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一生:一句話就概括了,後人無限感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從三顧茅廬開始,到最後的病逝五丈原,諸葛亮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也成為後人敬仰的忠君愛國的典範,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他的一生,溫庭筠在經過五丈原諸葛亮的祠堂所說「中原逐鹿不由人」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諸葛亮的一生。

這句話出自溫庭筠的《過五丈原》:

鐵馬雲雕久絕塵,柳營高壓漢營春。

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錦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

諸葛亮27歲出山輔佐劉備,54歲病故五丈原,他為蜀漢政權兢兢業業了27年。

諸葛亮一直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作為自己的理想。

並且在以後的很長時間裡都為此目標而努力。

《三國演義》里對他剛出山時心裡活動有一段描寫:「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

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我們似乎看到了「興復漢室」的希望。

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

我們還對「還於舊都」報有最後一絲希望。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準備北伐曹魏。

蜀漢最後的希望寄托在「祁山」,《三國演義》說諸葛亮「六出祁山」, 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杜甫感嘆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後人總結了許多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關鍵時刻用人失誤,馬謖失街亭,李嚴誤軍糧,失去大好戰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失之難以挽回。

屯兵戍邊措施不力,前線軍需供給不濟,往往糧盡而還。

這些原因不禁讓人想起了劉邦評價「漢初三傑」時的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諸葛亮有謀略,有軍事才能,也許還缺少一個像蕭何似的人物。

劉備沒有劉邦的隱忍,劉備不能複製他祖先成功的經驗,劉禪沒有劉邦的決斷,也成不了事。

諸葛亮儘管為蜀漢付出了27年的光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溫庭筠說得好:「中原逐鹿不由人」,這句話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留給後人無限感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北伐,目的為何?是自取滅亡嗎?

網絡上,對於諸葛亮北伐的是非利弊,爭論極大,從不同的側面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本文從多個角度來考察諸葛亮北伐的方方面面,試圖給出一個全面、公允的評價。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是自取滅亡之...

讀《通鑑》隨筆之二

《資治通鑑》諸葛亮的亮相是從隆中對開始的。劉備三顧茅廬,孔明乃見之。《通鑑》載亮曰:「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以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名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

劉備若用此三計之一,便可興復漢室一統三國

劉備不是小人,在窮困時,沒有亂來,不擇手段。而是固窮。這樣看來,劉備仁義性格的體現,更多是出現在他輾轉流浪之時,因此,我暗暗僥倖,劉備的失敗,才使桃園三結義流傳千古,才使君臣一體流芳百世,這是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