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寧勞民傷財也要「六出祁山」,其實被逼無奈,其心日月可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中最出彩的人無異是關羽、張飛,但最使人印象深刻的絕對是諸葛亮。

諸葛亮作為三國中最耀眼的「明星」,不僅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甚至做到了幾無敗績,可以說劉備能得蜀漢,其功一半當屬諸葛亮。

但諸葛亮也非完人,到了三國中後期,「六出祁山」無休止的北伐就成了諸葛亮一生中最具爭議的「詬病」。

諸葛亮從228年春天至234年冬天,6年間就進行了6次大規模的「北伐戰役」;儘管諸次北伐諸葛亮都沒有大的敗績和損失,但到最後也未能成功「出得祁山」。

但當時西川地處多山,田少人稀;諸葛亮6次北伐雖然在戰局上沒有多大損失,但實際上每次動用的幾乎都是蜀漢政權的「傾國之力」。

諸葛亮最終沒能北伐成功,不僅惹得蜀漢政權內部批評諸葛亮「勞民傷財」之聲驟起,就連諸葛亮自己也因累垮了身體而病死在「五丈原」。

那麼問題來了,聰明一世的諸葛亮難道不知道連年征戰會「勞民傷財」嗎?作為蜀漢實際「統治者」的諸葛亮肯定知道,那為什麼還要無休止的「北伐」呢?

其實諸葛亮動用傾國之力無休止的北伐並非沒有道理,相反的卻更體現出了諸葛亮的良苦用心。

首先從當時局勢來看,曹魏獨霸中原大部分土地,不僅地廣人豐,戰略資源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占據諸多戰略通道要地;而東吳憑藉長江天險,劃江而分也占據著很大的地盤。

唯有蜀漢多山,雖有崇山險峻屏障,但蜀道之難也限制了自身發展。

三分天下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曹魏先經歷了赤壁大敗,後內部又因權力之爭和外族不穩的原因導致後方不穩。

在這種情況下曹魏才無暇多顧及蜀漢和東吳,但曹魏實力最強仍是不爭的事實。

關於這一點諸葛亮看得十分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堅決不能讓曹魏有喘息的機會,一旦加以時日,曹魏必會坐大,甚至更強,到那時蜀漢和東吳恐難再有「赤壁」之勝的機會。

如何才能使曹魏沒有喘息的機會呢?諸葛亮唯有主動出擊,以攻為守,儘量引起中原戰事不斷來拖延時間,同時也為蜀漢政權爭取到更多的內部發展空間。

再從戰略方面看,自劉備在益州稱帝以來,蜀漢實際控制區域不過是「舊漢十三州」中的一州而已,而且天然地理非常惡劣。

儘管諸葛亮、法正等人多年苦心經營,益州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礙於可發展空間太過狹小,諸葛亮縱有「奇才」也只能將其治理到這種地步了。

因此,發展戰略縱深就成了與曹魏,乃至東吳抗衡的首要目標。

諸葛亮也清楚的看到了這一點,因此曾發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樣無奈的感嘆。

在這種情況下,主動出擊,為自己爭取發展空間就成了諸葛亮必須要做的事情,也就隨之有了「六出祁山」這樣的行動;「六出祁山」雖沒有成功,但幾乎每次都能從曹魏那裡得到或多或少的便宜,這也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的之一。

從最終目的來看,諸葛亮和曹魏營中第一謀士「荀彧」都是一類人,均是一心向漢。

只不過「一心向漢」的荀彧被曹操一個「空食盒」逼得服毒自盡,而諸葛亮輔佐的劉備正是「漢室宗親」,「一心向漢」恰似如魚得水。

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言「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而「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就成了劉備、諸葛亮,乃至劉禪為代表的整個蜀漢政權的共同目標。

既然自劉備起就一直以「興復漢室」來標榜自己,如果諸葛亮不主動出擊攻打以「漢賊」為代表的曹魏政權,那麼「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就會馬上遭到天下悠悠之口的非議;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不惜勞民傷財,不間斷北伐的最主要原因。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儘管一直背負著「勞民無功」的罵名,但其對大漢基業的忠誠度稱的上「日月可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一生只犯了一個錯誤,然後蜀漢就亡國了

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之後,諸葛亮北拒曹操,東聯孫權,南征孟獲,讓蜀漢政權穩定了下來。而諸葛亮在戰鬥中每次都是神機妙算,料敵與先,出奇制勝。可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夢想,而諸葛亮的夢想就是完成劉備的遺願,...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諸葛亮在中國民間一直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歷來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千百年來民間和官方對諸葛亮的讚譽可以說是車載斗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更是將諸葛亮加以神化,成為三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