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戰事糾纏在一起的悲情男人(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推薦:情人節與您讀納蘭詞:只想問一問,你好嗎?
文/高鴻
(諸葛亮)
【作者簡介】高鴻,男,七零後,網名:人在雨中,陝西丹鳳人。
中學語文教師,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商洛詩歌學會會員,作家在線和史飛翔工作室簽約作家。
有散文、詩歌、小說散見於《教師報》《陝西詩歌》《陝西教育》等報刊雜誌及《作家在線》《閱讀悅讀》《中詩網》《新詩天地》等網絡平台上。
文字有緣:約三五好友,品一盞香茗,剪一抹時光,敘一段舊憶,掬一份真誠,書一紙墨香......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負天下奇才,若定指揮,獨惜齎志偏安,鼎足三分屈王佐;嘆風塵末吏,未遑竊比,追溯鞠躬盡瘁,心香一瓣學鄉賢。
」這是曹慕時題河南省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的一聯,可圈可點。
重溫三國,諸葛亮是首選之人。
臥龍隱居,心系蒼生,隆中對策名揚天下。
在五行中,諸葛亮一生喜歡玩火。
初出茅廬,火燒新野,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星星之火。
孫劉聯盟,赤壁之戰,一把大火燒出了三國鼎立的盛世格局,這是星火燎原。
家仇國恨的劉備,夷陵之火,一代梟雄託孤白帝城,這叫玩火自焚,三足中一足頓失。
西蜀的爛攤子全部落在諸葛亮的肩上。
公元227年,既蜀漢建興五年,諸葛亮丞相在出師伐魏前寫了一個奏摺上呈後主劉禪,這一表奏,就是後來膾炙人口的《出師表》。
在諸葛亮殿前有一副對聯:「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文筆猶褒陳庶子。
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將軍。
」《出師表》不僅彪炳史冊,亦是文學作品之典範。
在當時,尤其對蜀漢政權的存亡,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
放眼世界,縱觀天下局勢,今天再讀《出師表》,應該對諸葛亮有一個全新的思考。
一、關於對戰爭的總體認識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戰爭是階級、政治集團、國家之間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政治鬥爭的最殘酷的表現形式。
眾所周知,戰爭不管發生在哪個朝代都具有極強的破壞性。
它能吞噬千百萬人的生命和難以數計的社會財富,它會製造相當多的孤兒寡母和人道災難。
因此,戰爭歷來被認為是最危險、最可怕的東西。
雖然戰爭是作為解決政治問題的最後手段,不能一概摒棄,但絕不能輕易使用。
正如司馬光所言:留財富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留書本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最好的是積德,積功累德,你的後代一定有好的果報。
古往今來,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乃至於人與一切人的關係,總不外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古人云「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戰時而動」。
這一認識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民眾的願望。
諸葛亮的《出師表》對於戰爭的兩面性缺乏必要的認識,而將自己的一生從事戰爭歸之於感激劉備的殊遇,「遂許先帝以驅馳」,並「報恩」於後主劉禪。
由此可見,《出師表》名為「興復漢室」實將劉備父子的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為了劉備父子二人的利益而捨棄千百萬老百姓的利益,這對於普通百姓這一大群弱勢群體厭戰苦戰情緒,欲出水深火熱之戰亂的願望就背道而馳,這種「忠君即愛國」卻陷民於水火的冒險是十足的「愚忠」。
能否這麼說,諸葛亮借公而報劉備知遇之私,明知伐魏不可為而為之,把中國古代的「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演繹發揮到了極致。
在封建社會裡,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恐怕諸葛亮並非不知,只是報恩心急顧不上這些了吧?!
二、關於對戰爭目的的認識
無論什麼時候的戰爭,大都講求天時、地利、人和。
戰爭的目的決定了戰爭的性質,決定了人心向背,也往往決定著戰爭的勝負。
《出師表》的目的是:「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諸葛亮諳熟經、史、子、集及夏、商、周、秦漢的興亡之因,亦通曉沒落腐朽王朝必為新興力量所替代的這一必然性的歷史規律。
東漢王朝的衰亡,在他未出茅廬時已清楚地了解。
「隆重對策」作為對劉備三顧茅廬的見面禮,本就是在承認東漢復興無望的基礎上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戰術方案。
時過境遷,二十一年之後,又奢望偏安西南一隅的蜀漢政權興復漢室,似有逆歷史潮流之嫌。
顯然,「興復漢室」是諸葛亮喜歡玩的一步自欺欺人、玩世欺世的棋局,然後名正言順地把蜀漢幾十萬民眾牢牢地捆綁在實現劉備父子野心和自己壯志未酬的那輛戰車上,到頭來只是充當了劉備政權的工具,可謂利令智昏,令人嘆恨不已。
三、關於對作戰時機的選擇
古人云:「相機而動,可成大事。
」作戰時機的選擇歷來是政治家軍事家在戰前通盤考慮的關鍵因素,就看誰能準確把握社會脈搏和瞬息萬變的態勢。
《隆中對》中說:「(益州牧)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劉備搶抓戰機取而代之,蜀漢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在當時情況下,蜀漢的人口最少、國力最弱。
但「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這是片成就帝王的沃土,劉備既得此當不滿足於此。
公元222年,劉備幾乎傾巢而出,打著桃園結義的旗幟欲一舉滅吳,所占孫吳之地立即派員接管「漢」化,「興復漢室」的霸業被東吳年輕後生陸遜一把火燒得灰飛煙滅。
正如《出師表》對當時的蜀漢形勢分析,「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問題是,是誰?怎樣把一個「天府之國」搞得物力匱乏、軍力疲弊而導致蜀漢政權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頭?仔細看一下,這並不是自然災難,完全是人為的。
夷陵之戰,劉備託孤白帝城,蜀漢元氣大傷。
諸葛亮應該汲取先帝劉備的教訓,與孫吳修好,於民休養生息,增強綜合國力,韜光養晦,謀劃蜀漢政權的可持續性發展,而不應該六出祁山,動用並不富裕的蜀漢資本去貪求「興復漢室」重振東漢雄風的「大富」。
這是一個戰略性錯誤。
下面是三國時期各國的戶數、人口、兵數統計表:(單位:萬)
國別 | 戶數 | 人口 | 兵數 |
魏 | 103 | 443 | 60 |
蜀 | 28 | 94 | 10.2 |
吳 | 52.3 | 230 | 23 |
偏居西南一角彈丸之地的蜀漢政權,人力物力及其有限,國力哪裡還能經受得起如此連年兵役戰亂之折騰?六出祁山伐魏,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使單薄貧弱的蜀漢如同雪上加霜,不但沒有達到「興復漢室之效」,只落下蜀漢國力的更加「疲弊」。
四、關於對戰爭結局的判斷
一般而言,戰爭的結局是可以預見的。
《出師表》對北伐戰爭的結局雖沒有做出明確的判斷,但在「不效,則治臣之罪」的字裡行間中顯露出北伐必勝的信心。
諸葛亮在四出祁山連連受挫後,早已全無原來的意氣風發,但還是振振有辭地說「凡事如是,難可逆料,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開今人沒有功勞尚有苦勞之先河。
從中可以看出晚年諸葛亮的倔強、偏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蠻幹心理。
既然是蠻幹,當然不可能成功。
五出祁山,無功而返;六出祁山,諸葛亮不僅積勞成疾,命喪五丈原,而且還釀成魏延兵亂,差點使蜀漢軍隊分裂。
用司馬懿的話說「今孔明自負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敗亡也」,讓後人嗟嘆不已。
細究一下當時形勢,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完全是按自己的預定計劃而動的。
在蕭顯著的《諸葛亮全書》中,記載有蜀漢群臣反對諸葛亮北伐之事,諸葛孔明解釋道:「天機不可不察,但亦不可不拘執也,直隨機應變,方為治國之道,如今我不攻魏,魏一立政局,與其讓戰火在國土上燃燒,不如引入魏國境內為佳。
我北伐之意,大旨乃北圖中原恢復漢室大業,但亦是以攻為守的保國之道。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的詩句傳承著諸葛亮用「不成功則成仁」的傳統思想踐行的「報知遇之恩」悲劇人生情結。
(待續)
推薦:
國產情人節:天仙配——中國男人的夢中之夢
郪江漢墓壁畫跽坐人:探秘「坐有坐相」
歡迎訪問頭條號《悅讀圈》
投稿郵箱: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洪與、姚小紅、鄒舟
諸葛亮早知道「益州疲敝」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
《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益州疲敝,危急存亡,為什麼孔明先生還要不惜一切代價舉傾國之兵六出祁山,一直到死都堅持北上伐魏呢?這是有原因的!四...
諸葛亮北伐,目的為何?是自取滅亡嗎?
網絡上,對於諸葛亮北伐的是非利弊,爭論極大,從不同的側面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本文從多個角度來考察諸葛亮北伐的方方面面,試圖給出一個全面、公允的評價。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是自取滅亡之...
古文篇(一)·《前出師表》·諸葛亮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蜀漢最弱,諸葛亮卻為何「六出祁山」?
觀東漢末年三國局勢,毫無懸念曹魏實力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縱觀中國歷史長河一般都是強大的國家攻打弱小的國家,就比如中國近代史外國列強侵略中國,八國聯軍已經是洋槍洋炮了,中國還大刀長矛呢,軍事...
蜀漢常備軍10萬,為什麼不發展經濟而一直堅持北伐?
赤壁之戰,天下三分,劉備占據益州,荊州。尤其是當時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戰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然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政權只剩下一州之地,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無法實現,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