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一生:一句話就概括了,後人無限感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從三顧茅廬開始,到最後的病逝五丈原,諸葛亮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也成為後人敬仰的忠君愛國的典範,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他的一生,溫庭筠在經過五丈原諸葛亮的祠堂所說「中原逐鹿不由人」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諸葛亮的一生。
這句話出自溫庭筠的《過五丈原》:
鐵馬雲雕久絕塵,柳營高壓漢營春。
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錦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
諸葛亮27歲出山輔佐劉備,54歲病故五丈原,他為蜀漢政權兢兢業業了27年。
諸葛亮一直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作為自己的理想。
並且在以後的很長時間裡都為此目標而努力。
《三國演義》里對他剛出山時心裡活動有一段描寫:「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
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我們似乎看到了「興復漢室」的希望。
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
我們還對「還於舊都」報有最後一絲希望。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準備北伐曹魏。
蜀漢最後的希望寄托在「祁山」,《三國演義》說諸葛亮「六出祁山」, 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杜甫感嘆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後人總結了許多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關鍵時刻用人失誤,馬謖失街亭,李嚴誤軍糧,失去大好戰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失之難以挽回。
屯兵戍邊措施不力,前線軍需供給不濟,往往糧盡而還。
這些原因不禁讓人想起了劉邦評價「漢初三傑」時的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諸葛亮有謀略,有軍事才能,也許還缺少一個像蕭何似的人物。
劉備沒有劉邦的隱忍,劉備不能複製他祖先成功的經驗,劉禪沒有劉邦的決斷,也成不了事。
諸葛亮儘管為蜀漢付出了27年的光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溫庭筠說得好:「中原逐鹿不由人」,這句話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留給後人無限感慨。
諸葛武侯要是真的篡位,獨攬大權就能問鼎中原?
其實諸葛亮跟曹操沒啥區別,特別是劉備在白帝託孤後,諸葛亮又何嘗不是權傾朝野?這分明就是權相呀!曹操也如此呀,雖說曹操後來封魏王加九錫。這些都是虛的了,諸葛亮還被劉禪稱之為亞父呢,等同皇帝小兒的老...
諸葛亮北伐,目的為何?是自取滅亡嗎?
網絡上,對於諸葛亮北伐的是非利弊,爭論極大,從不同的側面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本文從多個角度來考察諸葛亮北伐的方方面面,試圖給出一個全面、公允的評價。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是自取滅亡之...
諸葛亮寧勞民傷財也要「六出祁山」,其實被逼無奈,其心日月可鑑
三國中最出彩的人無異是關羽、張飛,但最使人印象深刻的絕對是諸葛亮。諸葛亮作為三國中最耀眼的「明星」,不僅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甚至做到了幾無敗績,可以說劉備能得蜀漢,其功一半當屬諸葛亮。但諸葛...
蜀漢實力遠遠不及曹魏 為何諸葛亮一直堅持北伐
如果要問熱播電視劇《虎嘯龍吟》中最悲壯的一件事,一定非諸葛亮北伐莫屬。諸葛亮從228年春天至234年冬天,6年間進行了6次大規模北伐,雖然戰果頗豐,但最終功虧一簣,未成大事。諸葛亮自己也被連年征...
諸葛亮數次北伐損兵折將竟然不是興復漢室而是為這一目的?
三國時代的蜀漢政權不息打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暗號,擺在晚期諸葛亮面前的情形是,蜀漢實力過於弱小,而想要實現光復華夏是不成能在短期內完成的,必要蜀漢幾代人的奮鬥方可,就像舊日大秦帝國一樣...
劉備若用此三計之一,便可興復漢室一統三國
劉備不是小人,在窮困時,沒有亂來,不擇手段。而是固窮。這樣看來,劉備仁義性格的體現,更多是出現在他輾轉流浪之時,因此,我暗暗僥倖,劉備的失敗,才使桃園三結義流傳千古,才使君臣一體流芳百世,這是劉...
臥龍鳳雛得一即可安天下,後面竟然還有一句?劉備也該瞑目了
大家都知道在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曾經對劉備說過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人即可安天下,那麼據三國演義上記載,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孔明出山,又在諸葛亮的舉薦下得了鳳雛龐統,很多人不明白,得一人即可安...
歷史上對姜維九出祁山褒貶不一,《三國演義》的結尾說的很明確了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為了貫徹《隆中對》的戰略方針,可惜由於缺少了荊州這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每次北伐最終都被迫撤軍,甚至還曾遇到生死危機;但是諸葛亮從未放棄過,因為如果取勝了,就能使蜀隴連成一片,擴大地...
真正原因出乎意料!到底是什麼讓諸葛亮堅持北伐?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歡迎您關注我們,為您帶來新視角新體驗。】各位讀者朋友,大家下午好~這段時間子淵和大家聊過不少三國人物,前天子淵也說過蜀國的費詩(不是費禕),就有讀者就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