來看:
面對孟達這個反覆無常又多疑的人,司馬懿表現的果斷,先寫信安孟達的心,然後出奇兵8天內趕到上庸,又立即出兵,同時勸降孟達下屬獻城。
他看穿了孟達以及其下屬,敢於冒險。
同期諸葛亮只是寫信警告了一下孟達,沒有及時採取軍事行動,錯失良機。
諸葛亮在用人上無疑是不成功的,用的馬謖、楊儀、魏延、李嚴等人各有毛病,後來都犯了大錯,諸葛亮要負很大責任。
無論對手還是下屬,司馬懿在對人性的把握上都很準確,甚至連諸葛亮的壽命也被他料中。
從這點來看,諸葛亮差司馬懿太遠了。
三、從忠誠度而言:
諸葛亮一生事必躬親、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史書都喜歡美化他,畢竟有利於統治階級,但是個人而言,諸葛亮是個愚忠,對於一個扶不起的阿斗而言,蜀國根本沒有希望,從這點也說明諸葛亮看人真的不行。
相比較而言司馬懿是個聰明者,最終一統三國,開闢新時代。
寫到這裡,相信大家心裡已經有了自己的評價標準,其實就我個人而言,諸葛亮被歷史美化太多,但是依舊無法掩蓋司馬懿的光芒。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
三國時期,人們公認最聰明的兩個人無疑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
諸葛亮高臥隆中,已知天下三分,並已一己之力奠定鼎足格局。
孔明出山後,整天被曹操追著砍,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劉備集團智商水平瞬間爆表,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
儘管國小民弱,卻始終對實力居三國之首的曹魏保持戰略進攻的壓力。
就智謀而言,司馬懿比諸葛亮略占下風,但還在同一個重量級上。
諸葛亮數次北伐,司馬懿儘管是堅守不出,但最終還是屢屢讓其無功而返,最終熬死了孔明。
在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成為三國後期最有智慧的人。
活得長還是好啊。
在那個時代,諸葛孔明與司馬仲達兩個人的智商,無疑是要碾壓所有謀士智囊。
但後世對二人的評價,卻有霄壤之別、雲泥之分。
諸葛亮被奉為千古完人,中國古代政治家的萬世師表。
而司馬懿,則一直被人唾棄,在通俗史學中的形象更是比曹操還要不堪,幾乎就是奸詐的代名詞。
連司馬懿的後世子孫,也以其為恥。
都是一個時代的人,都是那個時代最聰明絕頂的人,為何差距這麼大?
人的高下之分、優劣之別,體現最明顯的,是面對相同問題的不同選擇。
諸葛亮和司馬懿均受託孤之重,在成為輔國重臣後,又都面臨著挑選什麼樣的接班人問題。
在託孤輔政和選人接班的相同問題上,他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正是這種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他們在後世的形象地位。
劉備在白帝城對諸葛亮的託孤感天動地人所共知,而曹睿對司馬懿的託孤同樣是令人淚下十行。
曹魏明帝建初三年,公元239年春正月,奄奄一息的曹睿將司馬懿緊急召回洛陽,付以後事。
曹睿拉著司馬懿的手錶白,死是不可避免的:朕之所以強忍著不死,就是為了見你最後一面,「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朕立曹芳為帝,朕走之後,你要好好輔佐我的兒子,安定國家。
又將曹芳、曹詢兩個小兒叫到跟前,對司馬懿說,愛卿你要看清楚,別弄錯了,「召齊、秦二子以示懿,別指齊王芳謂懿曰:『此是也,君諦視之,勿誤也』」。
曹睿又讓曹芳抱著司馬懿的脖子,囑咐其一定要好好聽司馬懿的話。
如此託孤場景,即使千年之下,也讓人淚落如雨。
其刻骨銘心不亞於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這不僅是君臣之間的政治重託,更是骨肉之親的推心置腹。
司馬懿當時也是感動得眼淚嘩嘩的,「懿頓首流涕」。
諸葛亮那些「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漂亮話想必司馬懿也說過。
可諸葛亮不但話說得漂亮,事幹得更是漂亮,真正做到了一諾千金,萬死不辭。
可他司馬懿,這邊曹睿歸天沒幾年,他就心生歹念,欺負曹家孤兒寡母,篡黨奪權。
面對先主的殷殷重託,諸葛亮選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司馬懿也可以說是費心操勞,忙個不停,可他操勞的是篡魏自立,化家為國。
在隱忍數年後,突然奮力一搏,發動高平陵政變,幹掉了同時輔政的大將軍曹爽,一步步將朝政盡劃入司馬氏門下。
在「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體系中,司馬懿如此行徑,必然逃脫不了秉筆青史的斥責。
托六尺之孤後,諸葛亮與司馬懿均走上了「寄百里之命」的政治巔峰,在蜀漢和曹魏後期,二人權勢之顯赫,地位之尊崇,無人能堪其匹。
但人固有一死,任何政治人物都想再活五百年,可那不是現實。
自然生命無法永遠為人民服務,革命事業要薪火相傳,只能挑選接班人。
在這個問題上,諸葛亮、司馬懿再次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司馬懿要完成自己化家為國、滅魏成晉的偉大事業,接班人只能從自己兒子中選。
先是司馬師,繼而是其心路人皆知的司馬昭,再就是開國皇帝司馬炎。
經過祖孫三代四人的不懈搗鼓,司馬氏終於成為不多的幾個帝姓之一。
諸葛亮不是沒有兒子,可他給兒子諸葛瞻沒留下什麼政治遺產,只有86個子的《誡子書》而已,更別說父死子繼,立諸葛瞻為接班人。
諸葛亮細細考察、精心培養的蔣琬、費禕,雖不能將其事業發揚光大,至少也做到了保境安民、盡忠報國。
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
是《論語》中對君子行事立身的標準品格,也是劉備、曹睿賦予諸葛亮、司馬懿的生死之託。
面對相同的託付與使命,二人的選擇涇渭分明,由此彰顯出不同的氣節與操守,鑿鑿青史中不同的形象也就此分野。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
諸葛亮與司馬懿誰更厲害?公元231年的二月,諸葛亮(時年51歲)率軍第四次北伐,並再次選定以祁山為攻擊方向。
這次蜀軍遠征,大約呈現出了三個亮點:一是,諸葛亮採用了「木牛」(經改良過的帶有前轅的小車)來運送軍糧,提高了以人肩擔糧的運載量;二是,諸葛亮將他所改進的「損益連駑」(一種利用機械原理,可一發十矢,並能連續發射的先進射箭武器。
)機,配置進了蜀軍之中;三是,諸葛亮事先派人,招撫了鮮卑族部落首領軻比能,使其率兵從故北地和石城出擊,以響應北伐。
所以這次的聲勢上,超過了諸葛亮的前兩次北伐。
此時,因魏國大司馬曹真(對抗蜀軍的主帥)病重臥床,而蜀軍已逼進天水,將祁山的魏國守將賈嗣、魏平等,圍了個水泄不通。
魏明帝曹睿便請出時任大將軍的司馬懿(時屯駐在河南南陽),接替曹真擔任抗擊諸葛亮的主帥,統領在西部的各路軍馬抵禦蜀軍。
曹睿並當面對司馬懿說道:「一旦西部出現戰事,非您不能夠抵擋啊!」從這時候起,才是諸葛亮與司馬懿面對面較量的真正開始。
司馬懿出生於河南溫縣,比諸葛亮大兩歲。
這兩人在軍事才上,稱得上是棋逢敵手。
但在性格及作風等方面,可算是大相迥異的。
司馬懿天性狡詐,深藏不露,並且多謀善變。
據史傳,他天生頸長,兩眼寬闊,能在行走時不需要轉動身子,就可以靈活地把頭轉回一百八十度而窺視於後面,故被時人稱之為「狼顧之相」。
司馬懿出身於中原士族世家,其先祖累歷朝官,乃父曾擔任京兆尹(洛陽市長),故他自幼也飽讀詩書,博學多聞。
在司馬懿23歲時,出任了地方的上計椽(相當於向朝廷編制年度報告的統計科科長)。
這年,因為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而威震中原,躊躇滿志,所以便四處招攬人才。
他聽謀臣崔琰介紹,說司馬懿年青有為,便派人前去徵召。
大概是司馬懿自以為出身高貴,看不起曹操是閹宦之後的原因。
曹操的生父曹嵩本姓夏侯,是給東漢桓帝的太監曹騰做了養子以後,才改為姓曹的。
所以,司馬懿才託病婉拒(言稱患了風痹症)了曹操的邀請。
曹操的使官當然不太相信這是真的,便在半夜裡悄悄來到司馬懿的住房外面偷窺,卻見他僵臥於床,竟然一動未動,只好作罷。
過了幾年後,曹操已升任了一言九鼎的丞相之職,不由惦記起司馬懿來。
於是再度徵召他,要聘為文學椽(丞相府的文學秘書)一職。
而這次,曹操心裡想到的,是要為「太子」曹丕網絡一幫可用於將來的良才。
以曹操的雄略與精明,司馬懿(比曹操小25歲)在當時只能做他的小學生的。
他為了讓司馬懿爽快地來赴任,便叮囑其使臣,若此人再想耍賴,就直接抓起來送到監獄裡查辦!
此招一出,司馬懿只得乖乖地應召就任。
這就恰好應了一句俗話:「狐狸再狡猾,也鬥不過好獵手!」當年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也因不應曹操之徵,跑到山中躲避,竟被曹操叫人放火燒山,一會兒就被「燒」出來,投到了朝府里,做了曹操的大秘書。
司馬懿勤勉務實,做事靠譜,就是喜怒不形於色,言語極少,讓人很難猜透他的真實意圖。
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說他是「情深阻而莫測,飾忠於詐」的人,這是非常到位的評論。
在今天看三國史,以司馬懿當年先是不露聲色地穩住孟達,進而出其不意地擊破上庸城、擒殺孟達的手段,我們可以領略於他的謀略之深,行事之果斷。
從司馬懿後來在曹芳即魏帝後,遭大將軍曹爽(曹真之子)排擠時,竟然裝病退養,達十年之久。
司馬懿扮癱扮痴,說話顛三倒四,騙得曹爽集團心花怒放,毫無戒備了,他卻率領兩個兒子及一幫死黨,伺機偽造了皇太后詔書,突然發動「軍事政變」(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事變),一舉捕殺了曹爽及其黨羽、並株連其家族諸人。
在這場爭奪曹氏政權的血洗行動中,前後共有三千多人遇害,魏帝曹芳被廢,司馬氏取代曹魏的政局由此定格。
我們可以得見,司馬懿的用心之狡詐,手段之殘忍。
讓我們再說回到公元231年的三月份,因大司馬曹真病逝於魏都洛陽。
從此,曹氏家族在魏國的老將重臣,俱已凋零殆盡,魏國的軍事指揮權開始落入到了司馬懿的手中。
司馬懿領軍進入前線之後,立刻調兵遣將,作出了一番戰略部署。
他命令費曜、戴陵二將,以精兵四千人駐守上邽(甘肅天水);其他部隊作為主力,向西救援祁山。
作為曹操五虎將之一的張郃,此時提出建議,希望分出一部分軍隊,分別駐防於雍縣(陝西鳳翔縣)與郿縣(陝西眉縣)兩地,以便於相互救應。
司馬懿回答他:「如果前方各軍都能夠獨當一面,你的主意是沒錯的;但如他們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就會造成軍力分散,而被諸葛亮得以各個擊破。
當年項羽的楚軍一分為三,為叛將英布所破,原因即在於此。
」於是,魏軍盡數西進。
諸葛亮偵悉到司馬懿指揮全軍,蜂擁西來的動向後,也做出了相應的戰略部署如下:一是令王平將軍所部屯駐於南圍(圍打祁山魏軍的南方營壘),擔任繼續攻打祁山的戰鬥任務;二是親自帶領魏延、高翔、吳班等部直撲上邽。
上邽是魏國後方重鎮,所以魏軍必會死保不失,那麼就可以調動魏軍主力回頭救援,以利於蜀軍攻擊祁山。
這一計策,是諸葛亮將兵法上說的「圍魏救趙」的活用。
郭淮、費曜等魏將,在迎擊諸葛亮大軍的戰鬥中遭受重挫,只得潰退於上邽孤城之內,龜縮著不敢出戰。
這時正值麥熟,諸葛亮便命蜀軍,把上邽城外的麥子盡收乾淨,以補充軍糧。
司馬懿得知上邽之城勢危後,盡驅魏軍趕來救援。
於是,蜀、魏的兩軍主力,相遇在了上邽之東。
老奸巨滑的司馬懿,見諸葛亮所率之軍兵鋒甚強,銳不可當,便採取了「斂軍依險」之策。
他命令部隊縮小防禦圈,依險紮營,拒不出戰。
諸葛亮無機可乘之下,只得率軍先退於鹵城(甘肅的甘谷縣東),再尋機破敵。
然而,司馬懿雖然率軍緊緊尾隨,卻只是立營堅守,不出擊迎戰蜀軍。
這兩位三國中一流的軍事家,又在鹵城相持了起來,但兩人又是各懷心思的。
三國鼎立形勢圖
諸葛亮遠道而來,所帶糧草有限,故而磨刀霍霍,只求速戰速決。
因視司馬懿拒守不出,諸葛亮便令士兵每天到魏營前叫陣挑戰,激其出兵相應。
由於是在本土作戰,司馬懿占有地利之優,把持著「對急應緩」的本錢,所以忍受於蜀軍天天叫罵的恥辱,就是不出來應戰,讓諸葛亮難以奈何!
司馬懿此舉,是出自對敵我雙方實情分析、權衡後,從兩方面來正確對待的。
一是,他有感於蜀軍確實善戰,諸葛亮也指揮得當,自己取勝的把握不大,弄不好肯定丟兵失將,所以只能以示弱不出對待;二是,他清楚蜀軍數量不多,在大批魏軍的防禦之下,是翻不起大浪的,一旦其勢減糧缺,必退無疑,魏軍也就穩可以「得勝」回師了!這也算得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別樣計謀。
司馬懿的想法不錯,但他的下屬卻很不滿足於此,認為這樣做有損於作為大國的聲譽,也使魏軍喪失了士氣,不如給諸葛亮一點顏色看看的好。
老將軍張郃(時已70歲開外)就此提出道:「今祁山守將知我援兵來到,人心自安,不足為慮了;現在我軍應該分道出擊,以主力從正面進擊蜀軍,另遣一部繞於敵後而攻擊,必會大破於諸葛亮。
若如我們於今這樣,只敢於尾隨,而不敢於進前,這是有損國威與民望的做法!」
但司馬懿心有餘悸,對張郃之言不已為意,依然繼續對蜀軍採取尾隨之策。
每到一地,他就下令依山結營,挖掘戰壕,據險堅守,始終不跟蜀軍主力接戰。
魏將賈栩、魏平也對主帥司馬懿的怯懦之態,極度不滿了起來,要立下軍令狀,以死請戰。
但他們幾次的請戰,均被司馬懿擋回,於是,眾將領向他憤慨而言:「你害怕蜀漢像害怕老虎一樣,怎會不教天下之人恥笑?」
在眾情難違之下,司馬懿也變得相當的焦慮,那馬臉紅一陣白一陣的,極為難堪。
到了五月中,司馬懿不得不下令出戰了,並做出了攻擊蜀軍的軍事部署:他決定親率主力,從正面進攻諸葛亮大營(實為牽制,意圖仍在解祁山之圍);讓張郃一軍攻向祁山之南,以擊潰蜀將王平進圍祁山的部隊。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
首先,晉宣帝司馬懿是雄謀妙算,諸葛亮也是冠世奇才。
司馬懿以一介書生起步,能夠參與創建曹魏帝業,平定艱難時局,文才武略,確實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然而他一生好玩弄陰謀,不講信義,內心滿是猜疑、殘忍、狡詐。
比如在李勝面前裝病,欺騙李勝和曹爽,最後一舉消滅曹爽,李勝。
把何晏等人下獄以後,任由獄吏審訊拷打,最後夷滅三族。
這種傷天害理昧良心的事情,正直人是做不出來的。
以這樣狡詐陰謀應對萬物。
假設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逐鹿中原,以他的奸詐陰謀應對諸葛亮的明察統御,恐怕司馬懿就不是對手了。
而且,陰險狡詐是救時之技,可以作為統兵禦敵的人,可以以財物重賞,但是卻不足以成為丞相,或者位列三公來教化百姓。
這點來說,諸葛亮出則平亂救時,入則讓百姓沐浴教化,上下無不推崇,司馬懿恐怕不是諸葛亮這個檔次的。
諸葛亮在蜀漢,只有一個州的地盤,和司馬懿所在的魏國比,大約只有九分之一,但是諸葛亮以一州之兵糧,帶數萬軍隊,出祁山,長驅直入,意氣風發,大有直入渭河洛水的氣勢。
而司馬懿以十倍的地盤,統帥各地匯總的大軍,有修繕良好的堅固城池,精銳的部隊,卻做不到開拓疆土,只能自保而已。
假如諸葛亮沒病死五丈原,軍隊還在,繼續打下去,勝負是一目了然的。
即使談徵戰,諸葛亮比起司馬懿,難道不也是更高明嗎?
他們兩個是相互相成的,就空城計這個故事,我的看法其實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默契,司馬懿其實是明了西城的虛實, 諸葛亮 也是心中有數,關鍵動作彈奏了臥龍吟。
知道曹魏里曹氏家族一直都在排擠司馬家族,也因為有了自己的存在,司馬懿在曹魏才有一席之位,才可以留命到現在。
司馬懿思來思去,寧願吃曹睿的降罪也不可抄家,所以仲達與孔明就同演了這場戲。
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他們兩真的是知音。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
歷史上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啊
我說的是正史,不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明顯誇張了諸葛亮,請問歷史上司馬和諸葛在軍事和治國方面誰強?請詳細說明,,據說諸葛治國內政什麼的厲害,司馬軍事厲害,,,我看了下百度其他回答,亮黑特別貶低諸葛亮,亮迷就誇大諸葛亮的能力,我想希望各位懂歷史的客觀的告知一下,從中立的角度講
諸葛亮在軍事上勝過司馬懿,司馬懿曾在很多戰役上吃過諸葛亮的虧,眾所皆知的比如說空城計啊,還有臨死前仍讓司馬懿心有餘悸的那一次等等,諸葛亮造的木牛流馬也算是古代發明家吧,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往往高出司馬懿一籌,但是在政治上諸葛亮叫愚忠,劉禪不思進取而且聽信讒言,劉備不是死前對諸葛亮說他可以取而代之嗎,但諸葛亮為報劉備之恩一隻盡心盡力為漢室打天下。
而司馬懿卻能夠取曹而代之,最後統一六國,成就就不可謂不小。
所以啊看待歷史人物要辯證分析
要論智謀,諸葛亮神機妙算,浩浩三國沒有人能超越他,司馬懿當然遠不及他;要論遠略和帶兵打戰的才能,司馬懿卻大勝於諸葛孔明,他輔佐曹操曹丕,比起來諸葛孔明輔佐無能的劉備,和扶不起的阿斗,都是更勝一籌,因此他最終能統一三國。
諸葛亮三國沒人能超越?我暈,他只是內政人才,超過他的人多了。
郭嘉、賈詡、龐統、徐庶、荀攸等等。
司馬和諸葛亮拼軍事,諸葛有一定差距。
諸葛亮和司馬拼政治,司馬和他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了就。
個人感覺司馬懿比較厲害,無論從政治上、軍事上。
因為,按現在流行的領導人排名,級別高的在前面。
司馬懿以及後代子孫做了皇帝,本人被諡為「宣帝」,而諸葛亮只是宰相。
所以司馬懿、諸葛亮,這樣排名。
當然,這是按政治學的角度。
有句話評價諸葛亮「後來治蜀要三思」,諸葛亮治蜀刑罰過嚴,僅僅能緩和蜀漢內部矛盾,不能使其強大,軍事方面也不太強,出師表中「將軍向寵」什麼的可能都比他強,他可能帶帶軍還行,打仗就不行了。
顯然司馬懿這兩方面都比他強,能屈能伸,老謀深算。
但諸葛亮外交能力很強,孫劉聯盟就是他一手結成的,且諸葛亮術數功力很深,你上網查查「馬前課」就知道啦,這兩方面司馬只能甘拜下風。
正史里,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政治手段都是很厲害的,不相上下,司馬懿其實沒搞過經濟,因為他活著的時候還沒有諸葛亮管理一個國家的經驗,這點諸葛亮強點,軍事上,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戰略十分有名,也看的很透徹,但戰術指揮上,其實一般,司馬懿的戰略指揮是一把好手,很多人對三國的歷史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三國演義的故事,司馬懿其實大大小小的戰役參加過很多次,山東半島及當時朝鮮半島的局勢就是司馬懿給蕩平的,公孫一氏被殺絕。
後來三國也歸了他司馬家,可見司馬懿這個人的遠見抱負是十分宏大的,諸葛亮唯一能大比分領先司馬懿的,恐怕只是他的發明創造的本事了,這是真事,諸葛亮是個厲害的發明家,這個司馬懿比不上,相傳諸葛亮的老婆黃月英還發明了簡單的木質機器人,做一些簡單的工作,諸葛亮的木牛流馬也傳聞是真事,只是後來失傳了,學者界普遍分成兩個觀點,一個是這個是杜撰的,一個就是真是,兩邊都有大量的證據,姑且不說這些,就說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吧,四川榨菜就是諸葛亮發明的。
至於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的問題,其實是沒有意義的,歷史過去不過千年歲月,我想三國留給後人最大的啟發,就是不要戰爭,三國的時代就是一個人吃人的時代,我自己專門研究過三國的歷史,很是讓我無法釋懷,三國時代過後,全國有80%的人都死絕了,真的是換小孩子吃,吃死人那是你運氣好,運氣不好,你被人捉去吃了也是常有的事,很多男生都會喜歡戰爭類的遊戲,我也喜歡,但是,戰爭絕不是遊戲,是會死人的,二戰很多老兵睡覺都會做噩夢,夢見他們殺死以及自己戰友被殺死的場景,我只是希望,國家生產的那些武器永遠都用不上。
司馬家最後得了天下,而諸葛亮全靠一個 三國演義 而出名。
司馬懿在三國里把所有的名帥、名將全部熬死,也說明了他的厲害之處!!
司馬懿vs諸葛亮,
司馬懿可謂是大名鼎鼎,家喻戶曉,一部《三國演義》讓諸葛亮神一樣的存在於後人的腦海里,而那個總是「手下敗將」的司馬懿也「沾光」跟著「火了」。
其實真實的歷史是:諸葛亮確實是一位牛人,治國有方,治軍有道,絕對的棟樑之才,但是並沒有達到「神」的級別,《三國演義》確實把諸葛孔明(諸葛亮字孔明)神話了。
而司馬懿也不完全是手下敗將,很多時候司馬懿展現出來的軍事能力要強於諸葛亮,且成功地遏制諸葛亮的多次北伐。
甚至可以大膽的揣測,假如不是司馬懿vs諸葛亮,諸葛亮真有可能北伐成功,所以說《三國演義》確實「黑了」司馬仲達(司馬懿字仲達)。
不過無論演義還是正史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司馬懿vs諸葛亮是一樣一樣的精彩絕倫。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北方曹魏實力最強,占據的地盤也最大,而西南偏於一隅的蜀漢實力最弱,地盤也最小。
而諸葛亮在明知本國實力遠不及曹魏的情況下還執意北伐,是不是有「不自量力」的嫌疑?這是個誤區,就像《三國演義》誤導大家司馬懿比諸葛亮弱太多一樣的誤區,為什麼說這是個誤區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只考慮了蜀、魏之間的對比,大家別忘了東南還有一個吳國,當蜀+吳聯合起來對抗曹魏,那麼這種實力上的差距就不復存在。
而且吳國人民也很聰明,完全明白唇亡齒寒,所以蜀、吳兩國一拍即合。
單從蜀漢方面來說,蜀漢的軍事實力真的沒有那麼弱,沒有「牛x」的金剛鑽,他諸葛亮哪敢攔這麼大的瓷器活?以諸葛孔明的智商,腳趾頭就能想明白,東吳是打醬油的,完全是本著「有便宜就蹭,沒便宜就撤」的原則來參與參與的。
所以說諸葛亮根本沒指望東吳能怎樣,但是只要東吳在那,並且站在自己這邊就足夠了。
而實際情況也和諸葛亮想的一樣。
說了半天,蜀漢到底什麼水平?讀者朋友們稍安勿躁,且看下文。
我們的故事從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開始,為什麼直接跳到第三次呢?因為前兩次曹魏方面的主角不是司馬懿,而是大司馬曹真。
在成功抵禦蜀漢兩次北伐以後,曹真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反攻蜀漢的征程,結果很不理想,曹魏大軍在秦嶺迷路,並且又被連綿大雨澆了一個多月,無奈之下只好退兵,而曹真卻因為這次失利竟然鬱鬱而終。
於是司馬懿便扛起了抵禦蜀漢的大旗,成為曹魏方面雍涼兵團新的主帥,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直接較量正式拉開序幕,所以我們的故事要從這裡開始。
諸葛亮一出場就成功的玩了一把聲東擊西,佯攻祁山,實則進攻上邽。
當蜀軍出現在上邽城下時,上邽守將費曜天真的以為這是小股偷襲部隊便出城迎戰,當發現諸葛旌旗時,頓時嚇尿,狼狽的退回城內。
而諸葛亮壓根沒把費曜之流放在眼裡,根本沒去攻城,而是羽扇一揮,收割上邽麥子。
司馬懿聞知諸葛亮轉攻上邽之後,立刻命令部隊,放下輜重,輕裝急行支援上邽。
不得不說上邽的麥子真是多,蜀軍收割了兩天也沒有收割完。
司馬懿軍隊的到來讓諸葛亮眼前一亮,命令軍隊準備迎戰,原來上邽也不是諸葛亮的目標,真正的目標是消滅曹魏雍涼兵團。
司馬懿立刻意識到自己上當了,命令軍隊堅守。
無論蜀軍如何挑釁叫囂,魏軍就是不出來,因為司馬懿十分清楚,沒有輜重的輕裝部隊,絕對打不過裝備精良的蜀軍。
蜀軍以步兵為主,且諸葛亮排兵布陣變幻莫測,曠野對戰時優勢明顯。
不得不嘆息,諸葛亮偏偏遇到的是司馬懿,換成他人可能已經上當了。
雙方僵持了近一個月,諸葛亮每每派人收個麥子,都會造到魏軍騎兵的突襲。
諸葛亮知道,麥子不會再有了,司馬懿也不會再上當,加上魏軍輜重已經到位,無奈之下,諸葛亮選擇了退兵。
司馬懿站在高處眺望蜀軍撤退,竟然井然有序,不由自主的佩服諸葛亮治軍嚴謹有方。
本來蜀軍將士以為可以收拾好東西回家了,誰知道魏軍卻追擊而來,這讓諸葛亮興奮了一下,蜀軍施展的機會來了。
諸葛亮帶領,吳班、高翔以及收編的南蠻猛軍--無當飛軍,盡情展示蜀軍曠野作戰的戰鬥力,幾個回合將曹魏張郃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另外一路由魏延領軍,魏延一馬當先衝鋒陷陣,魏軍潰敗而逃。
蜀軍此戰,大獲全勝,獲得戰利品無數。
那麼問題是,司馬懿為什麼要追擊諸葛亮?難道司馬懿「糊塗」了?
司馬懿要是這個時候就「糊塗」了,那還是司馬懿嗎?原因是司馬懿需要這樣的一次失敗來為自己樹立威信!他要讓將領們知道,司馬懿的戰略方針才是正確的,所以對於他司馬懿這次失敗是必要的。
司馬懿的主動出擊,讓諸葛亮放棄撤退,諸葛亮寄希望魏軍還會和自己對戰,沒想到司馬懿又是龜縮。
因為有了上一次的失敗,這回沒人再敢質疑司馬懿。
司馬懿這種「烏龜」打法確實讓諸葛亮很無奈也很惱火,然而更讓諸葛亮惱火的還是糧食問題。
其實蜀漢內部並非如《三國演義》所寫的那樣,所有人都緊密團結在諸葛亮身邊從無二心,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就不太情願完全服從諸葛亮的調遣,原因無非就是權力那點事。
諸葛亮前方負責北伐,李嚴負責後方供給,兩人也算是各有分工,但是明眼人一下就能看明白,北伐要是成功了諸葛亮肯定是頭功,所以李嚴自然不爽。
當然李嚴不會也不敢因為自己的不爽就懈怠工作,只是連日大雨使得運糧工作艱難了很多。
本來這個問題的性質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李嚴卻假造聖旨將諸葛亮大軍召回,這讓問題「變了質」。
就這樣,諸葛亮撤軍返蜀。
返蜀後,李嚴就被調查,然後被貶為庶人。
而司馬懿做了一個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決定,派遣老將張郃領兵追擊諸葛亮。
無數次的實戰經驗告訴大家,追擊諸葛亮必定沒有「好果子吃」,幾乎所有的魏軍將士都知道這個「鐵律」。
正在張郃猶豫之時,司馬懿淡定的說了一句:「張將軍敢違抗軍命?」寧死也「不敢」違抗軍命的老將軍,踏上了不歸路。
本著「摟草打兔子」的心態而埋伏起來的王平,此時眼前一亮--莫非是張郃?!沒想到等來了「一條大魚」。
隨著嗖的一聲,王平射出的箭矢正中張郃大腿動脈,張郃應聲墜馬,一代名將戰死沙場。
諸葛連弩的巨大威力,使得沒有主將的魏軍瞬間全軍覆沒。
這應該算是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最大勝利。
張郃絕對是死於司馬懿之手,司馬懿這麼做當然是為了排出異己,而張郃為什麼就不能跟司馬懿「穿一條褲子呢」?這是因為張郃是職業軍人,他的腦袋裡只有戰場上的勝利,而司馬懿是政客,他的腦子裡更多的是權力與人事上的勝利。
道不同,怎能互相為謀呢?
不管怎麼說,蜀漢撤軍了,從結果上來說,曹魏雍涼兵團又一次成功抵禦了諸葛亮的「瘋狂」侵略,魏軍將士把酒言歡,就連司馬懿也多貪了幾杯,臉頰緋紅的司馬懿清楚的知道,諸葛亮還會捲土重來。
不但如此,司馬懿料定諸葛亮不會選擇攻克要塞(前兩次北伐諸葛亮一個要塞也沒有攻克下來),一定會採用曠野決戰的戰略,那麼主攻的方向必然是沃野千里的關中地區。
並且諸葛亮至少要用三年時間定充分地做好儲糧工作。
也就是說司馬懿已經預料到諸葛亮下次北伐的線路和時間。
既然早有預料,那就著手準備,司馬懿方面主要有以下行動:
1、屯田。
關中盛產小麥,所以司馬懿鼓勵農民開荒種地,為了提升農業水平,司馬懿特地從洛陽請來小麥種植專家指導生產,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糧食是持久戰的基礎。
2、造裝備。
司馬懿建了兩個兵工廠,日夜兼程打造兵器和甲冑,裝備的質量和數量是戰場勝負的關鍵。
蜀漢諸葛亮方面備戰工作也是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正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這次是準備打持久戰,不但積極屯田種糧,甚至在秦嶺開荒種地,而且諸葛亮繼續貫徹「科技興國」方針,在「木牛」之後又發明了「流馬」,這大大提升了蜀漢的運糧效率,後勤供給問題得以改善。
在武器製造方面,蜀漢有鑄刀能人,此人名叫蒲元,據說他造的刀,能劈開裝滿鐵珠的竹筒,絕對是神刀。
所以你看,蜀漢雖然國力不及曹魏,但是就軍事硬實力並沒有那麼大的差距,木牛流馬、井闌以及連弩神刀這些都是諸葛亮敢於積極北伐的「金剛鑽」。
時間剛好過了三年,公元234年2月,諸葛亮出兵斜古道再次北伐,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是準備最充分的一次,同時也是最後一次。
得知蜀漢再次出兵的消息後,司馬懿立即召開會議,商議禦敵之策。
司馬懿果斷判斷出諸葛亮的戰略意圖,蜀軍是要渡過渭水,向東經由武功直取長安啊,所以,司馬懿大膽決定「放棄」渭水這道天然屏障,過河背水駐防,在蜀軍翻越秦嶺之時,魏軍已經駐防完畢,以逸待勞。
並且司馬懿指出,如果諸葛亮率軍向東直取長安,形式則不容樂觀,如果諸葛亮選擇向西前往五丈原,那我方取勝指日可待。
剛剛跨越秦嶺的蜀軍不得不停下前進的步伐,不是因為他們太累,而是遇到了麻煩。
司馬懿成功「猜出」自己的作戰意圖,著實讓諸葛亮很頭疼,諸葛亮暗自嘆息:「沒想到司馬懿竟然進步的這麼快。
」當然諸葛亮也僅僅「頭疼」了一小會兒,毅然決定向西直奔五丈原!
看到蜀軍向西而去,魏軍諸將甚是高興,司馬懿強壓著興奮。
突然此時有人發出了不同的聲音,這個人就是郭淮,他指出:「蜀軍必定想要向西跨過沔水而攻擊北原,北原失守將斷絕我方與羌人的聯繫,羌人很可能投降蜀軍,為其所用。
」
司馬懿這才意識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前往駐防。
一切未出所料,結果是郭淮成功阻擊諸葛亮。
諸葛亮再次將計就計來了一招聲東擊西,驅兵向西實則反攻陽遂,沒想到再次被郭淮識破,成功粉碎了諸葛亮的一切奇襲計劃。
諸葛亮奇襲不成,雙方進入僵持階段,一個月後因為雨季渭水暴漲,大水把蜀軍孟琰部「隔離」於大部隊之外。
司馬懿發現這一戰機,命令騎兵突襲,本以為這是「到手的鴨子」。
誰知道孟琰部正是無當飛軍,戰鬥力極強,另外蜀漢大部隊也沒閒著,三國最強工程兵立即「出場」--架橋,沒用多久橋就架好了。
然後,將士們登橋放箭,諸葛連弩一頓放,魏軍死傷慘重。
司馬懿見勢不妙,趕緊鳴金收兵,再也不出來了。
蜀軍每日「罵街」挑戰,魏軍就是堅守不出。
諸葛亮為了激怒司馬懿,居然給司馬懿送去了一套美艷的女裝,在當時那個時代,這是對一個男人極大的侮辱,其程度不亞於戴綠帽子,應該說諸葛亮這招真的是太損了。
曹魏軍營那些西北漢子哪能扛得住這個,紛紛要求與蜀軍決一死戰。
當時情形十分危急,出戰魏軍中計必敗無疑,如果不戰,將領們如此暴躁很可能發生兵變。
危機時刻才顯出智者風範,司馬懿立刻召集眾將領開會,會議上司馬懿強烈譴責了諸葛亮的不恥行為,並強調「士可忍孰不可忍」,但是(這個但是才是司馬懿的本意)出兵前陛下一再囑咐要求堅守,所以出兵必須得得到陛下的許可才行,於是司馬懿當眾寫了份請戰書快馬加鞭送往都城。
收到請戰書的曹睿會意一笑,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仲達這是遇到難題了。
曹睿立即批覆「不准出兵」!並命辛毗持節仗趕赴前線制止出兵。
拿到聖旨的司馬懿立刻告訴全軍:「陛下不准出兵,我也無能為力啊。
」就這樣化解了這次危機。
我們不得不佩服司馬懿的睿智與隱忍,很多時候忍耐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堅韌的大智慧。
然而表面上看這次危機被司馬懿巧妙的化於無形,但實際上司馬懿心裡恨透了諸葛亮,因為他已經「告訴」了皇帝,緊要關頭我司馬懿的能力還是差了一些,這的確讓司馬懿心頭隱隱作痛。
當姜維告訴諸葛亮這個消息後,瞬間便明白了司馬懿的「借力」之策,同時他也清楚與魏軍決戰於曠野幾乎已無可能。
然而更讓諸葛亮感到絕望的是自己身體健康正每況愈下。
果然,同年八月,為蜀漢操了一輩子心的諸葛亮,在交代完所有身後之事後,薨世於五丈原,享年54歲。
每每讀這段歷史,我都難以壓抑內心的激動,回想諸葛亮從躊躇滿志到壯志未酬的一生,後世之人怎能不為其慨嘆與扼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的這首《蜀相》道出了後世人們的心聲。
依照諸葛亮生前的部署,封鎖自己去世的消息,蜀軍井然有序的撤退著。
當地百姓提供情報,諸葛亮已經薨世,但蜀軍還能如此整齊劃一,讓司馬懿猶豫了,最後為了穩妥,司馬懿錯過了這次消滅蜀軍的良機。
所以後世流傳「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司馬懿調侃:「這是因為我長於預測活人的事,不長於預測人的生死啊。
」第二天,司馬懿到諸葛亮營壘巡視,稱讚諸葛亮「天下奇才也」!
至此,三國時期最強者之間的對決以諸葛亮身死他鄉而告終,「笑」到最後的是司馬懿,而就戰爭而言,我認為還是諸葛亮占了上峰。
我們作為局外人來回顧整個故事,不得不嘆息諸葛亮遇上了司馬懿而壯志未酬,也嘆息司馬懿遇上了諸葛亮而忍辱負重,甚至「苟且偷生」。
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想,其實正因對手的偉大而成了他們個人,如此一想,這豈不也是一件幸事?
諸葛亮與司馬懿之軍事才能大PK:誰更厲害一些?
諸葛亮與司馬懿誰更厲害?公元231年的二月,諸葛亮(時年51歲)率軍第四次北伐,並再次選定以祁山為攻擊方向。這次蜀軍遠征,大約呈現出了三個亮點:一是,諸葛亮採用了「木牛」(經改良過的帶有前轅的...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原因難道是這樣?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自公元227年起至公元: 年止,諸葛亮曾經五出祁山,進行了歷時八年之久的北伐 國的戰爭。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筆 不揣淺陋,亦作一些探討。 (—) 蜀...
這人智勝諸葛,擊敗趙雲,力壓司馬,為何人人說他成是窩囊廢?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文韜武略各展風姿。多智如諸葛,忠義如關羽,英勇如呂布,膽識如趙雲,梟雄如曹操,謀略如司馬懿······文臣武將,燦若星河,演繹了三國這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在這個風雲際會的舞台,只...
此人獨霸朝野,權壓司馬懿,屢敗諸葛亮,為盡忠拖重病「伐蜀」
三國魏蜀吳,以曹操為代表的「曹魏」最為強大,如此強大的「魏國」最終卻不是「曹氏」宗人繼承,而是被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司馬氏」篡權,最後建立了「晉」。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都認為司馬懿才是三國中最成...
若司馬懿在蜀,諸葛亮在魏,會上演什麼樣的故事呢
《三國演義》捧紅了一大批人,最紅的當屬諸葛亮,他的戲份最多,從剛開始的三顧茅廬,到赤壁之戰時的草船借箭,再到最後的空城計等等。書的前半段寫三國,後半段感覺單寫諸葛亮了,給他配了個旗鼓相當,卻總略...
諸葛亮北伐到底有沒有必要?如何看待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北伐,指的是從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蜀軍先後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最終因積勞成疾,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至此歷時6年之久的北伐結束。關於諸葛亮北伐這...
三國唯一的草根猛將,被曹操拋棄諸葛亮重用,一戰延續蜀漢近20年
此人是三國唯一的草根猛將,被曹操拋棄諸葛亮重用,一戰延續蜀漢22年眾所周知,通過對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研讀,我們了解到了在那個鐵馬金戈、戰火紛飛的年代,中國湧現出了太多太多不世出的千古名將...
司馬懿走的每一步棋,如今看來步步都堪稱恐怖!
陳老師趣說三國第一百四十七講,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關於司馬懿,我們知道,這位能人僅僅依靠自己,便將曹操積攢幾十年的實力,建立起的強盛的魏國政權盡數握在手中,空手套白狼的本事,三國當屬...
諸葛亮其實是個不善於搞團結的人
我們知道,一個集團要想垮台只有從內部淪陷。否則再強悍的敵人想要從外部瓦解很難。我們看蜀漢就是如此。以前看三國演義,自以為蜀國最為強大,文有諸葛,料事如神,武有五虎上將,都是萬人敵。不過三國後期,...
司馬懿vs諸葛亮,用最真實歷史告訴你誰更厲害
司馬懿可謂是大名鼎鼎,家喻戶曉,一部《三國演義》讓諸葛亮神一樣的存在於後人的腦海里,而那個總是「手下敗將」的司馬懿也「沾光」跟著「火了」。其實真實的歷史是:諸葛亮確實是一位牛人,治國有方,治軍有...
堪稱史上巔峰之戰!三國最頂級兩大人物的對決,造就了千古絕唱!
三國是一個分裂動盪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就已成雛形,而等到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建立吳國後,三國就正式形成了。在此後的數十年間,最耀眼的兩顆巨星,莫過於...
歷史上的諸葛亮有何事跡?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碾壓東吳文臣、草船借箭抖機靈、借東風呼風喚雨、借關羽之手在華容道捉放曹、三氣周瑜把周瑜擠兌得一命嗚呼、七擒孟獲一勞永逸、空城計震退司馬懿,火燒上方谷惜敗於天——以上...
此戰是諸葛亮北伐的最後機會,卻被場大雨澆滅,從此北伐再無希望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可謂是諸葛亮最大的敵人。對陣司馬懿,諸葛亮雖然屢次獲勝,但終究動搖不了曹魏的根基,最終使北伐無功而返。在六出祁山之中,諸葛亮為了除掉司馬懿,專門在上方谷設下埋伏,準備用...
司馬懿有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綽號,你知道是什麼嗎?
提起「臥龍」「鳳雛」的雅號,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是指諸葛亮和龐統,而對於「幼麟」和「冢虎」則不甚了了。「幼麟」是姜維,「冢虎」是司馬懿。 與「臥龍」「鳳雛」「幼麟」這三個飄逸雅致的綽號不同,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