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和英雄人物都是後人胡編亂造的?真相令人震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喜歡「三國」故事的朋友都知道《三國演義》,小說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盪氣迴腸的經典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成為了中華文化的基本因子。

但是,作為中國人,我們有義務知道:記載「三國」真實歷史的書籍其實是《三國志》,《三國演義》也是根據《三國志》才寫出來的。

為什麼說作為中國人有義務知道這些常識?很簡單,日本韓國人都比我們自己對漢文化的了解深刻,那麼若干年後,究竟誰才是璀璨的中華文明的繼承者呢?根據前幾年的統計,日本人有近一半讀過《三國演義》,大多數人知道《三國演義》與正史《三國志》的區別,請問,中國有多少人知道?

《三國演義》被稱為「七實三虛」,什麼叫「七實三虛」?所謂「七實三虛」,「實」就是指符合《三國志》的記載,這就叫實,不符合的就叫虛。

在中國古代的書籍中,按內容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這個分法其實也含有等級劃分的意思,「史」就是史書,它是僅次於「經」的最高經典著作,是中華民族的記憶烙印,也是中華文明賴以傳承的主要載體。

所謂「欲亡其國,先亡其史」,就是指要想徹底抹掉一個國家的記憶,改造一個民族的基因,就要徹底篡改毀滅他的歷史,而這段歷史,很大一部分就是指史書。

中國的史書最具權威的叫做「二十四史」,也就是所謂的「正史。

」每個朝代一般只有一部正史來做代表,正史是總結記述的那個時代所寫的最好的史書,可信一般比較高。

如果說有些史書的記載不可信,那也是從南北朝和唐代以後的事情,南北朝戰亂頻繁,記載混亂,唐代則是李世民用行政命令要求史官篡改實錄,史書被官方刪改是從這才開始的。

唐代之前的史官,是具體很大獨立性的,君主不能隨意干涉史官撰寫史書。

雖然司馬遷遭受了宮刑,但他受刑不是因為寫史書,而是因為直言進諫。

中國的史書是可以稱為「信史」,就是詳細而真實的歷史記載。

而《三國志》就是中國信史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部「良史。

《三國志》作者叫陳壽,他生於公元233年(第二年諸葛亮去世),是三國時期蜀國人,後入晉朝做官。

他撰寫《三國志》取材嚴謹,書寫流暢,結構精妙。

在當時,有很多人在寫記述三國這段歷史的史書,比較著名的有夏侯湛。

夏侯湛是晉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當時正在撰寫《魏書》,結果,夏侯湛看到陳壽所寫的史書,竟然直接把自己寫的書給燒了,他認為:陳壽所寫已經足夠經典,自己已經沒有必要再寫。

《三國志》是良史從很多案例可以清晰的看到。

最主要的就是他對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評價。

現在很多人不知從哪裡聽來的言論,認為《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不公正。

這是不對的。

誠然,陳壽和諸葛亮是「有過節」。

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馬謖街亭戰敗後,陳壽的父親和馬謖一起受到諸葛亮處罰。

馬謖被殺,陳壽的父親則被判處「髡刑」,就是將犯人頭髮剃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在當時是一種具有極大污辱性的處罰,然後,陳壽的父親被逐出了軍營。

陳壽很孝順,與他父親感情很好。

那麼按理說,陳壽的父親受到如此羞辱,陳壽理應不喜諸葛亮,況且,陳壽的老師譙周后來反對蜀漢的北伐方略,在政見上,陳壽也不太可能支持諸葛亮。

所以,陳壽寫史書,似乎沒有理由為諸葛亮說好話,那種「《三國志》貶低諸葛亮」的言論大概是出於這種考慮。

然而,這不是事實,事實是,陳壽非但沒有貶低諸葛亮,相反,他對諸葛亮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述,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陳壽的《三國志》只為八個人單獨立傳。

除了重要的皇帝曹操、曹丕、曹睿、劉備、劉禪、孫權以外,就只有陸遜和諸葛亮是單獨立傳的。

要知道,包括魏國三位小皇帝和吳國的後三代皇帝,都只是合併一傳而已。

史書為皇帝單獨立傳並不罕見,倒是能獲得單獨立傳的臣子,可謂鳳毛麟角。

陳壽為諸葛亮單獨立傳,是充分肯定了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地位。

陳壽評價諸葛亮說「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又說他「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

管就是管仲,蕭就是蕭何,陳壽是將諸葛亮與輔佐齊桓公的管仲和漢初名相蕭何相提並論的。

除此以外,八陣圖、元戎弩、木牛流馬這些諸葛亮的「神跡」皆也是出自《三國志》,後代寫《三國演義》也不過是繼承了陳壽所記載的歷史罷了。

(參閱拙作《歷史上諸葛亮的高科技部隊擁有五大逆天神器,曾把司馬懿嚇哭!》)

另外,陳壽在蜀國曾負責編纂《諸葛亮文集》,正因此,那篇名震古今的《出師表》才得以進入正史,永垂史冊。

陳壽《三國志》是在晉朝所寫,晉朝受魏朝禪讓,以魏為正統,而就是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陳壽給予了司馬懿的勁敵諸葛亮極高的評價。

諸葛亮能在中國歷史上有如此高的地位,《三國演義》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歸根到底,是《三國志》的功勞。

《三國志》是一部「良史」,還體現在它對司馬氏的相關記述上。

由於陳壽是在晉代寫史書,所以關於司馬氏的不利內容,陳壽沒辦法寫,但是,他並沒有因此篡改歷史,他採取的策略是---乾脆不寫。

比如張郃戰死於木門道的事情,本是司馬懿逼迫張郃出戰。

關於司馬懿的「失誤」,陳壽肯定是不能寫出來的,但陳壽並沒有因此詆毀張郃,他對於這段歷史的記述是這樣的:「(諸葛)亮還保祁山,(張)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短短一句話,既如實的表達了事情的經過,又沒有牽扯司馬懿。

這樣寫雖然掩蓋了部分歷史真相,但這也是陳壽唯一的辦法,不管如何,他沒有為了討好司馬氏而篡改歷史。

《晉書》記載這一戰司馬懿主動出擊,大敗諸葛亮,俘虜殺死蜀軍一萬多人。

將戰敗寫成勝利,這才是顛倒黑白。

又比如,司馬昭殺曹髦事件,陳壽也是採取的「省略」作法。

他不能寫司馬昭弒君,便乾脆只寫一句:「高貴鄉公(曹髦)卒,年二十。

」至於曹髦怎麼死的,讀者可以自己從史料中去發掘和體會。

又比如,對於一些比較可疑的歷史材料,陳壽一概摒棄不用。

例如孫策之死。

在《搜神記》中,說孫策的死是殺害了于吉,于吉來索命(這個說法被《三國演義》採納了)導致的,陳壽認為《搜神記》這個說法證據嚴重不足,因此不予採信,而是將孫策之死直接寫成是許貢門客刺殺,傷重不治身亡。

這些事例體現了陳壽《三國志》取材嚴謹的特徵。

總之,無論從選材還是記述上,《三國志》都無愧於「良史」之稱。

後來晉朝大臣范頵稱讚陳壽的《三國志》說:「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

相如就是漢代大文豪司馬相如,這句話的意思是:陳壽雖然文辭不如司馬相如艷麗多彩,但他的樸素公正卻要超過後者。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則說:「魏代三雄,記傳互出,......唯陳壽《三國志》,文質辨洽,荀、張比之遷、固,非妄譽也。

遷就是寫《史記》的司馬遷,固就是寫《漢書》的班固,就是將陳壽與兩大史作家相提並論,將《三國志》與《史記》《漢書》等量齊觀。

宋代為《三國志》做註解的裴松之向皇帝上書也稱其為:「近代之嘉史。

所以說,《三國志》是一部可信公正的良史,我們後代人根據《三國志》所知的三國歷史,自然也是可信度極高的歷史事件。

我們今天能知道曹操、關羽、諸葛亮、趙雲、劉備、張飛、孫權、周瑜、呂布、張遼這些人物和他們的英雄事跡,《三國志》是這一切的基礎。

當然,貂蟬則完全是《三國演義》的功勞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真的嗎?馬謖的三種結局

馬謖這個人,諸葛亮很看重,任命其為參軍,經常同馬謖一起談論軍國大事。史書上記載:「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但是劉備不看好馬謖,臨終前曾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看來,劉備的看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