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到底如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葛亮的軍事才能到底如何,詆毀他的人往往以《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評論為依據,這段評論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鍊,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陳壽的評論是否公允?從事實上看,答案是否定的。

這裡有兩個原因:

1、陳壽的父親受到諸葛亮的處罰,陳壽有藉機詆毀諸葛亮之嫌。

陳壽之父陳式,為蜀漢將領,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中追擊魏軍失敗,被諸葛亮追究責任斬首。

陳壽與諸葛亮有殺父之仇,難免不挾私報復。

2、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是晉朝的開創者,陳壽為晉朝修《三國志》,褒司馬貶諸葛成為必然,這是政治上的需要。

由於有了以上兩個原因,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明顯地不可靠了,其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評價是貶低而不是客觀公正。

但是為什麼後人稱陳壽有「良史之才」,對其《三國志》給予很高的評價,還有人將他對諸葛亮的評價作為當時的「公論」(從表面上看,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很高的)?那是因為:

1、諸葛亮在社會上有很高的讚譽,這種社會的壓力使得陳壽不敢公然詆毀諸葛亮。

據說數十年後東晉時的桓溫曾找到一個諸葛亮手下的小吏,向他詢問自己與諸葛亮相比怎樣(想通過諸葛亮為自己延譽),沒想到這個小吏這樣評價諸葛亮:自公之後,未見其匹。

面對這樣的社會輿論,任何人公然詆毀諸葛亮都會是自取其辱,陳壽也不例外。

2、來自晉朝廷的壓力。

晉朝不喜歡諸葛亮那是明顯的,特別是司馬懿面對諸葛亮不是吃敗仗就是閉門不戰,更讓晉朝臉上無光。

但是不顧事實地貶低諸葛亮起不到抬高司馬懿的目的。

如果諸葛亮是一個軍事上的庸才,那麼司馬懿豈不是更加不如?為此目的,晉朝方面也不會讓陳壽過分貶低諸葛亮。

由於以上兩個原因,公然詆毀諸葛亮變得不可能。

但是褒司馬貶諸葛又勢在必行,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呢?陳壽採取了很巧妙的做法:首先,他對《三國志》的編寫採取簡約化的方式,這就使很多史實因簡而失,從而人為地將很多不利於司馬而有利於諸葛的史實遺失,即使不能遺失,也可淡化人們的印象。

比如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其對手就是司馬懿,《三國志》記載說: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

廖廖數字,根本看不出其對手是司馬懿,更將張邰的失敗歸之於張本人(張邰是受司馬懿派遣追擊的,張本不願行,司馬懿激將才使張邰追擊),從而維護了司馬懿的形象。

其次,陳壽故意混淆諸葛亮軍事才能的主次方面,給人造成諸葛亮是一個很好的後勤指揮而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事統帥的印象。

比如在前述陳壽對諸葛亮的總評中,陳壽大談諸葛亮在政治方面的成就,說他「為相國也」如何如何,而對於他在軍事方面的成就,則不顧其主動攻擊,占盡優勢的事實,只說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就武斷地下了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的結論,暗示諸葛亮在軍事上的失敗(主動攻擊,屢挫強敵,是失敗嗎?)。

通過陳壽的精心歪曲,諸葛亮軍事庸才的形象樹立起來了,即使是一些比較客觀的人也認為他的軍事才能不如司馬懿。

讓我們看一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成就究竟如何。

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先定天下三分,這歷來為世人稱道,也為後人詆毀諸葛亮提供了依據。

抵毀的人說,蜀漢事業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於諸葛亮三分戰略的失誤(比如毛澤東就認為諸葛亮分兵的不妥,被許多人引為詆毀諸葛亮的主要理由),更有人將後來的失荊州歸過於諸葛亮。

其實,三分戰略是一個很高明的戰略,它提供了劉備集團走出困境,建立蜀漢,統一中國的藍圖。

但是,戰略只是提供了成功的可能,關鍵還要看執行,執行不力,不能將責任歸之於戰略。

比如失荊州,那是因為蜀漢忽略了荊州方面的軍力,使之承擔了超出其力量的任務(當時荊州的軍力只能勉強自保,劉備卻令關羽出擊曹軍,水淹七軍固然大出風頭,卻吸引了曹操的注意,並引發了孫權的背盟)。

又如劉備伐吳,那更是明顯背離三分戰略,改變了作戰對象主次之分。

這些執行上的偏離,不能看作戰略本身的失誤。

一戰時的「史里芬計劃」,被認為是一個天才的計劃,卻被小毛奇的錯誤葬送,所以後人有「天才的戰略,愚蠢的執行」之說。

蜀漢集團對三分戰略的執行,與之頗有相似之處,但這顯然不是諸葛亮的錯誤。

如果諸葛亮僅僅是制定戰略,而不是參與其中,那麼他的軍事成就可能並不高。

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僅制定戰略,而且努力促進其實行。

聯吳抗曹是三分戰略的重點,諸葛亮就是通過他的軍事外交才能,促成了孫吳聯盟,從而為赤壁一戰的勝利打下了戰略基礎(在孫權方面,促成這一聯盟的是魯肅,周瑜是戰役戰術方面的專家,因此赤壁的勝利,大功歸於諸葛亮、魯肅、周瑜三人,而不是將功勞主要歸於周瑜而忽視其他二人的作用)。

諸葛亮在赤壁戰役中的作用,不僅是促使聯盟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在面對曹操的同時,還要防範劉備集團為孫權所吞併,他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從這個角度說,諸葛亮在軍事戰略和軍事外交上的才能在赤壁一役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符合《孫子兵法》上所說的「伐謀」、「伐交」,而勝過了「伐戰」這一軍事鬥爭的較低層次。

赤壁戰後,劉備集團奪取了荊州大部,並進而奪取西川。

此時的諸葛亮大多時間是在忙於軍事後勤,只有在劉備入川遇阻後才率領趙雲、張飛分道入川,配合劉備奪占領西川全境。

如果從諸葛亮親自指揮軍事行動而言,這一時期諸葛亮確實沒有什麼大的閃光點,但是劉備集團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諸葛亮的勝利,因為這是正確執行三分戰略的結果,諸葛亮居功甚偉。

這可以與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的勝利相比,當時山本五十六親自指揮的重大戰役也就是偷襲珍珠港,此後山本並未親自指揮什麼重大戰役,但日本奪取南洋各地都是在偷襲珍珠港的基礎上獲得的,因此日本初期的勝利主要歸功于山本。

同樣,劉備集團在此時的勝利建立在三分戰略的基礎上,諸葛亮豈不是這一勝利的首功之人。

入川之後有所不同,因為這時出現了一個可與諸葛亮相比的軍事人才------法正。

在奪取東川的勝利中,法正起了很好的參謀作用,使得劉備對其日益看重。

但是法正的出現也對三分戰略起到了一些破壞作用,那就是:劉備日益希望以一己之力,戰勝曹操,從而忽略了孫權的存在,聯吳抗曹的方針遭到了一些破壞。

關羽軍力不足,雖然水淹七軍,卻吸引了曹軍的主力徐晃迎戰,徐晃之後還有張遼和其他的曹軍,而關羽卻無法從西川方面得到援助。

更重要的是,孫權方面對劉備的勝利感到不安,從劉備的盟友變為曹操的盟友,共同對付劉備,因此才有荊州之失。

所以荊州之失的主要原因不在於關羽,而在於劉備的急功近利和他對三分戰略的破壞。

此一失利是蜀漢集團的一次重大戰略失利,它使得三分戰略中兩路出兵的計劃無法實行,但究其原因並不在於諸葛亮的戰略,也不在於諸葛亮本人,因為此時劉備更信任法正。

這之後的蜀漢形勢更加惡化,劉備沒有在曹丕篡漢之時出兵伐魏,喪失了北伐的有利時機,相反他出兵伐吳,大敗而歸,蜀漢精兵猛將損失慘重,使孫吳聯盟這一三分戰略的基礎變得不可恢復。

形勢在此時惡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

但諸葛亮憑藉他高超的戰略和外交,派遣鄧芝使吳,新建了吳蜀聯盟,使三分戰略的基礎得以部分修復,使蜀漢擺脫了四面受敵的處境。

這是一次很大的軍事勝利,但是由於它不是靠軍隊完成的,這使得很多人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認識不足。

按《孫子兵法》的說法,最成功的軍事行動不在於軍隊,謀略上的勝利是最高的軍事勝利。

就好比美國打贏了冷戰,戰勝蘇聯的不是美國軍隊,但誰會懷疑冷戰不是美國的軍事勝利?

諸葛亮南征是他軍事生涯中獨立指揮的開始,從而留下了七擒孟獲的佳話。

關於這次出征,《三國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根本沒有七擒七縱的故事,更沒有這次戰事具體經過的記載(陳壽修史的簡約化,為後人詬病,但其原因需要深思)。

而《華陽國志》載:建興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戰捷。

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

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

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祗如此,即定易勝耳。

』亮笑,縱使更戰。

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

獲止不去,日:『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遂至滇池。

南中平,皆即其渠帥而用之。

或以諫亮,亮日:『將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歷食,一不易也;州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

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耳。

雖然七擒七縱的故事沒有《三國演義》那麼戲劇化,但諸葛亮多次放走可過消滅的孟獲武裝,最終折服孟獲集團,這一情況當是事實。

那麼,為什麼《三國志》如此簡略呢?因為這提供了諸葛亮軍事才能的一個極好例證,證明諸葛亮除了擅長於政治、軍事謀略及外交活動,對於戰役指揮也是不錯的。

然後就是最能說明諸葛亮軍事成就的北伐中原。

第一次,因為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

」,諸葛亮斬馬謖而自貶三級,卻被某些人認為是委過於馬謖,丟車保帥。

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麼晉修《三國志》應抓住此事大做文章(因為這證明了諸葛亮軍事平庸),而不是什麼馬謖「舉動失宜」的記載,為什麼晉修史書沒有這麼做呢?那是因為馬謖的軍事指揮太離譜(放棄要衝,屯兵山上),無法將其與諸葛亮聯繫起來,所以《三國志》雖然暗中詆毀諸葛亮,卻無法將失街亭一事歸過於他。

諸葛亮在此役的過錯也就是用人不明,沒有直接過失,以此詆毀諸葛亮,連諸葛亮的敵人都不屑為。

這是建興六年的事情,當年冬天,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諸葛亮攻陳倉失利,卻擊敗魏軍追兵,雙方打成了平手。

這裡有個問題需要關注,那就是,在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建議蜀軍分兵出陳倉,越秦嶺,偷襲長安,諸葛亮沒有採納,被人訴病諸葛亮軍事上過於保守,不敢冒險。

但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後數月即重新北伐,殺了個回馬槍,而且出擊地點就是陳倉,仍然未克。

諸葛亮是真的不敢冒險嗎?答案是否定的。

一般來說,軍事冒險有兩種情況:一是自己力量遠大於對方,可以抽出部分力量進行冒險;二是軍事面臨大的失敗,孤注一擲進行冒險。

這兩種情況諸葛亮都不具備,蜀軍雖有一定兵力,但力量遠小於魏(蜀軍主力在劉備伐吳時損失殆盡),因此沒有足夠的力量分兵,同時蜀國雖然弱小,卻也未到滅亡邊緣,沒有必要孤注一擲,這就是諸葛亮拒絕魏延建議的主觀考慮。

客觀上說,魏延此計並非奇計,而是抄襲楚漢戰爭時韓信的舊作,魏國豈能無備(第二次北伐攻陳倉失利就是明證),而且當時也不是楚漢戰爭時群雄割據的局面,蜀軍偷襲長安即使僥倖成功也難以守住城池,反而造成孤軍作戰的局面,因此諸葛亮不採納魏延建議並不為過,根本談不上什麼打壓人才。

也許有人會問,那為什麼第二次北伐時諸葛亮又去進攻陳倉呢?前面說過,那是為了殺一個回馬槍,所以在前一次戰事結束不久就發動第二次進攻,諸葛亮並沒有要在這次進攻中打開局面的計劃,只是為了恢復士氣,結果是,蜀軍證明了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後,他們仍有力量主動進攻,這就為諸葛亮後三次的北伐創造了條件。

第三次北伐是一次勝利,「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

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今天詆毀諸葛亮的人說什麼諸葛亮北伐毫無成果,寸土未收,真是睜眼說瞎話。

這三次北伐,諸葛亮的對手主要是曹真、張邰、郭淮,司馬懿只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作為偏師出擊,其與諸葛亮正面交手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關於這次戰事,前面已經講過,蜀軍糧盡退軍,斬殺魏將張邰,而陷張邰於死地的就是司馬懿,二人之高下豈不明白,只是《三國志.諸葛亮傳》敘述此次作戰時,根本沒提司馬懿的名字,維護司馬懿的意圖一目了然。

第五次北伐,「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相持百餘日。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此次北伐無果而終,雙方各安邊境,魏軍未敢追擊,蜀軍在撤軍中斬殺不遵調度的魏延。

有人將諸葛亮的去世說成是司馬懿的勝利,豈不是貪天之功,恐怕司馬懿不敢居功吧。

綜合評價,諸葛亮五次北伐,第一次失利,第二次戰平,第三、第四次勝利,第五次未分勝負,蜀漢二勝二平一負(第五次算是戰平),諸葛亮失敗了嗎?而且諸葛亮北伐,力量明顯小於對方:蜀國兵力不如魏國;魏國據守國內,占據地利,蜀則失地利;魏軍糧食不成問題,蜀軍則有糧食之憂(諸葛亮幾次退軍都因糧食問題,而不是戰敗)。

諸葛亮在不利的情況下還能主動進攻,而且多占優勢,諸葛亮真是不善於指揮軍事嗎?他真的不長於「應變」嗎?相信明眼人都會明白。

有人也許會說,蜀漢實力遠不及魏,諸葛亮主動進攻不是自取滅亡嗎?這是一種靜止地看待事物的觀點。

誰說不能以小勝大,以弱勝強,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真是弱不可敵強,那麼抗日戰爭時中國也不用與日本作戰,直接投降算了。

就是因為敵強我弱,所以才要主動出擊,這樣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在主動中尋找勝機。

諸葛亮這麼做了,其效果如何?諸葛亮五次攻魏,魏只有一次攻蜀,還因天氣原因撤退(在小說中,魏國這次進攻與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相聯,小說中說諸葛亮北伐是六次,正史則是五次),如果不是諸葛亮主動進攻,蜀國恐怕疲於奔命,滅亡不遠了。

因此,我們認為,諸葛亮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這是毫無疑問的。

諸葛亮擅長於戰略,擅長於軍事外交,在戰役指揮和戰術方面也頗為精通,在軍事後勤和參謀方面也都有突出的表現,是一個全能型的軍事人才。

我們不能肯定他與曹操的軍事水平高下,因為二人並未正面交手(即使正面交手恐怕也是非對稱的,因為曹操所能動用的力量遠大於諸葛亮,那就很難說明二人的水平問題了),當然,我們也承認司馬懿也是一個軍事天才,但那無損於諸葛亮偉大軍事家的名聲。

今天,有些人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大加詆毀,其實那是小人心態作怪,在他們心裡,如果能將諸葛亮這麼一個偉大的軍事人物貶得一文不如,豈不是顯得自己多麼高明嗎?殊不知,過於貶低對手恰恰顯出自己的無知,只有尊重對手才能顯得自己的高明,比如司馬懿,他就稱讚諸葛亮「天下奇才」,這才是英雄惜英雄的風範。

那些貶低諸葛亮的人肯定沒想到,當時修史的陳壽就曾為諸葛亮的評價問題煞費苦心,為了秉承晉朝意志,到底該如何詆毀諸葛亮。

他雖然在暗中偷梁換柱,改頭換面,到底還是不敢過分貶低諸葛亮,因為那將連帶著影響司馬懿。

與之相比,今天的一些狂妄之徒真是無所顧忌,肆意狂言,當真是「小子無所畏」了,可惜的是,除了暴露他們的狂妄與無知外,別的什麼也說明不了。

重溫歷史】更多歷史故事在裡面!搜索微信公眾號【lovecwls

異事錄】奇聞異事,應有盡有!搜索微信公眾號【yishilu66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差?你只是沒認真讀書而已

最近貌似很多網友對諸葛亮嗤之以鼻,還有人說諸葛是三國中最不喜歡的人... 原因嘛,從原先的「諸葛近妖」,翻案成現在的軍事才能差,不善奇謀,不會打仗,甚至還有不會用人,不會培養人乃至架空後主云云....

諸葛亮「自比管樂」有些大言不慚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段話文意淺顯,意思是說諸葛亮在南陽躬耕時,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

單軍糧運輸一項,夢三國的難題

單以用兵指揮、計謀等來說,諸葛亮是很高明的,太和二年出散關攻陳倉不果,退兵時用計斬魏將王雙;太和四年故技重施,退兵時伏兵射殺魏「良將」張頜;司馬懿與蜀軍交手,也被打得大敗,蜀軍「獲甲首三千」。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