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大將軍姜維,驍勇善戰支持北伐,最終卻無奈向手下敗將投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這個人才濟濟的年代,可以說英雄豪傑無處不在,無論是漢末三國初期,還是中後期,都有著非常知名的大將,他們的存在支撐著三國的鼎立。

然而時代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天下分久必合也是一種趨勢。

故而在三國中後期時代不少武將就充滿了無奈,因為無法挽回國家頹敗的趨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其中一位無奈的名將——姜維。

姜維,字伯約,天水古冀今甘穀人,官拜大將軍,位居武官之首, 為了報答諸葛丞相的知遇之恩,完成丞相臨終時的夙願,姜伯約力扛北伐大旗,為後諸葛亮時代爭取了幾十年 。

有網友評論姜維的一生:

品質高潔難全忠孝,才兼文武難覓機運,忠勤王事難得英主,死得其所難論公道。

四句話裡面充滿了惋惜之情,其品質高潔因為種種原因忠孝難兩全,滿腹經綸才華文韜武略卻沒有機運充分施展,對蜀漢忠心耿耿卻遇到一個昏君,至死也在為後主謀劃說服種會謀反企圖曲線救蜀失敗後卻落得個後人---計害三賢的嘲諷。

有很多人將蜀漢的滅亡歸結為姜維的窮兵黷武,但是有沒有人曾想過,武侯之後總領蜀國國事的是蔣琬費禕之流,姜維雖有大將軍之實,也多受掣肘。

於是「費禕被刺」事件很多人懷疑姜維,而姜維的確喜歡培養一批自己的死士。

既然蔣琬費禕死後,姜維全面掌權,那這鍋就背了吧。

其時曹魏政權多事之秋,姜維多次欲興兵北伐無果,知道後來已經錯失了北伐的最佳時機,導致蜀漢政權終究被魏滅了,這裡面蔣琬費禕應該負更大的責任,實在不能全怨姜維。

他作為一個降將,在公元228年姜維被懷疑有異心,連去幾個地方都是城門緊閉,很無辜的就被曹魏丟棄了,不得已下投降了北伐的諸葛亮。

因此才因禍得福,人生慢慢轉運,在諸葛亮賞識之下仕途一路凱歌,必然也是個刻苦上進的娃。

諸葛亮的「隆中對」人盡皆知,主要內容是奪取荊州、益州,然後從兩地分路北伐,奪取中原,光復漢室。

「隆中對」是劉備集團的遠景規劃,赤壁之戰後,劉備按此規劃,先後奪取了荊州、益州,隆中對的基本前提已經達到,接下來具體該怎樣兩路出兵,則隆中對並沒有詳細規劃。

此時,法正的「漢中策」出台,作為對「隆中對」的補充,規劃了接下來蜀漢政權的發展方向。

上策的意思,是指按隆中對的規劃,與荊州方面配合攻取漢朝舊都長安、洛陽,北定中原;中策的意思,是奪取雍州、涼州(即漢代涼州的河西、隴右兩塊),然後從益州和雍涼兩路夾擊,奪取關中;下策則是指扼守秦嶺,保障巴蜀的安全。

具體採用哪個策略,視敵我實力對比而定。

後來蜀漢的戰略果然不出法正的「漢中三策」。

不久關羽敗亡,荊州易手,上策已不可實行,此後終蜀漢之世,軍事戰略都是在中策和下策中切換,處於攻勢時則取中策,處於守勢時則取下策,「漢中策」不愧為「隆中對」的發展和完善,也是三國時代最傑出的戰略謀劃之一。

諸葛亮對「漢中三策」亦予以首肯,在實際操作中加以貫徹,五次北伐之中,至少有三次(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的目標是雍涼而非關中。

諸葛亮是注重才德之人的,而且能讓諸葛亮將自己的擔子傳承給他的人,絕對是做事廢寢忘食,為人嚴謹內斂,帶兵有天賦,為政公廉明,忠於蜀漢明於法令之人。

姜維也確實表現得很好,縱觀整個蜀漢也就他能符合諸葛亮接班人的條件。

最明顯的就是支持北伐,堅定北伐。

姜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北伐中,要麼就是做準備,周旋於朝政,說服了主公又說服群臣,要麼就是在北伐的路上,打完郭淮打鄧艾,攻了城池愁糧草,可以說他要北伐要比諸葛亮付出更多……

234年,姜維32歲,諸葛亮54歲。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半路病故於五丈原,而魏國大將則是司馬懿。

姜維知道諸葛亮逝世的消息一旦傳出,不但蜀軍心會大亂,司馬懿亦會立馬進攻,於是命令密不發喪,悄然退軍。

但紙包不住火,消息最終還是傳到了司馬懿耳朵里,同諸葛亮鏖戰多年的司馬懿自然大喜過望,立刻進攻,姜維則調整隊形,樹起諸葛的大旗,鳴起戰鼓,一副正面對壘的陣勢。

多疑的司馬懿深恐諸葛亮的逝世是一個全套,連忙撤軍,而姜維命楊儀率小隊人馬在前方造勢,自己則率大軍安全退回蜀國。

作為離開了老師諸葛亮,獨自臨危扛下重擔的第一仗,不得不說相當漂亮。

他沒有呈匹夫之勇,與司馬懿正面對抗,在蜀國頭號大臣諸葛亮去世,軍心散亂之時,有效的保存了蜀國實力。

隨後即被冊封為平襄侯,統領全軍,成為蜀國最高權位的大將之一。

隨後他率軍勵精圖治,平定蜀國四處不斷發生的少數民族叛亂,使得蜀國在宦官當道,庸君治國的環境下,依然延續了數十年的歷史。

姜維在獨掌軍權之前,曾以為熟知西方風俗,文武雙全,所以想拉攏羌、胡為蜀漢所用,想擴大戰時規模,興兵前往,卻遭費禕制裁,使姜維率領的軍隊不超過萬人,頗感無奈。

可好不容易執掌軍權之後,又陷入了「窮兵黷武」的爭議,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而且由於姜維屬於隴西降將,和蜀漢內部關係更是複雜無比,屢次被朝中黃皓等人打壓,並且與諸葛瞻等人關係很不融洽。

由於與宦官黃皓矛盾越來越大,黃皓弄權,更想廢掉姜維而培植右將軍閻宇。

姜維請求將黃皓斬殺,但劉禪不肯,導致姜維害怕,只能在沓中種麥,遠離了漢中前線。

景耀六年(263年),18萬曹魏大軍壓境,破有滅國之危,而這個時候的姜維還身在沓中,被鄧艾所部層層圍裹阻攔,但是姜維最終還是憑藉過人的能力,還是完美的殺過陰平橋、晃過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鍾會,鍾會久攻不下,於是商議,準備撤還。

姜維簡直把魏國的西征計劃摧毀了大半。

只是姜維在前線奮死血戰抵抗,而鄧艾卻偷渡陰平,導致兵臨城下,皇帝劉禪最終抵擋不住壓力,背叛姜維,自己先投降了。

劉禪投降之後,還敕令姜維投降。

當得到這個時候消息的時候,姜維非常的無奈,維軍士個個都拔起刀劍揮砍石頭髮泄心頭的憤怒,但無可奈何。

最後他是在還有主力大軍的情況下被迫投降了鄧艾鍾會,還不放棄設計曲線救國,可惜鍾會之亂最終適得其反。

(此處記載了姜維有武功且身手極好,在被眾人圍攻下依然可以選擇自我結束,而且殺敵很多,他們都難以靠近。

姜維對蜀漢的忠心不能否認,至於他沒能完成的遺願,那是他接手的爛攤子本來就是諸葛亮在世時也未能打好的爛牌。

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是謂劍閣之後無蜀漢,亦或伯約之後蜀漢亡,個人認為這是對姜維極為貼切、中肯的評價。

圖片來源於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為何在三個月內就滅亡?

諸葛亮七年內五次大舉伐魏,未竟其功,兵疲民困。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基本停止大規模戰爭,休士養民。不過,姜維掌權後,又開始大舉北伐。

其膽大如雞卵的姜維,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三國演義》說到,諸葛亮死後,大將軍姜維繼承其北伐遺志,多次率兵攻魏,但終未能改變形勢對比。魏將鄧艾、鍾會分兵攻擊。鄧艾出奇兵偷襲涪城,威脅成都,後主驚惶無措而投降。姜維見大勢已去,設計率部假...

諸葛亮到底哪些地方不如司馬懿?

無論是歷史,還是演義,諸葛亮都可以視為智慧的化身。他一生最大的敵人司馬懿與他相比,可謂朗星比之皓月。諸葛亮幾乎無所不通,無所不會,可謂是通才。司馬懿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似乎是除了權謀還是權謀,可以...

鍾會是魏國的滅蜀功臣,為什麼還要選擇造反?

三國時期,三個國家當中,蜀國是最先滅亡的,而滅亡蜀國的大功臣,其中一個就是三國後期的名將鍾會。鍾會不僅是一位將領,還是一個謀士,可以說是智勇雙全,當時人都將他比作是張良。在滅蜀的過程當中,鍾會算...