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聰明的人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司馬懿 司馬懿的死是被諸葛亮毒死的嗎?

文章推薦指數: 81 %
投票人數:11人

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蜀國逐漸衰敗。

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

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

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席間問劉禪:「你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於是劉禪就成了庸主的代表,「扶不起的阿斗」 成了對庸人的戲稱,劉禪真的傻嗎?

非也,其實劉禪是三國里最聰明的。

劉禪公元223登基,公元263年下台,稱帝在位41年,這是三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年代,庸人怎麼可能做到? 在北伐問題上,劉禪也看得比較深遠,他曾規勸諸葛亮:「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其實他這就是勸阻諸葛亮不要北伐了。

但諸葛亮當時的權利比他大,所以他也不好公然阻止。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這樣說道:「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是對劉禪的評價,諸葛亮都說他天資仁敏,難道諸葛亮會挖苦他嗎? 西晉官員李密也評說道,劉禪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管仲輔佐齊桓公成霸業,諸葛亮輔佐劉禪與曹魏抗衡。

同樣是歸降司馬氏的皇帝,東吳的孫皓被賜毒酒殺害了,而劉禪卻在司馬氏的眼皮底下做了八年的安樂公,最後壽終正寢,其中的優劣一看便知。

「扶不起的阿斗」這個詞一直被後世傳送,所以在後人的心中,劉禪變成了一個庸主,其實他是個聰明人。

?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死,太子齊王曹芳繼位,司馬懿、曹爽輔政。

曹睿臨死前向司馬懿託孤,此後大將軍曹爽下了司馬懿的兵權。

司馬懿詐病,使曹爽失去警惕。

249年(嘉平元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出城祭祖時,在城中發動兵變,半天時間就占領了洛陽。

魏主曹芳只得依司馬懿召曹爽回城,司馬懿誅滅了曹爽三族,魏國政權全歸司馬氏。

公元251年(嘉平三年)八月,司馬懿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其子司馬師、司馬昭輔政。

公元265年,其孫司馬炎以晉代魏,追尊司馬懿為「宣帝」。

司馬懿病死前兩月,常有噩夢。

據《晉書·宣帝本紀》記載:魏嘉平三年(漢延熙十四年,高句麗中川王四年,吳太元元年,251年)六月,司馬懿「寢疾,夢賈逵、王凌為祟,甚惡之。

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

後來人們因為諸葛亮死在他手裡,奪了曹魏的大權,認定他是個大奸賊,所以後來就流傳這樣故事:諸葛亮死後,司馬得到了諸葛亮的兵法,並高興的翻閱起來.但是諸葛亮早就料到司馬行動,並且知道司馬有翻書舔手指的習慣,於是在死前與兵書上塗了毒藥,於是有了死諸葛毒死活司馬的民間傳說。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

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

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

死後諡號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后,追封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懿為晉宣帝。

隆中對是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向劉備提出的謀取天下、復興漢室的戰略建議。

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戰略目標是恢復漢室,統一天下。

具體步驟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占據荊州、益州,建立根據地:第二步是兵分兩路,進取中原。

但毛說:「蜀漢滅亡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認為造成蜀漢滅亡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

這也是毛慣用的策略。

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政權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毛把劉備集團失敗的原因歸結到隆中對身上,一語中的,道前人所未道,獨步古今。

諸葛亮戰略上的失誤與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關係。

諸葛亮未出茅廬即受到劉備的禮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獨上高樓,沒有經歷過大的人生磨難。

反觀毛,當年幾乎被開除黨籍。

秋收起義失敗後,在幾千起義官兵中願意再跟他走的只有七十二人。

他在人生曲折磨難的礪進中日積月累,才領悟到中國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干出了一翻震撼世界的事業。

失街亭、斬馬謖是一件亦悲亦壯的歷史事件,評書中說,京戲中唱,都以此來頌揚諸葛亮愛惜人才、執法嚴明。

毛則對此有獨到的見解。

毛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

」認為街亭之戰諸葛亮應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於街亭之敗,而在於諸葛亮用兵無法,調度失略。

張合圍困馬謖之時,諸葛亮當北進街亭,策應馬謖,與張合展開決戰,戰勝張合。

諸葛亮卻以馬謖、王平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軍駐足祁山,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攻取,把本已相對強勢的蜀漢兵力進行分散,變強勢為弱勢,致使馬謖兵敗街亭。

這就是評點中所說的「亮宜自臨陣」的關鍵所在。

馬謖,劉備之謀臣,諸葛亮南中平叛,問計於謖,謖籌策征服南人之心。

亮採納馬謖之策,縱孟獲而南方平定。

及馬謖被斬「十萬之眾為之垂涕」。

馬謖是一位難得的智士謀臣,諸葛亮不能量才器用,命令馬謖為先鋒直接領軍,這是任人不當;又令其孤軍深入敵境,導致馬謖上山是敗,守城亦敗,這是裁定失中;事後斬馬謖,則親者痛仇者快。

司馬懿是三國中被醜化的人物,卻認為他遠比諸葛亮高明。

明帝青龍二年(公元二三四年),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今陝西省眉縣西南),築防於渭水南原。

明帝命司馬懿抵禦蜀軍。

諸葛亮大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司馬懿堅守不出。

諸葛亮多次挑戰,諸將欲與亮戰,司馬懿皆不從,按兵不動,靜待其衰。

亮無奈派人送給司馬懿「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司馬懿出兵應戰。

司馬懿知亮計已窮,佯裝大怒上表朝廷請求決戰,朝廷不允,並派骨鯁之臣辛毗杖節監軍,不許魏軍出戰。

司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藉王命制御諸將是其智略的顯現。

司馬懿更大的智略還在於不戰,使亮自敗。

因此,評點時說「司馬懿敵孔明之智」。

曾說,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幾手比曹操高明。

諸葛亮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司馬懿私下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為什麼司馬懿又當眾稱讚諸葛亮是「天下奇才」呢?其實,這跟當時百姓所說的「死諸葛走生仲達」都是司馬懿釋放給曹魏集團的煙幕。

曹操察覺司馬懿有雄才大略,又夢見「三馬同食一槽」,因而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內心裡戒備司馬懿。

司馬懿對曹氏的戒心有所洞察,因此他盛譽葛氏並且用兵不求急進的目的是,在與諸葛亮的戰爭中保全司馬集團的政治軍事實力,發展壯大自己。

這才是評點中所說「司馬懿敵孔明之智」深層次的思想所在。

雖說歷史是人民寫的,但在大多數時候,執掌史筆的還是文人學士,裡邊自然少不了預設的立場與偏見,上述對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褒貶就是一例。

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留點神,不要輕易上文人的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