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真實的諸葛亮,所謂的事件都是假的,被神化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讀一下《三國志》就會知道,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率領大軍進攻濡須(今安徽無為縣北),孫權也親率大軍抵抗。

兩軍相拒月余。

一天,孫權乘船進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

孫權的船隻兩旁用草偽裝,曹軍發現後,萬箭齊發,射在草船上。

因一側受箭過多,船隻發生傾斜,孫權命令船隻調身,讓另一側受箭。

船隻平衡,孫權安全返回。

孫權草船借箭並非計策,而是在危險的情況下採取的措施。

這件事被羅貫中寫進小說,安在諸葛亮頭上,而且把這一事件安排在赤壁大戰前。

然而,孫權草船借箭的時候,赤壁大戰已經過去5年了。

幾百年來,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把諸葛亮當作智慧的化身,以為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會算,甚至能呼風喚雨,簡直比神仙還神。

但是,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是這樣的神人。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的主要才能在於治國,他的軍事才能遠遠比不上他的治國才能。

對外來講,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如曹操手下的郭嘉、荀彧、賈詡、程昱等一大批謀士,更不如後來的司馬懿;對內來講,他也比不上龐統和法正。

諸葛亮五次伐魏都沒有成功,除了軍事實力、人才缺乏等因素外,跟他的軍事謀略有很大關係。

歷史上有很多「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優秀人才,但諸葛亮不是這樣的人才,他的長項不在軍事,而在治國。

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里,採用「張冠李戴」、「無中生有」等藝術手法,把許多與諸葛亮無關的事情安在他頭上,為我們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謀的軍師形象,使人們對諸葛亮崇拜得五體投地,甚至被供在神壇上。

所以,《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是一個藝術形象,與歷史上的諸葛亮根本不同。

比如,前面說到的「草船借箭」就屬於「張冠李戴」。

劉備攻取漢中的時候,諸葛亮留守成都,並沒有去前線。

但是,《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中,諸葛亮卻出現在前線,而且為劉備出謀劃策,最終奪取了漢中。

事實上,隨劉備到前線的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這也屬於張冠李戴。

而「借東風」、「舌戰群儒」、「三氣周瑜」等等,都屬於「無中生有」。

有一齣戲叫《臥龍弔孝》,說的是周瑜被諸葛亮氣死之後,諸葛亮親自到柴桑弔孝,並且聲淚俱下地朗讀了那篇感人肺腑的祭文,這同樣是羅貫中的「無中生有」。

事實上,周瑜並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是自己病逝的。

歷史上的周瑜是一個心胸寬廣之人。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程普是一員老將,他對年輕的周瑜很不服氣,經常凌辱周瑜,可人家周瑜始終不跟他計較,還是一如既往地尊重程普,這使得程普十分感動,也十分羞愧。

後來,程普對周瑜變得非常敬重,甚至對人說,與周公瑾交往,就跟喝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醉了。

這充分說明周瑜的胸懷是十分寬廣的,能容得下難容之人和難容之事。


周瑜是東吳的棟樑之材,誰都想得到他,就連曹操也想得到他。

曹操曾經派舌辯大師蔣干去遊說周瑜,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蔣干對曹操說,周瑜雅量高致,說什麼也白搭,您還是死了這條心吧。

赤壁大戰之後,曹操為了貶低周瑜,就給孫權寫信說,赤壁之戰,正趕上我軍疫病流行,所以我故意燒毀戰船,主動撤兵,並不是周瑜將我打敗的。

劉備也知道周瑜是個人才,但不能為己所用,所以就想離間孫權跟周瑜的關係。

赤壁大戰之後,劉備去京口(今江蘇鎮江)見孫權,要求暫借荊州。

臨走的時候,劉備故意對孫權說,周瑜文武兼備,是個難得的人才,但此人器量廣大,恐怕不會長久甘做臣子。

意思是說,周瑜確實很有本事,但他野心太大,將來一定會篡位。

但孫權沒有在意。

周瑜不同意將荊州借給劉備,他知道劉備遲早是東吳的大患,所以給孫權出主意說,應該將劉備軟禁在東吳,給他豪宅和美女,以消磨他的鬥志,把劉備跟關羽、張飛分開,這樣就可以免除後患。

如果把荊州借給劉備,那純粹是養虎為患。

當時,孫權主要把曹操當作自己的敵人,所以也沒有採納周瑜的意見。

如果孫權採納周瑜的意見,將劉備扣留在東吳不放,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諸葛亮跟周瑜見過面沒有?根據《三國志》的記載,二人是見過面的。

赤壁大戰之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拜見的是孫權,地點在柴桑,主要是商討孫劉聯盟、共拒曹操的事情。

當時,孫權舉棋不定,是打是降拿不定主意,而主張投降的人占了絕大多數,弄得孫權很頭疼。

當時周瑜正在鄱陽,孫權根據魯肅的建議將他召回,共商大計。

周瑜、魯肅是主戰派,有二人的支持,孫權才鐵了心要打。

事情定下來之後,孫權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水軍三萬,跟諸葛亮一同到夏口與劉備會合,共拒曹操。

這是他們唯一的一次見面。

以後,二人沒有直接的來往。

赤壁大戰之後,周瑜跟曹仁在江陵隔江對峙,後來擊敗曹仁奪取江陵,孫權任命他為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進京面見孫權,請求率兵取蜀,得到孫權批准。

在返回江陵途中,周瑜不幸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周瑜病逝後,孫權非常悲痛,下令將周瑜的靈柩運回東吳,孫權還親自到蕪湖迎接他的靈柩。

當時,諸葛亮奉命駐紮在臨烝(今屬湖南衡陽),負責零陵、桂陽、長沙三個郡的賦稅工作,並沒有去弔喪,護送周瑜靈柩回東吳的是龐統而非諸葛亮。

有關諸葛亮的戲曲很多,比如《三顧茅廬》、《借東風》、《空城計》等等,都是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

事實上,諸葛亮沒有擺過「空城計」,更不可能「借東風」,這些都是羅貫中的藝術虛構。

至於「三顧茅廬」的故事,歷史記載則完全不同。

按照《三國志》和諸葛亮寫的《出師表》來看,諸葛亮是被劉備幾次登門拜訪才請出來的,但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劉備並沒有去請諸葛亮,而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的。


當時,劉備屯駐在樊城,而曹操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把下一個進攻的目標鎖定在荊州。

諸葛亮知道劉表根本沒有能力守住荊州,於是主動去見劉備。

劉備並不認識諸葛亮,見他是一個年輕的書生,所以就按一般書生來接待。

接待完之後,其他書生都走了,諸葛亮賴著不走,劉備也不搭理他,就拿起別人送給他的氂牛尾巴在手裡玩起來。

諸葛亮又主動搭訕說:「我知道將軍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人,難道將軍的遠大志向就是編織氂牛尾巴這樣的工藝品嗎?」劉備吃了一驚,把氂牛尾巴扔在一旁,說:「你說的是什麼話?我只是想藉此忘掉心裡的憂愁罷了。

」諸葛亮接著問道:「以將軍看來,劉鎮南(劉表)比得上曹操嗎?」這句話正好問在了點子上,劉備回答說:「比不上。

」諸葛亮又提問說:「那麼將軍您呢?」劉備說:「也比不上。

」諸葛亮接著說:「你們兩人都比不上曹操,而將軍的軍隊只有數千人,用這樣的力量對抗曹操,將軍可有什麼計策?」劉備說:「我正為這件事發愁呢,你說該怎麼辦?」諸葛亮說:「眼下,荊州並非人少,北方來逃難的流民很多,但沒有把他們正式編入戶籍。

如果向他們徵調物資和人力,他們當然不樂意。

因此,應該告訴劉鎮南,把所有的流民都核實清楚,把他們編入正式戶籍。

這樣,荊州的力量就強大了。

」劉備採納了諸葛亮的意見,荊州的力量果然強大起來。

自此,劉備才知道了諸葛亮的才略,因此一改以往的態度,把諸葛亮作為上賓來對待。

究竟哪一種記載是真實的情況?大概裴松之也搞不准,所以他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也注了進去。

裴松之在註解里說:「按照諸葛亮的《出師表》,劉備是『三顧茅廬』才得到諸葛亮的,並非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

但史書中出現這樣完全不同的記載,實在讓人感到奇怪。

」因此,關於劉備「三顧茅廬」的真實性問題,現在史學界也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支持《三國志》和《出師表》的說法,另一種觀點支持《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

但不管怎麼樣,真實的歷史只有一種情況,究竟是劉備請諸葛亮出來的,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的,這個問題還有待歷史學家們破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赤壁之戰的真正「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他?

赤壁之戰,是冷兵器時代難得以少勝多,場面恢弘的戰爭。我們年少時大部分人讀過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其中草船借箭、諸葛亮巧借東風等膾炙人口的情節,更是讓讀者大呼過癮。但是,今天我所說的主導赤壁之...

撥開演繹的雲霧:誰在草船借箭?

在三國故事裡,諸葛亮是計謀超群、忠心護主、勤政為民的典範。關於他的傳奇故事燦若星河:草船借箭、舌戰群儒、七擒孟獲、火燒赤壁……難以窮舉,尤其是草船借箭,在我國可謂婦孺皆知。

諸葛亮沒幹過的那些事

每讀一遍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敬佩就增加幾分,但演義終究不是歷史,今天我們就聊聊諸葛亮沒有干過的那些事。火燒博望:歷史上的博望坡之戰發生在公元202年,當時曹操正與袁尚交戰,許都空虛,劉表認為這是...

三國中周瑜為何會被抹黑?歷史到底是什麼樣

四大名著中,對《三國演義》情有獨鍾,其中許多的人物的列傳仍舊可以隨口說出。大學後,開始揣摩《三國志》,發現陳壽的才氣遠在羅貫中之上,文筆不得不讓人佩服。其中對人物的描寫可淋漓盡致,又尊重了歷史的...

三國演義裡面的,周瑜,不為人知的秘密

你眼中的周瑜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赤壁之戰的前因後果又是如何?後人根據《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將周瑜誤讀為一個心胸狹窄之人。事實上,周瑜不僅胸襟寬廣,而且多謀善斷,是一個幾近完美的儒將形象。品讀歷史...

最歷史 還你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魯迅曾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更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而事實上,諸葛亮那些在軍事上的傳奇功績大半出於作者虛構,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