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對姜維九出祁山褒貶不一,《三國演義》的結尾說的很明確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為了貫徹《隆中對》的戰略方針,可惜由於缺少了荊州這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每次北伐最終都被迫撤軍,甚至還曾遇到生死危機;但是諸葛亮從未放棄過,因為如果取勝了,就能使蜀隴連成一片,擴大地盤,建立蜀隴戰略基地,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的軍事迴旋餘地。

這也是一開始見到馬超的時候,諸葛亮和劉備就會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得到馬超的最主要原因,在他們看來,只要能得到馬超,到時候揮兵北伐,取涼州那簡直太輕鬆了;可惜事與願違,在剛取得漢中不久,荊州就丟了,在諸葛亮的計劃中,顯然荊州更為重要,先主劉備以傾國之力伐吳,想要奪回荊州,卻無奈兵敗夷陵,油盡燈枯之下病逝於白帝城。

而馬超更是在劉備伐吳之前就因種種原因病逝了,真可謂天不助蜀漢也。

諸葛亮在平定後方後,認為荊州暫時已經無望,就把目標瞄準了北方,卻不料六次出征,都因各種原因而無奈撤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自身損失也是不小;更何況蜀地各方面都遠弱於魏國,在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後,作為諸葛亮遺願繼承人的姜維,毅然而然扛起了北伐的大旗。

蜀國後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

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

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

只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於過早被滅亡。

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姜維只是在延續諸葛亮的戰略。

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極快,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

其中尤以最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

尤其是董允過世後,朝中便無人再能製得住他。

姜維曾想除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

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後加以謀害。

姜維深知其中厲害,所以不敢放棄兵權。

而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

在《三國演義》中,姜維曾九伐中原,但屢次北伐,不但未見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

於是,不再輕易對外用兵,轉過頭來,致力於加強漢中的守御。

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

而且姜維北伐的基點已經從諸葛亮時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

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曹魏大將曹爽,王經,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

但是和諸葛亮六出祁山一樣,魏國地廣人多,加上政治清明,恢復很快,這點損失對魏國來說簡直就是九牛一毛,差不多算是普通邊界日常衝突了。

但是對於蜀國則不一樣,蜀國本來就人口相對少的多,常年的征戰,讓人民極度的厭戰,渴望和平。

歷年史家對姜維的北伐卻是貶多褒少,連年征戰,耗損國力至巨。

在最後一次北伐進行時,廖化勸姜維休整軍隊,認為「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建議勿「強欲行難為之事」。

到了蜀漢後期,優秀的將領所剩無幾,稱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張翼,以及後來的降將夏侯霸。

在《三國演義》卷末有詩說:「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只手將天補;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鍾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

其實已經說得很清楚,以諸葛亮的才智,六出祁山都失敗了;而姜維想憑藉自己的能力北伐,結果也只是空勞累而已;最終在鍾會和鄧艾的打擊下,蜀漢輕鬆就滅亡了;如果要數三國里的悲壯人物,姜維絕對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死前都還想翻盤,坑了鍾會和鄧艾,但卻無法挽回蜀漢的延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國之滅非姜維之罪但卻和姜維脫不了干係

公元263年曹魏開始大舉進攻蜀國,魏將鍾會 鄧艾分兵入蜀,鍾會率領魏軍牽制住了蜀漢主力姜維部。鄧艾得以偷渡陰平奇襲成都,後主劉禪於是獻城投降,蜀漢宣布滅亡。劉禪投降之後,姜維假意投降鍾會,暗中和...

蜀漢最終滅亡,姜維是否要背鍋?

公元263年,姜維得到鍾會治兵關中的消息,上表劉禪調遣張翼、廖化駐守險要,但黃皓聽信鬼神之說,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蜀漢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軍五路伐蜀,攻入漢中,劉禪才派張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

三國悲劇天才:姜維的人生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